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作文

中元节作文

时间:2022-08-09 11:35:50 节作文 我要投稿

中元节作文(精选25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元节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元节作文(精选25篇)

  中元节作文 篇1

  我的家乡在海南,这里有许多祖辈人传下来的民风民俗,有的已经成了节日特色。在这些节日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元节。

  在中元节的前些天,大人们都忙着买纸衣、纸帽、纸钱等等。最有趣的是折元宝,每次我都会参与。有时我还会和姐姐比赛,在规定时间内看谁折得最多、折得最好。比赛开始了,我迅速地拿起一张纸,这张纸在我手指间灵活转动,很快一个漂亮的元宝,就闪亮的出现在我眼前了。但是我不能得意,因为姐姐也很快赶上了我。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一张又一张的纸,经过我的手指间,都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漂亮的元宝。“滴”时间终于到了,我的手指也有了些疲劳。但最终还是我赢了,疲劳中也掺杂着一些开心。这些天我都忙着乐不可支。

  到了中元节那天,就要烧纸钱了。爷爷把纸钱、纸衣、纸鞋、元宝等都分配均匀。到了中午或下午,就开始进行焚烧。这也让我们小孩子好奇,也跟着去看。大火熊熊燃烧照着我脸通红通红的。大人们说:“烧的纸钱、纸衣、纸鞋等等,都是给祖先送过去,让他们在那边过的安稳。”于是我心里许着一个愿望:希望我今后每天开开心心,学习更上一层楼。希望他们在那边收到钱、衣服、鞋子和我的愿望,祝我如愿以偿。

  晚上来临,我们几个孩子去挖了一堆沙子,用塑料杯装了起来,里面插着蜡烛和香,把他们放在家门口的周围,围成一个长方形。点燃蜡烛和香,瞬间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金黄的“火球”随着风,活泼地跳跃了起来。不到一会儿,家家都点燃了蜡烛。放眼望去,那些小“火球”似乎在和我打招呼。可是在今天不能外出,因为大家怕被不干净的东西缠上身,否则我一定出去看看。大人们都忙着摆祭品、烧纸钱,说是烧给那些孤儿、流浪汉的灵魂,因为他们没有亲人,就在大街上。所以人们就烧些纸钱、纸衣给他们。也怕万一,他们缠上我们某人。听说在今天,鬼门会打开,所有的灵魂都会跑来人间。虽然我有点不相信,但是这节日过得挺有趣的!

  七月十五,过中元节。多姿多彩的习俗丰富了家乡人民的生活,我喜欢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节作文 篇2

  宗教佛教: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在中国,《佛说盂兰盆经》在西晋时由竺法护译出,因强调借由供养十方自恣僧,以报答双亲养育之恩,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的伦理传统相符,因此中国历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南北朝梁武帝时代,始兴盂兰盆法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唐朝时期,法会活动呈现兴盛,官民共乐。

  到了宋朝的时候,儒、释、道合流日趋明显。民间流传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并将佛教的盂兰盆会与道教"中元地官节"相结合,而流行道士诵经普度众鬼,期使获得地官赦罪,获得解脱。

  因此民间习俗的中元普渡着重在祭祀孤魂野鬼,与中国传统对祖先鬼魂崇拜又融和在一起,变成"祭鬼",亦即为了亡者的鬼魂可得救度,改以盆施饿鬼但与道教和儒家的祭祀习惯不同,盂兰盆法会以素食施食供养。道教:"中元普渡"习俗是道佛习合的结果,民间把道教中元祭祀和佛教目连救母的传说习合,把施饿鬼与祭奠亡魂相混,形成一种民间习俗。

  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纸,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人们相信这样可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为祸人间。地方每逢农历七月,我国的华族必定会隆重举行"庆赞中元",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或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

  寺庙也分别建醮,街头巷尾上演地方戏曲或歌台助兴,呈现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象。中元节的"普度"仪式,因组织形式上的差异,可分为几类,如街普(也称弘普)、市普、庙普(或称公普)等等。所谓街普,指的是以街坊为主的普度;市普是以市场为主的普度;庙普就是庙宇所主持的普度。

  中元节作文 篇3

  老师说七月半也叫“鬼节”、“中元节”,是人们祭祖祭拜先人的一个节日,也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七月半是在七月十五,可是我很怀疑老师的话,因为我家的中元节是从七月初九开始的。

  在七月初的时候,我们家就会开始为七月半鬼节做准备——写包。我老是记不住该怎么称呼逝世的姥姥、爷爷他们,这时候妈妈就会耐心地教我。说在写包的时候,称姥姥为曾祖,称爷爷为祖考,结尾为老大人,若是女性,则结尾称呼为老孺人。写了包之后就是数纸钱装包、封包。

  在七月初九的早上,我家会开始做其他准备。如,将八仙桌擦干净,倒干净香炉里面的沙子和香灰,买好过节用的纸钱、纸箱,和祭拜用的瓜果等。在傍晚时分,我家会将八仙桌摆在堂屋的正中间,香炉倒上一些沙子摆在桌面的上方处。而在桌子的左右和下方处则分别摆上一条长凳。在桌子正对大门的那一方,会在桌子腿上方系上一面方正的步,我们如果要烧纸钱,就要从布的两侧递到桌子下的盆子中。等到准备完毕,吃过晚饭、洗过澡我们家就会由爸爸带头引着我们去外边“接客”。

