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时间:2022-06-02 14:33:26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通用20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通用20篇)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篇1

  历时六个月,终于读完。

  有明一代,历时276载,帝祚终。

  21年12月初至今,这本书陪伴了我每一个清晨和夜晚。还记得玄武湖畔和某人聊起朱元璋和陈友谅的那场激战,凉风习习,夕阳晚照,画面就此定格。还记得明孝陵细细看每一个皇帝的简介,在陈旧的500年前的明砖下,百感交集。还记得兴城袁崇焕塑像前和某人讨论袁崇焕功与过,还记得再去景山时心里的那种另一番滋味,还记得杭州和北京的于谦祠里感受到的那种坦荡与日月同辉,还记得军事博物馆里那些先进的大小火炮,对知行合一心学粗浅的理解,那每次回家都经过的关宁锦防线,对明末衰败的不忍往下看,对朱棣胡宗宪的复杂情感,杨慎唐寅杨继盛杨涟海瑞,太多太多了……

  这些都是关于权利、希望、痛苦、愤怒、犹豫、冷漠、热情、刚强、软弱、气节、度量、孤独、残暴、宽恕、忍耐、邪恶、正义、真理、坚持、妥协、善良、忠诚、慈悲与仁义、温柔与坦荡。

  事有成败,人有生死,国有盛衰,皆有定数。知道万事万物都有始有终,生即是死,结束也是开始。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篇2

  这个暑假里,我读了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部洪武大帝》,他让我清清楚楚的看到了朱元璋从一个不起眼的小混混变成了一位一言九鼎的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也可以很好看!”他让我明白了做人要有坚强不息、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它让我受益匪浅。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篇3

  现在是北京时间2022年3月21日下午2点钟,我阅读完了这本书。历时几个月,中间也参杂了很多事,或许紧要或许平常,但终究淡出。

  一直对于历史方面比较感兴趣,所以总是读读写写的。但奈何记性太差,书中很多名句、情节,那些深刻的、浅薄的、杀伐决断的、畏畏缩缩的人、事、物,已经快要忘记。但感觉不会骗人,历史是这样,生活也是这样。所以,关于此书,我想记下一些感受,以便自己寻找。

  历史对于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我也不清楚。我只知道我想看,想了解那些曾经存在过的人与事。这本书的结尾作者说过不相信以史为鉴,同样的,我也不信。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感同身受存在的。如今的我们只能透过史书去了解那些过去的故事,何谓感同身受,以史为鉴?不过一套客观说辞罢了。所以我觉得历史对于每个人的意义应该是不同的,笔下的字和历史上的字,你看后的感受和我看后的感受不会相同。但这也只有自己去扪心自问了,自问我比较偏违心主义一点,如果我活在明朝,那我应该是王守仁的弟子了。

  刚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懵的,就这样结束了吗?我是如此想的,后来往下翻,发现还真是。历史还真是啊,荒诞无稽的、离经叛道的、飘渺得没有方向,同是又是正经虔诚的、简单有序的、真实得有着太多你想要否认的东西。我不想要讲这本书里哪里有多精彩?因为我想对于历史本身来说,它想听到的也不是让读者赞叹它有多精彩,而是这个事实应该让别人明白懂得。如果你明白了,懂得了,那么这本书的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篇4

  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那些残台断瓦,古庙荒冢吗?就是那些发黄的书本吗?不是,绝对不是。

  历史是过去的事实与经历。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法王朝,那些真相隐情,那些明争暗斗,那些议论杂说,都是十分精彩的,这都在《明朝那些事》中表现出来。

  从一个贫农朱重八,到后来的太祖朱元璋,其间还有一段艰苦的造反过程。我本并不知道其中的过程与艰险,但读了这套书后,我便了解了包括这段历史在内的大明二百年的荣华富贵、凶恶奸邪、创立与毁灭。

  对于我们而言,史书枯燥而难懂,对我们的兴趣不大,但由当年明月创作的《明朝那些事》是有趣生动及通俗易懂的,好像历史的一幕幕就在我们眼前放映,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历史是灿烂的,它孕育了许多爱国将士、著名人物;历史是残酷的,有许多正义人士为真理而死,奸诈小人却一手遮天;历史也是公正的,因为到最后一直是正义战胜邪恶;历史可以借鉴于当今社会,如今官员的贪污之风,也不是如同古代官员那般?

  历史是篇精彩绝伦的小说。人物、出场及争斗都把握得准确、淋漓尽致。八股的死板不能套用它,散文的形散不能把握好它。它也是议论文,古今中外,议论纷纷,众说一坛,百家争辩,有多少政治家就是在言官的唾沫星子中倒下的啊!

