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全

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2-05-09 11:15:00 读后感大全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1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袭人等是《红楼梦》主线人物,宝、黛二人的悲剧贯穿始终。薛宝钗虽不是此爱情悲剧的当事人,但也有着相当高的地位。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结局是完美的。”的确,我对甚为不满颦儿之死,颦儿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儿无才便是德”之说。颦儿在文中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我实是钦佩,也为她那种叛逆而佩服。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他俩二人想要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苦恼,气死了。可细细思量,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生向贾母开得了这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她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宝玉,最后看破红尘,做了和尚。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若是如此,世人都改为僧。我的想法太极端了。“你死了,我去做和尚。”预示着这一切,好似一切皆前定,无法改变。我不满的是宝、黛二人最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那人又对我说,“宝玉,做和尚已不是为黛玉而做。宝玉不做和尚,还能做什么?去追求功名利禄吗?”是啊,细度之,对于宝玉而言,这不失为最好的结局。他已淡薄名利,对他而言此皆身外物。追逐名利,让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他看似没有摆脱命运的束缚,但命运业已不能束缚住他了,他既不是为颦儿去做和尚,那就是为自己,他也不像世人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无牵挂,看尽红尘。只可惜宝钗为人圆滑,讨人喜欢,她最终最终独守空房,也不免令人觉得有些惋惜。

  宝钗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以林黛玉之名嫁入贾家,也深知宝、黛二人心意相通,却无力抵抗。薛母再疼她,也无能为力,贾母如此有诚意,自己又怎生婉言拒绝?何况,薛蟠之事,贾家也尽了不少力,宝钗也不想为难母亲。嫁于宝玉后,虽说黛玉已死,宝玉待她也不薄,可宝玉仍是对黛玉念念不忘。最后,她已怀身孕,宝玉仍是舍她而去,出家为僧,留她独守空房。说来,得人心又如何?最终也未得幸福。

  我始终觉得宝钗是全剧中真正的强者,她从不再人前为难他人,不与人正面起冲突。她的才华绝不在颦儿之下。我很是最佩服她,她说话从不造次,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即使是顽话,也是极为小心,甚至是无懈可击。她的才智也是罕有的,她不似凤姐无话不说,说话好似毫不讳忌,泼辣来形容也不足为过,心狠手辣,但她的才智绝差不了凤姐许多。

  就拿此二事做分析。她时而劝戒宝玉,宝玉无悔改之意,她也不勉强,一她是姨娘家的,不便多说;二袭人如此劝慰,仍不见起效,多说也无效。就此打住,多说无意。再拿她与宝玉结婚之时,伺机将颦儿的死讯告诉他,也显示了她的才智。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

  在来说说我自己的见解,我自认为对宝钗的为人,性格,想法都不够了解。我只是以一个常人的角度来思考。

  宝钗处理世事甚是圆滑,几乎是人见人爱,可难免会有点虚伪感。她对何人都是如此,也不轻易像他人倾吐心声,她就好似将自己藏起一般,在我看来没有人自愿,将自己埋藏,她也许是为了建立地位,或是想得人心才这么做的。在母亲面前,她是贴心,在外人面前,她是懂事,薛姨妈脸上也有光。也许她是招人喜欢,可同时她将真正的薛宝钗埋葬。在整部书中,表面上她也许是最完美的,可我总觉得她出卖了自己的心,自己的灵魂,那还有什么完美可言?也许是家境关系是她不得不如此,家有薛蟠这酒囊饭袋,虽有薛蝌,可毕竟不是亲哥哥。她可能想忍得一时,时机成熟后,便可寻回自己,可到时到何处寻回自己?虽然她是强者,我个人认为将自己埋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不是一个弱者做的来的,可最后她却不是真正的赢家。

  美梦终究一场空。韶华散尽,容颜衰。独坐烛前痴痴叹,才觉泪痕爬满容。过往如云不可及,镜中双鬓已成霜。膝下遗腹已成人,房空冷清如往昔。闲来无事仰望月,无语能诉,唯有泪空流!

  常听人讨论,宝钗凄惨还是黛玉凄惨?可纵观全文,细细评之,你便会觉得这个问题已不重要了。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黛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红楼梦读后感2

  夕阳的余晖散落在碎金地上,我独自走在深深的小巷里,在朦胧的细雨中,我想起了那个呼吸着紫丁香的女人。细腻的影子在轻盈优雅的油纸伞下略带忧郁,而盘绕的旋律则略带浅薄忧伤的美感。坐在院子里,读着一卷书,吟诵着一个悲伤的词,想着一段过去。淡淡的茶香融化在唇齿间,苦涩带甜背。轻轻地用一点墨水打开书——《红楼梦》。

  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一个美丽的故事,一群美丽的人。红楼梦,一场紫烟紫雨的梦,会随着流水清幽。华丽的背景,美丽的情节,最终碎裂成碎片,留下一个悲壮而深刻的结局。也许曹雪芹的写作浅薄,但却蕴含着难以言喻的情感。只有真正了解《红楼梦》的人才能理解。感觉,品味,理解她,是一种享受。

  也许他们的爱情以一个悲伤的结局结束,红坐冷漠,心碎,梦幻般的飞翔。我还记得贾宝玉和林黛玉在黄纸上读《红楼梦》的那一幕。现在是仲春,桃花映红了人们的心。他们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兰园奇葩,一块美玉”,专注于手中的书。这时,几片薄薄而完整的桃花瓣像蝴蝶一样落在书页上。黛玉笑着看着宝玉。他们面带微笑地看着对方。唯美主义的背后是一对苦涩的恋人。也许这足以让我们默默地看着对方。”风一吹,树叶就掉下来。谁知道我的心?我回首往事,沉默了数千次。我只是为过去的烟消云散而叹息。”我轻轻地写下这句话,送给他们,以纪念这段悲伤而美丽的爱情。人生就是这样,永远不会有完美,但只有不完整才值得记住。

  在冰冷的窗前,我独自一人在月色渐暗的时候,不经意间,我心中又多了几份“断断续续,乱七八糟”的惆怅之情久久萦绕。在宣纸上,青城独特的笑容似乎讲述了许多不寻常的故事。金陵十二钗各具魅力。是黛玉的“两弯似铜非铜我烟眉,一对似哭不含泪”,还是王熙凤的“一对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垂顶眉”,曹老作品中的十二个发夹,像花水的浮影,却不如人美。它们与众不同而且美丽。或淡泊寥寥,或淡雅,或博学,或活泼可爱。纸扇后面凝结的粉末的出现等着我去寻找。梦回千转,回首往事,只抓住“简家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边”

  在阅读的过程中,品味文本的境界。里面有许多聪明漂亮的女仆。如西仁、鸳鸯、晴雯等,但毕竟出身卑微,出身女佣生活。以晴雯为例,一个对主忠贞的姑娘,终究没有死。他们没有自由,没有自尊,甚至被虐待和遗忘。如果他们像宝钗一样,就不会“惨不忍睹”。这是封建社会所谓的权贵和奴隶,但他们试图展现自己最美的一面。在朴素的紫檀楼里,倚在窗帘上的女子在杏雨下默默抚摸着古琴。她的气质像蓝色,她的思绪挥之不去。流沙般的时光终将变老。长时间的凝结呛住了这些美丽而聪明的人。在樱花散落的季节,抚摸着粉红色的花瓣,感叹“生命如梦,一瓶它仍是u河的月亮”。

