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子瞻哀辞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告

时间:2024-05-12 21:30:25 诗琳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苏子瞻哀辞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告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子瞻哀辞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告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

  苏子瞻哀辞

  宋代:张舜民

  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

  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

  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

  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

  译文:

  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

  你自定州贬官到岭南,雪浪石因此与世不闻;而今你竟谢世而去,石却在故地留存。

  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

  可爱可敬的墨石,质地是如此的坚硬凝重,不减当年洁白的浪花状脉痕。

  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

  我要像你当年酌酒赏石那样,把中山酒向杯中满斟;还要像你当年用大盆盛石那样,重新修治雪浪斋并添置丈八盆。

  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

  你终于不愿归北与亲人团聚,客死江南也是出于避祸之心;我今只能在万里外的定州城,写此哀辞为亡友洒泪招魂。

  注释:

  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

  苏子瞻:即苏轼(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石:指苏轼所收藏的一块墨石。人亡:指苏轼亡故。

  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hén)。

  坚重质:指石质坚硬凝重。浪花痕:指墨石上的白色纹脉,如雪浪花留下的痕迹。

  满酌(zhuó)中山酒,重添丈八盆。

  中山酒:中山所产的酒。中山:定州的别称,在今河北省定县。丈八盆:苏轼盛石的盆。

  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

  不归北:未能北归,苏轼当时在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市),并卒于此地。

  赏析:

  首联“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从人石俱贬写到石存人亡,一开头就具有强烈的感伤色彩。诗人从“石”入手,自然浑成。石存人亡的衬托,突现了苏轼的不幸。当年,苏轼被贬南方,这块心爱的玩石,随其同往,可谓同病相怜;而如今人去石存,大有人不如石之慨。而赞美“石”质的“坚”与“重”,则暗含诗人对苏轼为人立世之本的钦佩。苏轼一生,在政治上从不因一己之利而朝三暮四,始终坚持独立的品行。石随人贬,一个“俱”字,道尽了当时的世态炎凉。更伤感的是,苏轼所欣赏的雪浪石虽“不闻”而“尚存”,雪浪斋还可重新“葺治”,而石和斋的主人苏轼却再也见不到了,充满了物是人非之感。

  中间两联承“石尚存”生发。“坚重质”既是写雪浪石,又是苏轼的象征。苏轼一生爱石,在于石具有“震霆凛霜我不迁”的“节概”,也就是诗人所说的“坚重质”,而苏轼一生在险恶的政治风浪中正具有这种坚重不迁的高贵品质。颈联隐括苏轼《雪浪石》诗和《雪浪斋铭》入诗,写珍惜和复原友人遗物。“满酌中山酒”,是说诗人也要像当年苏轼那样“老翁儿戏作飞雨,把酒坐看珠跳盆”。“重添丈八盆”,是说要重做“玉井芙蓉丈八盆”以盛装雪浪石。珍重友人遗物正表现了思念友人的深厚之情。

  尾联承“人亡”。“不归北”,语意双关,既指苏轼卒于常州,又指苏轼鉴于政治原因,决意“不归北”。苏轼本来“已决计从弟之言,同居颍昌”,但行至真州,“颇闻北方事,有决不可往颍昌近地居者,今已决计居常州。”所谓“北方事”是指宋徽宗上台仅一年多,就由调停新旧两党转为再次打击元祐党人。苏轼为“省力避害”,决意留在离京城较远的南方。不料突然卒于常州,失去了同弟弟和老友重见的机会,诗人也只能在遥远的定州为友人招魂而已。

  这首诗在写法上别开生面,它睹石思旧,借物写人,以“贬”字领起全篇,以“亡”字,贯穿始终,层层递进,环环入扣,诗中无一“哀”字,而哀情则从隙缝中透露出来。

  创作背景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自儋州(今海南儋县)贬所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诗人九月得知苏轼病逝的噩耗,于是写下了这首睹物思人的哀辞。

【苏子瞻哀辞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告】相关文章:

《瞻彼洛矣》原文、翻译及赏析02-02

除夜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4-05

《对酒》原文注释翻译赏析04-17

中秋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1-04

《月夜》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2-19

《春日》朱熹原文注释翻译赏析03-14

《硕鼠》诗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11-25

酌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2-10

登楼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0-26

蝉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