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时间:2024-03-14 14:55:17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沁园春·长沙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晚秋所作。当时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途经长沙,重游了橘子洲作。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沁园春·长沙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

  沁园春·长沙

  近现代: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译文:

  我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在这寒冷的秋天里,看那湘江静静地向北流去。远处,千座山万座山,已红透了,层层树林都被染得如此绚丽与烂漫;俯视江水,清澈见底,许许多多的船,争相竞发。雄鹰在苍穹上翱翔,鱼儿惬意地闲游在浅浅的水底,世间的生灵都在这降霜的天气里获得它们的自由!可我却在这无边的宇宙间,感到有些怅惘,我要问这苍苍茫茫的大地,谁来主宰它的命运?

  曾经,相约朋友们到此游赏,回忆那个时候,多姿多彩,多么沉重厚实!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各人都满腹经纶,怀着那奔放遒劲的远大理想,要用彼此的才学指点江山,要用练就的本领书写春秋!只把那自古以来的王侯将相,看成一抔粪土!可曾记得:我们一同在水流最急处,奋勇搏击,那连天的大浪,岂能阻挡住前行的方舟!

  注释:

  1、独立寒秋,湘(xiāng)江北去,橘(jú)子洲头。

  湘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所以说是湘江北去。寒秋:就是深秋、晚秋。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gě)争流。

  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漫江:满江。漫:满,遍。舸:大船。这里泛指船只。争流:争着行驶。

  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击,搏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万类:指一切生物。霜天:指深秋。

  4、怅(chàng)寥(liáo)廓(kuò),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怅寥廓: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寥廓: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苍茫:旷远迷茫。主:主宰。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没落)意思相近,比喻事物盛衰、消长,这里指兴衰。由上文的俯看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怅”)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

  5、携来百侣(lǚ)曾游,忆往昔峥(zhēng)嵘(róng)岁月稠。

  百侣:很多的伴侣。侣,这里指同学(也指战友)。峥嵘岁月稠: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峥嵘:山势高峻,这里是不平凡,不寻常的意思。稠:多。

  6、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qiú)。

  恰:适逢,正赶上。同学少年:毛泽东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毛泽东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书生:读书人,这里指青年学生。意气:意志和气概。挥斥方遒:挥斥,奔放。遒:强劲有力。方:正。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7、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国家大事,用文字来抨击丑恶的现象,赞扬美好的事物。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指点,评论。江山,指国家。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善良的。粪土当年万户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万户侯,汉代设置的最高一级侯爵,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此借指大军阀,大官僚。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要向受封者缴纳租税,服劳役。

  8、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è)飞舟?

  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击水:游泳。这里引用祖逖(tì)的“中流击楫”典故。遏:阻止。

  赏析:

  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全词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

  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自然地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将无形的不平凡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这首词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

  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内容理解

  1.如何赏析上阙开篇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交代了时间、地点,描绘出一幅高远的深秋景象,“独”字凸显出一位站在橘子洲头凝望湘江奔流的英姿诗人,奠定全文豪迈的情感基调。

  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由一个“看”字,领起七句,“万”表明山的数量之多;“遍”表明红的范围之广;“染”表明红的颜色之艳;“漫”表明江水的充沛;“透”表明江水的清澈;“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写出千帆竞发的充满生机的样子;“击”表明鹰的矫健;“翔”写出鱼的快乐。这七句中,运用远近结合、动静结合、俯视与仰视视角变换、色彩运用的表现手法,极力渲染深秋时节却仍生机勃发的景物特点。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烘托了昂扬奋发的气氛。

  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词的“词眼”,表现出词人作为革命家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高远志向,引出下文。

  4.“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词的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和上阙的“独立寒秋”形成对比,引出下文对往昔战斗生活的回忆。

  5.“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由一个“恰”字,总领七句。“风华正茂”“挥斥方遒”表明“同学少年”正值青春的神韵,“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写出“同学少年”抨击恶浊、激浊扬清的实际行动,“粪土当年万户侯”写出革命者对权贵的蔑视和他们的雄心壮志。这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塑造了充满壮志豪情的青年革命者的典型形象。

  6.“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以问句的形式结尾,回忆当年游泳的情景,表现“同学少年”激流勇进、搏击风浪的斗争精神和壮志豪情,呼应上文“谁主沉浮”。

  主旨思想

  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写作特色

  1.融情入理、情景交融是这首词最显著的特色。这首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般地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眼中景,打上了诗人鲜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诗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诗人眼光折射出来。这些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诗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

