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贾岛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时间:2023-07-08 14:35:32 梓欣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寻隐者不遇贾岛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寻隐者不遇贾岛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寻:寻访。

  【2】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

  【3】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4】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5】言:回答,说。

  【6】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7】处:行踪,所在。

  【韵译】: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评析】: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寻隐者不遇》写隐者远离尘俗的生活,清高悠闲,遗世独立——在松树下问童子,你的师父在哪里?童子答,我的师父到山上采药去了,只知道他在这山中,但因云深雾绕,却不知人到底在哪里。这首诗的特点在于寓问于答,本三问三答,却以一问三答简括,以答句包问句,在构思方面煞费苦心,巧于锤炼。同时,以简笔写繁情,想象丰富,清新别致。平淡中含意颇深,自然中措辞不俗。无华丽之词藻,却别具一番韵致。

  诗人巧妙地以答见问,收到了言外见意的艺术效果。“我”的问话固然见于言外,“我”与“童子”往复问答的动作、情态及其内心活动也见于言外。四句诗,通过问答的形式写出了“我”、“童子”、“隐者”三个人物及其相互关系,又通过环境烘托,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这首诗除了语音简练,形象鲜明,还很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关于作者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寻隐者不遇贾岛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相关文章:

贾岛《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04-08

《寻隐者不遇》的原文及翻译赏析07-27

寻隐者不遇的古诗赏析04-21

古诗《寻隐者不遇》赏析03-22

清明(唐 杜牧)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10-18

出塞(唐 王昌龄)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10-24

《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03-30

寻西山隐者不遇的原文及赏析12-26

《寻西山隐者不遇》 原文及赏析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