  爸爸的手上会拿着几支香烛、一些纸钱,一边走,一边嘴里念念有词,似乎是说“XXX接您回来看看”之类的……等走到一定距离后就会开始在地上或小土堆上插上香烛,然后点鞭炮。鞭炮点过后,我们就要鞠躬拜祖。回到家,吃些瓜果,这第一天接客就算完成了。而这个夜晚,八仙桌香炉里的香不能断,要一直燃到第二天。第二天,则是接待来过节的亲戚和“送客”。

  这一天,在八仙桌上要摆上小茶杯,不时地祭上热茶水。在祭过之后,我们要喝完茶水。而且,在这期间,我们不能碰到长凳。

  在中午,我们家一贯的习俗是吃面条,妈妈做的面条很好吃,尤其是臊子,特别香。就连不爱吃面的我,在这一天都会把碗里的面吃光光。到了下午四点时候,妈妈就会开始做晚饭;而等到四点半或五点的时候,亲戚们就会派几个人带着各家写好的包或纸箱,带到接客插香烛的地方开始烧包。

  之后就是等待先人将八仙桌上所祭上的饭菜“吃完”,接着我们则撤掉桌腿上系的布,撤掉香炉,围着八仙桌开始吃饭。

  饭毕,亲戚会回家去为他们家的中元节做准备,而我们家则会再次摆上香烛,祭上瓜果,等到祭完,这个中元节才算是过去了。

  中元节作文 篇4

  闽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我们这美丽的家乡——闽南同样也具有别具一格的民俗民风:有跑王的端午节、看烟花的元宵节…但我还是喜欢最有闽南特色的走火炬中元节。

  盼啊,盼啊,盼……终于盼来了家乡热闹的中元节了。这一天,可热闹了…

  中元节,俗称“鬼节”。传说掌管地府的是地藏菩萨。他的母亲被关在了地府里。地藏是个孝顺儿子,不忍母亲被折磨得不成样,在七月十五这天晚上,徇私把母亲放了出来。没想到牢房里的小鬼蜂拥而出,成了各个地方的“游鬼”。所以,人们在七月十五这天晚上,都要“盛情款待”各地的游鬼以保平安。我觉得地藏菩萨真的好勇敢,好有型啊,觉得连传说中的鬼怪似乎也不那么可怕了。

  到了中元节,家家户户都摆出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供品,发粿、水粿、鸡蛋糕,特别是我最爱吃的松粿,真是吃了忘不了的美食。听说做的大米要放到井里浸泡几天呢。蒸熟的松粿雪白雪白的,松、糯、软、冰,夏日里能吃出一片冰凉,比冰淇淋还好吃,且更绿色。现在因为商场多了起来,购物比做这些小吃简单多了,所以在七月十五的前几天,大人们则会次数繁多地带我们去逛商店,让我们“大开杀戒”。但我还是很怀念松粿的味道,回味和大人们制作中的乐趣。

  说说中元节这天晚上吧。这天晚上,不等太阳公公说再见,大家就开始准备上香了。六点多时,刚开始还只是一两户人家,可过了一会,就陆陆续续的愈发多了起来。香烟缭绕,烛火摇曳,煞是热闹。络绎不绝的香客摩肩接踵,乡音中热情地相邀,于是乎甩开膀子的酒客吆五呼六,微醺中大笑开怀,围坐一群的茶客茵茵水汽中娓娓莞尔。夜色渐渐的来了,孩子们喜上眉梢,因为属于我们时光到了,小伙伴们纷纷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火炬——青青的竹竿灌上煤油,塞了毛巾,点燃了,呼朋唤友,蜂拥着游走于阡陌、田间,嘻嚷着谁家的火光明亮,哪家的火炬持久,宛如一条夜行的火龙映照着灿烂的童颜,彻夜不眠。于是,大人们品味着乡俗,放松着盛夏下的身心,孩子们追逐着乡俗,娱悦着无忧无虑的童年……

  故乡的文化底蕴深厚,“鬼节”的传说中也洋溢着浓浓的乡情!我希望我们的故乡——闽南的明天更加美好!

  中元节作文 篇5

  古时候,人们都相信人具有三魂七魄,人死之后,七魄分离,只剩下三魂就叫做鬼了。有德之人,死后有人祭祀,不会伤害人类;但那些没人祭拜的孤魂野鬼,就不一样了。相传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阎王大开鬼门关,阴间鬼魂悉回阳间,探视自己的亲友及子孙。故有“七月半,鬼乱窜”之说。在这段日子里,民间人们为保持生活的平安,婚丧喜庆皆不敢轻举妄动。