  2.对比手法的运用。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生动。如“万山红遍”和“漫江碧透”主要是色彩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本词用语精当、形象,富于表现力。如“万”写出山之多,“遍”写出红之广,“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写出千帆竞发之热闹场面等。

  重点思考

  1.词开头中的“独立”能否改为“站立”“伫立”这样的词语?请简要赏析。

  【答案】不能。“独立”是“独自站立”的意思,表现出诗人独自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那种顶天立地,如中流砥柱一般的英雄气概。而“站立”“伫立”则没有这种表现力。

  2.词人为何在写景之后紧跟着发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由赞美秋景到提出问题,其中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答案】面对秋景和苍茫的大地,词人却把“景”抛开,问出“谁”是大地的主宰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自是不同凡响。这是由自然过渡到人事,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从而陷入深沉的思考,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自然界的万类尚且显示出自己的生命力而“竞自由”,何况我们是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主宰大地,就是拼搏进取,就是进行革命斗争,这一发问,显示了青年革命者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心胸和高远志向。

  3.这首词的上下阕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请简要分析。

  【答案】全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4.《沁园春·长沙》一词让我们看到了词人高大的形象,本词是怎样塑造这一高大形象的?

  【答案】

  (1)词的上阕,主要通过几个动词来表现。“独立”二字,让我们看到了词人的卓然超逸;“看”字领起所写的景物,表现了词人高瞻远瞩、洞察一切的政治眼光;一“怅”一“问”,表明词人对革命前途的深切关注和敢于担当的非凡气魄与胆量。

  (2)词的下阕,主要通过再现“同学少年”的群体形象来表现。这里虽无一处写词人自己,但词人的身影却又随处可见,表现了词人早年的革命气魄和精神。这样,词人的自我形象在写景、叙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5.这首词的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答案】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即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语),而不是写景和抒情“两张皮”。这首词的上片,虽然也是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词人眼中景,打上了词人鲜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词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通过词人眼睛折射出来。这些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词人传送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

  6.作为有志青年,从学习《沁园春·长沙》一词中,说说自己应该涵养哪些思想品格?

  【答案】

  (1)作为有志青年,需有坚定的理想,有强烈的使命感。“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可见毛泽东同志青年时志向之高远,使命感之强烈。我们也是年,应该勇于追求梦想,勇于担当时代重任,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实现国家梦想。

  (2)作为有志青年,需有朋友,多历练。“携来百侣曾游”,人生需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再优秀的人离开他人的帮助也将孤掌难鸣。同时,人生需多磨砺自身。“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往昔峥嵘岁月给了青年毛泽东知识、经验和才能,这才使他取得了今天的成就。磨砺是青年的必修课。朋友与磨砺相辅相成,共同铸就未来的成功。

  (3)作为有志青年,需有朝气,有才气。“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可以想见青年毛泽东是怎样的朝气蓬勃,有思想有见地。青年是未来的主人,必须有朝气,必须不断培养自己的才识,这样才能承担起理想的重量,承担起历史的重任。

  (4)作为有志青年,需有骨气,有勇气。“粪土当年万户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青年毛泽东的勇气与骨气可见一斑。这尤其是我们应当学习的,骨气是一个人的脊梁,也是一个民族的脊梁。在今天的商业社会里,尤其需要青年有骨气。骨气之外,勇气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青年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有做事的勇气,也要有拒绝诱惑的勇气。

  沁园春·长沙字音字形

  1.识记字音

  沁(qìn)园春

  百舸(gě)

  寥廓(liáo kuò)

  峥嵘(zhēng róng)

