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之花》观后感

时间:2023-09-26 12:16:01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沙漠之花》观后感(通用11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沙漠之花》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沙漠之花》观后感(通用11篇)

  《沙漠之花》观后感 1

  《沙漠之花》是按真实故事改编的一部电影,它是根据出生在索马里的黑人模特华莉丝迪里,自传畅销书改编,由亚莉科贝德主演。

  女主人公叫华莉丝迪里,出生在非洲,非洲经济落后长期闭塞,人们的思想愚昧信奉巫术,那里的女孩在三岁就要找到当地一种类似神婆的人,那里为她们进行割礼,他们认为割礼就是为他们洗涤黑暗,所谓割礼,就是极其血腥的将她们的生殖器官用刀刮净,甚至露出白骨,最后将其缝合,他们认为这样才能使他们保持纯洁,在结婚时母亲才会将针线拆开。我们觉得这样做匪夷所思,但在非洲人眼里,这样做是非常正常,非常正确的。是他们固守了几百年的传统,就像中国古代的裹脚,只是因为非洲这种传统更加的隐晦,更加让人难以启齿。但是时代在前进,这种落后的传统已经不再为人们所容忍,于是女主人公就是为作为这样的人物开始了他的斗争。

  女主人公在三岁时有了同样的遭遇,这个让她铭记一辈子的早上他看到了神婆鹰一般的眼睛,看到了,自己躺过的石头上的淋漓鲜血,看到了树上嗜血的秃鹰,没有麻醉的,她对身体上的疼痛与心里的无助痛彻心扉,母亲虽然不忍心看女儿疼痛,但固守的观念不允许他心软,就这样一代一代的传下去,欺骗他的子孙后代:世界上的女人都是这样的。

  一辈子没有走出过沙漠的女人们就这样认命,像迪里一样,在十几岁就被父亲嫁给一个头发都白了的男人,说是嫁不如说是卖,因为这样他们可以得到几头羊。迪里不想这样,在母亲的默许下,他逃走了,她光脚穿过沙漠,险些葬身狮腹,几番周折后,她偷渡去了美国,种族歧视,让他在美国也没有得到解脱,幸好她遇到了玛丽莲,一个美国女人,通过玛丽莲,他开始交朋友,但心底的自卑与害怕让两个人错过,当他知道这一切都是骗局,只有她行过割礼,他既愤恨又无奈,他想爆发将这么多年心理的伤害与生理的苦楚发泄出来,但他没有能力,他更加自卑。

  世界上总是不缺贵人,迪里在打工时遇到了著名的摄影师唐纳森,唐纳森看中了迪里邀请她作自己的模特,并成功说服了她,迪里名声渐起,他自己受到伤害,所以他开始有想法揭露这场骗局,她鼓足勇气开了自己的演讲,在众人的帮助下付诸实践。

  愚昧的观点总要有人来打破。网络时代的电影作为一种传播的媒介,可以更加直观清楚的'传达一种观念,让更多的人了解,让更多的人申饬或支持,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这些年观众更喜欢批判性、反映社会、贴近民生的电影作品的原因吧。

  迪里从索马里沙漠中走出到成为世界顶级名模,是一个勇于反抗压迫的斗士,她生命中所体现的那种非凡勇气会激励我们每一个人去面对意想不到的困境。那是很难想象在生活里遇见的、美丽的黑色的脸……只有弱者才会回头看,强者永远把目光投向远方。华莉丝迪里彼岸重生,大洋在望。

  《沙漠之花》观后感 2

  沙漠玫瑰,生活在热带沙漠的一种矮草,却具有一种超凡的生命力:你可以把它拔起,随便扔到一个地方,任它在那里呆上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当你再次看到它时,它或许早已成了一把枯黄的野草,死去一般。可当你把它放到水中时,就可以看到它的复苏,几个星期后,它甚至会比你第一次见到它时美丽千倍。

  真得感谢大自然的恩赐,当我知道上面那一切的刹那,我完全被震撼了,我甚至感到那股透着浓绿色彩的生命力在我心中涌动。

  我在想:沙漠玫瑰这样执着地追求,是因为生命本能的使然,还是一种强烈意识的觉醒,想在创造中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伸,保存一份永恒?

