先进事迹

种植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时间:2022-06-29 10:09:42 先进事迹 我要投稿

种植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通用17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事迹吧,事迹具有概括标明先进事迹的主要内容或材料的用途。想拟事迹却不知道该请教谁?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种植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欢迎阅读与收藏。

种植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通用17篇)

  种植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1

  徐发青,山东省莘县古云镇徐庄村村民,现年52岁,被当地群众评为“养鸭致富能手”。工作中,他务实创新,坚持不懈,奋斗不息,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生活中,他乐于助人,热爱集体,无私奉献;是新时代里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

  勤学苦干,成就致富梦

  梦想,如何启程?一个农民的梦想,又如何实现?徐发青同志给了我们一个最生动、最完美的回答。

  过去,徐发青依靠传统种地方式种植小麦和玉米,不少投资也不少流汗,增产不增收,难以发家致富。xx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聊城日报》上看到了一条致富信息:养鸭投资少、成本低、设备简单、鸭舍要求不如鸡舍高、加之生长发育快、见效快,收益大。说干就干,筹建资金建设养鸭场,自此开启了他的养鸭事业和致富梦想。

  xx年刚开始的时候,他四处筹措资金,购买了只雏鸭,准备大干一番。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饲养技术,一场鸭瘟使雏鸭一下死去一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徐发青并没打退堂鼓,而是通过冷静的反思,认识到自己之所以失败是吃了不懂科技的亏。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此后,徐发青主动地参加了农民科技培训养鸭培训班,系统地学习并掌握到稻田养鸭、饲料配方、快速育肥、提高雏鸭防疫,成鸭防病等实用技术。他严格按照所学的养鸭技术喂养,定期为雏鸭进行疾病防疫。在不断地实践中徐发青总结出了科学养殖的五大原则:优良的品种、合理的防疫、完善的管理、全面的营养和整洁的环境。同时徐发青抓住机会,与朝城天天食品公司和莘县立信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所有的雏鸭有这两家公司提供,养殖40天就销售至市场,第一年养鸭净赚2万余元。先如今他又扩大了养殖规模,建设80米长的养鸭棚2个,养鸭数量高达6500只,一年平均养鸭六茬,年收入高达10万元。

  同业合作,成就致富带头人

  徐发青同志严格按照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秉承“带头致富,带领集体共同致富”的理念,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在自己养殖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徐发青看到其他养鸭户因为养鸭观念落后、设施条件不好、市场信息不灵、盲目跟风饲养等导致养鸭效益不高。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聘请养殖专业解救这些人在养殖技术上的难题,还专门去外地学习先进的养殖经验,以此来提高全村养殖户的水平。在他的带领下,村内的养鸭户也逐渐多了起来,目前村内养殖专业户有8家,向社会提供无公害肉食鸭3万余只,创利100万余元,户均收益5万余元,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每当提起徐发青这个人时,村民都会数起大拇指,夸口称赞。他在农民中树起一面致富带头旗,创先锋争优秀,是当地村民学习的好榜样!

  种植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2

  陈建能于2003年在村委会工作,担任团支书一职、平时完成好村会的各项工作之余,利用空闲时间,从事渔业、生猪方面的养殖。

  农业的发展随时代步伐而改变,简单的病害都依靠科学,不能以传统的防治办法,既费时又担误防治的适合期,他结合实践与交流经验,听取科技人员推广新出产的药品进行对症下药,做到事到功倍。在经济市场的环境下,以最小的空间创造最大经济利润、投资少获利多是农民朋友最大的心愿。前年的生猪市场价格下滑波动比较大,亏损现象比较严重,在此期间他亏损基本为零。原因是采用一条龙的效益生产,即由母猪到商品猪出市都是自产自养,可以从中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相应减少仔猪死亡率而提高效益。今年生猪价格高涨,他采用自繁自养的生猪饲养技术,平均每头猪可增多200元的利润。

  在渔业、生猪养殖取得较好效益的同时,他没有忘记昔日传授自己养殖优质鱼和饲养生猪技术的养殖户,他决心帮助他们更早走向致富之路:

  一、迅速将自繁自养的生猪饲养技术向全村推广,与群众共同致富。

  二、更好地帮助饲养户掌握好技术,扶持生猪饲养。

  他把自己在生猪自繁自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毫无保留地向当地的养殖户推广。向本村生猪饲养户介绍技术关键所在,推广生猪自繁自养技术。在一年的推广期间,本村现进行自繁自养的养殖户有20多户,年增长利润约60万元。

  良好的政治作风作为村委干部必须具备,树立刻苦学习的精神,努力改造人生观、世界观,事事走在群众的前面,在平时岗位上做好群众表率,发挥党员的先模范作用,绝不参占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

  种植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3

  郑斌出生在豫南县城一个偏僻的山村,由于自幼家境贫寒,因此,大学毕业后,急于摆脱现状的他加入了一家食品企业的营销队伍。

  岁月如梭,转眼间5年过去了,一起来的同事有的升到了业务主管,有的担任了区域经理,而他却还在原地踏步,继续做着他的业务代表。但令郑斌苦恼的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却变得越来越困惑和迷茫了。首先,其在骨子里就埋下的自卑感,让他很难甩开手来开展工作,并且事事表现得敏感而多疑,以至周围同事都评价他“太假”,没有魄力和冲劲。其次,由于他性格沉默寡言,不善交流,让别人误以为他“自命清高”和“孤芳自赏”,而将其游离于团队之外;最后,更为要命的是,已在该企业工作了5年的他,因为业务的重复和单调,让他感到身心疲惫,激情不再,以至工作消极,牢骚满腹,甚至自觉不自觉潜意识里就有了惰性,这一切都让公司领导感觉他是团队里的“老油条”,培养价值不大,甚至对其失去信心,欲在合适的时机将其“淘汰掉”。

  促使郑斌下定决心与自己的过去告别的,是他所看到的一本《谁动了我的奶酪》的书籍:寓言中的小老鼠“哼哼”安于守旧,怀念过去拥有的奶酪而在对苍天的不断抱怨中郁郁寡欢,而“唧唧”却勇敢地冲破思想的束缚,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进入迷宫,终于找到更多更好的奶酪。这个故事并不复杂,可它对郑斌的刺激和影响却很大,他感觉他很象寓言中的小老鼠“哼哼”:抱残守缺、怨天尤人,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是的,他应该改变自己,他应该做文中的“唧唧”,告别过去,不再怀旧,而是重新塑造一个崭新的自己。

  他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重拾自己以往的工作信心。因为心态是决定一切的关键。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郑斌放弃了礼拜天、节假日等休息时间,报名参加了各种专业培训,从基本的营销知识开始,他先后学习了营销4P、4C理论以及较为新潮的体验营销、整合营销等等,特别是他5月份投资参加的一次拓展培训,其耳目一新的内容和活动项目,更是让他找回了一个充满自信的自己,因此,在每天早上上班前,他都会面对镜子中的自己,高喊“我是最棒的,我是最好的,我一定能成功,我一定会成功”,从而给自己的一个自信的微笑,让自己的一天充满信心。