  七月十五这天,民间家家祭祀祖先。有的在家中或祠堂为祖先烧香,合家叩拜;有的到祖先坟墓上添土、上供、炔香等。天黑之后,携带爆竹、纸钱、香烛,烧些纸钱,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届时,每户人家都要供奉瓜果菜饭等,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祈求地官保佑,对“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也给予关照;要设酸坛。有僧道诵经,烧煞神钱,打发施服。这种活动在七月十五日达到最高潮。因此,中元节又称七月半,俗称“鬼节”。现在民间的七月十五,大多逐渐剔除迷信色彩,保留祭莫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中国的中元节习俗可以说与中国上古的天人观有直接关系。在中国古代习俗中,人们认为人升天为仙,下地为鬼。按照西方文化习惯中的思维理念,鬼神是绝对对立的,天人关系也是彼此不可转换和彼此绝对对立的,现实中的人类无法作用于天地另一时空。但是,在中国古代宗教观中,天地可以互相转换,鬼神位且也可以转换,现实中的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作为去改变另一时空的关系。在我国先民们看来,天神和地鬼之间,不是绝对的对立关系,而是可以根据当事人的功德作为去进行转换的。鬼魅、神仙和人类都有善恶之分,这种善恶是可以彼此互相影响作用和转换位皿的。天神没有功德,也可能重新下地狱,地狱中的鬼魅如果有功德,也可以脱胎换骨上天成神。人们相信,人间的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作为,去改变另一个世界时空中的先人和后人的境遇。比如,当世人可以通过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贡献、功德去拯救自己先人的亡灵,也可以因此而给后人带来善果。

  因此,中元节逐步转变成为祭祀祖先和祈福后人的节日了。

  中元节作文 篇6

  光影在弥留着的灯下被无限拉长,远远地便会望到,可能它也在疯狂舞着狰狞不安,仿佛在眼眸中沉入了一滴水珠,迅速凝结,固状坠落,朝心中悠悠的火种中砸去,紧紧地交融在一起,升起了渺长的雾气……梦醒时分,你是否在这个时令下的人世间里辗转不眠、缱绻不安呢?

  雨后的清晨下行走,阳光微薄地打在皮肤上,鞋底在摩擦后迅速留下几个脚印,是大地在回应着。总是怀揣着满心的焦急,就是不愿坦露,那便是我了。很长时间,我仿佛觉着自己患上了焦虑症,总是隐隐地臆想,对这压抑的空间怀疑,很是喜欢一个人待着,是柔和的。

  时间像是中性笔中的墨水,用得很快、很快。有时,我像是来不及去回想今日所历,只有夜半之时,脑海中又像是卡了壳地回放起来。常常感觉,有些知识真是不尽人意地顽皮,触碰它的你就是很心慌,若迷了路慌了神的小孩,若茫茫大雾中你走一步跃一步地打着灯寻索,不是滋味。

  远远就望见了对面长桥外那灯火长熏的情景,想都不敢想,生怕自己慌了神。早早就已经适应了教室里敲打黑板的声音,或许不再觉得是噪音,反正现在不是。时间的沙漏滑落,如千斤重顶链着枷锁沉沉地捆着脖子,前面看不到路,你还在走着。

  笔尖擦过本子的悄无声息如同陨石滑过天际,我从未看到过未拥有的,但我期盼着。

  我远远就看到了一条长溪流,是的,它一直在,我在一直盯着,也不敢停下脚步望过去,忐忑不安地向前飞快地走着。当我去凝望时,却看到了自己,冰凉的空气里,也只紧攥着一颗赤子之心。

  长路漫漫,紧握着你上路,相信一点也不会孤单。我孤单过,但未孤胆走过。在这里,有个少年,不甘平凡地活着,即使他只剩这点滴意志了。轻缓地呼吸着,我陷入了深深的幻想中,已经知道这平淡的独角戏,也许才刚开始排着。

  中元节作文 篇7

  农历七月,在古代这是阴阳交替的一个月份,也是地狱打开大门,鬼魂游历人间的时节。小的时候经常听长辈们说,七月到,不准走水边,不准说“鬼”、“死”字,不准晚归。如今,我已经渐渐长大,却依然谨记着他们的这些话语。我想,某一天我可能也只有如此来回忆他们了。

  正规的鬼节在正七月半,也就是农历七月十五。然而,在我的家乡,很多家庭并不是在那天。就如我家。我家是七月初九“接客”,初十“送客”,而隔壁邻居家则推了一天。

  什么是接客与送客?这是我们当地话语。接客,接的是逝去的长辈们的魂;送客亦然。

  在初九的晚上,作为家中后辈女子,因我已经长大便可以随着父母、弟弟一起去接客。在以前,这是不可能的。我说不出其中的原因,只知道这是习俗。

  父亲走在最前面,母亲紧挨着父亲,接着便是我与弟弟。父亲手中擎着红烛、香,母亲则拿着一沓纸钱。母亲边走边点燃纸钱,隔段距离便停下来在路边烧些纸钱,一直到接客的地方。其实,这个地方并不固定,但总归要与家有段距离,而且必须空旷,以免待会烧纸钱把其他东西给烧了。

  等到我们拜了几拜,燃起香烛与香之后便放起爆竹。等到鞭炮响完,我们便开始一个个轮流鞠躬拜祭。之后便以弟弟打头回家,途中,谁也不许往后看,否则父母定要责骂。

  这天晚上,八仙桌上的香不能断,桌子边的椅子也不能碰。

  到了第二天,重新换一只香,把茶水杯洗净倒上干净的茶水,等待亲戚的到来。这天中午,依照家里的习俗,我们一般是吃面。妈妈将肉剁得碎碎的,放上些酸菜、葱等调料,先炒然后放入水做汤。这样的臊子只有家里的味道才最好吃。

  等到下午时分,我们会挑选几个人去接客的地方烧包。烧完后差不多就快到五点了,此时晚饭已经摆上了八仙桌,但必须先让先人们“享用”,十分钟后差不多就可以烧纸钱放鞭炮了。等每个亲戚一一祭拜后,我们就可以撤掉香台上桌吃饭了。

