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浪淘沙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2-11-11 14:34:44 赏析 我要投稿

浪淘沙原文及赏析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浪淘沙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浪淘沙原文及赏析 篇1

  好梦最难留,吹过仙洲。寻思依样到心头。去也无踪寻也惯,一桁红楼。

  中有话绸缪,灯火帘钩。是仙是幻是温柔。独自凄凉还自遣,自制离愁。

  翻译

  美好的梦境最难留住,梦中我到了仙人居住的地方。现在回味起来,那梦境依旧留在心头。梦中的情事在醒来后消失无踪,只能向空寻觅,我对此已经习惯,尚记得梦中出现的那一角红楼。

  在那梦中的红楼上,我和那个人细细密语,灯火荧荧,帘钩低垂。这般温柔的场景如幻境,又如仙境。醒来后只剩下我一个,孤独又凄凉,只得独自排遣这离别的愁绪。

  注释

  仙洲:海上的仙境。

  依样:按照梦中的形状。

  一桁:一座,一排。

  桁:梁上的横木。

  绸缪:缠绵,情意深厚。

  遣:排遣。

  赏析

  托梦写情。“好梦最难留”,劈空而来,情势完足,醒入耳目,总摄全篇。至少包含三层意思:作者曾有个美好的梦,美梦已经逝去,十分怀恋它。“最难留”,是因为最想留,加深了“好梦”所表现的感情。这句是极丰富的个人情感的凝缩,是对古今中外人们某些感情生活经验的概括,是作者最深沉的感叹。读之使人回味再三,产生强烈的共鸣。作者声称写梦,但那发自肺腑的感喟却使人疑梦为真。“吹过仙洲”,好梦都是短的。作者的好梦象一阵风,就那么容易吹走了。风吹好梦飞越大海到了神仙居住的小岛。“仙洲”写梦的归宿,显示梦的美和对它逝去的伤感。也许作者希望它在“蓬莱宫中日月长”吧。词写到这儿,象似一首乐曲已近尾声,又象主人公在凝神思考。“寻思依样到心头。”“寻思”,承首句怀恋好梦的含义,写寻梦。“依样”,依照那个梦境的样子。这句是说,作者想念着那好梦,把它又完好地唤了回来。可见对好梦的印象之深,突出了“好”字。但这句重要的作用是强调下文写的梦境。

  “去也无踪寻也惯”,回应首句好梦已逝的含义,并解释了“依样”。因为作者经常重温这好梦,已完全纯熟。每当想起它,眼前首先浮现的是“一桁红楼”。这是复道行空、楼阁玲珑的非凡去处。交待了好梦的环境和在这环境中的佳人。应指出,作者始终没直接写伊人,只用环境烘托。既然是好梦,则主人公爱之,那么这梦决非只有景观。人不是追随环境的,环境之可人,总因为这环境中有合意的人。且“红楼”是富贵女子居处,说有佳人无误。

  “中有话绸缪,灯火帘钩”,“中”字把上下阕紧密连接起来。自然,这“中”是指红楼之中。它有一种明显的效果,就是把作者和词境的距离拉长了。似乎作者超然物外地在观察想象人间情侣的奥妙。那红楼中的人有说不完的话,缱绻缠绵。不知不觉已到夜阑灯上时,银钩乍摘,宝帘轻放。这两句看似不经心不用力,其实恰是以浓墨重彩画出了难忘的一幕。作者与词境不即不离,所写则不好凿实。

  “是仙是幻是温柔”,由前面描写梦境的远景、中景推向近景,但却移开了镜头。用梦幻般的感受代替了实写。“仙”“幻”“温柔”又象从不同角度状写佳人的超凡绰约的风姿和妩媚柔和的天性。这个词句等于三个判断句,可以说表现了多方面的美,但不如说表现出一种难以说清的美感。三个形容词前都用判断词“是”,反而不能表达明确的判断,使人感到一种选择不到最恰当的词的困惑,言有尽意犹未尽。

  “独自凄凉还自遣,自制离愁。”写好梦已远远离去,只剩自己孤独寂寞。梦醒后加倍的凄凉使作者感到重压,但排遣它还要靠自己。这凄凉之感其实就是离愁别绪。揭示离愁的主旨已经水到渠成。“自制离愁”承以上词意,明写离愁,但偏用“自制”否定了它的实有,说这不同于一般的离愁,只不过是自己心造的幻影,是自己编制的美好情境。又归结到写梦。刚露出真实的端倪,又及时遮掩过去。闪闪烁烁,似是而非,读来颇有山重水复之感。实际上,写离愁是本词的主旨。