  我的梦散落在江南的雨巷里。就像一艘船,唱着一首歌诗,伴着长笛声。我喜欢“美人灯”林黛玉,她像玉一样清澈,有两个酒窝和一个完整的身体。她是曹老苗作品中一个轻视世俗的充满激情和自豪的女性。只有当桃花像烟一样散落的时候,谁会在花开花落的土地上拥有她朴素的白裙和泪水?她感叹花的命运是“你今天埋了花,你知道它们是谁”。但她不知道她在埋葬他们。我欣赏她的身高,她的骄傲,她的优雅。这样的女人,在茫茫人海中又如何寻找。

  除了黛玉,书中每个人物的形象都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刘奶奶是土生土长的,当她走进大观园的时候,她没有穿衣服。贾宝玉,依旧激情似水,依然迷恋着林黛玉。是王熙凤一丝不苟的聪明伶俐,还是学识渊博、彬彬有礼的薛宝钗的优雅大方。贾府的兴衰,反映了当时的封建主义和腐败。但它的价值不仅在于此,还需要深入理解。也许《红楼梦》是尘封的神秘梦。它将永远吸引我们。

  最后,用复杂的心情轻轻地合上书。在这个时候,我学到了很多。当悠扬的笛声再次响起,我如释重负。读一本好书,品味生活。

红楼梦读后感3

  有一部分人说《红楼梦》是一部含笑的悲剧,说实在话,我并不懂这是什么意思,作为一个刚入道的红迷,我对于《红楼梦》的认识还过于肤浅,只是用自己有限的领悟能力去领悟《红楼梦》无限的韵味,笔墨游戏,没有真正的输赢,只是适当发表自己的意见罢了。十二金钗中有两个可谓是天上少有,地下无双,她们的判词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不难猜到,就是林黛玉和薛宝钗,她们是《红楼梦》里的主角,有许多过人之处,但也许是“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她们终逃不过悲惨的结局。

  林黛玉,多愁善感,与贾宝玉初次见面就似曾相识,曾经山盟海誓,终落得“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根入梦遥”。她本是太虚幻境的一棵绛珠草,到人间历劫,却堕入红尘,无法自拔。她那副病西施楚楚动人的样子,终究被泥土掩埋。她与贾宝玉生活在封建社会,却偏要冲破封建礼教,她一生追求自由与洁净,就像她《葬花吟》中的诗句:“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堆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到最后,泪水哭干了,便魂归离恨天。可以说,她就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她不希望贾宝玉堕入名利场,发生本质的改变,她不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偏要大展奇才,她爱刻薄人,爱使小性儿,因此,她并不受到大家的欢迎,不受下人的拥护,即使是贾母,也不过是对她十分疼爱,但内心深处并不看好她,并不欣赏她,只是看在她母亲贾敏的份上,让她不受欺负,况且又有金玉之论,在宝玉的婚事上,贾母便更不考虑她了。凤姐一计将宝钗与了宝玉,而她,则在他们成亲的时辰泪干气绝。病时无人探望,死后无人理会,她也算得上是可悲了吧。从小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好容易有一个宝玉这么个知己,却硬生生被长辈们拆开,悲惨的死去,而她一生所追求的自由与洁净也自然随之逝去。可叹她“闲静时如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却落得如此悲惨。她的死也与她所追求的自由与洁净有关,可惜她到死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薛宝钗,另一个绝色人物,她不像林黛玉那么小性儿,相反的,她就是个封建礼数的代言人,她从不越礼,处事小心谨慎,如凤姐所说“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做人做事几乎没有一点漏洞,深得众人心,人又圆滑,从不惹祸上身,因此人缘又是极好的,比黛玉的贾母喜爱。但是,她有些过分谨慎,过分做作,甚至连脾气也不敢发,生怕影响了她在众人心中的形象。就那宝玉比她杨贵妃的事来说吧,宝玉那她比作杨贵妃,她虽恼,却也只是话里有话得说了一句。她一味地遵守礼教,没有自己的性格,最大的优点就是没有最大的缺点。她的母亲曾和贾母王夫人提到过“金玉良缘”,她有金锁,宝玉有宝玉,也就是暗指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儿。为此,他故意疏远了宝玉,怕遭人非议。她克制了自己。由于她的克制,她成功地登上了“宝二奶奶”的宝座。但那又如何呢?最终,宝玉出家,恢复了自己在太虚幻境神瑛使者的身份,断绝红尘,也就意味着她出阁不久就要向自己的嫂子李纨一样独守空房,消磨青春。比黛玉更为悲惨。可叹她“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银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守时,自云守拙”同样也落得如此下场。

  作为金陵十二钗的她们,都是“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她们都有着沉鱼落雁,避月羞花之貌,但最终一个悲惨的死去,一个独守空房,她们都是时代的悲剧,时代的牺牲品。有很多人议论她们究竟谁更悲惨,我觉得,其实这都我所谓了,曹雪芹先生的初衷并不是写几个与众不同的人和事,他只是想透过他们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至于他笔下的人,只给他情感的一种诠释,当然这种诠释,后人会有很多种解释,这些,就是曹雪芹先生留给后人的谜了。

红楼梦读后感4

  说来惭愧,自以为是文学的忠实粉丝,我却没有好好读过最经典的那一部——《红楼梦》。

  小时候,看过几本连环画、小人书,没留下什么印象。十几岁时,遇到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开播,那时文化荒漠,电视机也没普及,每天晚饭后,很多人挤在一部小小电视机前全神贯注,我也是其中之一。电视里的人物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母、刘姥姥……

  感觉所有的演员主角配角都演得好极了!里面的化妆服饰真是美极了!所有的台词配音插曲也美极了!电视剧最后的演职人员名单中,还有一排红学家的名字,如今还能想起来几个,导演的名字也还记得。总之,电视剧大获成功,这部经典巨著,第一次以电视的形式,几乎普及全民。也许是太年轻,还弄不懂复杂的人情世故吧,当时并没想读小说,一套三册的原著就摆在父亲的书柜里,我随便翻了翻,终究没有下文。

  二十几岁时,恋爱结婚出行游玩工作学业,忙得不亦乐乎,哪里静得下来。

  三十几岁时,带女儿逛书店,偶然看到刘心武的新书,讲红楼梦几大钗之谜,重点讲秦可卿身世之谜。我因为特别喜欢电视剧中秦可卿的扮演者,觉得她有一种说不出的高贵典雅忧郁气质,那段故事,当时电视里演得很是隐晦,有些事情一个镜头就过去了,我一直没看懂,又想刘老师本是中学语文老师,后来专职作家写小说,怎么如今研究起《红楼梦》了?也是有点好奇,所以就买来刘老师的书,想看看究竟。看过后确实解开了电视中的谜团,于是趁热打铁,借卧病之机,把小说中写秦可卿的几回反复看了几遍,颇有收获,至于其它部分,因为女儿尚小,家事操心,没有大段时间翻阅,就又搁置了。

  直到20xx年2月,有一天偶然在一个公众号上,看到蒋勋老师的一篇短文“红楼梦其实是一本佛经”,这个标题令我眼睛一亮,很受触动,潜意识觉得一针见血,讲得很到位。那到底怎么个到位,为什么是一部佛经呢?一下子唤起我想认认真真读一遍《红楼梦》的热情和决心。此时女儿已上高中住读,一周有3—4天时间属于我,突然有这么多闲暇时光,我感到如饥似渴,马上打开曹雪芹先生的原著,一回一回一字一句读了起来,这一读不打紧,好像有一股魔力深深吸引着我,完全停不下来。

