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北京的春节教案

时间:2021-08-24 08:54:20 春节 我要投稿

北京的春节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京的春节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北京的春节教案15篇

北京的春节教案1

  【教学目标】

  1、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保守文化的兴趣。

  2、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引领同学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童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童谣,自身读读: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首童谣写的是什么内容?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认真默读全文,想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同学可能弄不懂的词语:腊月、初旬、麦芽糖、江米糖、空竹、逛天桥、逛庙会。)

  指名交流,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北京人过春节哪些地方你最感兴趣?

  预设一:生在练习纸上完成表格,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

  预设二:在交流中,同学贴纸条(黑板条)、作记录,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根据同学情况选择一种操作战略。)

  三、分清详略,合作研读

  1、引导找出写得详细的局部。(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2、四人一小组,自选一个局部展开研究,研究问题如下:

  ⑴ 详细写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⑵ 哪里写得好,读给大家听:

  同学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交流研讨:分为“腊八”队、“除夕”队、“正月初一”队、“正月十五”队展开竞赛。

  ⑴ 解决第一个问题:

  小组派代表复述研讨的局部,组员可以补充。师注意引导同学注意叙述顺序(“腊八”是用并列的方式写的;“除夕”是用总分的方式写的;“正月初一”是用对比的方式写的;“正月十五”是用总分总的方式写的);反馈评分。

  ⑵ 解决第二个问题:

  生生、师生互动,师注意引导同学品出京味语言的特点,必要时作示范;反馈评分。

  4、引导同学体会详略处置的好处。

  四、拓展延伸,读中学写

  1、快速浏览,找出描述小孩过春节的地方,指名读。

  2、启发同学谈谈现在北京春节怎么过,其间可让同学采访在座的老师。

  3、同学写过春节时有趣的地方(片段),教师巡视。指名交流,教师评价时注意同学是否用上了书上的写法,及时点评、褒扬。

  五、总结全文,安排作业

  1、总结全文,复现童谣。

  2、作业:写一篇现代《北京的春节》,可以学习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写的方法,注意详略得当。

北京的春节教案2

  教学要求: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领悟民俗文化的教前丰富内涵。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表达。

  重难点:

  品味老舍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表达。

  教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1交流关于春节的资料。

  2教师小结。

  3默读课文

  预设一: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写了那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

  5文章按什么顺序为我们介绍北京春节?

  学情预设:学生的回答有可能不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

  6快速浏览全文,按照年前,过年,年后找出相应段落。

  二学文

  1自由读文章的第一部分,年前的北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来概括。

  2把让你感到人们忙碌的地方画下来.

  3交流

  4知道朗读

  5从文章第一部分,你了解到那些习俗?

  6联系生活谈谈你在春节前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

  三生齐读第二部分

  预设二

  1过年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2过年时重点写了那几个日子?同事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

  3除夕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那时一番怎样的景象?

  4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师小结:除夕是一种喜庆,团圆的热闹。

  初一

  1指名读第九自然段

  初一全城都在休息,人们都在干什么?

  2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拜年经历。

  3师小结:

  生观看庙会图,理解什么是庙会。

  4师总结并出示: 初一 悠闲 快乐

  5指导朗读

  正月十五

  预设三:

  1“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次前,什么时候出现过高潮?

  2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什么?

  3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一浪高过一浪,正月十五的热闹表现在哪? 自由读11——12自然段。

  4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谈体会并指导朗读。

  学情预设:学生有可能不按文章先后顺序去找,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酌情学习。

  5出示灯展图

  6除了这么多美丽的灯,还有什么?