  这首词依感情的起落、转承显示层次,写得节奏鲜明,意脉贯通,跌宕有致,摇曳多姿。以梦境为中心,有如叙述自己生活里曾有的一个美好的故事。围绕这个故事,写出自己的感触。词意虽影影绰绰,但合作者的主张:“古来情语爱迷离”,且不失具有一种艨胧之美。

  创作背景

  龚自珍自嘉庆十五年(1810年)开始填词,嘉庆十七年(1812年),其外祖父段玉裁已看到龚自珍的《怀人馆词》三卷,《红禅词》二卷。后来,龚自珍将《红禅词》删定为《无著词选》。根据《无著词选》中词作的排列顺序,大致可判断此词作于嘉庆十五年前后,是其二十岁左右初学填词时之少作。=

  浪淘沙原文及赏析 篇2

  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翻译

  整日在借酒浇愁的状态中渡过,一生的努力因没能改变国家的败局而全部成空。古今往来的英雄们本就不多,却因时间的流逝而淹没,再也难找到像刘邦、秦始皇那样的英雄。

  少年繁华如梦,如今一一破灭,让人直欲遁入空门,做隐逸之士,可真正要去寻觅夜半禅钟的时候,却只有卷地的西风,严酷的现实,教人无梦可做,无处可托。

  注释

  身世:平生。

  酒杯:借酒浇愁。

  汉殿:刘邦,代指汉代宫阙;秦宫,秦始皇,代指秦朝宫阙。

  梦入:梦境。少年丛,当谓英雄年少种种。

  歌舞:身世。

  误:没有。

  西窗:思念,代指抱负。

  卷地:谓贴着地面迅猛向前推进。多指风。代指身世悲凉。

  鉴赏

  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当是作者后期的作品,词虽以“万事皆空”总摄全篇,实充盈家国身世之感,风格沉郁悲凉。上片怀古,实叹喟今无英雄,秦汉盛世难再。下片歌舞匆匆者,亦少年盛事惟梦境再现。《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描写的是人到中年,有些凄凄惶惶心态,但又不趋炎附势的低姿态。此词当是作者后期的作品。

  辛弃疾也信奉老庄,在《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这首词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似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销磨的痛苦。

  上阙:“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英雄惜英雄的怅然,刘邦和秦始皇的时代,是他认为两个英雄豪杰辈出又命运起伏的时代。古今往来的英雄们,为时间的流逝而淹没,但是心中的宏大梦想缺不曾忘却,字里行间中作者为国家舍身立命而不达的情怀更加让人感慨。

  上阕首句“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有充盈家国身世之感,风格悲凉、沉郁。“雨打风吹”原指花木遭受风雨摧残。比喻恶势力对弱小者的迫害。也比喻严峻的考验。此处表达出作者舍身报国决心的坚持。

  下阙:"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后阙是写少年梦被山僧撞破,惊醒后难眠,却连钟声也听不得,只有西风呜咽。虽然表面上看是想逃避现实,实际上作者丝毫没有忘记国家大事,时刻想着的还是报效国家。“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卷地西风“更是突出看当时严酷的现实。

  这首词在艺术手法上的高明之处在于联想与造境上。丰富的联想与跌宕起伏的笔法相结合,使跳跃性的结构显得整齐严密。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反而正,感情亦如江上的波涛大起大落,通篇蕴含着开阖顿挫、腾挪跌宕的气势,与词人沉郁雄放的风格相一致。

  创作背景

  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至南宋嘉泰三年(1203年),作者为闲居带湖、瓢泉时期,其间除南宋绍熙三年(1192年)至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一度被起用为福建安抚使外,一直赋闲在家。由于感情抑郁不平,时间又悠闲有余,故尔这一期是他创作的鼎盛时期。

  浪淘沙原文及赏析 篇3

  原文: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诗词赏析:

  “山远”两句,叙景随情移。“翠眉”,青翠的山气。此言秋日重阳本是登高揽胜的好时节,但因为词人心情抑郁,即使远望寒山虽是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在他心目中也是感到凄凄凉凉,使他不忍细睹。“菊花”一句,以人拟菊。“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一样楚楚动人。“净洗”两句,房中插菊,点重阳(九日)景色。词人说:我将绿玉杯洗涤得干干净净,并打来清冽的井水放进杯中,插上我为您专门(指吴见山)摘来的菊花,拿来您这儿,让它散发出阵阵清香吧。

