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矶口占(来家不见母)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3-06-14 12:16:04 炜玲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燕子矶口占(来家不见母)原文及赏析

  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燕子矶口占(来家不见母)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

  燕子矶口占(来家不见母)

  作者:史可法

  朝代:明朝

  【燕子矶口占】 来家不见母,咫尺犹千里。矶头洒清泪,滴滴沉江底。

  译文

  寒云盘桓在那陡峭绝壁之间,一座危亭孤零零的挺立在落日余晖下。

  历经六朝兴亡的江水仍在匆匆急行,江上几只白鸥依旧翩翩闲闲。

  暮霭中,秋雨后的江城绿意消减更显幽暗,天空却被映照的更加蔚蓝。

  燕子矶头是谁在独坐垂钓呢?已是夕阳西下还不知道回家。

  注释

  燕子矶:地名。在江苏省南京市东北部观音山。突出的岩石屹立长江边,三面悬絶,宛如飞燕,故名。在古代是重要渡口。

  终古:久远。

  把钓:垂钓,垂钓的人。

  向夕:傍晚;薄暮。

  赏析:

  丰子恺先生在谈中国画的构图问题时,曾经提到“绘图中物体的重量”。他说在一切物体之中,动物最重,动物中又以人为最重;次重的是人造物,如车船、房屋、桥梁等等;最轻的是云烟、山水一类的自然物。所以一幅画中,青山绿水尽可以作为主体,家屋舟车就不宜太近画边;而倘把人物也描在画边,则整幅画一边轻,一边重,就要失却平衡了。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并不是一位画家,然而他这首描写南京燕子矶的小诗,却仿佛深得了画中三味似的。

  “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这一联起得突兀,仿佛画手只在挥笔之间,就让燕子矶那三面悬绝的气势升腾于纸上了。那陡峭的岩壁,宛如斧劈刀削一般,好不摄人心魄。一抹铅色的“寒云”,盘恒在嵯峨绝壁之间,缥缥缈缈,使这块突出江边的巨岩,显得更加峻拔高远,像险峰一样逼人仰视了。在空阔疏朗的叽顶,诗人还精心描画了一座危亭。它“孤”零零地挺立在落日的余晖中,悄然对水,即衬出了燕子矶的奇绝,又使画面于寒冽中增生了许多暖意。

  南京是著名的古都。在这座江浪涌撼的石头城里,不知演绎了多少悲恨和续的历史古事;那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总会引起后世凭临者的悠然遐想,令他们生出些苍凉和凄清的感怀。然而浩瀚的江水,却仿佛对这一切都全然不顾,依然不舍昼夜地匆匆前行。雨后的急流挟裹着飞腾的浪花,拍打着坚硬的矶石。几千年了,江水幽幽好像从没有过多少变化。而江上的白鸥,尽管不知已改换了多少世代,却也还是那样的翩翩闲闲。“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两句为我们勾勒的,正是词家也曾描摹过的“满江急水,几处白鸥”的江上近景。疏劲的笔触中不失优柔之致。赋予了空阔的画境以错落有致的层次感。透过“六朝”,“终古”这些表现悠远时空的字眼,人们虽也感受到了一种历史沧桑的淡淡思绪,但更多的则是“江天物色无人管”式的闲适和自得。

  画完了眼前风物,诗人又着意濡染画幅的背景。“树暗江城雨,天青吴楚山”的景象,大约是诗人极目远眺时见到的:一场秋雨过后,石头城里,吴楚一带群山中的树木,都消减了些许绿意。在暮霭中望去,便变得有些幽暗了,然而落照辉映的天空,却要比以往更觉蔚蓝、深邃和美丽。青天绿树的背景,为画幅衬上了清幽明丽的底色。画面中央的绝壁和孤亭,也因此显得愈加朗畅了。

  纵笔至此,诗意纯为写生。山水树木等自然物占了画面大部,落照中的“孤亭”(人造物)则占了画面的主位。如果说在这幅画中,山水好比是人的面影,亭台犹如是面上之修眉,那么“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一句,无疑就是这幅画的“点睛”之笔,也是这首诗的“诗眼”所在了。此句一下,整首诗立时变得气韵生动,连静寂的大自然也恍若有情了。在这两句中,诗人勾勒出了一个悠闲的“把钓”者形象;他孤身独坐于燕子矶头,已经很久了,还未曾离去。夕阳西下,暮霭渐浓,他却好像完全没有感觉到一样——只是手把钓竿,默然无语。他是在俯赏悠悠的长流,顾盼翩飞的白鸥,还是在领略青峰、绿树向晚的肃穆和安馨?这是诗中最富于意蕴的一刻,令人感到:无限的时空,连同江、云、鸥、树和远处的石头城,此刻似乎全都凝聚、流散在了这位披着霞彩悠然“把钓”者的竿头了。

  《芥子园画谱》中曾说:“山水中点景人物”,“全要与山水有顾盼。人似看山,山亦是俯而看人;琴须听月,月亦似静而听琴。方使观者有恨不跃入其内,与画中人争坐位。”——是的,面对施闰章写就的这样一幅走笔飘逸的画景,谁不想置身其中,而与画中人一“争座位”呢?

  创作背景

  明弘光元年(1645年),崇祯自缢身死后,弘光帝即位,史可法以大学士督师扬州。这时清军南侵,史可法在江北率师抵御。适逢驻扎在长江中游的明将左良玉以清君侧为由,进攻南京。史可法奉命入援,渡江至燕子矶,而良玉军已败退。当时扬州军情有燃眉之急,关系到王朝的命运,于是他又率军回江北抗清,而没能回南京见上母亲一面。这首情至文生、口占而成的绝句,便由此而生。

  名家点评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院教授张浩逊《古小诗精华》:古人称心情沉重、悲痛之人的眼泪为“铅泪”。此诗后两句说“泪沉江底”,正是由“铅泪”化出。设想的奇特,正表现了诗人无比沉重、悲切的心情。

  作者简介

  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抗清名将。字宪之,一字道邻,河南祥符(今开封)人。谥忠靖,清乾隆时追谥忠正。崇祯元年中进士。少年时受东林党人左光斗的影响,以国事为己任。初任西安府推官,因镇压农民起义,升为右佥都御史,在安庆、池州等地堵截农民军,升任南京兵部尚书。崇祯十七年,即在南京拥立福王(弘光帝)即位,成立南明小朝廷。加大学士,称史阁部。为马士英等排挤,外出督师扬州。他拒绝清多尔衮的诱降,重新部署军力,加强战备。而南明朝廷多方掣肘,不发粮饷,将领间迭起纠纷,史可法收复中原的计划遭到破坏。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大举围攻扬州,他致书母、妻,决心死战报国,率领扬州军民死守城池,终因实力悬殊,四月二十五日扬州城破。城破之时,史可法自刎未死,被清军俘获,从容就义。传世有《史忠正公集》。

【燕子矶口占(来家不见母)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口占绝句_道潜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4

不见原文及赏析08-20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原文及赏析10-15

卜算子·燕子不曾来原文及赏析10-15

慈姥矶诗原文及赏析01-10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原文及赏析09-07

不见原文|翻译|赏析10-18

独不见原文,注释,赏析10-15

母别子原文及赏析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