  总结 十五 灯火 美丽

  7齐读11——12自然段。

  四 师导读13自然段

  过了元宵节,天气转暖,老北京的人们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一切又恢复了平静,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喜庆却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

  五引读领悟写法

  六

  1自主阅读课后阅读联接中的短文,比较同是过年,这三篇习作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通过三篇习作的对比,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北京的春节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填准相应的动词,根据学情选择难写的字词展开学习。通过浏览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重点词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2、通过学习课文,独立填表,在集体交流中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通过联系生活、合作填表,在同伴互助中了解本地春节的风俗习惯。

  3、通过深读课文,体悟情感,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传统文化。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并试着迁移运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填准相应的动词,根据学情选择难写的字词展开学习。通过浏览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重点词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2、通过学习课文,独立填表,在集体交流中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通过联系生活、合作填表,在同伴互助中了解本地春节的风俗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比较揭题

  1、营造氛围,聊聊春节。

  在儿童歌曲《过年了》中走进课堂,让学生来聊聊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请学生把关键的词语(或重要时间、重要事件)板书在黑板的一侧。

  2、点明不同,比较揭题。

  刚才,大家交流的是我们家乡的春节。今天我们要走进的是北京的春节,看看老舍笔下的老北京的春节是什么样的?(师板书课题)请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终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请大家自由、大声地读课文,争取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读准多音字:间断铺户正月掺和分外万象更新

  (3)填准动词:

  ()腊八粥()腊八蒜()杂拌儿

  ()鞭炮()年菜()对联

  ()庙会()灯笼

  (4)请学生互相提醒难写的字词:如熬、逛、榛子等,并展开书写练习。

  2、直击首尾,了解始末。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了解春节开始的时间。

  (2)指名读课文最后1个自然段,知晓春节结束的时间。

  3、浏览课文,理清脉络。

  (1)浏览课文,画出春节经历的几个时间段。

  (2)交流梳理,按顺序排列这几个时间段,揣摩文章的顺序。

  腊月初旬——腊月二十三——过了二十三——除夕——正月初——正月初六——元宵——正月十九

  三、再读课文,了解风俗

  1、默读课文,独立填表。(可联系刚才填写动词的那些事情)

  时间风俗习惯

  腊月初旬

  腊月二十三

  过了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初六

  元宵

  正月十九

  2、集体交流,完善内容。

  在读课文中进一步完善表格填写,了解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3、同桌合作,梳理内容。

  根据表格,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四、联系生活,迁移运用

  1、同桌合作,完成填表。

  联系课始谈话内容以及黑板一侧的板书,同桌一起合作填写表格。

  时间风俗习惯

  2、小组合作,完善填写。

  小组内展开交流,了解本地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在老师的帮助下,把表格内

  容填写完整。

  五、巩固训练

  打开“基础训练—《北京的春节》”,一起来闯关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深读课文,体悟情感,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传统文化。

  2、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并试着迁移运用。

  一、复习回顾,了解内容

  1、利用表格,想想说说。

  看看填写好的表格,想一想,说一说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2、简单回顾,说说读读。

  说一说北京人过春节给自己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有感情地读读自己喜欢的那部分内容。

  二、深读课文,感悟写法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北京春节给作者老舍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2、聚焦除夕,感受热闹。

  (1)文中具体介绍除夕的活动分别是什么?

  (2)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分组学习,体会写法。

  分组学习描写“正月初一”“元宵”部分,试着说说自己的感受,并思考作者是怎样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的。

  4、分清详略,领悟好处。

  再出示第一课时已填写完整的“北京的春节”的表格,后面加上一栏“详略安排”,继续填写。

  讨论文章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单,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聚焦孩子,体悟情感

  1、跳读课文,找出内容。

  请大家跳着读课文,找出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相关句子。

  2、读读句子,说说感受。

  认真地读读这些句子,说说自己的真实感受。

  3、静心思考,体悟情感。

  如果课文只写这些内容,行不行?如果课文不写这些内容,感觉怎么样?

  四、联系生活,迁移运用

  1、联系表格,安排详略。

  再出示第一课时已填写的“家乡的春节”的表格,后面加上一栏“详略安排”,继续填写。

  2、围绕表格,展开交流。

  家乡人是怎样过春节的,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3、利用表格,迁移练笔。

  选择印象最深的一处,试着写一写。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写写《家乡的春节》。

  五、巩固训练

  打开“阅读训练—《北京的春节》”,一起来闯关吧!