  “乌帽”两句,写自己已老。言自己虽然用黑色的帽子遮盖住白头发,以免显露出自己的老态来,但是秋风狂劲,仍旧不时地要从头上的“乌帽”中,吹飘出白发来。“一年”一句,直叙去吴见山家饮酒。词人说:我在这一年中的重阳佳节,就在老朋友家的西厢房中醉酒度过去算了。“秋色”两句,写自己心中抑郁,愁闷的原因。“秋色”、“雁声”与“斜阳”,都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身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的哀愁的根源,所谓触景生情也。故周邦彦《玉楼春》词有“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之叹;而元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中也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哀伤;李商隐也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叹。这些与梦窗此词的结尾两句,何其相似。

  浪淘沙原文及赏析 篇4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朝代:唐朝

  作者: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

  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

  既然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

  汇集到银河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注释

  ⑴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⑵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⑶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

  ⑷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上下簸动。

  ⑸自天涯:来自天边。李白有一首诗中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古人认为黄河的源头和天上的银河相通

  赏析: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浪淘沙原文及赏析 篇5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作者: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译文

  九曲黄河从遥远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黄沙。

  既然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汇集到银河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织女家里做客吧。

  注释

  ⑴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⑵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地方很多。

  ⑶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

  ⑷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样子。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上下簸动。

  ⑸自天涯:来自天边。李白有一首诗中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古人认为黄河源头和天上银河相通

  (6)牵牛织女:银河系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夜晚相会一次。牵牛:即传说中牛郎。

  赏析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厌恶和对美好生活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田园牧歌生活憧憬。这种浪漫理想,以豪迈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美。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见唐·刘禹锡《浪淘沙》。淘:用水冲洗。簸:摇动。自:来自。这两句大意是:九曲黄河之中有无数抄砾,它们随同黄河流经万里,经受了浪涛冲洗和狂风簸荡,从天涯一直来到这里。

  作者歌咏九曲黄河中万里黄沙,赞扬它们冲风破浪,一往无前顽强性格。我们引用时可取其象征意义,歌颂与它们有着共同特点事物或人们。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这是唐代作者刘禹锡见黄河后留下感慨,也是他对宁静生活一种向往,而时间让世事变得复杂,追逐静已是现代人一种精神渴求。九曲黄河沉积下来是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最大特点就是静,它们深埋在河水转弯处山坳里,在浮华背后深深地拽住民族根,使我们在追逐中不会迷失方向。

  唐代大作者刘禹锡一阕《浪淘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滔滔黄河来龙去脉和雄伟气势。其中,还诗情画意地联想到随着层层波浪,去美丽传说中天仙佳侣之家做客。

  浪淘沙原文及赏析 篇6

  《浪淘沙》作品介绍

  《浪淘沙·把酒祝东风》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此词是作者与友人梅尧臣在洛阳城东旧地重游有感而作,词中伤时惜别,抒发了人生聚散无常的感叹。上片由现境而忆已过之境,即由眼前美景而思去年同游之乐;下片再由现境而思未来之境,含遗憾之情于其中,尤表现出对友谊的珍惜。全词笔致疏放,婉丽隽永,含蕴深刻,耐人寻味。

  《浪淘沙》原文

  浪淘沙

  把酒祝东风⑴,且共从容⑵。垂杨紫陌洛城东⑶。总是当时携手处⑷,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⑸,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⑹?

  《浪淘沙》注释

  ⑴把酒:端着酒杯。

  ⑵从容:留恋,不舍。

  ⑶紫陌:紫路。洛阳曾是东周、东汉的都城,据说当时曾用紫色土铺路,故名。此指洛阳的道路。洛城:指洛阳。

  ⑷总是:大多是,都是。

  ⑸匆匆:形容时间匆促。

  ⑹“可惜”两句: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诗:“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浪淘沙》原文翻译

  端起酒杯向东方祈祷,请你再留些时日不要一去匆匆。洛阳城东垂柳婆娑的郊野小道,就是我们去年携手同游的地方,我们游遍了姹紫嫣红的花丛。

  欢聚和离散都是这样匆促,心中的遗恨却无尽无穷。今年的花红胜过去年,明年的花儿将更美好,可惜不知那时将和谁相从?