  我曾不止一次地读过类似的消息:某校大学生,不看学习。生活的压力,跳楼自杀。难道真的有一种东西使一个大活人放弃生命吗?

  在大自然的感悟下,我意识到了执着的重要,也知道了不言放弃是一个多重的话题。为它有耐渴。耐热的本领。而玫瑰是温室的花朵,何谈在沙漠中开放呢?那我就听听《沙漠玫瑰的开放》这个小段吧。

  它是一棵真正枯萎,干的死掉的草,但只要浇8天的清水,就会复活,从这句话中我感悟到越平凡的东西,它的爆发力越强,平凡中也蕴含着美丽,只要能够持续不断的浇清水,玫瑰就会开放。到了第8天,玫瑰真的开了,它的美是众人所知的,但是它在沙漠中绽放却是鲜为人知的,这就是宇宙洪荒初始的惊骇演出,因为知道了,只要知道哪是起点,哪是我的奋斗目标,我就会朝着那个方向不断前进。只要努力,终有一天会实现心中的梦想,就像沙漠玫瑰一样,只需要浇灌8天的清水,就会复活,就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或许我们只看到了沙漠玫瑰绽放的美丽与自豪,但是我们有没有关注背后的艰辛呢?难道沙漠玫瑰只是朝夕之间就复活绽放花朵的吗?当然不是,它是经过8天的清水浇灌,从一把枯草努力向玫瑰迈进,它从一种模糊的绿到绿的颜色,再到青芬的.气息,一点一滴,一步一步地,难道我们的人生不是这样吗?首先,我们要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再到大学,最后要工作步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为社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而这就即将换来一个成功精彩的人生,而清水就像人生中的鼓励。挫折。成功。失败。鲜花与掌声。更像人生中的〝忠言〞,人的一生因为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人要经历蜕变,成长,人的生命才会葱郁。灿烂。丰富。有活力,就像玫瑰离不开水一样。读完这一篇文章,我想到了自己,其实我自己就像沙漠玫瑰一样,它要想变成一朵真正芬香的玫瑰,就要努力,就要拼搏,而我要获得人生中的成功就必须刻苦学习,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果实,我只要每天努力一点,浇灌一点清水,我相信,我定会滋润了昨天,饱满了今天,开放在明天,人生一定会更精彩。风雨彩虹,沙漠玫瑰!纵横四海笑傲天涯永不后退。有关

  《沙漠之花》观后感 3

  其实本不知道有这部电影,只是在朋友的推荐下一不小心地看了,看完之后,有心痛,有敬佩,总之,百感交集,很喜欢,然后又情不自禁地把她介绍给了好朋友。说实话,很值得一看,因为它实在是传统与时代的一次真正较量。

  《沙漠之花》讲的是女主角华莉丝不甘心嫁给一个年长的牧民,在夜里瞒着妈妈偷偷跑了出来,走了很多路,沿途经历了很多风险,最后流浪到了美国;最后由于自身条件好,被发掘为模特。但是女主角内心深处却是因为自己民族的传统风俗所不解,她要呼吁,为深受折磨的妇女们呼吁:破除割礼传统。站在演讲台上,她是世界上第一个站出来说出“割礼传统”的人。

  华莉丝,前半生充满了悲剧,五岁时被迫接受了数年前已经夺去她亲姐姐生命的女性割礼。十二岁时为了五头骆驼被父亲嫁给六十岁的老叟,赤脚逃婚在沙漠中差点成了狮子口中的食物,当饥饿与口渴像暴风雨般袭来的时候,她凭着坚强的意志走出了沙漠,而艰苦的跋涉也给她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一道道深深的伤痕,这些伤痕吓坏了后来的`同台模特们。她到了美国后做过菲佣,那时候还不会说英语,这给她的生活和工作都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不过幸好有她的好朋友给予帮助。