  不爱说话,是郑斌的发展“短板”,可善于交流与沟通是营销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为了改变自己的这种性格缺陷,郑斌想方设法在各种场合锻炼自己,因此,不论大会小会,只要能有发言的机会,他都积极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不再象以前那样怕出丑。同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他也开始主动地与包括上司在内的同事交流与切磋,自己不懂的,也能够勇敢地去向周围的人请教,并在自己的为人处世中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为别人着想。在今年6月的一次新市场开发动员会上,郑斌主动请缨,请求开发一些“难啃”的“硬骨头”市场,在经过自己的一番努力后,他所请战的新市场虽历经周折,但终大功告成。

  改变自己的陋习,是郑斌对自己“革命”最大的阻力。为了一改自己以往邋遢、懒惰等不良习惯,他决定对自己“狠一点”。第一,改变自己的“包装”方式,以前都是着装随便,不修边幅,现在,他穿上了闲置已久的西装,打上了漂亮的领带,头发梳理的整整齐齐,让人感觉是一个十足的专业营销人。第二,制定自己的作息时间表,每天6点起床,6点半吃早餐,吃过早餐后,学习营销书籍1个小时,将近八点到公司上班。晚上下班后,7点吃晚餐,然后做工作总结和做次日工作计划和工作日记,一直到当晚11点。要改变以前的习惯是痛苦和困难的,这让他深深领会到“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深刻含义。但即使如此,郑斌仍然是在别人充满怀疑的眼光中做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仍然在睡眼惺忪中起床、在困意蒙蒙中做完一天当中的最后一件事……

  几个月过去了,让郑斌不可思议的是,他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变化,而一切又都充满了新意,他象换了一个人,而身边的世界好象也改变了许多、改善了许多。他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成长快乐。

  勤奋好学,让公司领导很快就改变了以前对郑斌的看法,并且赢得了公司上下领导的一致好评,而其工作的积极主动而富有成效,更让他在营销员队伍中迅速脱颖而出,并在今年的11月份,晋升为豫东片区的区域主管,并被作为大区经理的预备人选而纳入培养计划。另一方面,其“主动出击”与同事多方交流和协作,让他在企业里很快就左右逢源,拥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工作也更加得心应手和游刃有余。最后,其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的养成,让郑斌如鱼得水,工作日益顺心。郑斌终于凭借“先改变自己,再改变世界”的人生信条,“凤凰涅磐”,掀开了其人生职业生涯新的篇章。

  种植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4

  愁煞人,养殖场每天产生60吨牛粪

  黄炳权是广西有名的养殖大户,在养牛上总是别出心裁。奶牛喜欢水,他在养殖区特意安装了淋浴设备,堪称“奶牛宾馆”。洗澡之后,奶水牛还能欣赏一段美妙的音乐,享受按摩等待遇。人性化的服务让奶水牛不仅产奶多,而且肉质也上了档次,连法国专家参观后都频频点头,黄炳权为此名利双收。可这一位牛人,却因为一件事情愁得吃不好睡不安。

  原来, 牛场4000头牛每天拉出60吨粪便,一天就是一火车皮!这么多牛粪放哪都是个麻烦。规模化养牛牛粪的处理是个老大难问题。黄炳权起初想得很简单,牛粪可以拿去肥田,可农民嫌远不愿意费时费力来拉。结果牛粪越积越多,臭气冲天没地处理,对周边住户影响很大。

  牛粪处理不好会影响环境,影响牛场的形象,时间长了还势必影响自己的整个生意。2004年的.一天,黄炳权去外地参观,看到人家的牛场建了沼气池,处理粪便效果不错。于是他也动起了心思:建沼气池。黄炳权一下建了几千立方米的沼气池,而且连成了片。奶水牛的粪便进了沼气池,经过发酵变成了沼渣、沼液。这些沼渣、沼液没有了臭味,施到田里比牛粪肥田的效果还好。不仅如此,沼气在黄炳权这里还有了大用途。“员工煮饭用气,我们发电用气,烧锅炉用气。”

  这样一来,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一年就能节省100多万元。自从牛粪进了沼气池,牛场的环境得到改善。然而一段时间以后,牛粪的麻烦又来了。因为沼气池的空间毕竟有限,沼液发酵也需要周转时间,可这牛天天都要拉,到头来牛粪还是用不完。看着一天天多起来的“祸害”,黄炳权又犯了难。

  初尝甜头,牛粪养蚯蚓喂鸡喂鱼年赚300万

  有一天,黄炳权在林子里散步,发现散养的土鸡在树下不停的找虫子吃,他马上来了灵感。原来他发现鸡吃的虫子里边,有一样是自己最感兴趣的——蚯蚓。

  蚯蚓可是高蛋白,如果能让鸡天天吃上,不仅节约饲料,鸡的品质更好,关键是多余的牛粪有了新出路。黄炳权决定用牛粪养蚯蚓,用蚯蚓来喂鸡。黄炳权心想,蚯蚓地里就有,而且个头很大,想必不会太难养,后来却发现这种蚯蚓养殖并不理想。它们虽然个头大,但繁殖很慢。后来他打听到,有专门用来人工养殖的蚯蚓品种,比如“太平一号”。

  于是,黄炳权又开始了新的尝试,就连路旁果树下面的空地都用上了。黄炳权特意把蚯蚓放在果树下面,上面还盖上了遮阳网,一来遮光,二来还可以调节温度。这样,给蚯蚓创造一个合适的生长环境。这些发酵好的牛粪非常疏松,也正是蚯蚓喜欢的,不仅适合它们居住,还可以给它们提供丰富的营养。

  土鸡吃蚯蚓,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鸡肉的品质也提高了。由于味道非常香,又很有嚼头,这吃虫的土鸡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市场上每公斤售价80元,仍供不应求。每年近10万只土鸡,给黄炳权带来了又一笔可观的财富。

  黄炳权的牛场规模在不断扩大,不仅养奶牛,还养起了当地的涠洲黄牛,牛粪比以前更多了。这时靠沼气池和养鸡根本消耗不了这么多牛粪,他不得不继续为牛粪寻找出路。

  2010年,黄炳权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投资上千万元在海边修补百米长的溃坝,还声称这一次为牛粪找到了根本性的出路。当时他看上了一个因溃坝而废弃的盐场,溃坝深度有十几米,长上百米,大水在这里冲出了一个深湖。

  黄炳权之所以不惜血本修坝,原来要在这里养海水鱼,同样和牛粪有关。其实早在几年前黄炳权就开始试着用牛粪养过鱼。黄炳权厂区周围有个300亩大的池塘,以前他曾经用牛粪肥水养淡水鱼,但总觉得这样对环境不太好。后来有了大量的蚯蚓,黄炳权想,蚯蚓不但可以养鸡,也可以养鱼呀!因为小时候他钓鱼时,就经常用它做诱饵,鱼特别爱吃。蚯蚓作为动物性饵料来喂鱼,其粪便可以肥水,而且效果比牛粪都好。用牛粪养蚯蚓,再用蚯蚓喂淡水鱼,既赚钱又环保。后来他在几个大水塘里做实验,没想到一年半时间,很多鱼都重4.5公斤以上,而且做出来味道非常鲜美,与喂商品饲料的鱼相比,不知要强多少倍!