  创作背景

  此词为春日与友人在洛阳城东旧地同游有感而作。据词意,在写作此词的前一年春,友人亦曾同作者在洛城东同游。公元1031年(宋仁宗天圣九年)三月,欧阳修至洛阳西京留守钱惟演幕做推官,与同僚尹洙和河南县(治所就在洛阳)主簿梅尧臣等诗文唱和,相得甚欢,这年秋后,梅尧臣调河阳(治所在今河南孟县南)主簿,次年(明道元年,1032)春,曾再至洛阳,写有《再至洛中寒食》和《依韵和欧阳永叔同游近郊》等诗。欧阳修在西京留守幕前后共三年,其间仅公元1032年(明道元年)春在洛阳,此词当即此年所作。词中同游之人或即梅尧臣。

  《浪淘沙》赏析

  此词上片叙事,从游赏中的宴饮起笔。这里的新颖之处,是作者既未去写酒筳之盛,也未去写人们宴饮之乐,而是写作者举酒向东风祝祷:希望东风不要匆匆而去,能够停留下来,参加他们的宴饮,一道游赏这大好春光。首二句词语本于司空图《酒泉子》“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而添一“共”字,便有了新意。“共从容”是兼风与人而言。对东风言,不仅是爱惜好风,且有留住光景,以便游赏之意;对人而言,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方归。“洛城东”揭出地点。洛阳公私园囿甚多,宋人李格非著有《洛阳名园记》专记之。京城郊外的道路叫“紫陌”。“垂杨”和“东风”合看,可想见其暖风吹拂,翠柳飞舞,天气宜人,景色迷人,正是游赏的好时候、好处所。所以末两句说,都是过去携手同游过的地方,今天仍要全都重游一遍。“当时”就是下片的“去年”。“芳丛”说明此游主要是赏花。

  下片是抒情。头两句就是重重的感叹。“聚散苦匆匆”,是说本来就很难聚会,而刚刚会面,又要匆匆作别,这怎么不给人带来无穷的怅恨呢!“此恨无穷”并不仅仅指作者本人而言,也就是说,在亲人朋友之间聚散匆匆这种怅恨,从古到今,以至今后,永远都没有穷尽,都给人带来莫大的痛苦。“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己矣!”(南朝梁江淹《别赋》)好友相逢,不能久聚,心情自然是非常难受的。这感叹就是对友人深情厚意的表现。下面三句是从眼前所见之景来抒写别情,也可以说是对上面的感叹的具体说明。“今年花胜去年红”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今年的花比去年开得更加繁盛,看去更加鲜艳,当然希望同友人尽情观赏。说“花胜去年红”,足见作者去年曾同友人来观赏过此花,此与上片“当时”相呼应,这里包含着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也说明此别已经一年,这次是久别重逢。聚会这么不容易,花又开得这么好,本来应当多多观赏,然而友人就要离去,怎能不使人痛惜?这句写的是鲜艳繁盛的景色,表现的却是感伤的心情,正是清代王夫之所说的“以乐景写哀”。末两句更进一层:明年这花还将比今年开得更加繁盛,可惜的是,自己和友人分居两地,天各一方,明年此时,不知同谁再来共赏此花啊!再进一步说,明年自己也可能离开此地,更不知是谁来此赏花了。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立意与此词相近,可以合看,不过,杜诗意在伤老,此词则意在惜别。把别情熔铸于赏花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构思新颖,富有诗意,是篇中的绝妙之笔。而别情之重,亦说明同友人的情宜之深。

  清人冯煦谓欧阳修词“疏隽开子瞻(苏轼),深婉开少游(秦观)”(《宋六十家词选例言》)。此词笔致疏放,婉丽隽永,近人俞陛云的评价正说明它兼具这两方面的特色。

  名家点评

  俞陛云:“因惜花而怀友,前欢寂寂,后会悠悠,至情语以一气挥写,可谓深情如水,行气如虹矣。”(《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浪淘沙》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浪淘沙原文及赏析 篇7

  唐代: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译文

  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

  既然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汇集到银河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注释

  ⑴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⑵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⑶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

  ⑷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上下簸动。

  ⑸自天涯:来自天边。李白有一首诗中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古人认为黄河的源头和天上的银河相通