  古人讲,四十而不惑。就是说,人到了四十岁左右,经历了少年求学、青年成家立业、中年养儿育女,有了一些生活的经历,好多事情该慢慢明白了。确实如此,经过多年生活的摔打、磨练、积累、沉淀,我第一次静坐下来,用一种完全有别于以往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这部经典,一边读一边感慨一边做记号,很多生活中迷迷朦朦的疑惑,居然在这部小说中得到验证,找到答案,受到启发,进而领悟。

  头三个月,除了上班、买菜、锻炼,我几乎足不出户,从早上睁开眼睛,到晚上熄灯就寝,所有业余时间,都在读《红楼梦》。有时去学校开家长会或接女儿,也会带上书和纸笔,坐上地铁就开始看,在校门口站着等待的时间,也手不释卷。之后的两三个月,很多的阅读感受,像泉眼里的小水泡一样汩汩汩地冒出来,无论做饭、洗衣、走路,满脑子都是《红楼梦》,好像有一群小仙子、小精灵在里面跳舞,我走到哪她们追到哪,一个劲地跳,一个劲地催促我,要我把那些感受写下来,我被闹得终日不得安宁,终于妥协,五月下旬,拿起了笔。

  我一边写着,一边在微信朋友圈上试着发连载。一开始,也不敢多写字,微信是个微平台,短小评论是可以的,若是长篇大论,很怕骚扰大家,引起反感,打字也很耗时费眼。没想到,第一篇短文发布后,朋友们给了我热情的响应和鼓励,支持我大胆讲出心里的感受,期待下一篇尽早发布。一位同行的妻子邀请我加朋友,表示她也很喜欢《红楼梦》,希望和我互动交流;一位朋友发来《红楼梦》的交响乐,和我分享。我很受感动和鼓舞,努力把那些零碎的火花们组织得通顺一点再拿出来。不过,为了控制篇幅,我还是尽可能地精简语言,有时连标点符号都省略了。

  时隔一年,又有一些新的感受和领悟不断冒出来,不断滋养着我警醒着我,我也会记录下来,但还是觉得,那三个月一口气阅读后的第一直觉,虽然肤浅幼稚,却最真实鲜活,所以还是原样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吧。

红楼梦读后感5

  读了好久,终于读完了《红楼梦》。不知为何心里酸酸的。在书中那种凄凉的氛围中,我常常伴随着人物的命运而落泪。为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为宝黛终究灭亡的爱情,为清高孤傲的黛玉的香消玉殒、红颜薄命,更为那些贾府里大大小小的丫头们。同样我为书中那些美丽的诗词、自然的笔风所折服,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这本书是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也是关于宝黛钗的爱情、婚姻的悲剧史。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贵族大家庭的衰落和没落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柔中带刚的男子,由于贾府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他的性格深受影响,带着些许温柔的成分。同样是由于那些围绕着他,各以一颗纯真的心对待他的丫鬟们深挚纯洁、自由不羁的品格感染着他,她们由于社会地位所遭到的种种不幸也启发着他。

  贾宝玉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他极力抗拒封建主义为他安排的传统的生活道路。宝钗劝他读书,直接导致了他对宝钗的反感,与黛玉的亲近,因为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所以才会相爱,宝玉掀开盖头看到的不是黛玉,而是宝钗,并且得知黛玉已香消玉殒时,出家当了和尚。他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与封建社会进行抗争。

  林黛玉是我最爱的人物。黛玉幼年丧母,体弱多病,红颜薄命,身世可怜。“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玻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的脱俗的美丽和气质。

  黛玉聪慧无比,琴棋诗画样样俱佳,尤其诗作更是大观园群芳之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她就像一个精灵,走进了荣国府,给这个被封建思想紧紧束缚着的大家庭带来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气息。她标致的长相,性格中独有的桀骜不驯,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使她显得那么纯洁高尚,卓尔不群。

  在整个大观园,只有宝玉是与她心心相惜的,正是这种相通的感情,使宝玉黛玉最终相爱,然而由于封建家长制,宝玉黛玉最终没有走到一起,听闻宝玉结婚的消息,黛玉最终吐血而亡。

  薛宝钗同样也是一个不逊于黛玉的美貌女子,她也是一个全才,她乐于助人真诚善良,由于从小受封建社会教育,她在平时的为人处事中也体现出了黛玉所没有、王夫人所欣赏的虚伪和世故。她常常劝黛玉,女子无才便是德,劝宝玉用功读书,可见她受封建思想毒害有多么深埃在贾府这个关系错综复杂的大家庭中,一方面,她抱着明哲保身的态度,对于不关自己的事情从来不管;另一方面她善于与周围的人处理好关系,深得贾母的喜爱和丫鬟们的尊敬。

  我很多同学不喜欢宝钗,但是我却对她充满了深深的同情,明明知道宝玉和黛玉心心相通,彼此相爱,但是她仍然选择了听从家长的安排,嫁给宝玉,牺牲自己的幸福,到最后,黛玉病死,宝玉出家,宝钗过着自己痛苦的下半生。与黛玉相比,我认为她的一生更可悲,黛玉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被封建社会的教育残害至深,从来没有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所以我认为宝钗是书中最可怜、命运最悲惨的人物。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最终是以悲惨的命运而终结的。宝玉出家、黛玉悲死、宝钗守寡,他们一同成了封建礼教的殉葬品。尽管宝玉对黛玉爱得死去活来,终究逃不了黛玉一死的命运,不管宝玉如何的与宝钗不融合,也终究免不了娶她为妻的结局。《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红楼梦读后感6

  一直以为,人都有两个自己,一面是处世中的泰然,一如薛宝钗;一面是孤单下的寂寥,一如林黛玉。在院墙深深的红楼里,黛玉是寂寞的;在喧嚣浮华的社会里,我们也是寂寞的。世人都用,‘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来形容黛玉,却往往忽略了若非因‘心较比干多一窍’,哪来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唯有看遍人世的生死别离,才会有这么多的惆怅叹息。久病而成医,在这个社会上久了,我们总会变得小心翼翼起来。黛玉初别老父,踏上这条完全陌生的道路,细细思量而来,竟与一入宫门深似海,有着些异曲同工之妙。

  初入贾府的黛玉,处处小心,不求平步青云,但求自己可以过得稍微好一些,面对家中姐妹的示好,黛玉无不谨慎思虑,察言观色,也就是这个本事、这份细腻心思为她赢得了一席之地。大户人家的端茶倒水,都是十分讲究的,比起来,黛玉可以说是小家碧玉的人物。对于去外祖母家,黛玉初时是犹豫纠结的,家道中落,父命难为,去到贾府虽还是半个主子,但总不如在家里自在。贾府家大业大,一不小心自是泥足深陷,不足以自保。

  此时的黛玉,却是凭着一颗玲珑心同初见的贾母取得了很好的关系,在贾府上上下下立稳了脚跟。总是在想,后来如果没有宝钗的出现,黛玉的日子是否会好过很多,最终还是觉得,罢了,黛玉的高傲与坚强,实际上与宝钗是没有关系的,反而因有宝钗,她们两个反而更像是一个镜子的正反面,相互映照,黛玉的形象反而更加清晰起来。

  其实,以她的心思未免察觉不到周围的变化,只是因着那份骄傲的心,不想也不愿去争罢了。这样的玲珑心,骨子里的高傲,若是置之死地而后生,那么,谁又能奈何的了她呢?慢慢琢磨而来,黛玉的争强好胜似乎只有在面对自己的爱情——宝玉的时候,尤为明显。在那样一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夫为天,三纲五常的时代里,她所在乎的,注定成了泡影,亦成了悲剧。

