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原文及赏析古诗赏析

时间:2023-09-26 09:29:04 泽楠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原文及赏析古诗赏析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原文及赏析古诗赏析

  原文: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注释:

  ⑴武威:即凉州,今甘肃武威。判官:官职名,为地方长官的僚属。碛西:即沙漠之西,指安西。行军:指出征的军队。

  ⑵火山:即火焰山,在今新疆,从吐鲁番向东断续延伸到鄯善县以南。

  ⑶都护行营:指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行营。行营:出征时的军营。太白:即金星。古时认为太白是西方之星,也是西方之神。

  ⑷角:军中乐器,亦用以报时,略似今日的军号。

  翻译:

  五月的火焰山行人稀少,看着您骑马迅疾如飞鸟。

  都护军营在太白星西边,一声号角就把胡天惊晓。

  赏析1:

  这首诗载于《全唐诗》卷二百零一,是一首即兴口占而颇为别致的送行小诗。首句似即景信口道来,点明刘判官赴行军的季候(“五月”)和所向。“火山”即今新疆吐鲁番的火焰山,海拔四、五百米,岩石多为第三纪砂岩,色红如火,气候炎热。尤其时当盛夏五月,那是“火云满山凝未开,鸟飞千里不敢来”(《火山云歌送别》)的。鸟且不敢飞,无怪“行人少”了。所以此句还写出了火山赫赫炎威。而那里正是刘判官赴军必经之地。这里未写成行时,先出其路难行之悬念。

  接着便写刘判官过人之勇。“看君马去疾如鸟”,使读者如睹这样景象:烈日炎炎,黄沙莽莽,在断绝人烟的原野上,一匹飞马掠野而过,向火山扑去。可见那骑者身手是何等矫健不凡。以鸟形容马,不仅写出其疾如飞,又通过其小,反衬出原野之壮阔。本是“鸟飞千里不敢来”的火山,现在竟飞来这样一只不避烈焰的勇敢的“鸟”,令人肃然起敬。这就形象地歌颂了刘判官一往无前的气概。全句以一个“看”字领起,赞叹啧啧声如闻。

  “都护行营太白西。”初看第三句不过点明此行的目的地,说临时的行营远在太白星的西边──这当然是极言其远的夸张。这样写却显得很威风,很有气派。细细品味,这主要是由于“都护行营”和“太白”二词能唤起庄严雄壮的感觉。它们与当前唐军高仙芝部的军事行动有关。“太白”,亦称金星,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在某种情况下预示敌人的败亡(“其出西失行,外国败”,见《史记·天官书》)。明白这一点,末句含意自明。

  “角声一动胡天晓”这最后一句真可谓一篇之警策。从字面解会,这是作者遥想军营之晨的情景。本来是拂晓到来军营便吹号角,然而在这位好奇诗人天真的心眼里,却是一声号角将胡天惊晓(犹如号角能将兵士惊醒一样)。这实在可与后来李贺“雄鸡一声天下白”的奇句媲美,显出唐军将士回旋天地的凌云壮志。联系上句“太白”出现所预兆的,这句之含蕴比字面意义远为深刻,它实际等于说:只要唐军一声号令,便可决胜,一扫如磐夜气,使西域重见光明。此句不但是赋,而且含有比兴、象征之意。正因为如此,这首送别诗才脱弃一般私谊范畴,而升华到更高的思想境界。

  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之窠臼。它没有直接写惜别之情和直言对胜利的祝愿。而只就此地与彼地情景略加夸张与想象,叙述自然,比兴得体,颇能壮僚友之行色,惜别与祝捷之意也就见于言外,在送别诗中堪称独具一格了。

  赏析2:

  天宝十载(751)四月,西北地区的石国太子引大食袭击唐军,唐政府调河西节度使高仙芝为安西都护府节度使带兵还击。作者当时在武威(今甘肃武威市),这首诗即为送刘判官(名单)赴安西军前而作。碛西,安西节度使亦称碛西节度使。行军,等于说行营。