  历史绝不是单一的黑白色,它如黑白混和的灰,如彩虹五彩的缤纷、真假难辨、兴盛衰败。

  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明朝那些事》就证明了这一点,这本书带来的不仅如此,还使我们正确地意识到了对待历史的态度和参考。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篇5

  前段时间迷上了这本叫《明朝那些事儿》的书。勾起我读书的兴趣的是网络,是一个叫林子的网友,她最近正在读这本书,而且这本书在网上也很火。于是,我便对着我的同学说,谁看过《明朝那些事儿》。果然有同学向我推荐这本书,而且对这本书的评价很高。于是乎,我抱着好奇的心态来读书。读这本网友写,网友读,网友藏的书。

  读历史书,向来是枯燥的。特别是那些正史,资治通鉴我看过几个章节,二十五史我有台湾文白译本,但都没有通读,因为看着看着就升入半空的烟花,在坠落中熄灭。

  不过《明朝那些事儿》例外,我可以不上网,可以不吃饭,可以晚上读到十二点以后,可以早晨四点起来接着读,可以读着读着就咧开嘴笑,可以读着读着就皱起来眉头,可以读着读着就眼睛湿润,情感都在其中。

  这是一部正史,以《明史》、《明实录》为蓝本,用口语化的文字来解读明史。如果说一般的正史如一具尸骨,那这部书就是神奇的复原专家,把这些历史人物活生生的展现在你的面前。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篇6

  在五年级的时候,我看到班上同学那几天都捧着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我留意了一下!原来他看着的是一个名叫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当时我认为是一部历史书,一定很难懂。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市图书馆也有这套书,借来看看的。啊!受益匪浅!

  《明朝那些事儿》以通俗的方式,很幽默的讲述了600多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元末农民起义,并将讲述至明末的几百年历史。特别是第五本之《帝国飘摇》,主要讲的严世蕃入狱,严嵩倒台,一直到明朝将领领导沿海人民一起抗击逶寇的一段历史。这段历史尽管是明朝从富强走向衰退的过程,但她也是奸臣倒台,人民生活重新安定的一个阶段。特别是打击日本鬼子侵略的事情,联想到中国的抗日战争的历史,真的解气!

  一直之前我听说的都是中国的八年抗日战争,原来我们的邻居国的日本一直在欺负我们中国,杀戮抢劫我们的人民。书中有一句话叫“不打不服”,对日本人的强掳,只有硬起来反抗,把他们打回老家去,一直打到他们服气,从戚继光到李舜臣等将领,打得日本人气焰消灭,狼狈而逃!痛快!我看得很是感动,为我们中国的前辈们的英雄气概!

  同时《明朝那些事儿》之《帝国飘摇》,语言很幽默诙谐,通俗易懂,很多事情打个比方过了我也很明白了!原来历史上是这样争争吵吵的!老百姓很辛苦,整天为生计烦恼!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真是值得去珍惜!原来我们是这样的幸福安定!

  如果你有兴趣,不妨去看看。我真的很喜欢这套书,更喜欢这第五部的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篇7

  今天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第二十章最后的名将——蓝玉。主要写了朱元璋不放心北元,明洪武十三年和十四年向北元发起两次远征,都取得了胜利,但并未对北元形成致命的打击,不断骚扰明朝的边境。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又一次下令远征,蓝玉在历次正沙漠的行动中只是担任了几次配角。蓝玉是安徽远定人,是常遇春的内弟。蓝玉是一个要强的人,他从不会承认比任何人差。这次远征无疑给蓝玉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机会,朱元璋同意了蓝玉的请求,给了他右副将军的位置,主帅自然是冯胜。蓝玉来辽东击破了庆州的重兵把守,纳哈出率二十万军队投降明军。洪武二十一年,蓝玉带兵远征北元,脱古思帖木儿丢下军队逃走,元军投降,北元灭亡。

  好词:明目张胆、朝思暮想、百般无奈、无处不在、瓦解、震慑、洋洋得意、狰狞、凶神恶煞、不共戴天。

  我欣赏的句子有:“其实他采取这一政策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本来在大都当皇帝的父亲被逼得搬了家,亲戚都被拉去吃牢饭,此仇实在不共戴天。”“这些明军士兵用恶狼般的眼神看着他,脸上露出欣喜的表情,还大声呼喊,很快,更多的明军士兵围拢了来他们一看珍稀动物似的眼神注视着他。他很荣幸的成为第一个俘虏。”

  实现理想之后的蓝玉任意妄为,让朱元璋再次挥动屠刀。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篇8

  最近,班里《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特别火,听同学说好看的不得了,我经不住诱惑,也买了一套看。

  这本书语言风趣幽默,时不时蹦出来点《三国杀》之类的小插曲也让人觉得十分亲切,这才促使我再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看完了整整7本。

