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胡曲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3-11-29 12:06:43 俊锦 赏析 我要投稿

灭胡曲原文及赏析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灭胡曲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灭胡曲

  岑参〔唐代〕

  都护新灭胡,士马气亦粗。

  萧条虏尘净,突兀天山孤。

  译文

  岑参岑参,战士们奋勇冲锋,黄河之滨,弓弩声震天。

  万马奔腾,寒光闪耀,昔日辉煌今何处?

  烽火连天,杀气腾腾,敌人如潮水般涌来。

  刀光剑影,血染战场,生命在此瞬间消逝。

  英勇的将士,浴血奋战,誓守国土不容侵犯。

  战鼓隆隆,胜利的曙光渐渐降临,祖国的山河再次恢弘辽阔。

  鉴赏

  这首诗作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主要描写边疆安宁时战士们的生活情景。

  前二句,“气亦粗”写出战士们征战极为辛苦劳累,又可见战士们因战胜敌人而士气高昂,欢欣鼓舞,还可见战士们为来之不易的安宁而高兴的同时,也有稍加休憩的愿望。如此复杂的思想感情,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马都大口呼吸的典型细节,并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想必当时诗人和战士们一样,也是“气亦粗”,于是抑制不住内心那份创作冲动,感而为义,发而为诗。

  后二句,“净”字极言边塞十分安宁,也饱含着胜利的喜悦,还饱含着对艰苦征战的回味咀嚼。“孤”字既写出了天山突兀而出的奇景,更是诗人面对边疆安宁、寂寞的景象时放达心境的体现。“虏尘净”、“天山孤”两相对照,生动地反映了以前胡人驰骋天山,曾经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如今天山依旧,胡人已遁迹远去这一变化过程。

  全诗读来,如闻战阵的战鼓之声,短促有力,铿锵动人,掷地有声,毫不拖泥带水,于极短的篇幅中,有叙事、有写景,形象地刻画出边塞平静时的生活情景,表现了诗人奋战边塞的万丈豪情和卓越的艺术水平。

  岑参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创作背景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灭胡沙·岑参岑参》是一首反映战争题材的诗歌作品。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德宗年间,是唐朝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内乱。安禄山和史思明率领的叛军攻占了当时的首都长安,导致唐朝政权岌岌可危。岑参作为当时的文人,深受这场战乱的影响,他的诗作《灭胡沙·岑参岑参》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而成。

  这首诗通过对战争的描写,表达了岑参对国家兴亡、民族苦难的深切关注和思考。诗中描绘了战场上的残酷景象,表达了对战争的悲愤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和平的向往。

  因此,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唐代安史之乱期间的战乱动荡,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和对战争的深切反感,体现了岑参作为文人士大夫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灭胡曲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灭胡曲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2-07

春宫曲的原文及赏析12-23

雨雪曲原文及赏析10-26

春晓曲原文及赏析02-22

《雨雪曲》原文及赏析11-14

采莲曲原文及赏析(精选)09-16

湘江曲原文及赏析09-07

采莲曲原文及赏析02-24

大堤曲原文及赏析02-20

成都曲原文及赏析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