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

小年的风俗习惯及起源

时间:2022-02-09 17:11:17 风俗习惯 我要投稿

小年的风俗习惯及起源

小年的风俗习惯及起源1

  小年的风俗习惯

小年的风俗习惯及起源

  扫尘土

  腊月二十四,扫房子:从二十四开始一直到除夕,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这天都要打扫环境,清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过了小年,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

  吃灶糖

  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过小年时,人们会买糖瓜、关东糖、麻糖等供奉,祈求灶王爷嘴甜些,上天言好事。

  吃饺子

  小年那天除了要祭灶,民间还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

  做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习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吃年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吃年糕

  在南方,小年这一天做年糕是很多地方的传统。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婚嫁

  过了小年,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小年的起源

  在我国的神话传说中灶王爷本来是一个书生叫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

  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的时候可以有财运和健康的身体。

  录

  为什么腊月二十四是小年

  小年源于上古时期人们对火的崇拜,在殷商时期的“五祀”和西周的“七祀”中,“祀灶”都是重要内容。魏晋之后,作为“祀灶”对象的灶神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小年作为节日基本成型。但是,古代人们过小年都是在腊月二十四这天。

  不过,到了清朝雍正皇帝,小年的日期发生了变化。清朝皇族统治者信奉萨满教,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要敬神。所以,最开始的时候,清王朝皇族过萨满节日,腊月二十三敬神,要进行一系列的仪式。腊月二十四,再过小年,还要进行一系列的仪式。更主要的是,两者的仪式有些相同之处。等到雍正当皇帝的时候,觉得比较的繁琐,于是提出了小年提前到腊月二十三这天,在敬神的时候顺便也拜拜灶王爷。

  在雍正的要求下,清朝统治者都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因为清朝的中央政府在北京,所以北方人多选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而南方很多地方受清朝统治者的影响很小,仍在选择腊月二十四过小年。

小年的风俗习惯及起源2

  祭灶

  老百姓认为灶神是自家的保护神,几乎每家灶房都有灶神的`神位。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即便是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会把神像直接贴在墙上。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将民间传说的张单和原配妻子丁香供奉为灶王与灶王奶奶。灶王爷像上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面写着“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这无不显示出民众对灶神的美好期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祭灶就是送灶神上天的一种仪式,又称“辞灶”、“送灶”,一般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祭灶的仪式比较简单:一家人先到灶房,用干净泥巴涂饰炉灶,叫“挂袍”。摆上放着饴糖、糖瓜和为灶王爷的马准备的凉水、草料等祭品,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进香,然后用麦芽糖涂抹灶王的嘴,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或是用酒糟涂抹灶门,叫“醉司命”。之后便取下神像,连同供灶王升天用的纸马和喂马的草料一起烧掉。烧纸的时候,嘴里还念念有词:

  今年又到二十三,

  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壮马,有草料,

  一路顺风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

  请对玉皇进好言。

  灶王灶王,你上天堂,

  多说好,少说坏,

  五谷杂粮全带来。

  祭祀仪式结束之后,供奉灶神的祭品便由大人分给孩子们享用,一家人在欢笑声中送走灶神,准备迎接春节的到来。值得一提的是,民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所以民间祭灶仪式主持者多为男性。

  灶王爷的传说

  传说中的灶王爷被玉皇大帝封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灶火和相关事宜,人们尊之为“司命菩萨”、“灶君司命”,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备受尊崇。那么到底灶王爷是何许人呢?除了上面提到的泥水匠“张灶王”之外,有人认为是炎帝、祝融,还有人说是一位穿红衣服的美女。全国各地均有许多关于灶王爷的有趣传说,故事中对灶王褒贬不一。山东民间最为流行的说法是:灶王爷姓张,名单,字子郭。关于灶王爷张单,民间流传着这么一首民谣:

  灶王爷本姓张,摇摇摆摆下了乡。

  白天吃的油盐饭,晚上喝的烂面汤。

  岁末上天言好事,年初下界降吉祥。

  这首民谣就来自于灶王张单的传说故事:从前有个人叫张单,字子郭。他妻子叫丁香,为人勤劳贤惠、孝顺父母。张单不愿守在家里种地,就出门做生意,后来发了财,回家之后他竟然嫌弃自己的糟糠之妻,一纸休书把丁香赶出了家门。

  第二年他便娶进了一位名叫海棠的女人做老婆。因为海棠生活挥霍奢侈,而张单也在外肆意吃喝嫖赌,所以家道很快就败落了。后来一场大火又将家里的剩余财产全部烧光,嫌贫爱富的海棠也改嫁他人了。从那以后,张单只得靠乞讨度日。有一年的腊月二十三,他要饭时竟然要到了自己原配妻子丁香的家里,面对昔日善良的妻子,他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一头钻进炉灶里,说什么也不肯出来,被活活憋死了。因为玉皇大帝也姓张,就把张单封为灶王,不过为了警戒人们不要犯他犯过的错误,就命令他每年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一年来这一家的言行。

【小年的风俗习惯及起源】相关文章:

除夕的风俗习惯及忌讳02-07

书法手抄报的起源及发展02-22

端午节的传说来历及风俗习惯12-27

国画的起源介绍04-28

剪纸的由来和起源02-15

素质拓展训练的起源07-10

清明节气的起源07-28

清明节气的起源07-20

清明节的起源07-17

小年有什么禁忌_小年的来历介绍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