  《明朝那些事儿》讲述了明朝从太祖皇帝朱元璋38年登基到年清军入关,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兴衰,在这条长河中有于谦、杨涟这些忠臣,有死太监王振、魏忠贤这些奸臣,有浙党和宦党、东林党和庵党的明争暗斗,有严嵩和徐阶、高拱和张居正的首辅之争。

  在忠臣里,我最喜欢于谦,一年级的时候我就会背“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小的时候就很聪明,可当他站在城楼上决定与也先决一死战的时候他还是没带兵打仗过得一个小小的兵部侍郎。我想敌众我寡,于谦绝对不会赢的。可是当他报出自己的作战计划时所有人都团结一心,最终大获全胜,也先不知道,这叫决心和信念。

  在皇帝里我最喜欢朱元璋,从一个几乎一无所有的贫农到建立了27年的王朝的明太祖。把元朝的领地一点点的收入囊中,最后建立了明朝,表现出了他过人的能力。

  在奸臣里,我最讨厌魏忠贤,没有他,明朝可能就不会灭亡。这都是因为不管事的木工皇帝朱由校,如果我是朱由校,早就把他拉出去凌迟灭九族了。

  当然了,历史是不能改变的,历史就是是用来借古喻今,告诫后人的。总之,《明朝那些事儿》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大家可以去多看看哦!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篇9

  最近,我一直在读一套笔锋惊奇的历史书籍,它不仅让我获得了颇多知识也让我获得了不少的感触……

  此书其名为《明朝那些事儿》是当年明月(笔名)所著。这是一套向我们讲述明史的系列丛书。这位作者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从朱元璋开国到1644明朝的没落其间之事。当我在某书评网站看到这番简介时并没有感觉到这套书有什么太大的亮点。但当我读了之后,我的所有想法全部改变了。我以往读史书都是极其的费劲甚至感到枯燥乏味,但这次不同,这套书让我很容易读懂,而且读后自己也会有很多的想法,也会试着去揣测作者笔下人物当时的想法、感受,这本书令我愈发的渴求,恨不得茶饭不思也要读完。

  读这套书之前,我仿佛一直都站在历史的大门外,苦苦寻着开门的钥匙,读完了这套,我才发现打开历史之门的并非是一把钥匙,其实只用轻叩几下扣门环就能看见明朝正拨开云雾向我倾城而来。

  当年明月(作者)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出色的说书人,他的文字并不是拘泥于历史的高深莫测和难以理解的文言文,而是掺杂着他自己对历史的理解、感悟与评论,让我们得以更直接得面对历史的沧桑与神秘。就像他本人所说的:“我很喜欢历史,喜欢那些过去的人和事。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太多的事情值得我们去回味。我写文章有个习惯,由于早年读了太多学究书,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的很好看。我想写的,是一部让人可以在轻松中了解历史的书,一部好看的历史,仅此而已!”显然,他真的做到了,而且做的很出色。

  作者的写作不仅笔锋活泼幽默,而且加进了自己的感悟,这就拉进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也拉进了古人与今人的距离。这是套好书,除了把史实摆出来,还要评论挖掘,用现代的语言去说。我很赞成作者对历史的解读,毕竟历史本就是一堆堆的故事和生动的人物组成,用人们喜欢接受的方式让他们去了解,是好事。我们需要更多的去了解历史,了解我们祖先的智慧所在。

  要说明的是,这部书别看它的叙述语言并没有用那种标准的学术体,但他描写的都是正史,资料来源包括《明实录》《明通鉴》《明史》《明史记事本末》等二十余种明代史料和笔记杂谈,虽然用了很多流行文学的描写手法和表现方式,但文中绝大部分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甚至人物的对话都是有史料来源的,可以看出作者为了写它也是下足了功夫。

  明朝,历经了三百年的风雨洗礼,从十六位皇帝的手中成长衰败,就这样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后与世长辞,我们纵有神力也无法再还原那宏伟而沉重的历史,只能从先人留下的文字中窥探到那神秘背后的艰辛。历史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但却真是地存在过。

  书中很多的描写刷新了我对一些人事物的看法,比如戚继光,我以前只是单纯的觉得他是一个传统的民族英雄,印象中是一位呆板横冲直撞的略显呆萌的武将。后来我才明白,在战争中横冲直撞只会丢掉自己的性命,真正的武将是有勇有谋的,这才能够在你死我活不择手段的战争中生存并且连战连捷。戚继光的情商很出众,他并不是一个廉洁的官,否则以明朝的工资肯定不能养起传说中的“戚家军”,他善于搞关系,八面玲珑,所以在那些书中介绍的重要任务中他的结局是最好的。这也正是残酷的生存之道。

  明朝还有很多让人惊艳的事物,比如王守仁的“心学”。王守仁在我眼中是个天才,军事、思想、文化样样有拿得出手的东西,尤其是“格物致知”这四个字,留给后人的是无限的思考。明朝辉煌的历史长河中还有海瑞、黄宗羲解缙等等等等,相对这些人才来说,明朝的皇帝却是庸庸碌碌了些。