  打造海上生态养殖模式,牛粪变“绿色金矿”

  有了用蚯蚓养淡水鱼的成功经验后,黄炳权就想,既然牛粪源源不断,总是个麻烦,不如接着扩大养鱼规模,来消耗更多的牛粪。于是黄炳权才有了修坝养鱼的大胆想法。通过试验,他发现牛粪养出的蚯蚓,有些海水鱼也特别喜欢吃。蚯蚓不仅可以喂海水鱼,其粪便同样也可以起到培肥海水的作用。这样,海水中既有植物性饵料,也有动物性饵料,不同的养殖品种都有了吃的,而且饲料成本极低。可是在这广阔的水面上,到底怎么养更合适呢?

  黄炳权没有像别人那样单纯地去养鱼,而是搞混养,虾、螺、蟹、鱼每样都有,且密度不大。他要寻求一种自然的效果,想利用广阔的水面养出高档海产品。为此黄炳权请来了当地的水产专家,混养了几个品种,充分利用池塘里面的水体空间,搞生态立体养殖。

  水体面积大,空气新鲜,溶解氧就比较充足,根本用不着人工增氧。因水体生态环境比较好,鱼、虾、蟹、贝很少得病,而且不同品种之间还可以形成一定的食物链。平时,除了补充养殖的蚯蚓和蚯蚓粪,一般不用饲喂其它饲料,基本是一种仿自然的状态。

  更有趣的是,在这里,海滩和池塘是相通的,平时有不少天然饵料和鱼种也会随着潮水进来。随着海水的进入,外面的天然苗种,如鱼苗、虾苗等也被带了进来,养殖品种和饵料也更加多样化。当然,仅有野生品种是远远不够的,有时还需要人工投放黄鳍鲷鱼、鯔鱼之类的苗种。

  与一般人的养殖方法不同,黄炳权投放鱼苗不仅品种多,就是同一个品种也是分批投放的。这看似很麻烦,其实他是想尽量让养殖更接近一种自然的状态,而且这样,一年当中总有高品质的海产品上市,也就避开了一次捕捞集中上市的风险。

  黄炳权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整个养殖过程中不用投放其它饲料,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通过几年的经营,这里的水体环境一直保持得很好,海产品的质量不仅稳步提高,价格更是高得惊人,在市场上颇受欢迎。

  2013年,牛粪给他带来的纯利润高达1000多万元。黄炳权和牛粪的故事远没有结束。凭着一种不服输的劲头,如今他还在和牛粪较劲,想利用当地特有的优势再多建几个牛场,让更多的牛粪成为可利用的绿色资源。

  种植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5

  一头利落的短发,身穿牛仔裤,脚蹬板鞋,初见刘芳,这位朴素的80后女孩正在基地处理蚯蚓粪便。两年前,山东淄博的刘芳创办了临淄区皇城镇瓦力蚯蚓养殖有限公司,如今不但自己发家致了富,更是帮助当地不少贫困户一起脱贫致富。

  因花结缘蚯蚓 收获意外惊喜

  刘芳大学毕业后,一直和丈夫在宁夏做煤炭生意。直到2010年,煤炭行业寒潮来袭,无奈之下,刘芳和她丈夫选择回老家创业。

  从宁夏回到淄博,已经31岁的刘芳有一年多的时间处于低谷期。“那段时间一直在寻找接下来的创业项目,但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刘芳介绍,她老公喜欢养花,有段时间从花卉市场买回的花,养一段时间泥土就会出现问题,即使浇水也无法解决。后来从网上查询到蚯蚓粪可以解决这一难题,试验过后,效果果然出奇的好,这萌发了刘芳要养殖蚯蚓帮助更多喜爱养花人士的想法。

  “起初,我们从渔具店买了200条蚯蚓,回家养在盒子里,没想到成功了,还繁殖了很多。”刘芳说,对于蚯蚓养殖,他们完全凭自学、查阅资料并进行创新改良。2012年春天,刘芳看着自己养的蚯蚓繁殖的越来越多,她和老公在户外找到养殖基地,开始了一亩三分地的创业之路。

  蚯蚓变有机肥 开启创业之旅

  两个大学生就这样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一边学、一边尝试。刘芳一边介绍,一边拿出一包用蚯蚓粪便加工生产的生物有机肥给记者看。“后来我们发现蚯蚓除了可以用于改善土壤之外,蚯蚓粪可以用来做有机肥,蚯蚓本身可以处理厨余垃圾、用作科研,还可以直接送往制药厂提炼药物中所需要的成分。蚯蚓的成活期一般在两年,到时间后,这些蚯蚓还可以用作饲料。”刘芳说,越接触越发现蚯蚓浑身都是宝。

  发现商机后,刘芳和她老公开始研究生产有机肥。第一批有机肥生产出来后,刘芳拿着它来到了山东农科院,请那里的研究人员对有机肥成分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各项指标都非常好。“我们的第一个客户,是农科院教授介绍的,我们用最低的价格给他们提供有机肥。客户反应用有机肥种植出的农作物结出的果实口感确实更好。”刘芳说,这增加了他们的信心,真正开启了蚯蚓有机肥事业。

  干事业扶贫 一样都不少

  2014年,刘芳将一亩三分地搬到皇城镇,蚯蚓养殖基地规模扩大到400多亩。目前,刘芳和她的团队经过对蚯蚓粪便的深加工,研究出一种黄腐酸水溶菌肥,刘芳介绍在二期生产厂房建成之后,年产量可达到10万方蚯蚓粪生物有机肥。

  如今,在刘芳的带领下,公司发展越来越好,产品供不应求。公司不断发展的同时,刘芳心系贫困乡亲的生活状况。今年,她与皇城镇10户贫困户签订帮扶计划。对有劳动力的,为其提供就业机会,进入公司工作,每月按时发放工资,无劳动力的则每月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带动增收脱贫。

  今年70岁的张国忠是皇城镇北洋村人。年轻时候的张国忠因家境贫寒未娶上媳妇,靠打点零工勉强维持生活。如今身体状况欠佳,已无法外出打工,刘芳了解情况后,安排张国忠在基地修剪树木枝条。“我主要的工作就是打理基地种植花草,一点也不累,每天还能拿到60元的工资。”张国忠说,到公司以后不但可以赚够每天的生活费,更重要的是有伴聊天说话,再也不孤独了。

  种植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6

  巩春芝,1980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山东日照莒县夏庄镇中马坡村人,莒县夏庄春园青茶厂总经理、春园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建厂之初,新婚一年多的丈夫因车祸丧生,肇事司机逃逸在外,留给巩春芝的是丈夫生前十多万的债务。人死债不死,巩春芝信守承诺,替夫还债,用柔弱的双肩担负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经过几年努力,她不仅把欠款还清,而且将茶厂发展成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加工车间,并且在11月1日注册了“莒州春园青茶”商标,成立了春园茶叶专业合作社。

  俗话说,人生的幸福总是相似的,但是不幸的人生各有各的不幸。面对不幸,每个人的表现也迥乎不同,坚强的人选择担当,懦弱的人选择逃避,人生也会因此而不同。

  巩春芝,这位80后媳妇,在结婚不久,丈夫这个家庭顶梁柱便因车祸突然去世,这该是多么大的人生打击。面对丈夫生前欠下的十多万元债务,看着尚处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孩子,目睹一夜间白了头发的父母、公婆,可想而知,巩春芝当时的人生该是多么的难以抉择。