  为了爱情,放弃婚姻,在那样一个时代,黛玉的勇气是值得我们细细回味的。无论外界如何变迁,却是保持着自己内心深处真挚的情感,用那几分林妹妹的才情来诠释一个理想境界里的黛玉。黛玉用她的玲珑心将一切铺展开来,从而表现一个聪颖大气却又惹人怜爱的形象。黛玉是孤独的,在那样一个“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的环境里,虽说是两心相许因还泪,但宝玉的存在却是给这个孤独的行者一个遥望的寄托。

  我们不难发现,在太虚幻境里那个苦心修行的绛珠草,在天地之间,一如现世的黛玉一样孤单寂寞,神瑛侍者便成为她唯一的期待与守候。对于一个孤独者来说,那些喧嚣与自己格格不入,然一丁点希望却可以让自己奋不顾身,乃至飞蛾扑火。许是,爱情本该是没有顾虑的,因爱而生,因缘而灭。

  然,目光回转,镜子的另一面宝钗却是因为婚姻,放弃爱情。在那样一个时代,不是宝钗的错,只是大环境背景下,人们总不得已为了些现实的东西而放弃了自己想要的,包括压抑着内心深处的渴望。记得之前看过这样一句话,爱情是两个人的事,但婚姻,却是两个家庭的融合。宝钗的选择未必就是让自己不快乐的行为,也未必就不是自己想要的,小家碧玉有小家碧玉的委屈,大家闺秀有大家闺秀的无奈,如此猜测,无非是庄生晓梦迷蝴蝶罢了,无论镜子的哪一面,最终的结局非是离散而矣。

  关于爱情,关于婚姻,我们想要的,不妨问问自己的心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我想,人的一生总该有那么一次不顾一切,哪怕是飞蛾扑火。

  黛玉的才情和玲珑心思为她在偌大的府邸赢得了一席之地。但却也是因着这份玲珑,焚诗稿、断痴情,从此魂游天外再回不去那个原来的自己。女子聪明是好事,但红颜薄命,太过聪明的女子注定得不到幸福。其人无罪,怀璧其罪。如果黛玉能够再糊涂一些,也许会幸福的多。因着玲珑心,却是饱尝了世间冷暖,从而失了自己的爱情,独留一丝惆怅和叹息。

  黛玉的人生是悲剧的,不仅仅因为她没有得到爱情,反而更因为,她活得太明白,却是误了自己,误了终身。便是还泪断情缘,从此了无痴念。笔墨潇湘下的暗影勾勒的更多的是痴痴的等待以及那悲伤后的无奈罢了。

红楼梦读后感7

  自有红楼以来,论者多多,大都对宝黛爱情称颂有加,对宝钗小姐也偶有赞词,独对王熙凤女士视若“最毒妇人心”的典型带表,小子专喜打抱不平,且言上两句。这王熙凤实在是优点多多。

  第一:孝敬长辈

  象贾府这样的人家是不愁吃不愁穿的,老人也不需要儿孙端茶送水的,所以,孝敬主要的表现就是尽量让老人活得开心一点。老太太在一群儿孙中最喜欢的就是宝玉了,可宝二爷从来就没让她老人家舒心过,正经书是从来不好好念的,三天两头的要摔玉,偶而还“害人”跳跳井,您说,摊上这么个活宝,老太太能开心吗?别的姐妹,也没看见谁有空把老太太逗乐了。倒是凤姐,最能明白老太太的心意,有事没事就能把她逗笑了,凤姐是“财迷”,陪老太太玩牌时总是故意输钱,目的无非是让她开心而已。凤姐有一回过生日,她那个混帐男人居然要拿出剑来追着她砍,您说,她心里多窝火呀!可是,在老太太出面调解后,她也就不吵不闹了。所以,至少比起宝玉以及他的那几个姐妹,凤姐算很孝敬长辈的了。

  第二:恪守妇道,嫉恶如仇

  凤姐的老公贾琏有个族弟,名叫贾瑞,这人更加混帐。按说贾瑞的爷爷还是教书先生,他本人也读了不少书,可他居然打起了他嫂子—凤姐的主意。这要换了一般的人,说声“no”也就完了,可凤姐是谁呀?她眼里可容不下沙子,对这种狼心狗肺的东东不给点颜色瞧瞧,说不过去呀!报告上级?不行,怎么能让老人操心呢?自己来吧。于是,贾瑞上套,就在大冬天冻了一夜,活该!按说这事就完了吧,可贾瑞大概是冻糊涂了,色心不死,接着来。凤姐可不是好惹的,你还不死心啊?苦头没吃够!于是这回,贾蓉贾蔷一人收了他五十两银子。从此,贾瑞再也不敢往荣国府跑了。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凤姐对于婚姻是忠诚的,而且她不象一般的女人那样,她能够用自已的力量去惩罚恶人,比只会哭哭啼啼找妇联的人强得多了。

  有一次,凤姐的公公—老流氓贾赦看上了老太太的丫环鸳鸯,可他自己又不敢说,于是托她的婆婆邢夫人找到凤姐,希望她去找老太太说。前文说过,凤姐很孝顺啊,自然不能指着贾赦的鼻子大骂:“你这个臭流氓!”可是,她又那么的嫉恶如仇,自然也不能帮他的忙啊!于是,凤姐就展开她的聪明才智,三十六计,躲为上计。最后邢夫人在老太太那碰了一鼻子灰。百善孝为先,老流氓的行为又确实让人不齿,凤姐该怎么做?能有比躲开更好的办法吗?不失孝道,不为非作歹,凤姐,难能可贵呀!

  第三:友爱弟妹

  有一次,宝玉和那一群姐妹们要开什么诗社,没银子,找管家婆———凤姐拿银子,按理说,荣国府的日子早就过得紧巴巴的了,凤姐不给,也说得过去啊!“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们”的道理凤姐还是懂得的,二话不说,银子摆上。还有一次,贾环和丫头赌钱输了赖帐,凤姐见到了,把他骂了一顿,出钱替他了帐。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凤姐对弟弟妹妹也是很好的,这样的嫂嫂,没话说。

  第四:持家有方

  宁国府贾蓉之妻秦可卿去世后,尤氏有病,不能料理丧事,于是凤姐临时转会宁国府,转会期一个月。王总教练上任伊始,一顿板子打了一个老队员先立威,不这样做没人听啊!凤姐的坏名声,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些事得来的吧!可是,这里有矛盾了,手狠,得罪人,手软,难治家。怎么办?没有规沮不成方圆,我先立法,依法可也,不依则罚。凤姐的行为,可与包青天相比了。(抱头,躲,没砸着)同样的不怕得罪人,同样的执法如山。这是别人病了,她代劳,比别人做得好。后来有一回她病了,嘿,她一个人的活要三个人(李纨,探春,宝钗)来干,由此可见,她持家确有一套。

  凤姐的坏名声,还有一件事,那就是尤二姐之死。各位请想想,你们的那个他(她)有了另一个人,你会怎么办?哭,闹,是一般的,杀人不至于,愚意度之,杀人之心怕不止一个人会有吧!凤姐也是一个女人,自然也不例外。她视尤二姐为眼中钉,肉中刺完全可以理解,把她放到眼皮底下,对她有些瘧待的行为也不算什么吧。自己干的呀!凤姐又没有杀人!