  看完《明朝那些事儿》,我懂了很多,思考了很多,也让我更明白历史其实并不是单纯的只有历史,在历史中我们甚至能窥见自己,窥见自己的未来。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篇10

  “皇帝一十八年冬,百官筵宴正阳宫。大明日出照天下,五湖四海春融融!”每次阅读这首诗,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磅礴霸气之感,便仿佛让我忽感穿越到了那金戈铁马的年代,忽感仿佛正在鸟瞰着那浩浩汤汤的大明江山。

  现在想来,明朝的创建似乎本身就是一个足以令人瞠目结舌的奇迹:一个要饭的和尚成为了至尊,成为了天下的统治者,管辖着上百个附属国,创造了对世界及其有影响力的朝代……是的,要不是有如此之多的历史记载,谁会去相信呢?

  可就像明月先生所说的一样,“纵观历史,总会发现许许多多有趣的现象。”对于一个在揭去皇帝的面具后,身份是一个和尚的人。我们不得不发问:他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可以用自己一手创造的朝代统治我们276年呢?他到底做出了什么卓越的事情,被历史如此牢牢地铭记呢?

  那就不妨在下说说我眼中的大明太祖朱元璋。

  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有大智慧、大谋略、目光十分长远的勇敢的人,因为他善于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善于将各种手段运用到各种地方。他也没有张士诚和徐寿辉那种足以导致自己死亡的“小富即安”的心理,在称王天下之后,他依然我行我素的导演着一幕幕“惨剧”。而且就像明月所说,“要么不做,要么做绝。”也是他永不改变的人生信条。不仅如此,他还有一个足以置人于死地而无声的可怕之处——喜怒不形于色。你永远拿捏不准朱元璋面对着你时他的心里正在琢磨些什么,你甚至不知道你是怎样被朱元璋害死的。这也是我后来莫名的觉得朱元璋令人不寒而栗的原因。

  但认真看看他称王之后导演的洪武四大案,也不得不发出如此感慨!农民终究是农民!无论后世的借口再怎么“堂皇”,事实就摆在那里,他无法做到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宽厚,而只能和同他一样是农民出身的刘邦一样大杀功臣。“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赵匡胤在酒宴上的一番话总是时不时的跃然我的眼前。

  同样,他的另一个缺点也同样突出:他是一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他试图用自己的制度控制着整个大明的生生世世。

  这是愚蠢的,同样也是不可行的,他创造的制度再好,终究不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也终究会有被取缔的一天,这是中国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一个教训:“不要盲从。”朱元璋的错误就在于,他过多的限制了一切臣民和他的后代的行为和思想,这样的弊端就在于,他活着时,一切都会井井有条,一旦他离开这个世界,任何人都会挣脱束缚,变得更加难以控制。

  而且,他似乎对自己太有信心了,他也十分自负的认为自己的王朝可以在他制度的约束下延续千百年而不衰败。并且为了自己的后代不再遭受自己所承受过的苦难而将一切危难都自以为“踏平”了。这让朱元璋的子孙们不能自食其力,而只能局限在太祖为他们设定的、类似于紧箍咒的制度里。唉,自古以来“骄兵必败”,虽然这个比喻用在这里不是很贴切……

  可以说,朱元璋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他完全没有想过自己能称霸天下,他是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走到最后来的,甚至回过头来,他也无法想象自己能创造出如此的奇迹。但他终归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也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也有缺点和优点。他最终逃不过沉淀在历史的江河里的命运,但他应该庆幸,他至今依然为我们所缅怀……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篇11

  说起读书,那真是我的最爱。但要问最爱读的一本书,一定是《明朝那些事儿》。

  打开第一页,我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这书具有一种别的书没有的魔力。那诙谐而又严肃的语言,令我哭笑不得,我为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建立明朝而欢呼雀跃,又被王振,那个惹人恨的奸相气得火冒三丈。

  明朝末年的出名坏人魏忠贤与许雪纯的罪行甚至让我流下眼泪,杨涟等人组成的东林党为道统而战,却无可奈何的死在一帮为权力和钱财甘愿失去人性的人的屠刀下。还死的那么不明不白,令人心酸。历史是很精彩的呀,我通过学历史,似乎明白了什么。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篇12

  《明朝那些事儿》一共有九本,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前7本,有很多的感受,分享一下。

  首先,朱元璋不想反,最开始,他是一个乞丐,他只想活下去。但是,当时的元朝的政府太腐败,地方战乱四起,他不得不反。不反,也是死,反,还可能生。当只有这个选择摆在他面前时,他只能选择反。换作是你,你也只能选择反。