  看完《沙漠之花》,开始时对主人公无限的同情,同情她那悲惨的命运,有着牢不可破传统思想的妈妈;当她在满是裂痕的沙漠上疯狂地逃跑,干燥的空气风干了她的嘴唇时,我对她油然而生无尽的敬佩,她是一个勇于反抗压迫的斗士,如此地坚毅。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身无分文的她该是经历了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虽然她的成功确有很大的机遇,但她的执着勇敢勤奋也是不可忽视的。成名后,面对这么丑陋的礼俗,为了不让更多的非洲妇女再受如此的折磨,她勇敢地站出来讲述自己割礼的经过,这一声呼唤拯救了多少深受礼数迫害的非洲女子。

  但全剧最值得让人深省的是非洲那种残酷的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汹涌澎湃灌溉全球的时候,很难想象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还存在这样惨无人道的礼数,但我相信,随着社会对人权的重视,人们一定能脱离这种残酷的苦海。

  《沙漠之花》观后感 4

  这电影总感觉怪怪的,一开始看像是人物传记,到后来,就变成一个模特的传奇里程,再到后来,变成国际卫生组织或是什么医学组织的宣传片了。故事主角和那个叫哈罗德的黑人也没有交代。

  这实在伦敦拍的电影,好极了,加分!还有那个玛丽莲,是个英国人,而且留着六七十年代的英国发型,太赞了。

  花痴发完了,我还是想讲一下这电影给我带来的。她里面说的那个故事,和我是没有关系,何况我们是东方人,这不是我们的文化习俗,而我们的`文化习俗陋习,这该是我们的导演解决的。我所关注的是女主角最后的那段演讲。

  她坐在休息室半个小时,没有发出任何声音,喝了一杯水,淡淡的走向演讲台。首先,她安静了30秒,然后用安静的声音阐述,面无表情,并且始终如此。没有任何高潮低谷,只有语气的变换和语速的变化。但是造成的效果是全场被带入她所要表达的压抑感之中,深深的入侵了每个人的内心。她的面部表情,是一种经历过那些她所说的事才会有的苦涩表情,始终如此。

  这样的演讲,太出色了。也许对她;来说,她只不过是把自己的事情放在演讲台上讲出来罢了,可是造成的效果实在是太惊人了。

  我为这样的演讲鼓掌。但是!我自己是不会学习这样的演讲,我所追求的,还是那股气场,那种华丽。我们所要表达的方式不同,但我相信,效果是一样的。

  《沙漠之花》观后感 5

  看《沙漠之花》,第一眼是因为片名,第二眼是因为剧情。当影片伴随漫天黄沙,龟裂的大地,还有那唯一盛开的小花,我知道,这将是一部值得我停留的作品。

  《沙漠之花》,根据模特华莉丝·迪里的亲身经历改编而成,如果仅仅只是一个关于丑小鸭羽化成白天鹅的故事,那不至于会让世界侧目。那不过只是影像世界里的《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的另一个版本而已。毕竟,这个世界上,每天都会上演着这样的故事。

  华莉丝·迪里,之所以受到如此关注,并被称为沙漠之花。首先是其身世和来历,作为一名出身于索马里——这个我们只会在新闻里面听闻的盛产海盗的地方。索马里从来都只是新闻里面的那个字眼,甚至是海盗的代名词。在百度里面搜索索马里,细细了解,那是一个战乱频发之地,换个通俗一点的说法,那不是一般人能待的地方。

  华莉丝·迪里就出身在索马里沙漠,一如她在自传还有影片中所展现的那样,其经历不是悲惨就可以形容的——四五岁时被迫接受了数年前已经夺去她亲姐姐生命的女性割礼;十二岁时为了五头骆驼被父亲嫁给六十岁的老叟。而这样的悲惨经历,在我接受文字教育以来的这么多年以来,闻所未闻,特别是——以前的我从未听说过这世界上竟然还有一种惨绝人寰的手术——割礼。

  随着影片的缓缓展开,我见识到了更多属于我已有知识和已有承受限度以外的仍旧存在的事实——非洲还有世界上其他的类似欧洲、美洲、亚洲的移民中,仍有1.3亿计的妇女和女孩正接受割礼。这种泯灭人性的礼仪竟然存在在这个世界上有超过千年......