  (6)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作品赏析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见唐·刘禹锡《浪淘沙》。淘:用水冲洗。簸:摇动。自:来自。这两句大意是:九曲黄河之中有无数的抄砾,它们随同黄河流经万里,经受了浪涛的冲洗和狂风的`簸荡,从天涯一直来到这里。

  诗人歌咏九曲黄河中的万里黄沙,赞扬它们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的顽强性格。我们引用时可取其象征意义,歌颂与它们有着共同特点的事物或人们。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见黄河后留下的感慨,也是他对宁静生活的一种向往,而时间让世事变得复杂,追逐静已是现代人的一种精神渴求。九曲黄河沉积下来的是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静,它们深埋在河水转弯处的山坳里,在浮华背后深深地拽住民族的根,使我们在追逐中不会迷失方向。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一阕《浪淘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滔滔黄河的来龙去脉和雄伟气势。其中,还诗情画意地联想到随着层层波浪,去美丽传说中的天仙佳侣之家做客。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浪淘沙原文及赏析 篇8

  浪淘沙·其一 唐朝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浪淘沙·其一》译文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浪淘沙·其一》注释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

  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上下簸动。

  自天涯:来自天边。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浪淘沙·其一》赏析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见唐·刘禹锡《浪淘沙》。淘:用水冲洗。簸:摇动。自:来自。这两句大意是:九曲黄河之中有无数的砂砾,它们随同黄河流经万里,经受了浪涛的冲洗和狂风的簸荡,从天涯一直来到这里。诗人歌咏九曲黄河中的万里黄沙,赞扬它们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的顽强性格。我们引用时可取其象征意义,歌颂与它们有着共同特点的事物或人们。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采用了张骞为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这首诗通俗易懂,常见诸儿童读物。刘禹锡写诗常借物抒情言志,牛郎和织女是天上的星宿名称,和高高在上、距己遥远的朝中之位相似。刘禹锡本在高处任职,由于谗言遭到贬谪下放的不公待遇,但诗人为苍生造福的社会理想永不改变。刘禹锡渴望回到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位,有一番作为,纵然是恶浪频袭也不改入世的初衷。由此可见,诗人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多么让人欣羡!这首诗用夸张等写作手法抒发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气势大起大落,给人一种磅礴壮阔的雄浑之美,一不留神就会落后于诗人的思路。

  《浪淘沙·其一》创作背景

  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一度奉诏后还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后历任和州刺史。他没有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这首诗正是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浪淘沙原文及赏析 篇9

  原文: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的词。

  伊尹和吕尚两人曾是渔翁和农夫,他们曾经历所有的穷困而发达。如果不是汤王、文王发现并重用,他俩也就老死山野了。汤武二帝虽然是偶遇贤臣,使得如云生龙,风随虎一般,谈笑中建起了王业,可是直到千载之后的今天,他俩的功劳又有谁敢与其争比!

  浪淘沙原文及赏析 篇10

  浪淘沙

  [唐] 皇甫松

  滩头细草接疏林,

  浪恶罾舡半欲沉。

  宿鹭眠鸥飞旧浦,

  去年沙觜是江心。

  作品赏析

  《浪淘沙》是较早的词调之一,形式与七言绝句同,内容则多借江水流沙以抒发人生感慨,属于“本意”(调名等于词题)一类。皇甫松此词抒写人世沧桑之感,表现得相当蕴藉。

  首句写沙滩远景:滩头细草茸茸,遥接岸上一派疏林。细草初生,可见是春天,也约略暗示那是一带新沙。次句写滩边近景:春潮带雨,挟泥沙而俱下,水昏流急,是扳臀罾捕鱼的好时节。但由于波浪险恶,罾船时时有被弄翻的危险。两句一远一近,一静一动,通过细草、疏林、荒滩、罾船、浪涛等景物,展现出一幅生动的荒沙野水的图画,虽然没有一字点出时间,却能表达一种暮色苍茫之景。正因为如此,三句写到“宿鹭眠鸥”就显得非常自然。大江有小口别通为“浦”。浦口沙头,乃水鸟栖息之所。三句初似客观写景,而联系末句读来,“旧浦”二字则大有意味。今之“沙嘴”乃“去年”之“江心”,可见“旧浦”实为新沙。沙嘴虽新,转瞬已目之为泪,言外便有余意。按散文语法,末句应为“沙嘴去年是江心”。这里语序倒置,不仅音韵和婉协律,而“沙嘴是江心”的造语也更有奇警,言外之意更显。

