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来历

时间:2024-03-23 21:45:13 蔼媚 春节 我要投稿

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节的来历,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节的来历

  春节的来历 1

  中国存在许许多多的节日,我要写的是一个盛大的节日。我相信,你们已经猜到了。对!就是人尽皆知的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春节有一个传说,让我们来分享一下吧!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怪兽,叫“年”,也叫“夕”。它长得凶神恶煞,它有一张血盆大口;头上长有一只巨大的角,称“独角兽”;它有一个大身体,身上有许多奇形怪状的贝壳;它只有三只脚,昵称“三脚猫”;它还有一条像刺猬一样的尾巴。它住在森林里,吃各种动物,如狮子、老虎、兔子、狐狸等。但是,在冬天,动物们都冬眠了。夕肚子饿了,夕心里想:动物们都冬眠了,怎么办呢?对了,河边有个村庄,要不,过去那里找吃的?后来,夕就决定去村庄里找吃的。

  于是,在12月30日,年就去了村庄,它走进了一个农民家,看见什么也没有。这时,它看见角落里有一个人被吓得浑身发抖,它就步步逼近,那个人已经被吓得屁滚尿流了,还尿了裤子。忽然,那个人大叫一声,年就跑掉了。

  第二次,夕不甘心,于是,它又来到那户人家,它看见那个人在睡觉,夕就逼近了。突然,夕看见了红色的东西就大叫一声,跑了。那人想:这个怪兽又怕叫声,又怕红色的东西,想赶走它很简单。

  第三次,年又来了,见那个人在烤火,就小声逼近。那个人见到了就说:”我……真是……是……惶惶……惶惶不可……终日啊!"这时,那人急中生智,用木柴点火,扔向年,年就又跑了。

  1月1日,有非常多人来问他,被夕攻击了三次都不死,是怎么做到的。他说:"一、夕怕叫声,二、夕怕红色的东西,三、夕怕火。”当时的人为了赶走夕,就贴对联、放烟花等。现在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也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

  这就是春节的由来。

  春节的来历 2

  中国有好多节日,我最喜欢春节了。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过年不但可以吃好的,而且还最热闹、还可以有压岁钱。过年是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是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我老家举办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放鞭炮,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关于春节的来历还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家。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家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家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家笑而不语。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家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家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你们知道吗?我之所以喜欢过这个节日,不光能是热闹,好玩有压岁钱,由于这个节日的背后还藏着一个惊险刺激的故事。

  春节的来历 3

  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欢天喜地,到处洋溢着热闹的气氛,这是个欢乐的日子,也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这就是中国古老而又传统的节日——春节,俗称过年。

  关于春节,民间习俗有很多,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贴大红对联,为节日增加喜庆氛围,家家户户包饺子作为年夜饭,燃放烟花爆竹,除旧迎新,鞭炮声给人们带来了喜庆繁华的氛围,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来穿着崭新的衣服,出门走亲访友,互相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完了年,小朋友都会拿到红包,逛庙会、舞龙狮等等,一些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春季的来历有一种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都残害生灵,腊月三十半夜时分,“年”闯进村,见家门上贴着大红对联,屋内灯火通明,院内传来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年”被这种情景吓得全身发抖,狼狈地逃窜了。从此每年腊月三十家家户户贴红对联,灯火通明,燃放炮竹成了民间习俗,第二天成了中国民间节日——春节。

  春节是亲人团聚的日子,丰富多彩的民俗,展示着民众的生命律动与精神渴求。

  春节的来历 4

  我们都知道春节,谈到春节,我们就想到了一个怪兽,它就是‘年’。

  “年”,它的样子是尖尖的牙,它的牙像一座座小山,犄角像一个个尖头,它的尾巴像一道道闪电,脚就像武士的装备爪子,它还有一双凶神恶煞的眼睛。

  每到冬天,“年”就会出来,去村庄吃牛、鸡、鸭等各种动物。有一年冬天,“年”已经非常非常饥饿了,它再也忍受不了了,它决定到村里去吃动物,它还没进村庄,就看见没有动物,它潜进一个年轻人的家里,那个年轻人的家里一片漆黑,“年”仔细观察!,发现!墙角边有一个人,“年”看到人,就准备要吃,年轻人看到“年”感觉非常可怕,“年”张开一座座像尖尖的牙齿,准备大吃特吃谁知那个年轻人一声尖叫,“年”就被吓得屁股尿流,那个年轻人也觉得奇怪,但是年轻人想:原来“年”怕响声。

