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全

《阿Q正传》读后感

时间:2022-03-07 12:34:44 读后感大全 我要投稿

《阿Q正传》读后感(15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阿Q正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阿Q正传》读后感(15篇)

《阿Q正传》读后感1

  刚开始读阿q正传时,还认为这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个高明的自我安慰法,心里暗自佩服。可越到后来便越觉得不对了。

  阿q是个挺懂自我安慰的人,别人打他,他也就只当不孝的儿子打老子。可是别人会怎么想呢?别出心裁人一定会觉得阿q是个胆小鬼,是个怯懦的人。谁了不会希望自己是个胆小、懦弱的人。

  这篇文章是写给当时的人看的。鲁迅先生以辛辣的文字讽刺了旧社会中国人的懦弱、麻木、无知、自大、的性格,阿q是其中的代表。

  阿q精神在现在不是好精神,也不是坏精神,是介于好精神和坏精神之间的不好不坏的精神。 阿q精神是好的,但只有合理地运用它,它才会真正的好。

  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有阿q精神呢?一件事情无论如何没有办法做到时,才可以用阿q的这种精神。但如果可以做到,就应该居理力争,再困难也不可以放弃。

  有一点阿q精神可以,但不能成为阿q第二。

  这就是我的理解。

《阿Q正传》读后感2

  阿Q是一个落后的雇农.作为一个落后的流浪的雇农.他的个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个性、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不仅与赵太爷迥然不同,就是与王胡、小D等也显然有别。正想鲁迅先生所说的,阿Q有着“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摇船便摇船”。这不仅正面说明了阿Q作为一个流浪雇农的贫困生活,而且从侧面表现了阿Q从本质上说来那种勤劳、老实、淳朴的农民性格。

《阿Q正传》读后感3

  初看阿Q,觉得他跟星星一样可爱,给我们观众带来了这么多欢声与笑语,但看着看着,总觉得吧,不太对劲:星星是基于调侃别人来达到幽默搞笑,从而给我们一种很轻松地气氛,而阿Q则是在不断地跟小丑一样通过糟践自己的尊严来让我们笑,让我们苦笑,让我们不得不发出几串笑声来缓解一下沉重的氛围。

  阿Q的社会地位很低,什么都没有,甚至连属于自己的住所都没着落,只能可怜地窝在一个破庙里。他没有固定的工作,不能像其它人一样守着自己的几分薄地过日子,只能给别人帮工,赚些辛苦钱来熬日子。就这样,还是不是地被地保给榨一下。

《阿Q正传》读后感4

  《阿Q正传》是鲁迅《呐喊》中的一篇小说,文中他写入了阿Q的动作,语言,神态表情以及心理描写,使我身临其境。

  《阿Q正传》一共九章,写了阿Q的变化。第一章“序”交代了为给阿Q作传的原因,概括了阿Q的身世和现在的处境;第二章和第三章重点描写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利用别人的痛苦来表现自己的胜利,表现了他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畏强凌弱和十足的奴相;最后写了辛亥革命波及未庄以后,阿Q自发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以及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已后,他对辛亥革命的极度失望,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被杀的悲惨结局。

  透过阿Q的故事,我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精神愚昧。阿Q的爱国,一心向着革命的心使我深受感动,我要向他学习。

  阿Q的生活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辛劳,痛苦。

《阿Q正传》读后感5

  今天,我读了《阿Q正传》这本书,第一章还没读到一半我便被次书吸引了,并且一口气把它读完了。

  文章主要讲了“穷人”阿Q的生活,他被人一欺再欺,有一次因为喝了一点酒,不小心触犯了“吴妈”,就被赵太爷的儿子“秀才”用那么粗的竹杠打了一顿。还有一次阿Q去赌博,赢了钱,却被人打晕后将钱抢光。

  最后,闹革命了,阿Q也想参加革命,可钱太爷的儿子——“洋鬼子”不让他参加,最后还被人送去了枪毙……

  这本书真正的写了一个中国人的精神,灵魂。阿Q,一个拥有真正中国人民的气魄的男子汉,虽然有时他会调戏一下人,但他的内心是善良的,他曾经偷过东西,但他也是为了生活,迫不得已的。文中不还提到了他再也不敢偷了吗?