  尊敬长辈,爱护弟妹,嫉恶如仇,持家有方,不搞婚外恋,这就是王熙凤。

  姐姐妹妹们,不要学什么宝姐姐,林妹妹,学学凤姐姐就对了。

  哥哥弟弟们,不要追什么宝姐姐,林妹妹,追追凤姐姐就对了。

红楼梦读后感8

  曹雪芹先生对晴雯的态度可以由这首词看出来,曹雪芹先生认为她是霁月在天,她的人品很是难得,光明磊落,她会寿夭是因为周围环境的黑暗,可见曹雪芹对她的基本态度还是肯定的。

  但是我却要反过来说一说,因为曹雪芹先生写这部书时,常是照着本来的面貌还原生活,所以他即使偏向这个有傲骨的奴才,但在写作中仍是写出了她众多的毛病,其中当然也有很多是她致死的原因。

  首先,很多书里为了表扬这个拥有反抗思想的奴才就会把她描写成一个先进的战士,其实呢 她真的有大家说的那么有思想吗 错,她充其量也就是和宝玉一样,一方面,她认识到这种看似舒适的生活其实就有着对她们这样人的压迫,但另一方面,她却是离不开这种生活的,她只能依附于这种生活,离开这种生活回到贫困的家中,她也就象刚开的剑兰送入猪窝一样,夭折了。

  其次,她是不是真的就是个奴才呢 当然不全是。虽然她身份低微,她是没有父母被卖入贾府的,但是她却被老太太收在身边,而且还可以将自己的哥哥也介绍进府,后来跟了宝玉,也是房里数一数二的大丫头,在贾府的金字塔结构中,这种大丫头其实就是仅次于主子的二主子。什么是奴才呢 在大观园中有比她身份更低微的人,婆子,老妈子,即使就在一个怡红院,其中也有一干小丫头是听她们差遣的。这种大丫头有时权利很大,可以代主子管教小丫头,如果说主人欺负奴才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无奈的话,那奴才之间互相比大小,互相争斗就是可悲,在有一回中,晴雯处罚偷东西的小丫头坠儿时,先掐先打还拿簪子戳,最后就一句话把她赶出去,还让别人无可辩驳,这中间,小丫头有错,但是晴雯也确实是有倚势压人的嫌疑,而且那狠辣的态度,也很有凤姐遗风。

  第三,晴雯是不是真的不爱宝玉呢 我个人意见,她是爱的。请看,她总是与袭人拌嘴,虽然这有很大一部分是她看不惯袭人,但是其中就没有一点嫉妒吗 袭人说了句"我们",就被她抓住把柄大加讽刺。她还讽刺麝月,看不得麝月得了两件太太给的衣服就喜笑颜开,但是后几回,她却抢着送东西说也要去"显个好",宝玉给麝月梳头时,她躲 在门口偷听,她其实很多时候都在注意这宝玉,注意着和宝玉接近的丫头,例如小红和宝玉略有交集,就被她粗暴打断。她曾笑着说"没什么我不知道的"就是因为她时时在注意!但是晴雯是有骨头的奴才,她不愿卑微的爱一个人,她总想要和宝玉站的平等一点,她不能象袭人那样谦卑的爱一个人,她有她的特点,有点象野蛮女友,漂亮却不温柔,袭人曾笑宝玉"每天不挨她两句硬话衬你,是再也过不去的",可见,晴雯这种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的手段还是有用的。

  第四,晴雯的志向,晴雯能有什么志向呢 她反抗性再强,她能知道反抗什么吗 她茫然的斗争着,其实都不知道斗争什么,她期望得到的是什么呢 平等 怎样的平等 她一个从小生活在富贵乡中的女孩,也算是娇生惯养的了,她离开这个富贵锦绣地,她能做什么 她的苦恼有很大程度上是不知道该怨什么该争取什么,她明白自己身份卑微,是无法和宝玉站在同一高度的,但是她却想能那样,她的最高目标,也不过就是可以成为小姐与宝玉谈个平等的恋爱。她的悲剧就是因为希望的比得到的多,她的心太高,所以永远无法和袭人一样随遇而安,于是总是痛苦着。

  第五,晴雯的人际关系,晴雯为什么会落得那个下场的,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她极度失败的人际关系,她不能得到上级的垂亲,这很正常,即使现在一般人也是不喜欢这种倔强人的;她也没法得到下级的好感,她喜欢仗势欺人,她看不起比她更卑微的人,凡事都要占先,所以一但事发,一群人就将她告倒,最后落个被扫地出门的下场。这点在我看来真的不如袭人,袭人远比她有交际的手段。

红楼梦读后感9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梦里,谁的轻吟?循声而去,我想要追寻,却见冷月移墙,浮香暗影,那花下的歌者,不见了踪影。

  我于是黯然,坐下。又有一片柳絮飞落,在我眼前飘荡,像是询问。我低下头,想你。黛玉、黛玉。

  黛玉是美的。“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闲静时如娇花照月,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曹雪芹定是最钟爱黛玉的,才有了花神一般的黛玉。绛珠草为何物,不知,但若能幻化成此般美人的,恐怕也是绝美的植物。正是这种美,集万千爱怜于她一身,这美给了她爱,给了她自怜的情思,却也是因着这美,“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绝美与悲剧往往相生相伴。我们今天说这美往往就怀着一种哀叹的情感,仿佛若不是这愁,此美便寡淡无味了。

  黛玉是孤独的。先是由她的身世所致——幼年丧母,寄人篱下时父亲又去世,她的多愁与孤寂是自然而然的。然而正是在此般伶仃之境下,小小的她就因丧失了至亲,蒙受心灵上的创伤。她的老师贾雨村说她“不与凡女子相同”,不语但静思,才思敏捷。可这样深深藏匿自己于静默深处,不正是她受命运伤害的自我防御吗?失去了的痛苦叫她多疑,于是她更加孤独,纵使大观园内姐妹成群,长辈们宠爱有加,而她却只将万缕情丝深埋心底,旁人一句不慎便触及痛处;她是那么渴望着爱,渴望着陪伴。所以纵使对宝钗疑心重重,只经钗大道理一劝,便视为姐妹,肝胆相照,袒露心扉。虽然在人群里她嬉笑玩闹,却终究是习惯独自一人,独自扫花、独自吟花,独自伤痛、独自落泪。

  黛玉是叛逆的。这也正与她的孤独相连。她的叛逆,在大观园里或许是一种乖张;但放在历史背景下,这便是一种勇敢,一种反抗。她明白宝玉与自己有着相似之处——不愿为世俗所羁、不屑被功名所累。于是她与宝玉的爱情有着精神上互通的支柱,绵长而没有决裂的可能;于是宝玉引其为知己,在宝钗、袭人等劝其了解“经济学”交涉官场时,他愤然地说“林妹妹不曾说过这混账话!”也正是因此,黛玉的孤独升华至一个更加崇高而又永恒的位置——这是在传统思想里与历史决裂的孤独,这是对封建思想无所不在、肆虐人心的反抗,而这就注定了她的悲剧、她的不遂人意,她的苦泪及她所受的折磨。但却正是这种叛逆,给了黛玉对立于“病西施”的一面——她的顽强、她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倔强,她的力量。

  黛玉是善良的。这善良里包含着太多——聪慧,才情,善解人意。她因聪慧而知人冷暖,她因有才而“花草总关情”;她因善解人意而乐于向地位低下者予以真情。于是,她真诚地教苦心学诗的香菱作诗,在宝钗劝香菱“你本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得成个呆子了”时,她却笑着鼓励:“意思却有,只是措辞不雅”于是她悲吟五美,为她们赞歌为她们叹息;于是她伤怀落红,为它们的归所思虑,苦心护其“还洁去”,不使其“污淖陷沟渠”。难免的,每分善良都伴着十分善感。黛玉的善良有时也更多地出于悲己,转而将这种自怜转化为怜悯他人他物。但这又何妨呢?正是因此,她的善良才显得更真,更无须造作。