  既然选择了反,那就只能一路反下去。后来,他面对了很多次九生一生,与陈友谅,张士诚和王保保。但是朱元璋最终还是赢得了天下。这一路下来,并不简单。

  朱棣一开始并不想反,因为他一开始就是藩王,他有钱,有权,但为何他还要反?因为他不反,当时的建文帝也不会放过他。他起兵造反,反了四年,甚至差一点放弃,最终胜利。朱棣每一次战争,基本都是身先士卒。

  与朱元璋和朱棣相反的,宁王则没有那么好运,他想反,但是他并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家。没有去攻下南京,没有直接去攻打当时的首都北京。

  后面的几本,我更多的感受到的是几位首辅大人之间的斗争。徐阶打到严崇,然后徐阶被高拱打倒,然后高拱又被张居正打倒,然后张居正死后也被抄家。

  看到里面各位首辅斗来斗去,我看到了人性的恶,也看到了人性的善。

  我发现,每位首辅都有他的目的,但是,我也发现,可能前几页纸还很牛的人,后几页就很惨。比如严崇,你能想像,最后他儿子被徐阶借皇帝之手杀掉,严崇一家被抄家。最后80岁了严崇上街讨饭。

  在《明朝那些事儿》中,我读到了太多的人性的恶,也读到了人性的善良。

  但历史其实并不像小孩子感受到的那样,只有黑与白。中间还有很多灰的部分。

  了解人性,对于我们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是很有帮助的。

  希望大家都来读完《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篇13

  我从小喜欢历史,所以,我也比较喜欢看有关历史的书籍。我原先是三国迷,《三国志》、《三国演义》我都看过了,所以我一直觉得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丰富多彩的阶段。一直听闻《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很好的书,语言幽默,但又不乏鲜艳的笔墨;以小说的笔法来写,但又以历史为基础。所以,在这个寒假,我充分利用了我的空余时间看《明朝那些事儿》。虽然并没有看完,但是我已经感慨万分。

  《明朝那些事儿》一共有七本,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余年发生在明朝的事情。这期间,发生了许多事,让我对皇帝对大臣们都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所以,我的心一直被震撼着。

  说到明朝,我们大家脑海里第一个浮现出来的人物,应该就是朱元璋了。朱元璋,本是布衣,生活艰苦,没有读过书,然而,他从一个卑微的贫民走向成功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让我深感佩服。“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人也一样,在经历痛苦和艰难的磨炼之后,方才会成功。朱元璋告诉我们,获得胜利的关键在于隐忍的耐心和准确的判断,而这也体现出朱元璋一生的信条:要么不做,要么做绝。朱元璋,他是明朝皇帝的典范,他的勇猛,他的坚强果断,他的信念,都值得我们学习。虽然,有的人说朱元璋刚愎自用,疑心太重,杀人太多杀人从不手软,心狠手辣,但是,这是他为了维护巩固自己的政权而已,他也无非是想让天下不要那么黑暗。毕竟人无完人,他依旧是一个很成功的皇帝。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篇14

  在我的房间里有各式各样的书。例如《格林童话》、《十万个为什么》、《三国演义》……不过要说到最喜欢的,那就得数《明朝那些事儿》了。

  要说这一本书,可不得不提示我认识到它的一个“巧合”。那是一年前在大姨家的时候,因为能使万千中小学生神魂倾倒的电子产品——电脑已经被表哥残忍的“霸占”了,我只好无聊地带着随便看看的心情翻起房间里的书来。有看着能使人睡着的历史书,还有让人眼花缭乱的英语词典……看着看着,一本不同寻常的书闯进了我的眼帘,作者“当年明月”用白话文讲述大明朝三百年历史,语言诙谐有趣,吸引眼球,它就是《明朝那些事儿》。

  我被这内容不凡的书吸引着,不停地读了下去。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由一介布衣成为帝王的故事一直读到景泰时期(公元1450)杨善将太上皇朱祁镇从异族接回家乡。我同时也在这过程中佩服起了直言不讳、刚正不阿、机智勇敢的于谦;憎恨起傲慢自负,因为个人的欲望置国家于危难之中的小人王振;欢呼起郑和下西洋进行外交的伟大壮举……在看的过程中,我甚至快要忘记了时间,脑子里满是那些历史人物做了什么样的事,这些事迹就像一部十几年才能拍摄完的电视连续剧一样,在我的脑海里不停地播放着。

  《明朝那些事儿》给了我许多的知识,也让我在收获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快乐。但我知道,一本书仅代表作者的观点,自己也应该有自己的观点,不要拘泥于书本所含有的范围。这,才是看书的境界吧。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篇15

  这个星期,我终于读完了当年明月的心血之作《明朝那些事儿》。本书以通俗小说的形式,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国工人的严谨,法国酿酒师的情怀,美国喜剧演员的幽默,来为我们展示几百年前的风风雨雨。它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这本书里,自始至终都蕴含着一种力量,一种永恒的、催人奋进的力量。这种力量,支持着戚继光抗击倭寇,不畏困难;支持着于谦打响“北京保卫战”,力挽狂澜,延续了大明两百多年的历史;支持着海瑞冒着杀头的.危险,“抬棺骂嘉靖”——这种力量,叫爱国!