  华莉丝·迪里是幸运的,从一个非法移民,到被知名摄影师在快餐店发觉,末了成为一代超模。但我相信,这是一种抗争的回报。在看到画面里,一个弱小的女子一个人行走在人迹罕至的`沙漠和龟裂大地,风餐露宿,啃食树皮枝叶的时候,我震撼了。但我知道这个幼小生命所做的,其实只是为了继续生存而已。

  很幸运,她活了下来。正如收留她的外婆所言——一些坚持总是值得的。华莉丝·迪里的坚持和抗争精神,其实已经在她的骨子里烙下印记。

  影片的伟大在于,华莉丝·迪里勇敢的站出来,向人们讲述了非洲土地上,这些近乎原始的非人道的礼仪。当在医院,医生看到这一切的时候,脸上不是震惊,原来世界上遭受此等际遇的人非少数也。但是来自索马里的那个男看护,却在翻译的时候说道,她如果做了手术,如何对起国家和父母,那一刻,悲伤溢满了脸颊。难道这是件值得国家和父母光荣的事情吗?割礼,难道还值得永久保留?

  某些陈旧的礼仪,就该去除掉,一如我们当时中国女子千年来遭受的裹脚。是割礼导致了非洲的落后,还是落后诞生了割礼?这值得每个人反思,不仅仅是非洲人民。

  世界总会在某些时刻击打我们心魂,因为总有那些我们不曾了解的黑暗正在世界上不同的角落上演。而人类抗争的历史,就是不断的切除我们自身的劣根开始的,这不仅仅只是一场战役,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这是永远都会存在的战斗,直至我们从这个美丽星球消失。这一刻,我突然想起了鲁迅的呐喊,那来自黑铁屋的压抑很久,声嘶力竭的呐喊。

  任何一句拥有良知的真实话语,都会带来改变。这些细微的改变,总会让这个世界美好一点。而华莉丝·迪里就是这样一个带来了改变的人。

  华莉丝·迪里,不仅仅拥有美丽的外表,却也拥有打破陈规的坚毅,就如那沙漠之花,倔强的盛开在非洲绝望的沙漠,给了这片上的妇女新的可能性,也给了这片土地新的希望。

  末了,影片的音乐在剧情需要的时候,恰到好处的烘托了故事,让整部电影在拥有叙事的流畅性的同时,也推动着人们的情绪随着主人公的际遇和最后的胜利而欣慰浅笑。

  《沙漠之花》观后感 6

  昨晚看了一部电影《沙漠之花》,是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电影叙述的是在非洲索马里受过“割礼“陋俗的一个小女孩(华莉丝),冒着生命危险,经过重重苦难,从沙漠逃出来,最后却成为一个超模的故事。

  这部电影里的'每一个角色都充满了正能量。华莉丝在最困难无处落脚的时候遇到了正要去旅店住宿的一个姐妹,她帮助华莉丝找到了一个去饭馆打扫卫生的工作,在饭馆里华莉丝被一个顶级的摄影师发现了,推荐华莉丝去他的摄像馆拍照。中间经过了一些波折,为了改善生活,她同意去拍照了。然后摄影师推荐华莉丝去参加模特选拨。被选拨上,华莉丝没有钱去参加模特表演,旅馆的女老板帮助她,先给她垫付上钱。为了让华莉丝得到签证,旅馆的一个男工作人员和她假结婚,虽然他也很爱华莉丝,但是华莉丝不爱他,结婚一年后,签证就长期有效了,华莉丝和他解除了婚姻关系。还有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物是华莉丝为了安慰屡次去面试舞蹈演员没被选上心情极度不好的姐妹,陪着她一起去舞厅跳舞,华莉丝不会跳舞站在一边默默看,被舞厅里的一个黑人青年发现了,邀请她来跳舞,善良的黑人青年唤起了她内心的热情,她忽然想到她被“割礼”过,就痛苦地跑走了。后来当华莉丝碰到黑人青年,以为他已经结婚了,非常难过。最后,华莉丝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废除“割礼”的陋习时,黑人青年也赶来了,还有华莉丝的那个小姐妹也赶来了。他们都为华莉丝喝彩鼓掌。