  吃完饭差不多大部分亲戚都会回家,准备他们家里的中元节。而我家则会切好水果,洗好碗,将撤掉的香台再次摆到八仙桌上,然后一起出门送客。送完客就可以将桌子放回原位,吃祭品。而这个中元节也就过去了。

  中元节作文 篇8

  在诸多华人社会如中国大陆、香港、澳门与台湾、新加坡等,中元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甚至全猪(闽南语俗称神猪)、全羊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

  现时民间的“中元普渡”习俗是三教合流的结果,民间把道教中元祭祀和佛教目连救母的传说习合,把施饿鬼与祭奠亡魂相混,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纸,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人们相信这样可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为祸人间。在台湾民间信仰,普渡的摆桌祭拜,又分成“公普”(又称“联普”,全聚落、团体或庙境居民联合举办)与“私普”(个人或单一家庭、机关举办),今日台湾,由于商业社会,几乎皆以方便面、零食、白米等能久贮之物为主,而牲礼、五味碗也愈来愈少见。

  普渡举办时,供桌上也会竖立彩色三角形纸旗,号称“普渡旗”,该旗以毛笔写上“庆赞中元”、“广施盂兰”、“敬奉阴光”、“冥辉普照”等“中元敬语”,也会写上信士姓名。先祭拜统领万姓幽灵的大士爷,并焚烧四色金纸。烧完金纸后,开始祭拜所谓的“好兄弟”,并在每一项供品插上一炷香,也会在供桌下放置香皂、毛巾与盛满清水的面盆供“好兄弟”梳洗,此时有的人会先烧“经衣”,这是一种代表衣物与日用品的纸钱,让“好兄弟”们先换上新衣。许多抽烟者,还会点燃香烟,插在香脚上,推己及“魂”,供“好兄弟”吞云吐雾,别有一种人情味。祭拜完后,焚烧银纸,欢送众家“好兄弟”离开。

  较为慎重的信徒,甚至请来僧侣、道士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罗汉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道士、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是谓“跳钟馗”。有人则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今日台湾,八家将与官将首等阵头十分盛行,也有请八家将、官将首等出阵,以替换“跳钟馗”的仪式。

  中元节作文 篇9

  我今天在日历上注意到了一个从前从未关注的.节日——中元节,也就是今天。

  中元节,即七月半祭祖节,又称施孤、鬼节……是我国主祭祀的传统节日。它与寒食节、清明节合称我国古代的三大鬼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等。中元节由上古时代“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演变而来。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

  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中元节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古时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

  中元节时,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四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亡魂的戾气。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节日,近年来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还有几个人记得这个节日?还有几个人会去过这个节日?像中元节一样被人们几乎话遗忘,节日有很多,比如寒食也是这样的,越来越多的传统节日被我们忘记,这些节日千古流传,我们要一直记着它们,传承下去。

  中元节作文 篇10

  今天是农历七月半,俗称鬼节,史上也叫中元节。在老家,今天最重要的一件事是烧包封。包封像信封一样,里面装满了冥钱,封面上写上收的先祖名字。用奶奶的话说,老祖公们回家在了半个月,今天要回那边去了,我们要多多的给他们准备一些,去了那边才有钱花。

  幼时,每年快到七月半,就要帮着奶奶做纸壳,有金纸壳,也有银纸壳,做成金元宝,银元宝的样子。除此之外,奶奶还要做纸衣,纸裤,纸帽,纸包等,做了堆在一个大篮子里。到了七月半这天,还要杀鸡,买鱼,买水果,买酒,买茶等当贡品,等太阳落山后,全搬到门口,点上蜡烛焚上香,三跪九叩首,把所有物品一一敬献后,再把各种纸做的物品一一焚化。

  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后祖父还教我填过包封,包封四周印着纸人纸马,两边是对联的形式,上联是:虔具冥财一封上奉,下联则是:魂下火中收用。中间的空格就是自己填写,格式和称谓都很讲究,比如要竖行填写,从右至左,称祖父应称:祖考X氏老大人,亡妻称妣,X氏老儒人,对应的曾祖称曾考,高祖称高考,父亲则可以叫父考或是显考。落尾则称阳眷XX。填完后还要翻转过来,在背面大大的写上一个“封”字。祖父向来是不信鬼神的,但每年七月半,他却会挥毫泼墨,用毛笔在包封上工工整整的填写先人们的名字,也许,这是缅怀先人的方式,寄托的,是一个孝子的哀思。

  离开家乡已久,对烧包封的习俗感觉已经很遥远,但每年这一天,我仍会感到悲凉,身处钢筋丛林的都市,我不会也不可能给故去的祖父祖母烧包封,只有在心里默默思念他们,如若泉下有知,祝他们一路走好!

  聊感欣慰的,是前几天拿到了新出版的《楚雄文艺》,上面刊载了我写给祖父的文章《我的祖父》,大体勾勒了祖父坎坷不平的传奇人生。《楚雄文艺》的首篇和末尾,还报道了《寂寞堇花开》首发的情况。如果今天我把它作为礼物献给祖父,相信祖父的在天之灵,也会含笑九泉吧!万劫难磨赤子心,敬爱的祖父,儿孙不才,这也算一点小小的安慰吧!