  我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教育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我有责”。我开始只是懵懵懂懂地懂一些,可自从拜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后,我看到了张居正、徐阶、夏炎等人的爱国事迹,才真正懂得了爱国的含义,我从中汲取了无穷的力量。

  我希望大家能喜欢《明朝那些事儿》。因为,我从这套书中,我不但看到了大明王朝三百年间的风雨飘摇,还看到了一种精神,一种不灭的精神,经过历史与时间的沉淀,让后人为梦想不停奋斗、努力的精神。

  还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生动幽默。也许有人说,历史不能幽默。但我认为,让老百姓看得懂的读着轻松的历史,才是优秀的历史书。

  《明朝那些事儿》,为你欢呼!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篇16

  《明朝那些事儿》是作家当朝明月(石悦)的成名作,此书从发行至今销量超过千万册,是名副其实的畅销书。认真一字一句读完此书,个人认为这本书不负盛名。

  这是一本用当下语言描写纯正历史的书籍。它以直白、诙谐、甚至还夹杂着流行网络词汇的笔法,以明代政治历史的发展为线索,还原了整个明代近三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以真实的历史资料,颠覆了我一直以来对明朝的认识。

  小时候,学历史课本,得到对明朝的认识大多是:奸臣当道,朝廷昏庸,闭关锁国,严重制约了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及至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明朝不仅不闭关锁国,还相当的开明,开化。朝廷不是皇帝老子说了算,需要大臣们的认可才能执行政令。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率无敌舰队,九死一生,促进明朝和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国的和平交流,使很多国家前来依附朝贡、相互交流,是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当时的中国是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细读此书,发现明史人物有三类:好到极点的人,如于谦、海瑞;坏到极点的人,如严嵩等;特立独行的人,如徐阶、张居正。而撑起大明江山的是这些特立独行的人,因为有本事,不容易受他人控制。明代的政治体系有点接近于现在西方的三权分立,权力被分别掌握在皇帝、内阁大臣、言官的手中。不管上报、下传,必须要这三方一块儿认可,虽然也有例外,但大多数如此。皇帝、内阁大臣负责政务,言官负责在这些政务里挑毛病,弹劾大臣,甚至皇帝。

  之所以大明出名臣,还是因为明朝皇帝不专权,基本上都能做到全面放权,重用能人,还让大臣们相互制约,不至于独权。崇祯亡明,是因为他事必躬亲,不信任任何人,频繁更换内阁首辅,导致臣子顺从皇帝意志,一言堂,君臣离心离德,再加上内忧外患,最终致使明朝灭亡。

  在整个明代,特别是明中后期,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可以说,明朝是可以与盛唐相提并论的一个朝代。文学方面,我国四大古典名著,明代占了三个:《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经济方面,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边境相对安宁,名将辈出,国库充足;科学技术方面,李时珍编篡了《本草纲目》,宋应星著作《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方以智的《物理小识》、程大位的《算法统宗》、吴有性的《瘟疫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这些明朝科学家几乎都是明朝有功名的士子。总之,明朝时期中国科技发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在造船、天文、医学、数学和化学及农学等,均对世界产生莫大贡献。这不能不说明朝是一个进步发展的朝代。

  纵观明史,跟中国历史上其他朝代兴衰过程差不多,由盛至衰,所谓创业艰难守业更难。而明史跟其他朝代又不同,明史中的人物除了为数甚少的极好和极坏的名人,其他人说不上是好人,也不是坏人,而是一个个复杂的人。他们不怕丢官丢命,敢于直言,为了权力利益也不择手段,在爬上权力顶端之后,务正业,干正事,这也是明朝得以延续兴盛的原因。

  套用明代才子杨慎的一阕词,作为此文结尾,不是我偷懒,是这阙词很适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篇17

  趁今年寒假有空余的时间,我又捧起了讲述明史的书——《明朝那些事儿》。

  这本书开头主要讲述的是自幼是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因为忍受不了元朝的统治,先是出家做了和尚,后被人诬陷说他要起义,被迫投靠了当时的起义队伍。慢慢的,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渐渐显露了出来,他先是打败了其它比他强的起义队伍,后又经过与元的数十年的征战。最后赶走了,元朝的皇帝,统一了中国。

  中间又讲述了朱元璋的改革和明朝的政法。其中,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便利用胡淮庸这个“导火索”,废除了丞相制度。又创造了内阁。当初朱元璋只是想把权力归于君主,可是他错了,后面的朝代中,任何一个内阁都比丞相还会夺权。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个嘴脸丑恶的小人,一个个专制夺权的宦官,一个个见利忘义的奸臣,当然,更看到了舍生取义的将领,还有独守正道的孤胆英雄。读完了这本书,回过头来想想,才发现自己从书中看到了好多的改变,人的改变,物的改变,环境的改变……而这些改变都是因“利益”起:兄弟互相残杀、父子反目成仇、将好好的一代王朝搅和的乌烟瘴气,不都是因“利益”而起的吗?