北京的春节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和2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各地区各民族春节习俗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能说说你们家乡过春节的一两件事吗?

  2、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请学生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3、交流汇报,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的、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元旦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细读课文,了解习俗

  1、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

  2、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填写下表,主要事例写得详细一点。

  时间主要事例。

  腊八腊八粥,腊八蒜。

  腊月十九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

  二十三祭灶。

  除夕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元旦男人出门拜年,女人在家待客,逛庙会。

  元宵悬灯结彩,放花炮。

  3、交流填表情况,老师相机在表格中板书关键词。有不同意见的相互讨论。

  4、观察上表,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

  四、朗读体会,感受民俗

  1、通过阅读填表,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元宵节)

  2、除夕和元宵节这两天中你更喜欢哪一天,请找出相应的段落,试着把热闹喜庆的气氛读出来。

  五、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知道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朗读了自己喜爱的段落。课文中还有很多生字新词需要大家用心去揣摩,联系上下文记住它们的音形义。下节课我们进行听写比赛。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腊月熬粥饺子腊八蒜高醋年糕逛庙会

  1、对照课文检查改错,评出本次的听写冠军。

  2、讲解易错字。

  “熬粥”的“熬”字,左上方的一竖不能和下面的一撇连成一笔;“醋”字的左边不能写成“西”。

  二、深入片段,品读课文

  1、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有哪几个时间段?

  指名回答,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十九放年假,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元旦,元宵节

  2、准备过年。

  ①在这五个时间段中,哪个时间段是准备过年的情景?(腊八,正月十九放年假)

  ②请找出课文中描写人们准备过年的段落。(1—7自然段)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人们准备过年的场面?(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找出文中的“忙乱、紧张”)

  ③大人在忙些什么?小孩儿在忙些什么?他们这时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④你最喜欢哪一种活动?请找出来读一读。

  ⑤指名朗读,读出你的感受。

  ⑥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春节前的这段时间你都会干些什么。

  3、过年时。

  ①交流: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除夕、元旦、元宵)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都是一样热闹吗?默读思考:除夕、元旦、元宵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找出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元旦:悠闲、快乐;元宵:红火、美丽。

  ④品读“除夕”一段,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⑤品读“元旦”一段,进一步体会元旦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写人们“逛庙会”的地方,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⑥重点品味“元宵节”的气氛。

  画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重点句子品读:“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三、总结课文,领悟写法

  1、总结课文:从腊八到正月十九,一个多月的时间,课文却只记叙了五个时间段的主要活动,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写“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课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③如果让你写春节,你打算怎么写?回忆你过春节的情景,写一写。

  四、作业

  朗读课文,读出过年的喜庆气氛。

  板书:

  北京的春节

  除夕:喜庆、团圆

  元旦:悠闲、快乐

  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教案5

  第一课时

  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的年味儿。

  重点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难点

  感受老北京的年味儿,体味民俗。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过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时间风俗习惯4.交流汇报,老师板书:腊月初旬→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结束(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

  5.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儿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处做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①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十五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中有声有光地玩耍。)

  ②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用来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①找出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拌儿;二十三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除夕以前,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正月十五,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说说自己的体会。(充足、丰盛。)

  ②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①初一逛庙会,元宵节逛灯会。体会人们清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②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8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受,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彻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表”中的本课词语。

  2.收集各地春节习俗。

北京的春节教案6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零七八碎万象更新男女老少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万不得已截然不同张灯结彩各形各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设计: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北京的春节教案7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揣摩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学习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春节的习俗。

  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

  1、了解单元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

  (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板书:民风民俗)

  (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了解课文安排。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

  二.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导语:“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寒假里我们刚刚过完中国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我想春节的场面大家还历历在目吧。我记得小时候学的一首关于我们东北过春节的歌谣:“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贴对联,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吃猪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喝烧酒,三十走油,初一磕头。”老师也在网上下载了一首有关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你们想知道老北京是怎样过春节的吗?好,现在,我们就跟随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⑴ 关于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春节不但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 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⑵ 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 贴春联 守岁 闹元宵等。