  中元节作文 篇11

  每逢七月,民间必定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还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普度”仪式是中元节中最最重要的环节,大致可分为街普、市普、庙普等,以街坊为主的普度称为“街普”,以市场为主的普度称为“市普”,由庙宇住持的普度称为“庙普”。普度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门前摆放供桌,陈设祭品,还会在屋檐下挂纸灯。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所以简称“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时候,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请出,恭恭敬敬地摆放在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三十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时,要选择断黑之后,一般是一家之长及家中男丁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衣物,称烧「包衣」,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

  现在,中元节的祭祖仪式已经简化,大部分地区都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开始举行祭祖仪式。祭祖仪式也已经简化了,逐渐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中元节作文 篇12

  现代作家丰子恺对中元节“放焰口”佛事有详细的描述。佛教传说中,相传坠入地狱的饿鬼,欲吃食物,但食物会放出烈焰,故不能进食,只有七月半这天通过作佛事,方可进食,称为“放焰口”:

  我小时光,每逢中元节,即阴历七月十五日之夜,地方上总要集资举办佛事,以超度亡魂,名曰放焰口。河岸上凉棚底下搭一个台,台上接连两张方桌,桌上供着香花灯烛,旁设椅子,是僧众的座位。每家用五彩纸张剪成衣衫鞋帽之形,用绳子穿好了挂在沿河的柱子上,准备佛事结束时焚化给鬼魂。河岸两旁,挂着无数灯笼,上写“普济孤魂”四字。琳琅满目,煞是好看!……黄昏时分,法事开始了。老和尚戴着地藏王帽子,披着袈裟,坐在正中;两旁六个和尚各持法器。起初是鸣钟击鼓,念佛唪经。到了深夜,流萤隐现,有如鬼火明灭;阴风飘忽,仿佛魂兮归来,就开始召请孤魂了。老和尚以悲紧之音,高声诵念,众僧属而和之。每念完一段,撒一把米,向孤魂施食。那些米落入暗处,仿佛有无数鬼魂争先抢夺,教人毛发竦然。

  所召请的孤魂,非常全面,自帝王将相以至囚徒乞丐,都可以“来受甘露味”,那文词骈四俪六,优美动人,不知是谁作的。有人说苏东坡所作,未可知也。我因爱此文词,当年曾向杭州玛瑙经房“请”得一册《瑜伽焰口施食》。抗日时我仓皇出奔,一册书也不曾带走。缘缘堂被焚前几天,这册《瑜伽焰口施食》即在其内,因得不焚。往年有人闯入我家,抢走了许多古典文学书籍,却不拿这册书,大概他们不懂,所以不拿。此书因得保存至今。

  中元节作文 篇13

  中元节也叫鬼节,我的家乡对于这一个节日可是很有讲究的。

  在离中元节还有几天的时候,我们就轮流开始了这个节日,我们那的风俗是在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拿上炮竹,香,以及钱纸到一个特定的地点准备接祖。在我们开始这一步骤的时候,家里面的大厅里,以及大门外面都已经搬上了桌上,在桌子上都摆好了吃食。等到鞭炮声响起,这也就意味着家里的祖先被我们迎接了回来。在当天里,我们有很多的禁忌,比如晚上的时候最好不要外出,不能将一些不吉利的话,同样态度也要摆端正,不可以吊儿郎当的等等。

  在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要准备好早餐,将早餐端在餐桌上,我们必须等到先祖们用完后才可以去吃,至于怎么去判断,我们就是根据上菜的时间,以及饭菜在桌子上摆放的时间来判断。这段时间里,我们要保持香火不断,蜡烛要亮。以前我也挺迷糊的,为什么一定要点蜡烛,后来一些长辈们告诉我,蜡烛的光,是为了照亮先祖们的路。我们这个接祖的活动是前一天傍晚的时候开始,后一天同样傍晚时分结束。结束的时候同样需要炮竹,需要迎接时一致的用品,只不过,炮竹的方向变了,接的时候从外往内放,送的时候从内外放。

  中元节虽说是一个鬼节,但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个怀缅的节日,在这一天里是我们表达对仙逝先祖的一种怀念,也可以说是一种尊敬。我越长大就越能听到一些杂说,很多人对于这么一个节日的活动似乎都认为是一种迷信的行为,这未免太在乎这个节日表面上的含义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节日?节日本身的意义又在何处?其实不过是人类一颗思念、一颗怀源的心罢了。

  中元节作文 篇14

  本月31号是中元节,看日历表才发现,什么是中元节?我很疑惑。

  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为三大鬼节之一。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等三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民间则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道教节日能与传统民书相应,主要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中国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即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已成为民俗节日。

  正月十五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哦,原来中元节是鬼节啊,好吓人啊!