  《沙漠之花》观后感 7

  一段经历了人生在最“残暴”的伤痛到蜕变成一朵最坚韧的花的故事。

  一个独立用双脚跨越沙漠的女孩,诉说自己的经历来回应平凡人的不幸。如果说我们的命运可以任由别人来“篡改”,那我们就不值得来到这世上。女性的无知不能当成是一种惩罚。“割礼”这个毒瘤太大,映射出的影响太残酷,不只是一个女性受伤害这么简单的问题,而是关系着整个民族的兴亡。“女性有多重要?”无论你是男性还是女性,你问过自己吗?她们哺育万千子女,当真是救世主的身份。

  女主角这一连串的幸运断开任意一环,她便只能在权益的沙漠中挣扎死去。众多女性的无知、无言、无视给了这个世界欺负我们的机会,让他们的力量慢慢膨胀。他们忘记女性的伟大,忘记珍惜,忘记爱,忘记感恩……我骄傲我是一位女性。

  我们都该为女权而战。每位受伤害的女性都该站出来,落后的社会永远洗不尽它们恶俗的畸形观念。“纯洁”不是非要扎在女性身上的钉子,更不是一个“累赘”的代名词。只要我们活着,不需要有人强加伤害来证明女性该有的“纯洁”。

  “小时候,说自己不想做女人,因为只有痛苦和伤心。但是现在我长大了,我为做自己骄傲。”

  “割礼”不是“礼”,是一种刑。对人性的践踏必须成为历史。任何人都不能伤害女性,现在各国还存在很多伤害女性的非人道陋习,而女性的地位向来卑微到不可言喻。受教育的女性要为自己代言,去帮助忍受伤害又不敢出声的女性,为女性争取权益,同时我们也在拯救民族,女性直接影响下一代,没有女性,没有女权,这个世界离“灭亡”就不远了。

  我很感激我出生在这样幸福安稳的.社会,但是不能保证我身边的女性没有受到伤害以及未来我们受到的歧视女性的伤害。无能再无视她们了,我要成为一个为女权主义正名的人,去帮助那些无辜被迫承担陋习罪恶的女性们。

  争取女权就是为所有人争取权利。歧视跟空气污染一样,男女不平等延续了许多个世纪,虽然已经根深蒂固,但是随着女性教育的发展,更多的女性会站出来发声,我们将会改变历史不平等的延续。女权主义作家张念说:“在我们这里,音量刺耳是应对装聋作哑的。”

  去改变“每天仍有六千名女孩遭受到割礼”这个局面,抚平破碎的伤口,让女性的舞台更大更耀眼。

  我是许靖,我要为女性主义发声。

  《沙漠之花》观后感 8

  今天是2月19日,农历1月17日,南京晚上的月亮格外的圆。古人说15的月亮16圆,但是,16日却因为天气原因,不能看到圆圆的月亮。坐在窗台,看着明月,脑海中却不断闪过电影《沙漠之花》中一幕幕场景,耳边回荡着女主角华莉丝在联合国的演讲。

  《沙漠之花》是一部让人震撼的电影。之所以"震撼",是因为这部电影让我们了解到在同一轮明月之下,在非洲,仍然存在着这样的礼仪-"割礼",如同中国历史上的"裹脚",深深地伤害着人类的肉体和灵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需要科学,需要两性之间的尊重和平等。