  ⑶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4、小结: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十足。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

  三、.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下面,老师请13名同学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前后多长时间呢?(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3、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然后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师出示表格)

  时间 风俗习惯

  4、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5、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能发现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的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7、老舍先生写了这么多关于老北京的民风民俗,那么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板书: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四、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过渡: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⑴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①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②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⑵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①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

  (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②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⑶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①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②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⑷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五、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2、小组研读:

  ⑴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⑵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⑶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哪一天?选择你最喜欢的那一部分,深入地读文,读到你印象最深的地方,你就把它画下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觉,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并且可以把你的感受和小组同学交流。

  六、及时反馈,当堂验收

  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男女老少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北京的春节教案8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风俗,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3、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北京春节的浓浓的“年味”。其实,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值得我们细细咀嚼。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嚼嚼这一独特的味道。提问:我们知道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春节的时期的几个重要日子活动。那么,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在文中详写的四天中,我们已经学习了“腊八”这部分,现在大家来回忆一下:腊八的时候,人们做些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

  二、深入阅读,体会气氛。

  1、指导品读“除夕”,指名朗读,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闹。

  (2)抓“除非,万不得已,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3)指导学生感情读文

  2、指导品读“正月初一”。

  小组齐读,边读边思考:

  (1)正月初一与除夕的气氛有什么不同?

  (2)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都在做些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3)你们春节拜年吗?说说你拜年的经历。

  (4)引导学生了解庙会时怎么回事?

  3、指导品读“元宵”。

  全班齐读,边读边画:

  (1)分别画出表示灯的数量多的词句,说说你表示灯的种类多的词句,体会人们对元宵节的热情。

  (2)如果你置身于这灯的海洋,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你能用朗读将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吗?(指名朗读展示)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语句研读,创设情景读,结合生活体验,深入走进北京人的春节,感受人们的欢乐和浓浓的民俗风情]

  二、拓展阅读,领悟表达特点:

  1、提问:作者写这篇文章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2、引导分析:这篇文章为什么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它在表达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一是按时间顺序进行有条理的叙述:二是详略得当,详写春节中的高潮部分,略写其它部分;三是语言通俗,简练。)

  三、延伸谈话,了解风俗。

  1、师:北京的春节是很吸引人,但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一些不同的风俗吗?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

  2、启发思考:我们所了解到的这些春节风俗今天是否依然广泛存在??你觉得现在过年的氛围浓吗?说说你的感想。

  (学生自由畅谈)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发他们对如何传承中华民俗文化的思考。]

  四、作业

  小练笔: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的实际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北京的春节教案9

  老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假”的用法。会写本课9个生字。

  2、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知道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知道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歌谣,激趣导课:

  同学们,我在网上下载了一首歌谣,是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的。你们想读吗?(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喇叭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读了这首儿歌,你有什么感受?

  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题目就叫:老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指导预习。

  1、出示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想办法认识。

  (2)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学能力较差。在课前预习,教师看不到学生预习的过程,不能保证人人参与预习。把预习纳入课堂,重在指导预习的方法,培养预习的习惯。)

  2、小组内检查生字。

  3、教师抽查“规矩、亲戚、预示、放假”的读法。指导“规矩”的写法。(读写结合,分散了写字的难点。)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同学们,你们能把课文通顺的读下来吗?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春节的开始、高潮、结束分别在哪一天?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2、交流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腊八-----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开始)(高潮)(结束)

  3、你觉得哪些段落写得最有趣?自己找出来读一读。

  四、创设情景,精读品味。

  1、我看到很多同学都在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你能画出这一段的的总起句吗?(到了除夕可真热闹。)我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录像,也体现了除夕的热闹情景,愿意欣赏吗?