  第二次,“年”想不能再被响声吓跑了,它想呀想…突然,它急中生智,跑去森林摘了两朵棉花,塞到耳朵里面,它再去了村里,潜进了那个年轻人的家里,那个年轻人大声尖叫,但是“年”塞上棉花没听到,那个年轻人赶紧躲在红被子里,“年”看到了红被子,不一会儿就又逃了。

  第三次,年轻人的衣服湿了,他去点火,刚把衣服脱下来,准备去弄干,突然“年”闯了进来了,它一看到火光,就又逃了。年轻人突然想到了,“年”怕三样东西,一是响声,二是红色,三是火光。人们得知“年”怕这三样东西,就拿着这三样东西去杀“年”。当“年”死了以后,人们就张灯结彩,饮酒摆宴。

  春节,就是这样来的。

  中国传统春节的来历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1、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合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3、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4、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爆竹声辞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5、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帖子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饮食习俗溯源

  1、“娇耳”与饺子

  我国的很多传统节日都有吃饺子的习俗,大年夜全家人围坐在桌前包饺子,半夜子时一起吃饺子,是很多人心中关于春节最温馨的记忆。饺子如今已成为一种日常食品,但其实它在诞生之初还是一种防病疗疾的神药呢!

  相传饺子是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它还有个更加秀气的名字,叫“娇耳”。

  张仲景看到很多贫苦的百姓在冬天里忍饥受寒,耳朵都生了冻疮,心中十分难受,想要救治他们。于是他命弟子在空地上架起一口大锅,将羊肉、辣椒等一些温热药性的食物和药材放在锅中熬煮,煮好后将它们捞出切碎,包在面皮中,做成耳朵的形状,再下锅煮熟分给病人,名为“祛寒娇耳汤”。一碗热腾腾的的汤和“娇耳”下肚,人们顿时感觉浑身发热,血脉畅通,冻伤的耳朵也温暖起来,不久冻疮就康复了。张仲景向穷人舍药的行为从冬至持续到大年三十,因此民间也就有了冬至和除夕吃饺子的习俗。

  正如饺子起源的传说中那样,最早的饺子是就着汤一起吃的,与馄饨并无差别,成为流行全国的食品。到了唐代,人们才开始将饺子捞出来单独吃。元代时,根据其在蒙古语中的读音,饺子被称为“匾食”,“匾”现已通作“扁”,至今很多地方仍称饺子为扁食。明朝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可见饺子已成为春节必备的节令食品。

  饺子之所以享有这样重要的地位,一是由于其名字,饺子谐音“交子”,在年三十半夜子时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二是由于饺子的外观形似元宝,有招财进宝,保佑来年富足的吉祥寓意。三是由于饺子有馅儿,便于将各种馅料包进去,口味丰富,营养全面。除了常见的肉食蔬菜外,春节的饺子还有一些特殊的馅料,不同的馅料有不同的含义,如糖果寓意生活甜美,花生寓意健康长寿,枣和栗子寓意早生贵子,吃到的人惊喜不已,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吃饺子的风俗不仅象征着阖家团聚和新旧交替,更演变成一种妙趣横生的游戏。

  2、“年年糕”与年糕

  我国的很多地方都有春节吃年糕的习俗,年糕谐音“年年高”,寓意在新的一年里,生活和事业都有提高。各地的年糕所用的原料、制作方法和食用方法各不相同。

  北方的年糕多以糯米制成,大多是甜味的,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介绍了这种年糕的制作方法:将糯米粉筛过之后,加入水、蜜和成面团,将枣、栗子等贴在面团上,用箬叶包裹蒸熟,是为中原特色的年糕。

  但糯米原为江南特产,在古代价格较贵且不易得,所以,北方的老百姓制作年糕还多采用当地出产的黍,这种谷物与糯米一样富有黏性,色泽金黄,又称黄米,是黄河流域百姓制作糕点的原料。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

  清代北京的年糕是一种回民小吃,也是满族人祭神用的贡品。年糕有黄、白两色,分别用黄米和糯米制成,有诗云:“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可知其具有吉祥的寓意。