  "命运"与"运命"。华莉丝为了不被"命"所"运",克服重重困难,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运""命"。华莉丝出生在物质和知识均贫瘠的非洲大陆,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忍受着常人不能忍受之苦-饥渴、伤痛、欺辱,穿过茫茫戈壁,来到了英国伦敦。儿时的非洲生活经历让她学会了吃苦耐劳,学会了坚强,这是华莉丝人生宝贵的财富,是她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基础。为了能够留在英国伦敦,愿意在垃圾中寻找食物,愿意通过虚假婚姻获得英国的永久居住权,儿时的生活经历让她的"底线"比常人低很多,能够忍受常人不能忍受之苦,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实现人生目标的机会。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华莉丝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这样的故事在我们的周围也是常发生的,祖辈们总结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便是对这样的故事很好地印证。一个人的"底线"和对于命运改变的需求程度决定是否能够实现人生的改变。

  对于爱情的忠贞。"割礼"是愚昧的,但是,割礼背后的,对于爱情的忠贞却是我们需要坚持的。剧中的.华莉丝看到同居女友的性开放,看到自己心爱的人和另外一个女人进入房间,均表达了不理解,这是优秀的品质。"割礼"是需要反对的。对于女方而言不能滥性,对于男方而言同样不能滥性,"对于爱情的忠贞"、"男女双方的尊重和平等"是需要坚持的。

  《沙漠之花》是一部值得尊重的好电影。片尾90年代联合国便委任女主角在全世界倡导改变愚昧的行为,但是,直到2011年我才了解到了在我们地球某个角落仍然存在这种现象。期望《沙漠之花》这部电影能够唤起更多的人,改变愚昧落后的行为,促进社会的进步。

  《沙漠之花》观后感 9

  这是黑人世界超模华莉丝·迪里的自传,讲述了她从索马里沙漠的游牧生活,一步步走向世界的传奇历程。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作者具有非凡的表达能力和直率的人生观。

  她详细描述了非洲游牧民族的艰难生活,尤其是女孩和妇女。 生活贫困,经常忍饥挨饿,露宿野外,女性承担着大量的日常劳动,被男人视为私有财产,年轻的女孩子也会接受割礼,以便她们在出嫁时可以多换几头骆驼作为嫁妆。 长大 。 割礼尤其让我震惊。 以前在别的书上大概听说过,但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直到作者详细描述了他的经历和悲惨的后果,我才对这些不公平的习惯有了更深的`理解。 深刻的理解。 这与中国旧社会缠足的风俗很相似。 在生产力低下、男尊女卑的旧社会,这些坏习惯为了提高女孩子的竞争力或许还有些道理,但绝对不应该出现在当代社会。

  作者的描写能力绝对超乎我的想象。 我认识一些人,他们的生活条件比她好,受的教育比她多,生活经历也比她复杂,但与她的表达能力相去甚远。 在她的自述中,她运用了插曲、隐喻和夸张等多种修辞技巧。 故事牢牢抓住读者的心,又不觉得乏味。 比如被狮子盯上、逃婚被爸爸追、找妈妈等情节,都紧张又刺激。

  作者对沙漠中游牧民族的生活和大自然的描写是如此深刻:一家人睡在野外,父亲睡在远一点的地方看家; 小女孩从小就没穿过鞋。 水可能几天不回来,家里没水喝就提前搬出去。 父亲回来,要自己找亲人; 回家时,一定要带回找到水的好消息; 为了应对恶劣的环境,他们经常在沙漠中整天不吃不喝; 没有时钟和天气预报,他们的大部分生活都依赖于“直觉”。

  《沙漠之花》观后感 10

  人生而平等,而又不平等。

  看完了《沙漠之花》,我脑海里冒出的第一句话是:“人生而平等,而又不平等。”