  黛玉更是痴情的。她渴望爱,因而遇见了宝玉便倾其所有地去爱。然而她又有什么呢?无非是生命与血泪。前世便下定的决心,她是为泪而生的;可这泪便是她生命的源头啊!日日夜夜的思念,青灯照壁,冷雨敲窗,闺中人的泪不尽,滚滚沾袖渍,一滴一滴可是在燃她的生命啊!于是宝玉的病榻前,她无声抽泣;于是在宝玉与其他姐妹嬉玩时,她只是独自饮啜;一次次地,心为他所伤,泪直流,却总不变痴心;一遍遍地,病由他而生,却只有掩门自忍。“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终于一日,泪已尽,生命的.源泉亦枯竭。我以心相许,你却最终弃我而去,错错错!只有在香魂归天一刻突出一句带血的悲唤——“宝玉、宝玉,你好……”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黛玉去了,大观园里少了一位才女,仙境重归一位花神。她的泪已还尽,却引人泪流无数。为你痴、为你醉,你的才思,你的痴情,只蓄我满心话,说不出。梦已醒,唯有长叹你芳名——黛玉!黛玉!

红楼梦读后感10

  《红楼梦》一段令人可叹、可怜的爱情故事;一幅对社会、对闺阁情完美诠释的画卷;更是一段曲折、凄美的神话。

  《红楼梦》是以金陵四大家族的兴衰做背景,又以宝、钗、黛三人的爱情为主线,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势力。

  说到红楼梦就不得不说一下它的主角:黛玉、宝钗、宝玉。

  黛玉——贾府千金贾敏的女儿。她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精通诗文,才华横溢。但由于从小寄人篱下她便形成了“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高傲性格。于是她的她的一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既写出了白海棠的别样娇媚,又在无形中将黛玉的高傲性格和独立的人格、纯洁品性表现的淋漓尽致。虽然她精通诗文,才华横溢可终将无法摆脱她“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的命运。

  宝钗——出身于皇商大家,同样精通诗文,才华横溢。由于她自幼接受严格的封建闺范教育。所以在更多的时候她可能更在意封建礼教,以致于她喜欢宝玉但从未表达,心甘情愿的将自己的终生大事交给别人来做决定。她在势力阴冷的贾府中,她学会了八面玲珑、“随分从时”便显得圆滑与世故。

  宝玉——贾府最受宠爱的贵族公子。他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见了“便觉清爽”,“男子是泥做的骨肉”见了“便觉浊臭”于是他同情奴婢。他憎恶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封建等级制度和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当他的表妹林黛玉来到贾府,他又将对女性的博爱移于黛玉一生。他们性格相似,志趣相同,热爱生活,向往自由。于是他不顾一切的爱上了林黛玉,以致在梦里说出这样的话:“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姻缘。”

  可是他最终中了“掉包计”害的黛玉最终焚毁诗稿,呕血而亡。在死的时候只说出:“宝玉,你……你……”

  林黛玉的的惨死,宝钗的青年守寡和宝玉的出家,这一系列的事情不得不让我们想到一个人:那就是大观园的当家人——王熙凤。

  她是一个有着惊艳面容的女人,但是她却有着一副与脸不相配的蛇蝎心肠。当黛玉初进荣国府时她为讨贾母欢心曾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想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可是到后来她却导演并参加了一出撕心裂肺的的爱情悲剧。这不得不让我们想像当时的社会竟可以只为一己私利而无形的去杀死一个人。这是多么的黑暗与腐朽啊。而她也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掌权者的一个缩影。

  《红楼梦》虽谱写的是一场凄美悲凉的爱情故事,但又无不突显我国古代诗词之美。

  像:宝钗的:“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就将白海棠的另一种美描绘的妙不可言。

  湘云的:“隔坐香分三经露,抛书人对一枝秋。”便将供菊写的惟妙惟肖啊。

  探春的:“半床落叶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用秋后之凄凉景象衬托残菊的别样感受。

  《红楼梦》阐述了一个时代的作者对这个时代的见解,从描写一系列在大观园发生的事情,也写出了社会的黑暗与势力。一群看似知书达理的青年们,他们却是那个时代人物最真实的缩影,也是社会最真实的缩影。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这是《红楼梦》的引子,它是对男女情爱的感叹。

  他们说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理由有很多:黛玉的多疑,宝钗的圆滑,贾母的利益等等,其实细想起来,造成宝黛悲剧的难道不是社会吗?

  黛玉父母双亡,家中已经丧失了权势,又加上她由于长期的寄人篱下而缺乏安全感导致的多疑。和她太过孤高的性格致使她没有宝钗那么受欢迎。所以最后被元春扼杀了,还听从了王熙凤的“掉包计”。使原本的不幸加上了一层厚厚的霜。由于贾母等封建贵族的一己私利,才导致了宝黛钗悲惨结束。

  这不得不发人深思,什么样的社会才不会造成像宝黛钗一样的悲剧。

红楼梦读后感11

  一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写出了作者的辛苦与心酸,也表达出了知音难寻的无奈与苦闷。这就是我喜欢读的一本书——出自曹雪芹先生笔下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个悲剧,它不仅是曹雪芹先生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一个繁荣的荣国府走向衰败。曹雪芹先生历时十年完成这部著作,用细腻和巧妙的文笔描绘了一个繁荣一时的荣国府。

  然欢宴虽好,终有散时。散,本不可悲,怕只是酒中欢笑太真太纯,悲欢相去甚远,到底让人沾襟。总角之忆,喜笑盈间,便是凡夫俗子回想起孩时之喜乐哀愁亦会感叹不舍,何况曹雪芹这般顿悟了并忆之如水思绪强人。孩啼时代便会听得出生时的祥瑞,虽不及攀龙附虎,终还是有些异样的。想及于己,真也有儿时之闻,十五六七也真真把它放与心间,及长便知每家子皆有那些祥瑞的,现在想及也不觉彼时愚蠢,倒觉记忆可爱无邪至极。我想曹翁之笔下宝玉便是他幼年常闻之祥瑞的映射了,总要去摔那祥瑞,恐是悲叹命运终了甚落于始发吧。

  尔后便是童年趣事,儿女相伴,一点也无关男女之事的。嬉笑结社,床第之言,想及怎不叫人心生温暖,乐极而叹。

  世上最无奈的事,莫过于女儿出嫁,女儿嫁了便要受男人这般浊物玷污,变为女人,就不觉好了。这便是书中常有的思想,心中所想定是儿时常记挂脑中的,写及十二钗,只觉有赞美之意,虽有熙凤之贪等不好的意思在里面,然那终将是人之常情,远不可归于歹,故十二钗便是所有不坏之习性的集合,便是史湘云没有城府的,看了最惹人喜爱,若要娶妻度日,则另当别说,若要以文会友,则又另当别说。总之无一不好,怪不得那宝玉要作养脂粉,是不是雪芹少有所遗憾呢,要借宝玉之口表达。

  红颜薄命,本意不是咒语,只是红颜配上薄命方能引人悲叹,倒是作者爱如此,所以红颜也便薄命了。只是雪芹先生只写了红颜之可怜,这便是后文一命接一命的呜呼,是远不如留着欢颜在的。未尽倒也不然,未尽里面不是尽是美好么,我看是永恒之美好。红楼一文雪芹我想是终了的,续了好似不永恒的。续也就罢了,可怎将个个都写死了,从小丫环到老太君,都死了,不寒人。合该是要散的,又何必去制造美好?