  我们要学阿Q,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阿Q正传》读后感6

  《阿Q正传》创作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发表在《晨报副刊》上。从小说总体结构上说《阿Q正传》的前三章基本上是一种平面的横向的性格介绍和举例1。从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开始,鲁迅开始就着手将阿Q的精神特征放在一连串连贯的纵向生活细节中加以具体展现。

  于是便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鲁迅的经典名篇——《阿Q正传》。《阿Q正传》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它刻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的弱点,达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效果。阿Q的身份虽是农民,但这个形象所表现出的性格弱点却并不只是农民才具有的,它具有更为广泛的普遍性,鲁迅把阿Q性格作为国民性的最劣表现加以鞭挞,因而也就更具广泛的社会价值。因此,在作品发表的当时就有不少人惴惴不安,甚至“对号入座”,以为鲁迅在骂他。

《阿Q正传》读后感7

  电影看完了,免不了有一些感触。可要是付诸笔下,不免有些为难。当然,自己眼高手低是一原因,但除此之外,这跟电影的主人公阿Q有很大关联。

  阿Q这个形象实在叫人为难,怎么说呢,他就像是云中月,有一会子你能从云缝隙窥清它的全貌,但云随风动,很快月儿又被遮隐住了,而事实上,月儿却并没有一丝改变。

  呵呵,貌似有一点舒婷一直努力宣扬的朦胧美,但只要你真的认认真真地完完全全地将它看完,再略经思考一下,你就觉得它非但不美反而丑陋,如同未经彩绘过的泥塑。

《阿Q正传》读后感8

  当时的统治者应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应对丧权辱国的形式,仍然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礼貌”的安慰中,鼓吹中国礼貌“为全球所仰望”,这不也是和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吗?再放眼今朝,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渐渐小康。可是仍然有许多的“阿Q”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进,慢慢的堕落成为社会负担,这些人既可悲又可怜。

  我也最终懂了鲁迅先生的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读《阿Q正传》也就是读当时那样一个晃荡不安的年代,一个“吃人”的年代。过去的教训我们要吸取,此刻的中国人必须脱胎换骨,我们“知足常乐”的“优良传统”在某些方面是不是也该摒弃呢?

  阿Q不应当活在我们生活中,但他必须活在我们记忆中!

《阿Q正传》读后感9

  众所周知《阿Q正传》不仅是鲁迅最优秀的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上最杰出的`小说,所谓“旷代文章数阿Q”。小说集中塑造了一个充满精神胜利的阿Q形象,这一形象不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共同特征,而且概括了当时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无论从艺术概括的深度和广度来说,阿Q这一形象都是高居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切形象之上的。

  另一方面,其塑造形象的方法也是相当高明的,其精当的环境描绘,精彩的对话描写,深刻逼真的心理表现,冷峻峭拔、含蓄精练又饱含讽刺的语言都让人赞叹。可以说,《阿Q正传》已经成为后人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峰,它的很多方面都是今人学习的一个典范。

《阿Q正传》读后感10

  他想:革命也好吧,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和精神胜利不同,阿Q这个时候的感受完全具有现实的根据:向来骄横霸道的赵太爷换了一副面孔,怯怯地迎着他低声叫老Q;赵白眼也改口称他Q哥,想从他这里探听革命党的口风。

  但这有点被压迫者的报复思想,阿Q对革命并不了解。当封建地主篡夺了革命的果实,扼杀了农民的要求时,阿Q还只是阿Q,留给他的是悲惨的结局,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剧。农民急切的要求地位,而革命不深入农民是无法成功的。

《阿Q正传》读后感11

  当时的统治者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对丧权辱国的形式,仍然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这不也是和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吗?再放眼今朝,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渐渐小康。可是仍然有许多的“阿Q”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进,慢慢的堕落成为社会负担,这些人既可悲又可怜。

  我也终于懂了鲁迅先生的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读《阿Q正传》也就是读当时那样一个晃荡不安的年代,一个“吃人”的年代。过去的教训我们要吸取,现在的中国人必须脱胎换骨,我们“知足常乐”的“优良传统”在某些方面是不是也该摒弃呢?