  灾难能将人击垮,也能将人磨练得更加坚强、坚韧!面对困难,巩春芝没有选择逃避,她勇敢地挑起了这副家庭重担:抚养孩子、侍奉公婆,归还丈夫欠下的欠款。这种选择虽然艰难,巩春芝却做得义无反顾,虽然她文化程度不高,却坚信“人死债不死”这个基本道理。诚信,这种中华民族的传统品德,犹如种子播撒在了她的骨子里。也正是因为这种诚信的品德,才撑起了她的责任担当,也才让她从苦难中慢慢爬起来,再次开始了她艰难的创业历程。

  可喜的是,在社会、家庭的帮助下,她的茶厂很快有了起色,她不仅信守承诺偿还了丈夫生前欠的债务,还致富不忘众乡亲,成立了春园青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4个村的165户农民增收致富。此外,她还用自己的浓浓爱心,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用点点滴滴回报社会。从巩春芝身上,我们读出了中华民族传统女性面对困难时的勇于担当,面对债务时的千金一诺,面对困难群众时的大爱满怀,在她的身上许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在熠熠发光。

  艰苦创业信守承诺,换得茶韵飘香。巩春芝以茶为业,以茶为友,在无形中也具备了茶的独特品格。品茶,不仅让她自己品味人生、品读生活,懂得了人生的道理,还给周围的人们带去提神清心的精神功效。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巩春芝的诚实品格、善人义举,不正像一壶清茶,在香味四溢的茶香中,熏陶了他人,鼓励着全社会自觉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愿巩春芝这样的好人再多一些,给我们的社会提神醒脑,愿文明的春风再播撒,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感动和亮色。

  种植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7

  无公害种植+互联网思维,四个大棚一年纯利润30万余元。“我种的草莓之所以受欢迎,不光是口感好,而且绿色无污染,‘吃货’们通过微信扫描就可知草莓的整个种植过程!”1月23日,在山东定陶县陈集镇连集村草莓采摘大棚,正在忙碌着的刘宏说。

  今年33岁的刘宏,从2012年开始种植草莓,目前已发展采摘大棚4个,一年纯利润近30万余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无公害种植,微信扫描可知种植过程

  “在草莓整个种植过程中,我一粒化肥都没用,主要‘喂’芝麻饼和鸡粪。”刘宏说,为了达到纯天然无公害草莓的标准,他在种植草莓时,并没有用化肥,喷农药,生长出的草莓都绿色无公害,口感好,受到采摘市民和消费者青睐。 由于不喷农药,许多草莓都让虫蛀了,但刘宏认为这是值得的。“虽然草莓被虫子蛀坏一部分,但是却赢得了许多客户,同时价格也上去了。”刘宏介绍,经过他“照料”“出生”的草莓,在包装盒上会有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身份证”,“吃货”们可以通过手机扫描的方式,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草莓的“成长”全过程,让大家买的安心、吃的放心。

  在刘宏每个草莓采摘大棚里,都放养有一箱蜜蜂。“这是为草莓授粉的。”刘宏说,蜜蜂授粉比人工均匀,而且安全无公害,省时省力。去年草莓开花时,刘宏专门花10万多元从寿光市购买了20多万只蜜蜂为草莓授粉。

  目前,刘宏的四个大棚种植了两个品种的草莓。他介绍,又红又圆的草莓叫“红颜”,上个月刚上市时卖50元1斤,现在30元1斤;瘦长的草莓叫“香蕉”,现在能卖100元1斤。

  微信群推广,草莓终于不贱卖

  刘宏说,前三年,他种的草莓长势不错,却没能挣到钱。“像伺候孩子一样伺候草莓,年年获得丰收。但由于宣传不到位,大部分人不知道我这里有草莓采摘园,最后只能低价卖给超市、商场。”刘宏说。

  眼看草莓都要烂在地里,刘宏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只好挨个商店、超市推销自己的草莓。不过大多数不买账,不是嫌他的草莓熟得过了,就是嫌太生了,总之受到的刁难数不胜数。

  “去年流行微信,朋友圈的朋友越来越多,其中不少是平时联系的企业负责人,我就在微信里发一些草莓的图片,介绍我们草莓是无公害的,很多朋友就订货或者自驾游过来采摘。”刘宏介绍,他一开始先是在微信里发图片,后来想到这些好友都是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就建一个微信群把他们聚集到一块,在群里推广无公害草莓。

  创新推广方式后,刘宏再也不用愁卖草莓了。“去年,我组织了手机微信推广活动,元旦期间来采摘的人数超过1500人。卖草莓比以前方便多了,轻轻一刷,销售信息就能发出去了。”刘宏说。

  未来还要再种35个新品种,带领大家一起致富

  “今年是我种植草莓的第四年,草莓长势比往年都好,顾客也非常多。”看着满园采摘草莓的顾客,刘宏喜上眉梢,他说,临近春节正是草莓采摘旺季,他的草莓采摘大棚每天都会迎来许多客人,“尤其每逢周末,一天就能收入好几千块钱,预计今年至少能收入30余万元。”

  草莓园火了,同样红火起来的还有附近村民的日子。今年65岁的李红梅在草莓园打工已经快4个月了。来打工前,她已经将家里的土地流转出去,生活主要靠在外打工的子女寄钱。从未外出打工的她,如今每月都能按时领到2100元工资。“每天就是给草莓疏苗,这段时间采摘,活不累,挣得还不少。”谈到这份工作,李红梅十分满足。

  在草莓园,像李红梅这样的工人还有20个,他们大多是附近的村民。每天70元的工资,让他们成为领薪的“上班族”。

  “未来草莓园计划再种植35个品种的草莓,明年还要在流转的土地上扩大规模。当然,这并不是我的最终目标。我希望能够依靠草莓园的示范带动效应,让附近村民都能通过种草莓致富。”刘宏说。

  种植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8

  宁夏包立新:种植有机水稻致富,种粮大户包立新创业故事

  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种粮大户包立新是名副其实的塞上粮王——不仅是因为他曾两度折桂全国种粮大户金奖,更因为他投入千万身家,种出了塞上江南规模最大的有机稻田,更将宁夏大米的零售价格卖到了一个新高度。

  8月25日,记者跟随全国“三农”媒体宁夏行采访团来到青铜峡市,领略到塞上江南稻浪花香的同时,也被包立新种出的高价大米所震撼:一公斤大米最高要卖220元!价格如此高的大米是否有市场?此类有机大米的质量如何保障?

  痛惜良田无人种不惜重金改土种粮

  8月25日,记者来到位于青铜峡市叶盛镇的宁夏汇丰源有机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万亩水稻生产基地。微风轻拂,掀起层层稻浪,送来阵阵稻香,沁人心脾。

  “我们不仅种粮食,还搞稻田养蟹,稻田养鸭。一年算下来,一亩稻田得到的收益极其可观。目前秋收即将到来,今年我们又将迎来一个大丰收。”看着一望无边的稻田,包立新自信满满地告诉记者。

  青铜峡市是宁夏重要的经济核心区之一,得黄河之利,土地肥沃,稻谷成片,是宁夏平原上声名远扬的 “鱼米之乡”。青铜峡市叶盛镇更是塞上江南最富饶的区域之一,素有“贡米之乡”的美誉。但十几年前,伴随城镇化发展,当地农民纷纷外出务工、做生意,大块大块的肥田成了荒地。

  “这么好的地被撂荒,看着太可惜了,人得靠吃粮活着,有地就得叫它产粮。”2008年,长期经营大米加工生意和农机销售生意的包立新力排众议,主动找到镇领导及当地村干部,毛遂自荐,要把撂荒的地经营起来,让泥土地变金疙瘩。

  言必行,行必果。包立新于是自筹资金砸向农田,他准备用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方式重塑青铜峡大米的辉煌。

  但创业的激情很快遭遇了现实的尴尬。缺乏土地规模化生产的管理经验,包立新虽然投入了巨资,购买了大量的农机设备,流转了大块大块的土地,但真需要将这些资源利用于实现农业生产时,他却遭遇了难题,农民出工不出力,大家对先进生产技术一窍不通……此时,更有人泼冷水说:“你整天和农民打交道,到底图个啥?”