  从古至今,无论中外,对女性残害的陋习数不胜数。非洲的割礼、清朝的小脚,这些都是身体上的伤害;而古人推崇的烈女牌坊、贞洁坊,却都是对女性精神枷锁。我并非一个女权主义者,我只追求人人平等、男女分工合作。而从人类历史上来看,无论是文明古国还是原始部落,似乎都和女性签署了一个“不平等条约”,让女性蒙受了更多的痛苦。

  朋友说他发现:经济越发达,女性地位越高。如美国、如英国的王室、如中国的江浙沪地区……似乎有些道理。当人类不再需要肌肉和力气的时候,可以实现人人平等,甚至于男生女相(这个在《三体》里面也描写过,几百年后的人类长得都非常的漂亮、而且难分男女)。毕竟在越原始的世界里面,拥有蛮力就是活下去的基本条件。

  华莉丝13岁以前,每天从早到晚的`干活、最后被父亲用5只骆驼卖给了一个老头。如果她没有选择逃走,她将和非洲部落里面千千万万的“华莉丝”一样,过着如蝼蚁般的一生:不停的生孩子、不停的干活、不停的迁徙、束手无策的接受疾病和死亡。

  书中说:“神灵对我的生命另有安排。”华莉丝确实不是一个普通的非洲女孩,她固执、有反抗精神、勇敢和聪明。这些难得的品质汇聚在她身上,才造就了她不平凡的一生。

  首先是她的反抗精神和固执,让她反抗了5只骆驼的婚姻、逃离了父亲;她的勇敢,帮她一次次的摆脱了路上的麻烦,到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所在地:索马里大都市摩加迪沙。她的聪明又让她抓住机会,和姨妈姨夫一家去到了人生第二个转折点:伦敦。当姨夫一家要离开大使馆回索马里时,聪明的她把自己的护照藏在了院子里,留在了伦敦,才有了后面精彩的故事:遇到著名摄影师、开始走秀、为了护照假结婚、去美国和米兰发展……如果这不是真实的故事,我猜编剧都不敢这么写。这一切,或许只能用一句话解释:”神对她另有安排。”

  她的聪明不仅体现在对未来敏锐的触觉,她和BBC的合作也可见一斑。当时华莉丝的护照问题,不允许她入境索马里。而这个时候,她已经十几年没有见到自己的母亲了。她和BBC合作的要求就是,让强大的BBC安排她回到索马里和母亲见上一面。母女重逢的一幕应该是华莉丝离家十几年中最温情的一瞬了吧!

  现在,我们终于知道神对她的安排是什么了--华莉丝将自己小时候的不幸经历对外公开,并且参与了反割礼的组织、出任联合国特使,为解放非洲千千万万的女性出尽全力。这是一个伟大的女性,注定有着不平凡的一生。

  《沙漠之花》观后感 11

  世界以痛吻我,我仍报以欢歌.

  女主的一生从一开始就注定与众不同:在索马里出生,三岁就被父亲岁被迫接受割礼,十二岁因为五头骆驼被父亲嫁给了六十岁的老叟,机缘巧合来到伦敦,被人发掘成为一名世界级的名模。人们第一次知道,一个非洲女孩也可以这么美。从此,她的模特生涯华丽起飞。

  当她成为明星越来越多的人也愿意来听听她们的声音,她一开口就告诉了全世界一个那么震撼也从未有人敢提起的话题,割礼。

  在非洲的`一些国家,如果女性不进行“割礼”就不能结婚和被驱逐出村,她们的地位等同妓女。很多女孩子在割礼时失血过多或者后期受感染死去,活过来的身体和心理都收到了巨大的伤害。他们的信奉明明没有记载的东西,却一直存在了四千年。直到现在,每天还有好几千的女孩子遭受割礼迫害。多么希望这个世界上不在有“割礼”,不再有女孩子遭受这种酷刑。

【《沙漠之花》观后感】相关文章:

沙漠英雄之花08-10

沙漠之舟的意思11-24

绽放梦想之花12-24

梦想之花作文12-07

春之花作文12-09

诚信之花作文12-21

生命之花作文03-03

励志美文:信念之花11-08

绽放的友谊之花作文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