  2. 识记字形

  沁(qìn)沁园春

  泌(mì)分泌

  竞(jìng)竞争

  竟(jìng)竟然

  怅(chàng)惆怅

  伥(chāng)为虎作伥

  寥(liáo)寥廓

  谬(miù)荒谬

  缪(móu)未雨绸缪

  峥(zhēng)峥嵘

  狰(zhēng)狰狞

  携(xié)携手

  镌(juān)镌刻

  遏(è)遏止

  碣(jié)墓碣

  竭(jié)竭力

  遒(qiú)遒劲

  酋(qiú)酋长

  创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长沙是毛泽东早年读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1911年,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长沙长达12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1914年至1918年,他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4月,毛泽东与萧子升等一批志同道合的学友,在长沙市荣湾镇刘家台子蔡和森家成立了新民学会,萧子升被选为总干事,毛泽东和陈书农被选为干事。1919年起,毛泽东先后在长沙修业小学、湖南一师附属小学等校任教。“五四”运动时期,他组织领导了湖南的学生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接着,他领导了“驱张运动”。1920年9月,毛泽东与何叔衡在长沙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次年7月,他和何叔衡作为湖南代表出席中共一大。10月10日,他们在长沙建立中共湖南支部,毛泽东为书记。不久,又组建中共湘区委员会,也任书记。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到上海、广州等地参加中共中央和国民党中央的领导工作。9月,又返回长沙,领导反对湖南省省长赵恒惕的斗争,并开展工农运动。1925年2月,他带着妻儿回到韶山养病,并领导开展农民运动。8月28日,赵恒惕电令湘潭县团防局逮捕毛泽东。毛泽东得到消息后,秘密潜入长沙。在赵恒惕追捕下,他却在长沙待了一二十天,会见了中共湘区、省工团联合会、文化书社的负责人。9月上旬,他奉命赴广州参加国民政府工作,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离开长沙前夕,毛泽东重登岳麓山,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这首词。

  《沁园春·长沙》简介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词作。此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借秋景以抒发革命激情;下阕侧重抒情,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抒写昂扬的意气和豪迈的激情。全词风格豪放,用典贴切,景物壮丽,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工诗词。著有《毛泽东诗词》《毛泽东文集》等。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朗读感受词的慷慨激昂的情感。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景、情的崇高美。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作品内容、感情,建立整体认知。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秋景的把握,感受词的崇高美。

  三、德育目标

  通过对抒情主人公及少年形象的把握,感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青年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以国家振兴为己任的伟大情怀,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词内容,学会赏析诗词。

  2、感悟词人崇高的理想和开阔的胸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词是一种具有音乐性的作品,很讲究节奏、韵律,所以,只有诵读出来才能感受词的艺术境界,下面听录音朗读,整体感知此词的艺术境界。

  (教师)从朗读中,你们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慷慨激昂

  2、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看看能否读出这种情感?

  3、学生朗读,边读边思考,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写景下片:忆事

  三、鉴赏课文

  (一)赏析词的上片

  1、词的前三句给我们透露哪些信息?

  (学生朗读,个别回答,老师总结)

  交代观景的人物、时间、地点

  2、站在橘子洲头,毛泽东看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水、船、鹰、鱼

  3、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色彩绚丽、生机勃勃

  4、面对这样的美景,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对祖国河山的赞美

  毛泽东又想到了什么?

  明确:毛泽东不仅仅是感慨祖国山河的广阔、壮观,尤为祖国命运担忧,从而有了深沉的思考—国家的命运由谁来主宰,抒发一种忧国忧民之情。

  (二)赏析词的下片

  1、对于“谁主沉浮”的问题,作者在下片是否做出回答?

  (学生带着问题朗读下片)

  2、词的下片忆事,作者回忆了哪些事?(PPT展示毛泽东在长沙和同学们的一段经历。)

  (学生诵读课文,结合诗句概括)评论国家大事;写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和军阀作斗争。

  3、从诗人对往事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一群怎样的青年?

  意气风发、才华横溢、蔑视权贵。

  4、读结尾三句,这表现了青年毛泽东和同学怎样的气概?作者借这一问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激流勇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从而含蓄地回答上片的问题。

  5、学生朗读下片,体会词人的豪情壮志。

  四、启迪感悟

  学完全词,你从这些革命青年身上受到哪些启示?

  五、小结(PPT展示)

  六、(若还有时间)听录音,再次感受词的意境,模仿录音自由朗诵,背诵全词。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上片:写景—绚丽多彩,生机勃勃

  抒情—忧国忧民之情

  下片:忆事—不平凡

  怀人—意气风发、才华横溢、蔑视权贵、敢于斗争

  抒情—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沁园春·长沙》一词是毛泽东代表作之一,抒发了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理想和抱负。就教材而言,这首词是整本书中的第一篇课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就学生而言,同学们对毛泽东有崇敬之情,渴望了解毛泽东这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是怎样的,因此对学习本词有着浓厚的兴趣。就知识掌握、能力培养而言,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朗读,鉴赏诗词的能力,所以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该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我的教学设想是:首先是从毛泽东生平事迹导入,引出高一新生来到新的环境前的志向,以及在新环境中的坚守。其次是关于词这一文学样式的介绍。重点教会学生读诗。再次是把握诗歌的根本性问题:景物——特征——情感。即景物、意象、意境的概念。掌握诗歌鉴赏的两个根本原则理论:披文入情与知人论世。最后是把握诗歌中景物描写的方法:视角变化、动静结合、色彩对比、渲染烘托。