  当我看完了《红楼梦》后,我感到无比的心酸,我甚至有点怨恨高鹗为什么把这《红楼梦》的结局写得这么悲惨,这与《红楼梦》前部分的那生气、繁荣的景象一点有不符合。但后来我渐渐的明白了,当时的社会就是这么黑暗,这只不过就是社会的演变过程罢了。

  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林黛玉,虽然很多人都不喜欢她那生性猜疑,多愁善感的性格,但我却似乎明晓其之苦衷似的。她自小双亲逝去,又寄人篱下,她感到自己的世界有多么的孤独,为了保护自己,她只能用刻薄的语气去对待他人,这也是她养成生性猜疑的情感的因素。林黛玉在凄凉中死去,身边只有服侍她的一个丫鬟在默默地为她哭泣。这时我也想起了她那被预言的悲惨的一生。

  贾宝玉,一个外表看上去柔弱带点天真的男孩子,其实也有刚强男子的一面,也许到最后谁也想不到他会去出家,是因为他看破了红尘吧,他是一个渴望得到自由的人,当姐妹们成家后都抱怨着生活中的事,他的内心渐渐地成熟了,更何况在那种“指腹为婚”的时代,对他来说更是一种水深火热。同时他又是一个痴情的人,他对林黛玉可以不顾一切,从这也可以看出林黛玉之死对他的打击有多大。我不禁替贾宝玉感到惋惜,美好的青春就这样被断送了。

  《红楼梦》中的人物命运几乎都是悲惨的,从林黛玉的“堪怜咏絮才,玉带从中挂。”到王熙凤的“一从二令三休”再到薛宝钗的“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都能体现出来。曹雪芹先生曾惨痛的写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寞时,试谴愚忠,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红楼梦》一书让我感慨万千,它让我第一次走入作者的笔下,体会作者的心酸。岁月流逝,生命的年轮在不停的轮转,但又有谁能读懂这曹雪芹的梦中泪。

红楼梦读后感12

  红楼梦,一部从从小便耳濡目染的名著。儿时,不愿品儿女情长,懒得念胭脂红霜,导致最后只记得雍容华贵的服饰,精致奢侈的屋舍,还有宝玉黛玉等几个名字。学时,只粗粗了解个别内容,无耐性、心思品读原著甚至影视剧,自然无法从旁物表象中触及到那种怜惜赞赏、感叹哀伤,所以浑浑噩噩学了半生,依然不知作者何以痴,痴所何,更谈不上解其中滋味。

  第一次知道红楼是四大名著之首时,心中犹豫片刻——不解其有何资质能被称首,但也没有任何质疑之念头。红楼似一深不见底之潭水,人人可见,人人可品,至于了解之深浅,所见之奥秘,因人而异。

  如今,我算是粗略了解了完整了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小说前半部分除了黛玉及甄家的悲惨遭遇外,其余皆是洋洋洒洒的权势之便及尊贵和谐。后半部分读到探春出嫁那一节时,我便管不住自己的眼泪了。“原应叹息”中,看似高贵无比的元春背负着家族的兴衰使命,忍受着与亲友分离的孤寂,身处的是不得不独自面对权势纷争的险恶情境。迎春安分守己,与世无争,最后却落得个替父还债,委身嫁人的下场,这样一朵恬静的春花被残忍折枝,却也无处伸张,只能在无尽的苦痛中郁郁而终。探春聪慧能干,纯真率直,在王熙凤因病放权时积极改革,欲使贾府如活水般运转起来,可在那个男儿无能的环境中,她哪有时间哪有机会一展身手呢,最后还不是被权势利用,就那样被随便拿来赠予强兵以求和解,不知等待她的是多少悲苦与折磨。探春远嫁当日,只有平时咋咋呼呼的生母赵姨娘泪流满面,这或许就是作为探春生母的小人赵姨娘的唯一善意,也是探春命途中该有的唯一牵挂吧。惜春,不问世事,一心只求清净,想要逃避那个纷繁杂乱的环境,但生于其中,长于其中,难以获得真正的清净,最后贾家衰败,惜春流落街头,以化缘为生,算是完全解脱了,可能偶尔想起贾府的种种,但落叶飘零,风过无痕,静静地平凡地活着,所到之处未尝不是片净土。

  四春及红楼中的其他的女子都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一朵朵娇艳美丽的鲜花,被上天赋予生动美妙的灵魂来到世上,但无论当权者,还是小姐、丫鬟,命运皆由不得自己,她们坚强悲壮地开满“大地”,任凭风吹雨打,除宝玉外无人怜惜,最终无奈凋零,鲜嫩的残瓣随泥淖深陷渠沟。“寒潭渡鹤影,冷月葬花魂。”黛玉的映射晴雯是芙蓉花仙,清纯明媚,而前世为绛珠仙子的黛玉似能掌管万花或为万花之命叹息,所以才有“葬花”一举。之前黛玉因无法确定宝玉是否为知己而以泪洗面,后面宝玉受命在外,众花渐渐凋零,黛玉哭的是心疼,是牵挂,是悲伤,是无奈,是惋惜,是无助......

  众女子中,除了机敏聪慧、纯真善良、主动追求幸福的小红,也只有宝钗和袭人似乎有一个好一些的结局,但仔细一想,名利为重、处事圆滑、八面玲珑的她们,在那万物皆散的时候,素来怜惜女子的宝玉都没能深情地望她们一眼,这其实是再寒心不过的了,她们属于尘世,也能存活于尘世,无关清洁。

  湘云,黛玉的反面。对于不尽人意的世事,我们要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要么委曲求全,以乐观求一生机,电视剧版湘云的结局刚好证明了这一点,家族衰败,她不得不用仅有的乐观委身于钱权风月之地,此时的湘云肉身虽在,但灵魂却不复当初,空持一具躯壳在尘世中摸爬滚打,人静时再默默拭泪。这何尝不是映射着我们?想跟爱的人平淡清净地生活,想以琴棋书画为伴,却不得不追求钱财物质,权利名誉,攀比、心机、虚荣渗透了生活,这是乐观?!

  对于小说中的男人,我实在不愿为它们任何一人敲写一字,人类所有的恶习,人性所有的弱点都在它们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现实中红消香断无人怜,但在理想世界中,我们可以努力一点,赏习黛玉的才华,怜惜善良可爱的人,待到飘零那日,做到无所谓风向,不叹息过往,足矣。

红楼梦读后感13

  说起《红楼梦》,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那段恋情吧,这恋情因生不得在一起,死后也无法相见而显得难能可贵,刻骨铭心。我阅读《红楼梦》后,也对他们的恋情感到可惜,然而我却还是不为他们没在一起而感到惋惜。

  林黛玉只适合养在深闺中保护起来,如一只容易受伤的金丝雀,没了主人的保护和爱惜便不能久活。而贾宝玉正好就是那位不能带给她幸福的主人,贾宝玉这个人,说傻不傻,但也不是太过聪慧,他只是一直都在随心所欲的活在世界上,他的存在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这种格格不入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好的地方在于他表现了作者的意识和当代社会的阴影面的投射,不好的地方在于正是他的性格造成了他和林黛玉不幸的一生,不能拥有美满的结局。

  要我说还是薛宝钗和贾宝玉更加相配,薛宝钗要容貌有容貌撑得起一个家族的面貌,足够有当家奶奶的气场,且也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不像林黛玉一样处处敏感,总觉得别人话中有话,最终因为这多感的心而劳累了身体,最终香消玉殒。薛宝钗容貌,性格,气质,对贾宝玉的关心都足以为她赢得当家少奶奶的头衔,然而就因为当时社会的以夫为天的封建思想,使得她如此一位有才气,集美貌与智慧与一身的女子败在了一纸休书上。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能起来,只能郁郁寡欢,最终也落得个不太美满的结局。

