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3-07-20 17:55:53 晓丽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原文及赏析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或多或少都做过古诗词鉴赏吧?古诗词鉴赏,通常是体会诗词中的字词、意境、句意、语言特色、主旨、技巧、结构思路等更深层次的内容。我们怎样去鉴赏古诗词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平林广野骑台荒,山寺钟鸣报夕阳。

  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

  巾欹更觉霜侵鬓,语妙何妨石作肠。

  落木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

  拼音读音参考

  cì yùn lǐ jié tuī jiǔ rì dēng nán shān

  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

  píng lín guǎng yě qí tái huāng, shān sì zhōng míng bào xī yáng.

  平林广野骑台荒,山寺钟鸣报夕阳。

  rén shì zì shēng jīn rì yì, hán huā zhǐ zuò qù nián xiāng.

  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

  jīn yī gèng jué shuāng qīn bìn, yǔ miào hé fáng shí zuō cháng.

  巾欹更觉霜侵鬓,语妙何妨石作肠。

  luò mù wú biān jiāng bù jìn, cǐ shēn cǐ rì gèng xū máng.

  落木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

  译文

  原野空旷,平林漠漠,戏马台一片荒凉;深山古寺,夕阳返照,钟声报告已是黄昏时光。

  人事变幻,每逢重阳,便有万千思绪;年年岁岁,菊花开放,依旧阵阵寒香。

  头巾倾斜,更觉得清霜已侵上了鬓发;语言佳妙,并不碍诗人的铁石心肠。

  放眼望,落木萧萧,长江滚滚流淌;谁知道,今日里,为政务还得繁忙!

  注释

  次韵:用所和诗的韵作诗叫次韵。李节推:疑为李泌,时任节度推判官。南山:据《太平寰宇记》载,南山在徐州城南三里,又名云龙山。

  平林:平原上的树林。广野:广阔的原野。骑台:指戏马台。萧子显《齐书》:“宋武帝初为宋公,在彭城,九日出项羽戏马台,至今相承,以为旧准。”

  山寺:即云龙山上的台头寺。

  人事:人世上各种事情。自生:自然生发出。今日意:指九日登高怀远执意。

  寒花:指菊花。李煜诗:“鬓从近日添新白,菊是去年依旧黄。”杜甫诗:“寒花只暂香。”

  巾欹(qī):头巾倾斜。

  语妙:《汉书·贾捐之传》:“君房下笔。言语妙天下。”石作肠:铁石心肠。这是用皮日休《桃花赋序》中评宋广平语。宋广平即唐玄宗时名相宋璟,他为人耿介刚毅,而其《梅花赋》却极婉约妩媚之致,所以皮日休说他“疑其铁肠与石心,不解吐婉媚辞。然观其文而有《梅花赋》,清便富丽,得南朝徐庾体,殊不类其为人。”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此日:重九节这一日。更须忙:自古皆有重九,而诗人在重九这一日,更是携朋邀侣登高赋诗忙个正欢。这是一种很风趣的说法。

  赏析:

  这首诗是重阳登高即景抒怀之作,作者从戏马台的荒废,夕阳晚照联想到老境将至,好景不常,自警应该抓紧时间玩赏风光,多作好诗,不须汲汲于世俗之事。

  诗的开头两句写景:“平林广野骑台荒,山寺钟鸣报夕阳。”诗句中点明了季节、地点和时间,语意闲雅。戏马台有典故。东晋末年刘裕北伐归来为宋公,驻守彭城,曾因饯送孔令辞官还乡,大会宾僚于戏马台,一时文士如谢灵运、谢宣远都有诗咏。回首过往,往日的热闹更显现今的荒凉,首句的重点就在“荒”字上,有咏怀古迹之意,见出人事代谢之感。这一联,写景叙事不仅工在形象,而且注重象外之意,“平林”句见人事代谢之感,“山寺’’句则寓时节相催之意,这种象外之意,直透三、四两句,加强了诗句之间意趣的融合。

  第三四两句抒情:“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时节易得,又是一年的重阳。每逢佳节,人们便有思亲之感;而菊花却依旧开放,还是和去年一样,送来阵阵的寒香。诗句中含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代刘希夷《代悲白头翁》)的感慨。自然的规律,总是如此。

  五六两句,记节日清游的情况:头巾被风吹得歪斜了,诗人更觉得清霜已侵上了鬓发。“巾欹更觉霜侵鬓”这一句暗用了“孟嘉落帽”的故事。所谓暗用,就是表面上看起来,完全是一个清空无碍的叙事句,写的都像是当下即刻的事,但实际上已经暗用了某个典故。这方面杜甫做得很成功,陈师道学杜,也成功地吸取了他的这个方法。这里不但是暗用,而且是活用,也就是能从原典中翻出一种新意,别具一种风流。孟嘉落帽而不自觉,是其通脱忘怀之处,陈师道这里却“巾欹更觉霜侵鬓”,头巾从头上滑下一半,更觉霜发之多,老去的感受更强了,也更深切地感觉到时节相催。从孟嘉的帽落不觉到陈师道的“巾欹更觉”,原典的意思完全被翻转过来。下句又用了“石作肠”的典故,诗歌的语言佳妙,也有“清便富丽”的高致,就像宋广平写《梅花赋》,措词婉媚,并不碍其铁石心肠一样。另外,此联用两个典故来暗写登高赋诗,妙在隐而不露。

  结尾两句:“落木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性。”抒发游赏以后的感想。“落木”句用杜甫《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汇滚滚来”句意,写傍晚登览所见的远近景象。“此身”句感叹节物如此可念,登临清赏的机会正不应放弃,而此日此身,还须忙于世务,很难得有时间,这又是十分可惜的。

  陈师道作诗多学杜甫,这首也是学杜甫有得之作,瘦劲浑厚、清淡高致、内涵深蕴。

  应酬节物之意,从宋人的创作观念来看,是一种比较成熟和时俗的题材,所以欧、梅、苏、黄等大诗人多不经意于此,这大概也是宋诗人去熟忌俗之旨。但陈师道的重阳诗,扫除陈言熟语,着力翻新。于前贤未到之处立意取象,却能轧轧独出,于平淡中见奇峻,可以与王维、杜甫等大家的重阳节诗咏争一日之长,此亦江西诗派“以故为新”的一种表现。

  作者简介(陈师道)

  陈师道(1053~1102)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9-08

次韵李节惟九日登南山原文及赏析09-05

南山原文及赏析09-04

南山田中行_李贺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4

人月圆·春晚次韵原文及赏析08-22

终南山原文及赏析03-03

《终南山》原文及赏析08-05

终南山原文及赏析08-17

信南山原文及赏析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