  “不干则已,要干就干彻底。”包立新不服输,不低头,为让农户通过科学种植的方法达到增收致富的目的,他于2010年到黑龙江“偷师学艺”。一年后,他带着学来的东北大米种植技术返回宁夏,将自己的千万身家变现,扩大了专合社的规模,并购置各类农田机械设备75台,将东北大米的传统种植技艺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在黄河水的灌溉滋润下,包立新种出的水稻产量和出米率都提高了8%左右,后来经过专业检验机构监测,他种出的大米461项检验指标全部合格,产品质量过硬,中粮集团也主动上门,与他签订了大米收购订单,仅2015年专合社便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包立新也因此成为宁夏种稻第一大户,并两度折桂全国种粮大户金奖。

  不图产量要质量种出万亩高价米

  “一公斤大米最高要卖220元,目前已陆续接到了不少订单,在天猫叶盛大米旗舰店,大米也要卖到79元/公斤,今年1万余亩水稻售罄应该没有问题。”

  宁夏大米素来品质上乘,颇有消费市场,但每公斤超过200元的天价大米还是罕见,有价格虚高的嫌疑。

  面对社会的质疑,包立新解释道:“超过200元/公斤的大米是精品中的精品,但我们普通大米的价格也要比其它大米贵。”包立新认为,高品质的农副产品应该有相当的价值体现。

  包立新清楚记得,2012年10月,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粮油产品及设备技术展览会上,来自青铜峡的大米荣获了金奖。专家们的点评是:有机生态、价格适中、包装不过度。

  当时他生产的“蟹稻香”大米是用蟹田稻加工而成,蟹田稻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并投放螃蟹监测确保稻田环境有机生态,每公斤 “蟹稻香”大米20元。来自四川的粮商在展览会上品尝了 “蟹稻香”大米后赞不绝口,连夜打“飞的”来与公司签订了采购合同。

  “人养地,地养人。”这是包立新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认为,土地被养肥了,再加上精耕细作,产量和品质自然要高出一截。

  “在青铜峡市,包立新在耕作上舍得投入,这是在当地出了名的。”青铜峡市农牧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别人种地前,怕使用机械花钱多,只耕一遍、耙两遍,而包立新种地前,先用旋耕机耕两遍,再耙两遍,然后再用激光平地机平一遍,整得地平如镜、土细如面,种上水稻后苗齐秧旺,长势喜人。

  “现在也还有些农户,舍不得投入,广种薄收,误了土地。”包立新认为这样干把地种瘦了,减产了,对不起社会的期待。

  “我种粮食一方面靠这些机械;另一方面全是坚持有机耕种。”包立新告诉记者,如今他共有各类大型作业机械135台(套),农机综合利用率比一般农户高出50%以上;采用激光平地机平地,使亩均节水率达到30%以上。有机耕种方式已成为专合社的铁板定律。每年他都会在专合社举办有机种稻培训班,邀请专家莅临,指导督促专合社社员坚持用绿色生态的方式种地。目前,他的稻田已成为宁夏最大的有机水稻、优质水稻生产基地。

  地利人和有机水稻前景广阔

  包立新的成功是偶然还是必然?对于全国各地尤其是四川的种粮大户来说,他的成功又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呢?

  “天下黄河富宁夏。作为塞上江南的主要区域,我们确立了以‘一特三高’为引领,打造农业‘绿色、有机、富硒、健康’品牌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青铜峡的有机大米,便是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8月25日,吴忠市副市长马玉龙告诉记者,青铜峡市是宁夏重要的经济核心区之一,作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和宁夏屯粮市、水稻规范化旱育稀植示范市、科技兴农试点市,青铜峡市粮食总产量连续10多年排在宁夏第一位,所产的有机富硒米俏销全国100多个城市。

  据悉,宁夏回族自治区近年来为加快推进有机水稻生产,从2011年起连续两年对有机水稻育秧大棚建设给予资金支持。2013年又对采用大棚育秧的农户给予每盘秧苗价格补贴40%。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政策优势,是粮王包立新成功的一大前提。包立新也向记者坦言,当年他力排众议,将所有身家投资到稻田里时,便已经明确了奋斗目标,即种出全国最好的大米,让塞上江南的大米享誉世界。

  “现代人在满足了基本的温饱需求后,对粮食有着更高的品质要求,这就是农业的搞头。要做农业,就要做到最好。”吴忠市农牧局副局长杨军认为,发展现代农业,第一要务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保障产品的安全,唯有如此,产品才能走得更远。

  “种粮食,是简单的工作,但也是复杂的生产。如果像普通农民那样,翻地、播种、插秧、浇水、施肥、收割,那么种出来的大米便毫无特色。”包立新认为,对于当下的种粮人而言,有机水稻前景广阔,是一个值得大家关注的领域,当然,发展这个产业也离不开地方的生态地理环境,更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强力支持。

  优质农产品市场需求巨大

  有机水稻产量如何?种植效益如何?在推广和销售方面还有哪些问题?对于方兴未艾的有机水稻产业,社会大众有关注,更有思考。

  “有机水稻生产只能施有机肥,其生产成本比普通水稻高出一倍以上。”对于有机水稻产量和效益的质疑,包立新坦承,在起初的一段时期内,每亩有机稻因不施化肥,产量可能仅有400公斤,远低于普通大米产量的650公斤。在成本多一倍、产量却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在两至三年的转型期内,种粮户大都会处于亏损状态。

  “全国有机米市场上还没有哪家企业敢说自己占了多大份额,实际上,目前整个有机大米市场都处于一种培育状态。”采访中,包立新告诉记者,自己生产的有机大米均有特定的销售终端。

  “有人说农民不赚钱,有人说农业没前途,其实是片面之词。当下,消费者对优质安全的食品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包立新认为,农户只有生产出优质的农副产品,才能赢得市场的青睐。

  种植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9

  从改革开到现在,农村青年的首选就业方式就是进城务工。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的就业竞争压力和生活压力日益增加,大部分的农村青年开始选择回乡创业。

  回乡创业成中国农村青年新选择

  张芳是河北省正定县东贾村村民,08年大学毕业后在河北石家庄一家外贸企业工作,后来因国际金融危机倒闭后,求职并不顺利,屡屡受挫的张芳开始萌生一个念头回乡创业。

  “统筹城乡,农村是‘短板’;发展农村,人才是‘短板’”。为吸引在外务工的优秀人才回流,2011年正定县公开选拔172名“农村好青年”,当选的“农村好青年”不仅可以直接进入村两委(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工作,享受资金补助,而且在个人自主创业时也可享受优惠待遇。