  南方的年糕以宁波慈城的水磨年糕最有特色,其中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相传在春秋时代,伍子胥在慈城领兵修筑城门,他曾对部下说,如果有一天国家危难,百姓断粮,到城门下挖地三尺可得粮食。后来伍子胥因谗言而被赐死,慈城被越军包围断粮,饿死了很多百姓。有人想起伍子胥的话,在城门下挖地三尺,果然挖出了许多做成城砖样子的年糕。原来伍子胥当年筑城时,已经未雨绸缪,做好了屯粮的准备。从此以后,每年春节,慈城百姓都会以制作年糕、吃年糕来纪念伍子胥。

  慈城的水磨年糕是以大米制成,用水浸泡数日后磨成粉,压去水分,置于蒸笼中蒸透,再压成条状的年糕。这种年糕洁白如玉,光滑润口,富有韧性,久煮不烂,与北方黏性的年糕不同。水磨年糕在晒干后长期贮存,吃的时候用水浸泡二天即可。最常见的食用方法是汤煮或片炒,雪菜或荠菜肉丝年糕汤、白菜或韭菜炒年糕,都是江南地区人们喜爱的菜肴。民谚有云:“荠菜肉丝炒年糕,灶君菩萨伸手捞”,可见其美味。

  3、屠苏酒与椒柏酒

  春节是举家欢聚的日子,自然少不了美酒助兴。尽管现在的人们已经很少在春节的宴会上饮用药酒,但宋代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诗句让屠苏酒成为广为人知的节令美酒。

  屠苏酒与中医药有着不解之缘,其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唐代韩鄂所著《岁华纪丽》记载,屠苏是一间茅屋的名字,住在这间茅屋的是一位医生。每年除夕,他都会送给附近的居民每户一包草药,嘱咐他们将草药放在布袋里,投入井中,到元旦那天取水出来,掺入酒中饮用,一年里都不会得瘟疫。人们感念这位名医,却不知其姓名,因此用屠苏来命名这种药酒。

  饮用屠苏酒时还有讲究,要让一家中年纪最小的先喝,年纪大的人后喝。其原因在于,年轻人在新年又长大了一岁,因此先喝酒以示庆贺,而老年人则是生命又减少了一岁,因此后喝。这种独特的风俗引发了诸多文人墨客的唏嘘感慨,唐代顾况的诗句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这一复杂的心境:“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还将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

  年。”发明屠苏酒的医生究竟在草药包中放了什么药,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历代医家都对屠苏酒的功效十分推崇,并提出了不少组成各异的屠苏酒配方。如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饮屠苏,岁旦辟疫气,不染瘟疫及伤寒”。他的屠苏酒配方是大黄、桔梗、蜀椒、白术、桂心、乌头、菝葜,集滋补保健、驱邪避秽等多重功效于一体。

  与屠苏酒相比,椒柏酒就不那么为人熟知了。其实,椒柏酒的起源或许较屠苏酒更早。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正月》中提到年节的活动中有“各上椒酒於其家长”。《荆楚岁时记》记载了南北朝时代楚地的新年风俗,其中也有“进椒柏酒”的记载。椒即花椒,柏即柏叶,古人认为这两种物品皆是仙药,服之令人长生不老,延年益寿,因而用于晚辈向长辈敬酒祝寿。椒柏酒自然不能令人长生,但确有解毒、辟瘴的功效。

  4、五辛盘与胶牙饧

  《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下五辛盘。”原注引晋周处《风士记》云“元日制五辛盘。”这可谓关于五辛盘最早的记载了,可见晋代已有元月一日食用五辛盘的风俗。注解中还详细说明了五辛的内容和功效:“五辛,所以发五藏之气。即大蒜、小蒜、韭菜、芸苔、胡荽是也。”《庄子》所谓春正月饮酒、茹葱,以通五藏也。《食医心镜》曰:食五辛以辟厉气。”唐代韩鄂《岁华纪丽.元日》云“肴列辛盘,觞称椒酒”。可见元日食用五辛盘的风俗在唐代依然盛行。

  五辛的内容其实并不固定,还有葱、蒜、椒、姜、芥等不同的说法,总之是泛指各种具有辛辣芳香味的蔬菜。“辛”与“新”谐音,在新年食用,有尝新之意,也十分应景。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这些具有辛辣味道的蔬菜属于五味中的“辛味”,且大多药性温热,具有散寒温中,解表避秽的功效,在冬去春来,寒暑交替的季节食用,对于预防疾病、强身健体很有帮助。因此,著名医家如孙思邈、李时珍均在其书中记载了这种节令风俗。

