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天边行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时间:2021-09-09 19:55:26 赏析 我要投稿

天边行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原文:

  天边行

  唐代:杜甫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译文: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流落天边的老人回不了家,黄昏时分向东来到大江边失声痛哭。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

  陇右和河源的地再也不能种了,吐蕃的骑兵已侵人了巴蜀。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

  洪水滔天啊大风拔起了树木,前面飞着秃鹜后面飞着鸿鹄。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多少次捎信给故乡洛阳,十年间骨肉亲朋音讯杳无。

  注释: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天边老人:诗人自谓。大江:嘉陵江。声泪俱下曰哭。

  陇(lǒng)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qiāng)兵入巴蜀。

  陇右:陇右道,唐代十道之一。辖地为今甘肃陇山以西、乌鲁木齐以东。河源:在青海省境内。胡骑:指广德元年十二月,吐蕃陷松、维、保三州及云山,新筑二城。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qiū)后鸿鹄(hú)。

  秃鹜:一种大型猛禽,又名“座山雕”,状如鹤而大,青苍色,张开翅膀有五六尺。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九度:多次。九,极言其多。洛阳,故里所在。十年:自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起,至今已十年。骨肉:这里指兄弟。

  赏析: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这两句是抒情式描写,漂泊天涯、饱受艰辛的'诗人,面对浩荡的大江,想起过去的种种,那种突然涌上心头的辛酸、悲苦一下子爆发了出来,声泪俱下。天边老人,杜甫自谓。大江,指嘉陵江。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这两句说的是引发诗人临江哭泣的原因,一是有家不能归,一是国家正在遭受外族的入侵,山河破碎。陇右,指陇右道,属于唐代十道之一。包括今天甘肃陇山以西,新疆乌鲁木齐以东及青海东北部的地区。河源,在今天青海省境。763年七月,吐蕃攻占河西、陇右这些地方,十二月陷落松、维、保三州,以及云山、新筑二城。这就是这两句所咏的史事。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这两句写临江所见到的景物,波浪滔天,狂风撼动巨树,鸿鹊飞在了秃鹜的后面。这两句是即景寓情。上句写到了世乱的景象,下旬就感慨自己不能够奋翅急飞,因为前面有“秃鹜”。秃鹜,水鸟,一种比较凶猛的动物。后鸿鹄,指后飞的鸿鹄,“飞”字从上文而省,句法与“东飞驾鹅后鹜鸽”(《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同。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最后这两句也是说哭泣的原因,多次给在洛阳的家人写信,却没有收到回信,没有亲人的消息,分外的担忧。骨肉,这里指兄弟。九度,指九次。这里极力说其多,不一定是确数。

【天边行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相关文章:

杜鹃行原文、注释及赏析10-18

从军行原文、注释及赏析11-19

孤儿行原文及赏析11-19

《公子行》原文及赏析10-16

老将行原文及赏析10-16

[唐]李白《长干行》原文、注释、赏析10-19

牡丹赋原文、注释及赏析11-22

深虑论原文、注释及赏析10-26

骢马原文、注释及赏析10-16

民劳原文、注释及赏析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