  正定县的这一新政让茫然无措的张芳重新看到了希望,经过数轮激烈的选拔,张芳终于如愿以偿。

  在正定县东贾村,一排排新建起的大棚格外的醒目,张芳如今就是其中一个大棚的经营者。“在外打工挺辛苦的,而且还赚不到什么钱。回到家乡后,乡里不仅为我申请贴息贷款,还帮我承包了一个大棚进行创业,收入比过去多了四五倍呢。”张芳高兴地告诉记者。

  东贾村从2009年引进山东寿光的大棚技术后,专门成立了经济合作社,帮助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让他们创业“零风险”。正定县南牛乡党委书记安文斌告诉记者,依靠纯天然的绿色种植,每个耕种面积只有1.8亩的大棚,可以轻松达到六七万元的年收入,而且所有蔬菜还未收获便被订购一空。

  安文斌计划三年内在全乡普及大棚种植技术,届时将把南牛乡打造成一个绿色蔬菜基地,而“好青年”们正好对普及大棚种植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将充分发挥‘好青年’知识较为丰富的优势,让他们学习掌握这种大棚技术,同时利用他们在村两委工作中的便利,在全乡推广大棚种植技术。”安文斌说。

  今年33岁的正定县新安镇西慈亭村“好青年”陆俊志曾经是一名服装厂的工人,2003年工厂倒闭后他没有像其他工友那样留在城里继续寻找工作,而是毅然选择返乡进行创业。2004年,陆俊志承包了230多亩废弃的采砂坑地,经过数年的辛勤开垦,已经使200亩土地重新具备了耕种条件。据了解,依靠在自己的承包地上种植农产品,陆俊志现在每年的收入可以达到10万元左右。

  陆俊志告诉记者,自己希望能充分利用在村两委工作的便利,吸引更多青年人回乡创业。“我准备把村子里有致富本领的青年人组织起来,让他们来帮助返乡青年,争取让村里所有年轻人每年都至少获得一次培训机会。”陆俊志的创业经历在当地传为佳话,并成为当地青年人学习的楷模。

  2011年4月当选为“农村好青年”之后,陆俊志顺利进入西慈亭村的党支部。

  种植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10

  虽然离年底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六盘山下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温堡乡老庄村的村民们却得到一个好消息:20XX年,全村种植各类中药材1750亩,户均7.8亩,户收益可达1万元以上。

  致富路千万条,就看你适合走哪条路。当了9年村支书的李积良这样解释说,在他的带领和努力下,老庄村已逐步走上依靠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子,走上村经济发展、村居整洁美丽、村民心情舒畅生活富裕的新生活。

  谋产业经济

  六盘山下的老庄村,是典型的山区旱作农业区域,为帮助贫困村民多渠道增加收入尽快过上幸福生活。20XX年,经过商议,见过世面的李积良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把目光盯准了当地特色经济发展。经过深思熟虑,他认为大面积种植中药材是村民脱贫致富的一条金色大道。

  为了带动大家种植中药材,他带领村里几个种植大户跑遍了附近的县乡,学习陇西县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先进经验,为群众联系药材种籽、做技术指导、跑销路。2009年起,他带头在村里种植中药材300亩,让村民消除了种植中药材到底有没有收益的疑虑。当年,看到种植1亩药材,有800多元收入,是种粮食的好几倍,村民们从种植中药材看到希望,开始自发种植起来。

  谋民生造福村民

  “祖祖辈辈住在山上,从未想过有一天乡亲们会从这大山上搬下来,而且还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老庄村二组的梁秀英老奶奶乐呵呵地说。

  20XX年之前,村民李兑现一家三口住的是“窗外大雨落,屋内小雨滴”的土坯房,当时他家孩子正在上学,李兑现本人身体不好,不能从事重体力活,家里日子过得十分窘迫。现在,李兑现一家不仅住上新房屋,而且依靠养牛成为村里的富裕户。

  如今,进入老庄村,新农村建设点整齐的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是担任村党支部书以来,李积良在基层设施建设上最大的手笔。2013年底,李支书就想在老庄村山下开阔的川地建设一个新村庄,把山上的村民搬下来住,村民们都觉得这是天方夜谭。但李支书却坚持着,他多次找乡党委、政府、国土、水利等部门,硬是把50户危房集中点项目落实了下来。为了落实集中点建设土地置换问题,他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提议此事,率领班子成员逐户宣传,召开全体村民大会对土地置换事宜表决,对土地置换结果进行公示,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都公正、清楚、明白的展现在村民面前,新农村建成后村庄绿化、新排水渠自来水、太阳能热水器等都一应俱全。

  让群众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闲暇时有一个好去处,这个想法牢牢地印刻在李积良的脑海里。20XX年借助市县“整村推进”项目,在村里建设了一个集党建、生态、休闲为一体文化活动广场,广场内有健身器材、、休闲长廊、音响、路灯等,俨然一个城市小公园。

  谋民心事事百姓先

  20XX年3月,危房改造集中点建设进入前期准备阶段,地址确定后,土地置换成了一个难啃的“硬骨头”。用川地置换山地,村民李金平怎么也想不通,村民代表及李积良先后5次到他家讲明国家土地政策,并认真听取李金平的意见,最后终于达成协议,消除了李金平心里的疑虑,使危房改造顺利进行。

  为切实帮助村民们解决生活生产的突出问题,他安排村“两委”和群众代表每天在村委会值班,并印制了一本群众反映问题接处单,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记录并解决,解决不了的及时向乡党委反映,群众看到村干部尽心在帮助自己,心平了、气顺了、意见少了,上访的也就没有了。

  李积良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员切实做好本村各项工作,多项工作都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老庄村先后受到了县委、县政府及温堡乡党委、政府的多次表彰奖励。连续3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五好文明村”,被乡党委、政府授予“综合考核一等奖”“劳务输出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李积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还有许多工作没做好,尤其是村里还有10多户贫困村民没有过上好日子。他认为自己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还很长很长。

  种植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11

  1月5日,户外一片冰天雪地,而新疆乌苏市甘河子镇王乡庄子村村民刘飞的温室大棚里却温暖如春。棚内,一袋袋菌棒整齐排列,这儿冒出一簇,那儿长出一团,出菇期的蘑菇长势喜人。

  今年37岁的刘飞,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克拉玛依市工作。2015年10月,刘飞回到家乡乌苏,和叔叔刘海深一起种植蘑菇,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刘飞说,每一次回家探亲,总会听到别人说起如何种好地、如何致富的事情。听得次数多了,在外多年的刘飞脑海里便产生了一个想法——回家乡种地。“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对土地都有特别的感情。正好我叔叔会种蘑菇,蘑菇价格也不错,就决定搞蘑菇种植。”刘飞说。

  2015年9月,甘河子镇党委政府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在王乡庄子村盖起了10座温室大棚,率先在全镇搞起了设施农业。这让刘飞兴奋不已,他感觉自己的机会来了。说干就干,2015年10月下旬,刘飞签下了两座温室大棚的承包合同,又请来了叔叔,投入近2万元购买原料。经过近一周的准备,第一批7000多袋菌棒入住大棚。

  “从目前的出菇情况来看,菌棒一切正常,每袋可以出菇2公斤,每公斤保守价格5元,第一批蘑菇可以带来近7万元收入。进入农民冬闲时节,我可以雇用很多赋闲在家的乡亲前来打工,并教他们种植技术,和他们一起创业致富。我们联系了客户,每天平均需求就达一吨。”刘飞说,在新的一年,他准备将目前的7000袋菌棒种植规模扩大到3万袋菌棒,将现有的种植品种扩大到6种,实现年产值10万元以上。