  两节课下来,觉得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有一定的收获,美中不足的是我太注重课堂结构流程的完整,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重点,课后我经过反思认识到在诗歌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一定要突出强化:

  一、学生自我体验的培养发掘。

  诗是一种文学表达形式,鉴赏诗歌是对诗人创造的意象世界的再度描摹,从而让我们沉浸于“对描摹世界的再度体验之中”。学生阶段,应该学会欣赏感悟,否则,会少了很多美的情感体验。具体过程就是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表达独特的感悟,缓缓咀嚼出诗歌的滋味。可在学生再读和品读环节中让学生自由发表对身为革命者的毛泽东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的感悟。可以让学生从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四幅图中任选一幅感悟鉴赏体验。

  二、学生诵读诗歌习惯的养成。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仅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学诗歌要重视读,更要学会带着情感读,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朗读者必须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这要求学生朗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方能打动听众。因为诗人艺术概括生活的同时,总是展开想象的翅膀,上下求索,驰骋古今,笼天地于形内,措万物于笔端。那么解读诗作的最佳境界就是把诗人的想象还原,这一点不太容易做到,但我们可以诵读,让学生展开自己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尽力地去接近诗人,从而做到切实体会作品内容。就本课而言,课上加强诵读指导,有利于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美,也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可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

  (2)学生自由朗读初读,入境,审美感知

  (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

  (4)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

  (5)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一、说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而朗读是获得语感的重要途径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所以我将在以情为基点,以悟为强音,以读为手段来指导我的教学。

  二、说教材

  《沁园春·长沙》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中的“吟诵青春”版块,该板块意在指导学生在诗歌吟诵活动中礼赞青春生命、体验青春激情本词是毛泽东代表作之一,抒发了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理想和抱负这首词是本专题也是整本书中的第一篇课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我将用一课时把它上完

  三、说学情。

  从情感上来说,同学们对毛泽东有崇敬之情,渴望了解毛泽东这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是怎样的,因此对学习本词有着浓厚的兴趣从知识与能力上来说,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朗读,鉴赏诗词的能力,所以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该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四、说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在诵读这首词的过程中领悟词壮美、开阔的意境。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树立远大的理想。

  五、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品味词作的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领会毛泽东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六、说教法学法

  教法:品读赏析法,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这首词,在品读中读出词韵,品出词情。

  学法:合作探究法,通过合作讨论,深入探究的方法来理解赏析这首词。

  七、说教学过程

  综合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展示图片,情境导入

  我的设想是在播放舒缓的轻音乐的同时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湘江秋景的相关图片,问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有何感想,然后以毛泽东如果看到这些又会有何感受来导入新课《沁园春·长沙》的学习如此导入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

  2、走进诗人,了解背景

  在课前我将让学生收集作者毛泽东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等资料,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来作相关介绍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对毛泽东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我希望我的学生是主动的吸收知识,而非被动的接受。

  3、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我将让学生齐读本词,指出朗读时存在的问题,然后请个别学生朗读,给予一定的朗读指导,接着播放名家朗读,学生听完朗读后交流朗读后的感想,思考这首词描写了哪些画面,主要内容是什么在此环节安排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朗读,并做一定的朗读指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还可以让学生对该词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过程,理解词所要表达的含义。

  4、品读诗歌,感悟赏析

  我将带领学生品读词描绘的四幅画面,重点赏析湘江秋景图和中流击水图,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学生找出词中认为锤炼精彩的字,说明精彩在哪里?二是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三是作者在创作这首词时做了哪些精心的构思布局?我设计的意图是希望能够提高学生鉴赏词作的能力,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够懂得欣赏作者创作时构思布局的独特,感受作者的用心。

  5、课外阅读,拓展延伸

  我将带领学生阅读毛泽东的《卜算子&8226;咏梅》和《沁园春·雪》这两首词,进一步走进毛泽东,感受毛泽东的理想和抱负要求学生任选其中一首词加以赏析,写出之间的感受和理解设计的目的在于希望学生通过赏析对词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从而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沁园春·长沙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相关文章:

《沁园春 长沙》原文及翻译赏析05-06

长沙过贾谊宅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8-10

《沁园春·雪》原文及翻译赏析01-21

沁园春·寄稼轩承旨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2-14

中秋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1-04

《月夜》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2-19

酌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2-10

登楼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0-26

蝉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