  而贾宝玉呢,他辜负了一个女子的一生,又毁了另一位女子的一辈子,最终也只是考的状元却最终落得个皈依佛门的终局,正如曹雪芹自身在文章的开头便写到的那些伏笔一般,一个似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最终分散两地,全是虚幻,也全是泡影。

  小说中主人公的不幸结局也暗含着作者的落魄和不幸的人生,原是豪门的曹雪芹却因正值革命时期而没能当上状元,也没能在官场上有所大出息,小说中贾宝玉的前半辈子幸福的人生可能就是作者的过去吧,也只能说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落魄了的作者其实内心深处还是在深深眷念着过去纸醉金迷的繁奢的生活吧,而贾宝玉之后所经历的贾府落魄,也正是作者生活开始衰败的投影吧。

  可能也正是由于作者生前经历过的真实生活的巨变,贫富的差异,生活的不顺心,使得他终于从过去那种腐烂,颓败的生活中看到了社会的阴暗面和隐藏在社会深处的黑暗气息。人心的异变与自身身份的改变给了曹雪芹一个蜕变的机会,正是因为他亲身经历过了奢靡的生活,他才通晓那些大家族里的规矩和方寸,也明白那些复杂的人心和大宅里的勾心斗角吧,结合了自身的人生经验,曹雪芹使得《红楼梦》中那些人物生活都活了起来,那些人物的言语,行为,动作,仿佛跃然纸上。

  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王熙凤,树下悲歌葬花的林黛玉,说出男女是泥和水的贾宝玉,有那通身气派的老祖母,一个个人物在小说中活出了他们精彩的一生,不可谓曹雪芹以示面面俱到了,还有众人那影藏了一生悲欢离合的人物诗,和那一出出暗含的玄机,直令看的人觉得内心痛快。

  但在阅读书中人物的一生时也不禁引起我们对于当今社会的反思,那时候的封建社会的坏习性和不良风气是否延续到了今天?那时候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是否在今天仍然出现在了当今的社会主义社会当中,那时的对百姓的迫害,大家族对百姓的欺压,法律对贵族的庇护是否在今天还活在社会那个阴暗的角落?我们需要反思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并不只是一个人的思考,也不是一群人的深思,而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世界全体人民的深深自我反省与自我监督。

  《红楼梦》的魅力当然不仅仅只是这些,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是如此的出彩和丰满,看着《红楼梦》,仿佛就看到了整个社会的气息,仿佛触摸到了古代珍贵非物质文化的躯体。那不仅仅只是一本书,一本小说,它是另一个名为《红楼梦》的世界的载体,使得另一个世界得以以这种媒介和我们这个社会相接触。这或许就是红学的诞生缘由吧!

红楼梦读后感14

  曾经关于《红楼梦》的看法一直逗留在"大皆但是谈恋爱",也曾为了宝之悲,黛之惨而愕腕叹气。

  现在取下置之不理的《红楼梦》,如品茶普通细细品读,忽觉恋爱但是是个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香料。

  《红楼梦》缘起灵河畔那一抹降珠草,受神瑛待者浇灌,又因浇灌过多故五内郁结。至于石头若何成了神瑛待者,神瑛待者又若何成了贾宝玉,我们不得而知,只感觉颇有些神化颜色。

  再说那降珠草下界幻化为人形,名黛玉,以终身泪水答谢神瑛待者浇灌之恩。黛玉性情孤介,并非与天俱来。她少小丧母,旅居在外祖母家中。但这并非是一个有暖和与喜欢的家庭,而是一个龌龊之地。

  贾母看似慈悲,对刘姥姥施恩有加,实则大吹大擂,但是是出"携蝗不嚼"的闹剧,在"上层"人物中较吃得香的秦氏,拍马伎俩,黛玉视之,指出那些是"贫嘴贱舌"。极善阿谀投合旁人的王熙凤,在黛玉看来,但是是"放诞","无礼"。自命清高的"槛外人"妙玉,黛玉也一眼识破了她卸却红妆的虚假。就连被王夫人以为"识大体"的袭人,蒙得过湘云,却也逃但是黛玉的眼睛。黛玉一语点破她的实质——"我只拿你当嫂嫂待。"于是,黛玉被以为"小性,多心,心窄",没有人人闺秀风仪,不能当选"宝二奶奶",终成了"世外仙姝寂寞林"。

  黛玉虽为"主子姑娘",却又被称为"小鸡肚肠",但她除了一颗痴心外别无其他。她是不谙情面,是恃才傲物,但"芙蓉吹断秋风狠",不要过份责备她的"多心",那实则不为她之过,方圆使她不得不多多思索。

  众钗中可与黛玉之才相比的非宝钗莫属,她家私雄厚,擅长处世,这两点胜过出身可悲而又起义的黛玉。她是人人闺秀的模范。她没有木石前盟,却置信金玉良缘。

  初到贾府,便"连下人也都多与宝钗亲近",赵姨娘也称她厚道。生日会上,她知贾母"喜好繁华戏文","喜欢吃甜烂之物",使"依着意思"去说。蘅芜院她布置得素净简略,给人以恬静的淑女之感,让人感觉节省。金钏投斗,她帮王夫人解除心中梗结。宴席上世人讪笑乡间人刘姥姥,独无描写宝钗之笔,是曹翁忘了这号人物,并否则,只是她维持了人人闺秀的仪态。一方面她让王熙凤以为"不干已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一方面又让老太太,王夫人感觉"小惠全大体"。对黛玉的调侃听若惘闻,让人认为她从不记恨,又在扑蝶误听小红与坠儿的说话时,扯出与黛玉捉迷藏之谎。她处世的高明与黛玉的清高构成光鲜比照。于是,宝钗被以为"人人闺秀,温柔,识大体",选上了"宝二奶奶",终成了"山中高士晶莹雪"。

  关于宝钗,我不断无法喜好,从感情上无法承受她与宝玉的婚姻。她的处世圆滑,她的性情温柔,在我看来皆是虚假之举。借由一些小事拉近与黛玉的关系,让黛玉以为与她"情同姐妹"。看待宝玉,更是好之又好,顺之又顺,全然分歧与黛玉的猜忌。

  黛玉死时,只说了半句“宝玉,你好……”,便命丧鬼域。假如要我填满这句,我想必当是"宝玉,你好狠。"为何狠心丢弃黛玉,另娶宝钗,这令黛玉情何故堪,一个空有痴心的女子,假如连痴心也化为灰烬,又若何撑得下去。殊不知,这只是王夫人的掉包计,宝玉并非无情,只是不断以为迎娶的是黛玉。再说那宝钗,堂堂公侯女,令媛小姐,竟顶他人之名嫁给一个不喜欢本人的汉子。宝玉翻开红盖头之后,发现林妹妹成了宝姐姐大失人望,就那么把宝钗冰在那儿,不再理睬,这叫宝钗又情何故堪。本来"任是无情也感人",竟落得个独守空闺的下场。

  思及至此,忽觉宝钗也是受益者,真正害人的则是吃人的封建礼教。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05-08

《红楼梦》读后感900字04-18

红楼梦读后感高中600字04-06

红楼梦读后感300字精选04-21

红楼梦前几回读后感400字04-24

红楼梦读后感800字初中10篇04-07

小学生红楼梦读后感400字04-26

红楼梦高中作文01-23

红楼梦中李纨是谁 红楼梦李纨简介10-06

红楼梦经典诗词摘抄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