  “火山五月行人少”,叙写出行时间和征途环境。火山,又叫火焰山,其地山石皆赤,气候酷热,故有是称。作者在《火山云歌送别》中曾说这里“火云满山凝未开,鸟飞千里不敢来。”如今又正是夏历五月,“行人少”当非夸张。在这样的背景上,第二句立即推出刘判官的形象:“看君马去疾如鸟”。用“鸟”比喻刘判官策马疾进,等于以飞喻驰。这个比喻新鲜、生动、准确,联系上引“鸟飞千里不敢来”,更见刘判官一往无前的报国精神。当然,读者如果通过刘判官的形象联想到盛唐时期的时代精神,联想到天宝年间唐军的强大气势和整饬军容,联想到正义之师将无险不可越、无坚不可摧,我以为都不是没有道理的。

  如果说此诗前两句对环境与主人公的描写只是点到为止的话,那么后两句更是含而不露了。“都护行营太白西”,表面上不过只写行营位置,可是太白(即金星)既是西方之星,又被古人认为是军旅吉兆,因此,这一句的背后还暗含着唐军不久便可深入极西,击退敌人,收复失地等诸多内容。末句“角声一动胡天晓”也似乎只在状景,其实,悲壮苍凉的角声里,一方面诉说着刘判官及唐军官兵的绵绵乡思,一方面又饱含着气慑强胡的力量。至于“胡天晓”,则双关着天亮及胜利两重含义。作为一首绝句,这首诗表面上单纯平淡,骨子里却有着耐人回味的不尽之意,这是十分可贵的。

  还得一提的是,写这首诗时刘判官并未启程,诗中的内容全是作者的想象。想象是创作的重要条件。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美学》第1卷)。作者身在送行席前,但头脑中一忽儿出现了刘判官穿越火山的神武场面,一忽儿又幻化成苍凉雄爽的拂晓军营……通过这些想象,诗人寄托了他对刘判官的真诚敬仰和祝福。这样写,形象、生动,不落俗套,比抽象地诉说离情、互道勉励要高明得多。

  唐人近体诗,一般都用平声韵脚,此诗却用仄声。仄声字,读音急促、清亮,这为刻画刘判官迅疾行军的英武形象和构成诗篇高亢健爽的格调,也起了不小的积极作用。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年-770年),荆州江陵(今湖北荆州)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世人也称“岑嘉州”。仙州、晋州刺史岑植之子。中国唐代诗人。

  岑参出生于官僚家庭,幼年丧父,砥砺苦学,遍读经史。20岁献书天子,希以此获取官位而未能如愿。天宝三年(744年),岑参进士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僚佐,后在天宝末年赴北庭,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其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东归,经杜甫等举荐为右补阙。大历元年(766年)入蜀,初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僚属,后任嘉州刺史。大历三年(768年)罢官,东归受阻,寓居于蜀。大历四年(769年)岁末,卒于成都。

  岑参的诗远近传播,影响广泛。早期诗歌多为写景、纪游、赠答、送别和嗟叹仕途不遇之作,其中写景之作诗风奇峭清丽,如《暮秋山行》《高冠谷口招郑鄠》《初授官题高冠草堂》等,清丽俊逸,造意炼语俱奇;《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等送别诗亦为抒情佳篇。岑参因边塞生活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亦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这些诗色调雄奇瑰丽,充满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其边塞诗代表作有《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其诗集最初由杜确于岑参殁后30年编成,凡8卷。后陈铁民、侯忠义和刘开扬亦为其作有《岑参集校注》和《岑参诗集编年笺注》。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原文及赏析古诗赏析】相关文章: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_古诗大全12-27

[唐]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原文、注释、赏析10-26

送陈七赴西军原文及赏析08-21

《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原文及赏析10-15

《送李侍御赴安西》原文及赏析10-15

《送李侍御赴安西》原文及赏析08-19

送李侍御赴安西原文、赏析08-14

《送刘昱》原文及赏析10-15

送刘昱原文及赏析08-10

(精)《送李侍御赴安西》原文及赏析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