  阿Q不应该活在我们生活中,但他必须活在我们记忆中!

《阿Q正传》读后感12

  今天我读了鲁迅的代表作《阿Q正传》。故事的大体内容是这样的:阿Q是个游手好闲的人,没有家也没有工作,只在土谷祠里过夜。在未庄,他常常被人欺侮、被人打,但每次事情过后,阿Q又心满意足的回土谷祠睡觉了。由此可见,阿Q还是个自我安慰能力极强的人。

  辛亥革命发生后,阿Q就嚷嚷着要造反。可是“假洋鬼子”又不准他造反,从那以后,阿Q就从心底憎恨他们,但又有一丝向往。因为生计问题,阿Q又跑到城里“求食”。回到未庄后,的的确确被人尊敬了一些日子。后来赵家被一群强盗抢了,由于阿Q平时总爱说自己是革命党,所以被人怀疑是他抢的。游街示众后阿Q被杀了,临死前他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鲁迅从这篇文章里,深刻的表明了辛亥革命的不成功之处。还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不要为了一时的名利,而不经大脑思考,一味地追随别人。

《阿Q正传》读后感13

  刚刚读过鲁迅先生在故乡中写的一段《阿Q正传》。

  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说阿Q这个人,欺软怕硬,每每遇到比自己强的人,就会非常不服气。遇到不如自己的人,就会欺负他。这篇文章虽然主要描写的是阿Q,但是这篇文也体现了当年社会产生堕落的中国人,阿Q这个主人公主要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堕落,体现了当时中国人的庸俗。但是,在这段文章里,最深刻的还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了,文章中,阿Q为了减轻外界带给自己的压力与挫折,他只能想尽各种办法俩逃避现实,用这种方式。阿Q足以安慰自己。

  阿q,这一个人,代表了当年整个中国的形象,同时鲁迅先生也生动的表达了阿Q这个人的特点。

《阿Q正传》读后感14

  这本书在好久之前就读过了,文中阿Q这一人物一直印在我的脑海。

  阿Q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是一个雇农,只靠打工度日。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他时时处于生命危机,受尽欺凌,他常用“精神胜利法”来进行自我安慰,自欺欺人。被别人打时,他说:“是儿子打老子”,用这种方式自我麻痹。

  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家,享有名声、地位——但他在人们心中永远是卑微的、微不足道的。《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的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受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生活十分悲惨。他身上有农民的优点——“真能干”。他身上又有农民的弱点:主观、愚蠢、封建。

  现在我们已经远离阿Q的那个时代了,但阿Q的“精神胜利法”依然被现在的人使用着。依然像阿Q一样自己麻痹自己,逃避困难。

  阿Q精神虽然可笑又顽固,但不能不说,它依然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

《阿Q正传》读后感15

  阿Q是旧社会所产生的堕落的中国人典型,鲁迅先生用讽刺意味的手法写出国人病态的社会和人性的善良与丑恶,《阿Q正传》读后感200字。我感受最深的应该就是阿Q那被践踏的人权以及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的“精神胜利法”了,这实在是一个要不得的想法,所以我想就以这个方面来讨论。“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种种挫折后所发明出来的东西,说好听一点是精神胜利法,其实根本就是驼鸟的心态,遇到困难只往地下钻,不会真正的去解决问题,只能够转身就跑。

【《阿Q正传》读后感(15篇)】相关文章:

《阿Q正传》阿Q形象分析02-18

《阿Q正传》中阿Q形象分析12-23

阿q正传形象分析05-01

《阿Q正传》读书笔记01-14

「书评」《阿Q正传》:狼吃肉,人吃人09-14

阿q正传人物形象分析05-01

阿q人物形象分析05-01

阿q性格特点人物个性分析11-09

阿利的红斗篷读后感01-19

大学q版班级标语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