  2、放映录像,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从这段录像上看到了或者联想到了课文中哪些句子,请你自己在座位上轻轻地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读相关句子。)

  (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实际上颇为巧妙。学生在读“根据录像所联想到的句子”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理解课文,而且这种理解是个性化的,是“感悟性”的,而不是机械的。)

  4、你能用你的声音和表情把除夕的热闹情景表现出来吗?(学生比较辨析三段音乐,认为其中一段活泼欢快,较为合适。然后学生在此背景音乐中朗读课文。)

  5、刚才的录像非常有趣,你们想不想自己做导演,拍摄一段录象?请同学们自读第六自然段,小组之间讨论,要拍摄这样的录像需要做哪些准备。

  6、现在,你们就是导演了,请把你们的.计划告诉大家,好吗?(有趣的情境,亲切的话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生1:我需要准备各种各样的灯。

  师:什么样的,请具体说说。

  生1:这些灯有玻璃的的,有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的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

  生2:还要准备走马灯、纸灯、宫灯、带有小铃铛的灯。

  师:每样的准备一盏,准备九盏够吗?

  生(激动地):不够不够。课本上说,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应该准备很多很多这样的灯。

  生2:还应该准备荷花灯、猴子灯等。

  师:哦,我怎么没见书上写这样的灯?

  生3:书上有个省略号,省略了很多种形状

北京的春节教案10

  教学目标

  1.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2.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童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童谣,自己读读: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首童谣写的是什么内容?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认真默读全文,想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学生可能弄不懂的词语:腊月、初旬、麦芽糖、江米糖、空竹、逛天桥、逛庙会)

  指名交流,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北京人过春节哪些地方你最感兴趣?

  预设一:生在练习纸上完成表格,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

  预设二:在交流中,学生贴纸条(黑板条)、作记录,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根据学生情况选择一种操作策略。)

  三、分清详略,合作研读

  1.引导找出写得详细的部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2.四人一小组,自选一个部分展开研究,研究问题如下:

  (1)详细写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2)哪里写得好,读给大家听。

  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交流研讨:分为“腊八”队、“除夕”队、“正月初一”队、“正月十五”队展开竞赛。

  (1)解决第一个问题。

  小组派代表复述研讨的部分,组员可以补充。师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叙述顺序(“腊八”是用并列的方式写的;“除夕”是用总分的方式写的;“正月初一”是用对比的方式写的;“正月十五”是用总分总的方式写的);反馈评分。

  (2)解决第二个问题。

  生生、师生互动,师注意引导学生品出京味语言的特点,必要时作示范;反馈评分。

  4.引导学生体会详略处理的好处。

  四、拓展延伸,读中学写

  1.快速浏览,找出描述小孩过春节的地方,指名读。

  2.启发学生谈谈现在北京春节怎么过,其间可让学生采访在座的老师。

  3.学生写过春节时有趣的地方(片段),教师巡视。指名交流,教师评价时注意学生是否用上了书上的写法,及时点评、表扬。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复现童谣。

  2.作业:写一篇现代《北京的春节》,可以学习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写的方法,注意详略得当。

  课堂实录

  师出示童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师:喜欢童谣吗?

  生:喜欢。

  师:谁来说说这首童谣讲的是什么事儿?你说。

  生:这首童谣……

  师:(打断)拿话筒。

  生重说:这首童谣讲的是北京的春节。

  师:这首童谣啊,真的是讲的是春节,不过,它是50多年前,当时街头流行的一首童谣,孩子们都爱念,它就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了。这节课,老师带你们一起去学习老舍先生笔下的春节,想去吗?

  生:想。

【北京的春节教案15篇】相关文章:

关于北京的春节教案(通用6篇)02-18

春节北京作文5篇03-18

春节北京作文10篇03-16

春节北京作文8篇03-15

春节北京作文九篇03-15

春节北京作文六篇03-15

春节北京作文五篇03-12

春节北京作文四篇03-10

春节北京作文3篇03-11

关于春节的趣味教案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