  在这本书中,最让我佩服的人就是铁铉。他不过是一个书生,可是在面对朱棣的起义下,唯有他没有退缩,他前往了前线,找到了那些伤兵,逃兵,并带领着他们与朱棣展开了抗衡,正是这么一位普普通通的书生,让朱棣吃了不少苦头。看到这里,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就是这么普通的书生,就可以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这说明他怀有多大的爱国情怀啊!

  在这本书的末尾,我看到了一句话“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是啊,我想铁铉正是靠着对国家热爱的心和随时准备为国家献身的信念而活的吧。

  我认为,如果我们想要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话,就必须树立我们人生的目标。只有准确的认识到我们每时每刻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虽然如今我们的国家不需要我们去着想,但是我们必须要为我们的未来着想。就像外国文学家说的那样“为面包而活”,意思就是:我们必须为我们自己有的吃而努力。因为一旦我们没吃的了,就会饿死。不说保卫国家,就连自己的命都没了,还谈何国家?

  或许等我们拥有这个信念之后,我们的人生路会越来越顺畅的!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篇18

  《明朝那些事儿》记述了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将暗淡的历史焕发精彩。当年明月用他那幽默的笔风,从客观的角度,剖析人物的心理,带着读者去品明朝。

  一个王朝的兴起,在于前一个王朝的腐败,一个王朝的灭亡,在于这个王朝的无能。每一个王朝都是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人们打打杀杀,从叔侄大战到闯王李自成,从蒙古部落到后金部,大人物被打倒,小人物赶上去。一个王朝灭亡,另一个王朝诞生,这像是在轮回,但其实是在进步。

  一个国家的统治需要实力。没有实力就会被推翻。弱的迟早会被强的征服。只有这样推陈出新,社会才能发展,人类才能进步。一个经济繁荣,军事力量强大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富有就不会造反,军事国防强大就不会有别国侵略。

  一个国家是不能没有钱的。明朝亡于无银。国富则民强,国贫则民受欺。中国原来是世界上罕见的帝国,西汉时有丝绸之路,明朝时有七下西洋,各国的友好使臣,商人留学生不断的涌来,那时何等的强大。后来贫穷下去了,经济不能再使人温饱,军队不能够足以保卫领土,八国联军就来趁火打劫。

  为人处事要讲气节,但有时候气节等于死心眼,我们要有气节,但不能死心眼。暂时的忍让是为了以后的长治久安。正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否则就是欠扁,很显然,明朝的大部分官员就是欠扁的。

  在很多时候心态和信念是可以决定成败的。一支抱着必死决心的军队是一支无敌的军队。连死都不怕还有什么可怕的呢?相信自己能行,仗就打赢了一半,相信自己不行,那么仗就别打了,早点认输投降或者干脆自杀算了。所以说士气很重要,坚定信念调整心态,有决心才有动力。自信很重要,但过于自信就成了骄傲,一个骄傲的将军会让手下的千万士卒丧命。一个好将军就是一个高素质的兵。一次次血腥的战役磨练了他们的意志,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战友的尸体中获得总结。面对强劲的敌人,不断的战败,败久了就会产生恐惧,但不管有多么恐惧,下次依然要与他再战,因为国家需要。终有一朝打垮敌人所向披靡!那么一块好钢就这么炼成了。

  什么物件都有气数,气数就相当于保质期。一个王朝在世界上存在多久,这段时间就是他的保质期。气数的保质期就相当于国力,国力有增无减时气数殆尽。国力如果永远强盛气数就永远不尽。所以我认为气数是可以左右的。

  断断续续用了一年的时间终于看完了整套的《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篇19

  今天要跟大家一起分享的这套书叫《明朝那些事儿》,2006年起在“天涯社区”连载的一篇历史小说,耗时三年连载完毕。因网络反响强烈,作者就边写作边集结成书出版发行,据说当时还掀起了明朝热。

  作为一名普通女子,我也不喜欢历史,甚至有点厌恶学生时期的历史课,因为总是死记硬背那些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如今,就成了一个“历史盲”。但这本书早有耳闻,于是趁着某次活动,在网上以优惠价买进了这套书。最近,才得空翻阅此书。