  中元节作文 篇15

  农历七月十四是传统的中元节,俗称鬼节。这天,爸爸带我一起回老家过节祭祖。

  一路上,爸爸与车上的叔叔谈的很投机,竟然忘记在街上买冥钱冥衣等物品了。到了爷爷家,爸爸看到正骑着摩托车到街上购物的叔叔,连忙叫叔叔带东西回来。叔叔回来后,爸爸问多少钱,叔叔说算了,只有几元钱。爸爸坚持要付钱,爸爸说:“祭祖当然要诚心,我是诚心诚意买的,钱当然只能我付!”叔叔笑了笑,把钱接了过去。

  吃过中饭,爷爷奶奶开始舂粑粑。他们把浸泡过的黏米放进石臼里,用一根很长两头粗的棒槌用力舂,然后将舂过的米粉过筛子粗的继续放进石臼里舂直到米粉细滑到满意为止。接着奶奶把舂好的米粉加水揉成团,在用手捏成一个个长长的椭圆形的粑团,然后用水洗干净的桐树叶包好,放进蒸锅里,蒸熟。揭开锅盖,香气四溢的黏米粑粑唾手可得。我猴急猴急地伸手就要去拿,奶奶立即阻止了我,她告诉我说:“只有让先祖吃过后,我们才能吃。”我莫名其妙,不情愿地走出去玩了。

  天渐渐暗了,爷爷奶奶、叔叔和爸爸一起架起了祭坛,摆上祭品,斟上酒,把冥纸冥衣冥钱等东西解开堆在一起。一切准备就绪,我们按照长幼次序排定,燃放烟花,点燃冥俱,祭祖正式开始。只见爷爷口中念念有词,左手拿起燃烧的冥纸,右手拿起酒壶,祭天祭地祭祖。礼毕,大家一起双手作揖,三鞠躬,向先祖祈求平安与幸福。

  祭祖一结束,我立即从桌子上抓起一个粑粑,就吃了一口,顿清香扑鼻,软甜爽口。想不到祖先尝过的粑粑真的太好吃了,这也许是托先祖的福吧!感谢先祖们,给我们以美食、平安、快乐和幸福。

  中元节作文 篇16

  中元节是鬼门关大开放假,先亡的亲人回到阳间完成自己生前没能完成的愿望的日子,故而多点荷灯,或者在自家祭祖告诉祖先一切安好。

  明代开始焚烧祭品以示给先亡的亲人捎过去东西。明代在坟旁焚烧纸锭,并在坟头压一叠纸钱。明代年间,福建地区的中元节祭祀依然非常隆重,家家户户都要备好冥衣纸钱,写上先人名号,然后焚烧祭拜。若是出嫁的女子祭祀过世的父母,还要在纸衣、纸钱上面笼上薄纱焚烧,以示区别,谓之“纱箱”。在莆田一带,人们于七月十五这天清晨将供品准备周全,然后全家打扮齐整,出门往空中作揖礼让,意为将祖先的亡灵请入家中。

  祭祀完毕,又毕恭毕敬地将亡灵送出家门。到了晚上,大家又准备好斋饭、馄饨、纸钱,请巫师在市集上放焰口,施食给无人祭祀的野鬼。由于所费颇高,一些青黄不接的穷人家,为了这个一年一度的祭祀仪式,有时要延期至八九月份才能完成。

  与之相比,同一时期的北京地区,中元节祭祀就简单得多。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载,北京近郊的宛平县城,乡民在七月十五这天取葛黍苗、麻苗、粟苗,连根带土地竖着缚于大门的两边,另外再缚三丛立于门外,供奉以面果,称为“祭麻谷”。

  而杭州等地的人家,中元节要请僧尼诵经,追荐亡灵。晚上则沿着河流,随水置放用篾条和纸糊成、安置在荷叶或木板上的灯,里面点上蜡烛和香,藉以引导溺水的鬼魂,称之为“放河灯”。这些习俗,在明代小说《初刻拍案惊奇》中都有所体现:“又值七月半盂兰会大斋时节。杭州年例,人家做功果,点放河灯。”

  中元节作文 篇17

  中元节时,有些地区(如闽台地区)在祭拜亡灵之前,会先祭拜一位名为面燃大士的神祇,信徒多尊称其为“大士爷”、“普渡公”。相传旧历七月,所有在阳世的亡灵,都归“大士爷”管理。关于“大士爷”,佛教说法有数个:一是祂是观音大士的化身,故称“大士爷”。二是祂原为诸鬼的首领,因受观音大士教化而皈依其门下,从此被称作“大士爷”,成为护持中元普渡事项的神明。

  道教的说法则是太乙救苦天尊化身“面燃鬼王”,为阴间诸鬼之统帅,也负责中元节监督亡魂受领阳间香火事宜。另,灵宝派等一些派别不是请“面燃鬼王”监斋,而是有“何将军”、“乔将军”两神分任此职。如宋末元初林灵真所撰《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写为“北魁玄范府神虎何、乔二大圣”。

  华人社会则多采佛教说法,各类法会多以佛教形式塑造大士爷神像:“顶生二角、青面獠牙,高大威武,头上还有一尊观世音菩萨佛像,象征其代表慈悲的观音大士”。有些慎重的信徒,在中元节时会以纸扎出大士爷塑像,也有些用牌位、画像、木石雕像祭祀,并将大士爷神位或神像放置供桌之前,以求祭祀顺利,待到七月一过,一般会火化大士爷像、位,送其登天。在南洋,华侨风俗,中元普渡时,会悬挂写着“南无渡幽拔苦无量寿佛”或“南无分衣施食阿弥陀佛”之类字样的幢幡于大士爷神像之侧,甚至是神像手上;如书“渡幽拔苦”之类字句是希望佛祖引领亡灵往生佛国,若写“分衣施食”等等词汇,则指祈请阿弥陀佛助大士爷,平均分配纸钱、衣物、食品予众家亡魂。