  后来,这一风俗在传承中发生了一些变化,时间上,从元旦变为立春,或许是由于立春之日天气已渐暖,各种新鲜蔬菜更易得之故;在内容上,或许是由于时间的变化,五辛盘自唐宋开始更多地称为春盘,并增加了春饼,与春盘一起食用,或是以饼裹食。唐代皇帝每于立春之日赏赐春盘给近臣,这一风俗也从皇室传到了民间,至今北京立春吃春饼的习俗正是由此衍变而来,而五辛盘的名称却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了。

  胶牙饧是另一种广泛流行的岁时食品。“饧”即古代“糖”字,是用麦芽或谷芽与其他谷物原料熬制的黏性的糖果。宋代将其作为除夕夜祭祀祖先的贡品,后世其成为一种广泛流行的小吃,尤其深受孩子的喜爱。古汉语中“胶”与“固”相通,食用胶牙饧也有固齿之意。

  5、五果汤与七样菜

  广东潮汕地区的五果汤和七样菜颇有特色,且营养均衡,有益健康,可资借鉴。

  五果汤是以五种食材一起熬煮的一种甜汤,其配方不尽相同,大抵从桂圆、白果、莲子、薏米、百合、芡实、小豆、柿饼中选用,煮时调入白糖,清甜可口,作为春节时的甜品。初一早上孩子向父母请安后,先吃五果汤,再出门去玩耍;若有客人上门拜年,也请吃五果汤。这种甜品不但色香味俱全,还有补中、健脾、祛湿的保健功效,可以说是春节健康饮食之一例。

  七样菜又称七样羹,是用七种蔬菜一锅煮成汤羹,不同的地方选用的蔬菜品种不同,有芥菜、厚合菜、芹菜、蒜、春菜、韭菜、葱、菠菜、白菜、茴香等等,蕴含“发大财”、“人长久”之意,芹菜寓意勤劳,葱寓意聪明,蒜寓意精打细算,韭菜寓意幸福长久,在大年初七这天食用。

  据说在宋代有一位官员被贬,境遇凄苦,正月初七这天,他走到一处荒郊僻野,感觉饥饿难耐,就地采了七种野菜熬成杂菜汤充饥,吃完便恢复了气力。后来这位官员官复原职,回忆起当年救命的野菜,感慨不已,遂命家人在每年正月初七以七种不同的蔬菜煮成菜汤,忆苦思甜。这种菜汤后来被赋予了吉祥的寓意,成为颇具野趣的佳节菜肴。春节期间的饮食多肥甘厚腻之物,而这种以多种绿色蔬菜制成的清淡素食,正好可使饮食得到调节和平衡,以现代的养生保健观念来看,也是十分应景,其他地方的人们也不妨仿效之,为节日的餐桌增添一份别样的情趣和吉祥的寓意。

  春节的传统美食介绍

  1、饺子

  饺子,古称“角子”,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三十晚上北方人不吃饺子,会觉得没有过年的气氛。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

  2、春卷

  春卷也叫春饼,立春吃春饼是中国一种古老风俗。晋代已有“五芋盘”即“春盘”,是将春饼与菜同置一盘之内。唐宋时立春吃春饼之风渐盛,皇帝并以之赐近臣百官,当时的春盘极为讲究:“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直万钱”。民间也用以互相馈赠。

  3、汤圆

  南方的元宵节庆食品叫做“汤圆”,在江苏,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汤圆的习俗。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清代康熙年间朝野盛行“八宝元宵”、马思远元宵。

  4、年糕

  年糕属于农历新年的应时食品,有红、黄、白三色,象征金银。一种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5、鱼

  过年有鱼喻意年年有余。所以人们还特意不把鱼吃完,留到次日即新年,年年有余,去年的收获多,吃用不完,余到今年都还有,在物质贫乏的古代,这是人们对物质的渴望向往。成了现在的习俗。

【春节的来历】相关文章:

春节的来历12-01

春节的来历的作文08-16

关于春节的来历09-30

春节的来历作文02-05

春节来历及习俗02-05

关于春节的来历03-13

关于春节的来历04-10

(优秀)春节的来历01-15

春节的来历英文介绍09-28

春节的来历精选15篇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