  种植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12

  “苗将军”张吉晶站在排列整齐的“绿色行伍”前,象是“检阅”着自己亲手栽培的“新兵蛋子”。他的眼神充满了一种慈爱,一会儿上前指导“军姿”站立,一会儿又帮某个“新兵”整理军容。

  说起张吉晶与种植业结缘,还得从20多年前说起。1994年的冬天,那时刚刚初中毕业的他响应祖国号召应征入伍,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服役。入伍后,他自愿申请要到部队蔬菜种植基地上去锻炼。这时有些人不理解,而他却不以为然。含着微笑走向心爱的岗位,他说他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就在田野里长大,什么苦都吃过,什么累都受过。穷惯的他,就是想学习掌握一套过硬的温室种菜技术复员回家后闯一番事业。因为他主意一定,在部队蔬菜种植基地上,干的非常认真,他执著的当起了“苗将军”,从育苗到栽培,从管理到收获,每个环节他都不放过,亲历亲为。正是他的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和精益求精的上进精神,使他很快就成了部队上种菜的行家能手。不久还幸运的担任了基地上400多个日光温室的技术总指导,为部队种出了一茬又一茬安全环保的放心蔬菜,赢得了官兵的一致称赞。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2011年,张吉晶光荣退伍了。本来,他是有条件转业到地方上,找到一份“铁饭碗”工作的,可他还是选择了返乡务农。总想着把部队上掌握的种菜技术应运到发展家乡经济上,造福家乡百姓的大事上来,让科学的种菜技术在家乡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以此回报生他养他的家乡和至亲至爱的乡亲们。

  2011年3月,新疆库尔勒一个单位得知他在部队是种菜能手后,高薪聘请他做了企业蔬菜基地的技术指导,月薪给到一万元,除此之外,还有丰厚的奖金福利。

  但他只干了七个月就辞职了。原因是他心里一直惦记着家乡的父老乡亲和家乡的经济的发展。

  2012年春天,他不顾家人的劝阻,硬是拿出政府颁发的30多万元退伍金,率先在家乡建起了占地四亩的四座高标准日光温室,以此实现他靠蔬菜种植致富的夙愿。大棚温室建成后,他大胆采用新碳素有机生产模式种植蔬菜。生产出的蔬菜安全放心,进入市场就受到客商的热捧。在寒冬腊月,能吃到又甜又沙的甜瓜,城里人不顾路途遥远,驱车二十多公里,来品尝购买他的瓜菜。当年,他在日光温室里种植的网纹甜瓜、奶油草莓、西红柿、辣椒收入超过25万元。

  2013年8月,张吉晶又注册成立了绿锦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起了一家集果蔬种植、观光采摘、种植技术培训于一体的现代设施农业种植示范基地。2015年,接着他又积极争取项目建起了绿锦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实施后,产业园占地面积350亩,他计划总投资2000万元,流转土地310亩,修建二代改良日光温室130座,露天拱棚120个,修建4000吨冷藏保鲜库一座。项目投入运营后,他将与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合作,为军民共建一座蔬菜示训基地,为部队培训蔬菜种植技术骨干。同时,吸纳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150多个。

  种植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13

  种植木耳可以赚钱致富,这已不是什么奇闻传说,不过种植木耳与香菇年赚100万的人却不多见,今天这位故事的主人公李杰,人称“木耳哥”,他是有什么神力,依靠种植木耳走上致富路的,一起来看看。

  在广元旺苍县燕子乡提起“木耳哥”,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是当地四组村民李杰。这名返乡农民工从2014年开始学习种植木耳香菌,2015年就成立了家庭农场,扩大了种植规模,年纯利润达60多万元。而今年,李杰声称“力争创收100万”。

  不甘心一辈子打工 他决定返乡创业

  李杰今年41岁,常年在外打工。但李杰骨子里一直甘心一辈子给别人打工,想着有一天能自己创业,所以他一直琢磨着怎样利用家乡丰富的山林土地资源发展致富产业项目。经过考察咨询,李杰终于在2014年2月下定决心开始专心在家乡发展木耳香菌种植业,“当时还没学到多少种植技术,收入只能保住成本。后来在燕子乡农技人员的指导帮助下,才掌握了更多的实用种植技术。”李杰说,当年筹资30万元,租了周围农户土地20余亩,种植了1万棒木耳、11.8万棒香菇。

  在后来发展种植业的过程中,李杰又了解到中央已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于是他和妻子商量决定筹建属于自己的家庭农场。“我越干信心越足,对规模发展特色种植业的市场前景充满信心。”

  他返乡种木耳 声称“今年要挣100万”

  2015年,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自己作为农场主、父母妻子作为农场主要员工,李杰顺利成立了旺苍县燕子枝波家庭农场,开始在偏远的山乡实现自己的小康梦。从2014年开始到现在,已先后建设香菇大棚28个。到了2015年,李杰的农场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已有1.5万棒木耳、12万棒香菇。“毛收入达400万元,纯利润已达到60多万元了。”说起自己的劳动所得,李杰难掩满脸的笑意。

  李杰搞木耳种植,目前农场有4个固定农民工,月工资2000元左右。同时也常常请来所租种土地的村民临时务工,一天的务工费80元左右。“今年除了栽植1万5千棒木耳、20万棒香菇,还要种植中药材白芨30多亩、猪苓10多亩、天麻4亩,力争收入达到100万元。”

  种植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14

  "9月1日,看着一箱箱生姜被商贩“抢走”,泸州市纳溪区渠坝镇九君村的左永福高兴得合不拢嘴。他说,今年气候好,试种的8亩菜姜和8亩姜种获丰收,菜姜亩产达8000公斤,每亩纯收入在2.5万元左右,16亩生姜收入30万元不成问题。除了自己挣了钱,左永福还带动当地发展了几百亩生姜,带动了60多户村民种姜致富。

  左永福今年46岁,前些年一直在乐山、宜宾等地从事建筑业。一次偶然的机会,左永福发现乐山犍为县生姜种植业不仅红火,种植收入也很可观,种植户每年收入多则几十万元,少则也有六七万元,而且不愁销路。

  村里没有主导产业,乡邻都外出打工了,有大片土地适合种植生姜,我们回去试种,成功后再带领村民种植。”左永福和蒋权友不谋而合,利用自家土地各试种近20亩生姜,其中菜姜25亩,种姜15亩左右。“去年9月种植的菜姜,长势好产量高,亩产在7500公斤左右,12元一公斤还很抢手。”左永福说,生姜采挖时地里很热闹,许多闻讯而来的销购商都来抢购和预订。

  在左永福的带领下,九君村陈祖权等20多户村民纷纷利用自己田地种植生姜。种植期间,左永福和蒋权友不仅提供种姜,还全程免费作技术指导,让村民都享受生姜种植带来的好 “钱景”。如今九君村生姜种植面积200亩,产值近400万元。

  “生姜之所以卖得好,还得益于我们独特的营销方式。”左福权说,去年他把生姜种植过程和生长情况挂上网后,吸引了一大批购销商前来实地查看,不少购销商与姜农协商,一次性买断生姜收获权,实行“包亩”收购,让村民实现无忧种植。"