  中元节作文 篇18

  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今天让我来介绍一下我的家乡是怎么过中元节的。

  中元节又称“鬼节”、“七月半”,被佛教称为“孟兰盆节”,中元节在农历的七月十五,站分也有在农历的七月十四日过的,节日这天,人们会带上祭品到祠堂中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差不多。

  我们家乡的中元节在农历的七月初旬就开始了,一直到农历的七月十五日结束。我们家乡的中元节一般都定在七月八日。在这天上午大人们就到祠堂中做准备,如:将祠堂打扫干净,把八仙桌擦干净,买好过节要用的纸钱和祭拜要用的瓜束等。在傍晚时分将八仙桌放在祠堂正中间,把香炉放在八仙桌的上方,桌子左右两边放上长筧,桌子正下方放上一个盆子用烧纸钱约。

  准备完毕,我们小朋友会洗过澡跟着爸爸妈妈来到祠堂,由家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带头引着我们去外“接客”。接到祠堂后我们们就会放鞭炮和鞠躬拜祖,拜完祖后大人们会坐在一起商量哪一天轮到自己家去“接待祖先”。轮到我们家接待“祖先”那天妈妈会在早上和中午做上丰盛的早餐和午饭去招待“祖先”,下午四点左右带上点心和茶水再去祭拜一次。一直到农历七月十五日傍晚时分,大家带着香烛和冥币封的“封包”去祠堂烧包。大家再次放上瓜果、祭品祭拜“祖先”,等祭完才算把祖先送走了,中元节巴就过完了。

  中元节是为了让人们记住“祖先”的节日,我觉得我家乡的中元节有特色,对于小朋友来说还挺有趣!

  中元节作文 篇19

  正月十五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汉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汉族传统民俗,旧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与正月十五日的上元节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同为古老传统节日。

  中元节是道教节日。道教认为,“三元“是“三官“的别称。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是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诞辰;下元节又称“下元水官节“,是下员解厄水官洞阴大帝诞辰。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

  佛教徒在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也叫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盂兰盆会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间,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庙,有条件的,如广济寺、法源寺、拈花寺、广化寺、嘉兴寺、长椿寺等都举办规模不同的盂兰盆会和中元法会。民国以来,北海公园、中山公园音乐堂等处历年此时都有“追悼阵亡将士法会“。用番(喇嘛)、道(道士)、禅(和尚)三台经,供着一个“海陆空军阵亡将士“的牌位,进行公祭。

  中元节期间,老北京还有举行制法船、放荷灯、莲花灯、祭祖、唱“应景戏“等活动。

  中元节作文 篇20

  每当看到水面上到处都是河灯在随风漂游时,我便会想到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中元节。

  中元日是七月十五号,那天之前,农家妇女们会做各种各样的面塑送出去。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到了那天,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据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

  那天夜晚,我们会去放河灯。先拿出如小乌篷船的河灯,然后在底座放盏蜡烛,最后将河灯四平八稳地放入水中。

  这时,我再将目光转移到人们身上,他们的脸上被融融的橙光照着,有的双目紧闭,在祈祷保佑,透露出一股安详恬静的气息。

  地与湖的界限被夜色笼罩着,并不是那么清晰,但万盏灯火挖出了一条辉煌的隧道,它们就像红钻缀成的大衣,披在湖面上。我沿着湖边走,都快目不暇接了,河灯都是荷花样式的,有粉红色、浅蓝色、鹅黄色、亚麻色,种种色彩交织在一起,透过朦胧的烟霭,在暗暗的水波里,染起一丝丝涟漪。不安分的鳞波闪着橙黄色的光芒,像梭子般在沉入水底的月亮与人影之间穿行,搅起满湖碎金。一切生物都融化在这暖洋洋的橙黄色之中。

  不知不觉中,中元节在夜色里悄悄溜去。中元之日,我爱的节日。

  中元节作文 篇21

  中元节又称鬼节,记得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据说是地藏菩萨打开地狱之门,放出饿鬼来寻觅食物,我们家乡习惯做一些叫“什么钱”的东西(具体怎么叫我也忘了)。它是这样做的:首先,用糯米粉沾水,然后把沾水后的糯米粉揉均匀,捏出一块,像揉橡皮泥一样揉出一个圆,压扁,在中间按一下,最后下锅煮,等到浮上来后,放在薄塑料片上,就完成了。

  奶奶说,这天的阴魂会在街道游行,所以不能出去。因为这样,我们这一天就整天的闷在家里,不能出门,很不爽——啊——传说,在这天出生的人,会看见常人看不见的东西,像孤魂野鬼之类的东西,长大后就慢慢的看不见了。

  相传目犍连的母亲做了很多坏事,死后变成了饿鬼,目连知道后十分伤心,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饭一到口边就化为灰焰,佛祖告诉他,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养十方僧人,其母方能济度,目犍连依佛主之意行事,其母终得解脱。后来这一传说形成一种民间习俗,并逐渐演变,从供养僧人演变成供养鬼魂。

  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用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为祸人间。久而久之,就有了盂兰盆节(中元节)这一节日。可见中元节的传说还真不少呢,你们知道这些传说吗?