  当读到明英宗因听信王振之言,草率带兵亲征蒙古瓦剌最后导致土木堡之变时,对王振这个死太监恨得咬牙切齿,又为二十万明军惨败而痛心疾首,也为明英宗被俘悲愤交加。蒙古也先带兵大举进犯北京,为于谦于危难之中挺身而出誓死保卫京城的勇气和谋略而振奋,最后却又因明英宗复位含冤遇害而悲痛,但从此却成为我心目中最伟大的英雄。九千岁魏忠贤一手遮天残害忠良、祸害天下,为曾经如此辉煌的大明王朝终于走进了最黑暗的时刻而感慨万千。卢象升求援被拒、弹尽粮绝,明知此战必败,依然奔赴战场与清军决一死战、以身报国,卸下卢象升尸体上的盔甲,底下却是为父亲所穿的麻衣,此时我已泪流满面……

  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甚至是网络用语,使原本在明朝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作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所以读此书毫无普通史书般那么枯燥乏味。

  中华上下五千年,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涌现了太多历史人物与故事。相信你读完此书,必然也会喜欢此书,同时驱使你去读更多的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篇20

  认真读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很想写段读书笔记。许是书写的太精彩了,忍不住想写几句。一段几百年的明史,却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第一部里记忆犹新的是那段八股科举考试,最佩服的是那几百年间就出现的寥寥无几的三甲状元。张居正也着实厉害。庆幸的是当年黄观投河自尽,否则以他的气节岂不比那方孝孺等人下场更惨。最想解开的迷便是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难不能被火化成了灰?最狠的人非朱元璋和他的四儿子朱棣莫属,为了保全皇帝位,杀了身边所有的人,宁我负天下人不能让天下人负我,格外觉得朱棣爱记仇。最现实的人非李景隆是也,墙头草,两边倒。做不成军事奇才也罢,却成了内奸。

  看完第一部后觉得老天格外厚爱朱棣,穿了朱允炆的防弹衣不说,连沙尘暴都格外青睐朱棣一方,那几仗胜利的更外惊险和侥幸。其实也许是书里故意这么写的,但是那四年的风风雨雨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朱棣的强大,敢弑君夺位,比起宁王那些人,让我佩服不已。至少他不那么做,肯定会被朱允炆贬为庶民。那段洪武年间,那个风雪之夜,便已经让人记忆深刻,这是一个怎样有隐忍之心的男人。也可以感受到朱棣装疯卖傻背后的豪情壮志、说他是社会青年,我觉得并不完全符合。早年跟随父亲征战,可能是父亲疏忽了他,倒也罢。正因为有这样一段不寻常的乱世之战,才成就了后来这样一位不平凡的永乐皇帝。我觉得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朱棣和朱元璋都有个共同的地方,狠起来,会绝到底。要么不做要么做绝。但是他们的两位长子又与其相反。朱标若是没有英年早逝的话,应该是位仁君。宋濂天天教他的都是做皇帝要宅心仁厚,善待百姓。而那位当了十个月皇帝的朱高炽似乎也是比他老子厚道许多。同样的老子生出来的儿子们可真是性格迥异。 最喜欢书里写的金戈铁马的场面,不算宏大,称不上写的精致,却颇有戏剧化。无论是对战陈友谅火烧那些铁索战舰,还是对战那些前朝元人在那个漫无边界的沙漠里寻找敌人,或是盛庸在追杀北军时突然帅旗刮倒,都觉得充满了戏剧化。正是因为如此,战争才能写得如此精彩。

  第一次发现即使没有爱情的小说故事里,也能让人看得如此投入。无论是从哪位强大的将军身上,都隐藏着这样一句话。即使日后身处绝境,亦需坚守,万勿轻言放弃。 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有人说这些事儿,不够真实,其实在我看来,假假真真也好,这段历史能够在轻松的氛围里写的如此深刻,已觉得不易,何必要做到绝对真实呢,本来历史就没有绝对的真实,即便是正式记载,也不能说明绝对可靠。历史可以写的如此好看,像书里所说,生涩的道理用最普通的语言来描述,岂不更易理解。为什么非要钻牛角尖呢。 我想把这部书完全读完,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作为枕边书,它还是不错的选择,应该有很多人都看过,类似于易中天的品三国。畅销千万册。不过相比之下,无论是品三国还是论语心得,比起这部书,都逊色不少。 那么长的一本书,我居然都记得书里的人名,有点过目不忘。哈哈。就此罢笔。希望你会喜欢。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通用20篇)】相关文章: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00字04-14

爱情那些事儿的爱情美文11-10

军训那些事儿写事作文03-02

春节那些事儿作文10篇05-31

面试必须要注意的那些事儿09-12

关于教师那些事儿教学经验交流10-30

高考志愿填报你不能不知的那些事儿06-23

关于新西兰留学生活之人际交往那些事儿07-22

加拿大留学签证不得不注意的那些事儿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