  种植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15

  “如今双河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改善,除得益于党的富民政策外,主要是感谢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是他让大家过上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这位得到广大村民称赞的致富带头人,就是汪清县大兴沟镇双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邹忠刚。

  今年60岁的邹忠刚曾多年在西藏、成都等地经营藏药、木材生意,虽远离家乡,但时时挂念着家乡的父老乡亲。每次回到村里看到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他的心里都不是滋味。2001年双河村委会改选时,他毅然决定放弃经商可观的收入,登上竞选演讲台。“作为土生土长的双河村人,自己富了,不能忘了大家!”实实在在的话语,句句说在村民的心坎儿上。以绝对优势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后,邹忠刚日思夜想,谋划着如何向村民兑现诺言,发展村里的经济。双河村生产优质水稻历来小有名气,但本村水田面积小,一直形不成规模,打不出品牌。他决定因地制宜,利用本村土壤肥沃、光照时间长、有效积温高、水质优良等优势,发展绿色水稻产业。2003年,邹忠刚成立了双河精洁米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带动本村和周边农户从种植40公顷水稻做起,由于所产大米饭味浓、不回生、口感佳等特点,一经投放市场,就受到顾客欢迎,不仅在本地打开局面,还销往北京、上海等地。经过专家实地对水稻生产各项指标检验认证,公司成为全县唯一获得国家A级绿色大米证书、取得绿色大米生产许可证的水稻加工企业,并被州政府批准为州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4年4月,通过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ISD认证和HACCP粮食食品质量行业认证;2004年8月在长春第五届中国农业食品博览会上被评为名牌产品。

  优质的产品供不应求,产业规模急需扩大。为此,邹忠刚于2011年先后创办汪清县科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汪清县创丰农作物种植专业农场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党支部+农户”发展模式,不仅带动本村村民,也带动柳亭、鲜民等周边村屯200多户村民共同发展优质绿色水稻,使千家万户的经营与市场联系起来,实现了农户与市场的对接。信息灵了、技术硬了,闯市场的能力强了,农民的腰包也鼓了。如今,邹忠刚带动农户共种植绿色水稻340多公顷,年销售绿色大米100万公斤,农民户均增收4000元。与此同时,邹忠刚还积极引导农民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经济效益高的产业。村里小粒黄豆30多公顷,种植地栽木耳100万袋,养猪、牛、羊、蚕的村民日益增多,农闲人不闲,户户都有增收致富的项目。

  心系百姓,为民谋福,邹忠刚时刻牢记着带民致富的诺言,用辛勤的汗水换来双河村一个个可喜的变化,也换来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拥护,先后获得“州级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州级优秀共产党员”、“州级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种植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16

  当许多年轻人奔向城市的时候,大足一些人却返回到乡村,利用当地的独特气候土壤条件长早财富春天。

  这不,在重庆大足智凤街道高笋村,就有一位忙碌的城市白领。他叫秦卫东,之前是一位建筑商。不过,经过近五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早已经成为了一位“地道”的农民,虽穿着光鲜亮丽,但皮肤早已被太阳晒得黢黑。

  “我几乎倾家荡产在做这个事业,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说起自己从白领变农民,秦卫东有说不完的“委屈”。

  200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认识到了葛根的价值。随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地投入,与西南大学合作,用20多种野生葛根培育开发出了一种适用于火锅、汤锅的葛根产品,并取名为“富坡葛根”。

  “这种葛根具有绵软化渣、久煮不烂、营养丰富的特征,有清热、降火、排毒、养颜的功效。”秦卫东介绍。

  2012年,秦卫东租下300亩土地,种下了自己的“梦想”。

  “葛根具有药性,所以虫害特别少。”秦卫东说,对于本就环保的农产品来说,他希望将环保做到极致,所以在种植过程中,绝对不会使用任何农药,即便是有点轻微的病虫害,都是人工防治。

  四年下来,秦卫东花光了自己的全部积蓄,换来的是一张张源源不断的订单。其鲜葛根不仅成功打入国内的高端超市,还远销日本、韩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出口价格达到1.6美元/公斤。

  2016年,经过与西南大学的深入合作研究,秦卫东还得知了一个喜讯——他们种植的葛根,由于土壤条件好,种植方式环保,其每吨葛根的葛黄酮含量高达15克,葛根素含量高达500克。这个发现,让秦卫东对葛根种植的信心倍增。

  “葛黄酮被称为‘软黄金’,市场价达五、六百元一克,葛根素价格也在400元一克左右。并且,通过零下60度提取的富葛精粉,价格也能达到1600元/公斤。”秦卫东说,通过深加工,葛根的附加值直接翻了30倍以上。同时,他们还申报了47项专利技术,已有5项对社会公开。

  今年,秦卫东准备大展拳脚,除保持高笋村的种植面积外,还在三驱、中敖新建了600亩,均是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进行运作,每公斤的收购价格在5元左右。2015年,该村8组村民贺培建仅种植了2分地,便收入了2400元;2016年,村民黎宗瑜种植2亩地,收入接近3万元。

  “比起水稻、小麦等传统农业种植来说,葛根种植真的是最好的选择,不仅产量高,价格也有保障。今年,我还将扩大规模,多种一些。”种植户喻正模说。

  种植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17

  记者来到桓台县果里镇麻家村采访,一见面,村党支部书记麻公锡就滔滔不绝地聊起了村里的“绿色经济”:“这几年,我们村的苗木花卉种植规模越来越大,市场辐射面越来越广,不仅在河北、天津等外省市有了固定客户,还进了北京的重要景点,村民靠苗木花卉种植走上了致富路。”

  麻家村地处桓台西南角,与淄博市高新区、周村区搭界,过去是传统种粮村,集体经济薄弱。随着时代发展,一家一户的土地经营模式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瓶颈”,麻家村“两委”一班人一直考虑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让农民过上好日子。2002年时,机会终于来了,市园林部门的苗木种植基地急需寻找“婆家”,双方一拍即合,成立了胜春苗木花卉专业合作社,由专业种植公司出资金、技术,村委负责集中土地,农民则拿出土地,加入专业合作社成为社员,按照当年的粮食市场价格获得土地租金,并在合作社实现就业。

  在村东头的育苗基地里,正在劳作的村民毕秀英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家里的地租给苗木公司后,天天和城里人一样上班,工作轻轻松松,不用操心买农资,不用担心收成不好,如今赚得比以前多了好几倍。

  现在,麻家村90%以上的耕地实现了流转,全部种植苗木花卉,村民收入增加了,环境变美了,村庄更和谐了。同时,麻家村苗木花卉基地还有效带动了张店区北黄村、周村区邓家村等20个村庄,发展苗木花卉种植面积1万亩。另外,今年,麻家村还着眼拉长绿色经济产业链,积极上马足球、水上垂钓等休闲度假项目,打造集种植、餐饮、观光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功能区。

  “绿色生态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将把麻家村建设得更加美丽,让村民更加富裕。”提起发展前景,麻公锡信心十足。

【种植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相关文章:

小枣种植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05-28

产业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精选5篇)05-28

农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通用5篇)05-27

带领农民致富先进事迹材料02-01

农民致富事迹材料06-30

中学学科带头人先进事迹06-17

先进班组事迹材料07-12

先进班级先进事迹材料(精选5篇)04-28

先进教师先进事迹材料(精选5篇)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