  不知你们家乡会怎么过这个节日呢,如果你知道,请你告诉我,让我多学点知识。

  中元节作文 篇22

  现代着名女作家萧红对东北民间中元节放河灯的情景有一段细腻、感伤的描写。节录如下:

  那河灯从上流拥拥挤挤,往下浮来了。浮得很慢,又镇静,又稳当,绝对看不出来水里边会有鬼们来捉了它们去。这灯一下来的时候,金呼呼的,亮通通的,又加上有千万人的观众,这举动实在是不小的。河灯之多,有数不过来的数目,大概是几千百只。两岸上的孩子们,拍手叫绝,跳脚欢迎。大人则都看出了神了,一声不响,陶醉在灯光河色之中。灯光照得河水幽幽地发亮。水上跳跃着天空的月亮。真是人生何世,会有这样好的景况。一直闹到月亮来到了中天,大昴星、二昴星、三昴星都出齐了的时候,才算渐渐地从繁华的景况走向了冷静的路去。

  河灯从几里路长的上流,流了很久很久才流过来了。再流了很久很久过去了。在这过程中,有的流到半路就灭了。有的被冲到了岸边,在岸边生了野草的地方就被挂住了。还有每当河灯一流到了下流,就有孩子拿着竿子去抓它,有些渔船也顺手取了一两只。到后来河灯越来越稀疏了……多半的人们,看到了这样的景况,就抬起身来离开了河沿回家去了。于是不但河里冷落,岸上也冷落了起来。这时再往远处的下流看去,看着看着,那灯就灭了一个。再看着看着,又灭了一个,还有两个一块灭的。于是就真像被鬼一个一个地托着走了。

  中元节作文 篇23

  今天,8月10日,农历七月十五日。

  农历七月十五日,在我老家光山县称为“七月半”,除了要给逝去的先人祭祀外,还要烧“孤坟纸”。

  没有后代,无人祭祀的坟被称为孤坟。烧“孤坟纸”,就是给没有后代的逝者送钱花,就象活人之间的献爱心。

  因为在外工作,使用的是公历。如果不是特别关注,就不会知道农历是什么日期。象这样不大重要的节日,我更是从来就没有在意过。

  然而,今天却有人记挂并提醒。

  张松屹老师的女儿今天打来电话,祝我节日快乐。我有点莫明其妙。她说是“中元节”,我想了半天,才想起今天是“七月半”。

  网上一查,“七月半”还真叫“中元节”。简编如下:

  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简称盂兰节),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

  相传那一天地狱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放禁出来。有子孙、后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养;无主孤魂就到处游荡,徘徊于任何人迹可至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这天,举行设食祭祀、诵经作法等“普渡”、“施孤”活动,以普遍超度孤魂野鬼,防止它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除了中元和盂兰盆节之外,民间还称七月十五为鬼节,与清明、十月一合为三鬼节。

  中元节作文 篇24

  每逢七月,民间必定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还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普度”仪式是中元节中最最重要的环节,大致可分为街普、市普、庙普等,以街坊为主的普度称为“街普”,以市场为主的普度称为“市普”,由庙宇住持的普度称为“庙普”。普度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门前摆放供桌,陈设祭品,还会在屋檐下挂纸灯。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所以简称“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时候,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请出,恭恭敬敬地摆放在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三十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时,要选择断黑之后,一般是一家之长及家中男丁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衣物,称烧「包衣」,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

  中元节作文 篇25

  早晨,闹钟的“叮铃铃”声把我从美梦中“唤”醒,我揉了揉惺忪的睡眼,无意中看了一下日历,今天是8月24日,下面还标注着“中元节”三个字,中元节?没听说过。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我问老妈什么是中元节?老妈告诉我:中元节是人们纪念祖先的日子。哦,原来如此,我恍然大悟:怪不得最近老妈经常叠元宝呢!

  到了中午,我们都忙开了:我负责叠纸,爸爸、老妈负责烧饭菜。我来到桌前(桌上放着今天我应该叠的纸),哦,天啊!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桌上的那叠纸足有3厘米厚,事不宜迟,我立刻动手干了起来。我按照爸爸教我的快捷方法:先拿出一些纸,把它们平均分成几份,再把它们卷起来,压平,最后它们一张一张地抽出来,就行了。过了三十几分钟,我把纸叠好了,老妈那边也好了。我帮老妈摆好饭菜,碗筷,爸爸拿了一根树枝和耐烧的旧脸盆,再点燃蜡烛,一切准备就绪。

  爸爸先从纸堆里抽出一张纸,点燃后,一张放在大门前,再用另一张引火放在旧脸盆里,待火烧起来后,爸爸把两捆纸放在旧脸盆里,过了一会儿,纸烧成了灰,爸爸把元宝放入旧脸盆中,3分钟过去了,元宝也烧完了,等火灭了,我们赶紧磕了头,磕完头后,我吹灭了蜡烛,爸爸把旧脸盆端走倒掉,我们把桌子重新收拾好。

  中元节是祭祖的日子。我们不能忘记:没有祖先的勤劳,我们也不能过上如今幸福美好的日子!

【中元节作文】相关文章:

中元节的作文05-31

中元节作文03-22

中元节的来历,中元节的习俗,中元节禁忌09-28

中元节习俗作文03-25

中元节优秀作文09-03

关于中元节作文08-24

家乡的中元节作文06-02

关于中元节的作文05-31

中元节风俗作文11-07

中元节的习俗作文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