  偌大感慨,词中并未直接道出,而是系之于咏风浪之恶,沙沉之快。而写沙沉之快也未直说,却通过飞鸟归宿,认新沙为旧浦来表现。手法纡曲,读来颇有情致。前三句均为形象画面,末句略就桑田沧海之意一点,但点而未破,读者却不难参悟其中遥深的感慨,也就觉得那人世沧桑的大道理被它“一语破尽”。

  浪淘沙原文及赏析 篇11

  【原文】

  浪淘沙·红影湿幽窗

  红影湿幽窗①,瘦尽春光。雨余②花外却斜阳。谁见薄衫低髻子③,抱膝思量。

  莫道不凄凉,早近持觞。暗思何事断人肠。曾是向他春梦里④,瞥遇回廊。

  【注释】

  ①红影二句:意谓从小窗里望去,春雨打湿了红花,春光将尽了。 瘦尽,以.人之清瘦喻春天将尽。

  ②雨余:犹言雨后。

  ③低髻子:低垂的发髻,即指低垂着头。

  ④曾是二句:意谓让我伤心断肠的是,曾像春梦一样地在回廊里与她相遇。

  【白话译文】

  秋天的雨是无尽的悲凉,这秋却像是用这夜里的雨做成的。悲的入心,凉的好像就是滴在心头。本来想珍重身体,却无端的又把愁绪添到心里,病体也病到心里。不知道究竟是为谁而羞愧?

  柔情密意没有消歇过,可它却难以实现。楼上珠帘四面高卷,明月朗照。暗地里回忆着欢乐的日子就像梦一般,梦也该一直不醒才好啊。

  【赏析】

  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怀恋旧情人而幽独伤感者的形象。上片由景语入,先渲染环境,而后推出薄衫低髻,抱膝思量,一个孤独苦闷人的形象。下片承前再铺写,侧重心理描绘,最后点出所思之由,但朦胧含蓄,给读者留下了联想的余地和深婉的美感。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号楞伽山人。皇太子改名胤礽,才得以恢复。清朝著名词人,词风与李煜相似。纳兰出身显赫,父亲是康熙时期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明珠。纳兰性德自幼修文习武,康熙十五年(1676年)高中进士。初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长年被迫追随康熙左右。纳兰性德生性淡泊名利,最擅写词。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纳兰性德在清初词坛独树一帜,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直指本心。”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渌水亭杂识》等,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亡于寒疾,年仅三十一岁。被王国维称为“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的词人。

  浪淘沙原文及赏析 篇12

  原文:

  浪淘沙·帘外五更风原文

  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画楼重上与谁同?记得玉钗斜拨火,宝篆成空。

  回首紫金峰,雨润烟浓。一江春浪醉醒中。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

  诗词赏析:

  《全宋词》卷二刊此词为李清照存目词。尽管此词的归属尚存异议,但把词的内容与词人的经历对照起来看,定为李清照所作应该说是没有什么疑问的。全词写对往事的追念,抒发了孑然一身、孤苦伶仃的感慨。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谓:“凄绝不忍卒读,其为德夫(赵明诚)作乎!”这是颇有见地的。

  浪淘沙原文及赏析 篇13

  浪淘沙·其七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赏析

  这是《浪淘沙》组诗的第七首,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湖。

  钱塘江,又称为浙江。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形成著名的钱塘潮。钱塘潮以每年的夏历八月十八在海宁所见者为最壮观。潮水涌来之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有如万马奔腾,成为古往今来自然界的一大奇观。

  此诗的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悍湍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著两岸的山崖。一、二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据《海宁县志·浙江潮略说》,钱塘江口有两座山,其南曰龛,其北曰赭,并峙于江海汇合之处,即所谓海门。第三句以“须臾”承接第二句,由开头的动境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呈现在诗人面前的是什么呢?汹涌的波涛以另一种形态展示出他的气概——波涛卷起沙堆似雪堆座座。文字表面上看已不是写潮水,实际上恰恰正紧扣起句“吼起来”,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全诗不事雕琢,流走飞动,而又紧凑洗练,显示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才能。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

  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注释

  八月涛:浙江省钱塘江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潮水最大,潮头壁立,汹涌澎湃,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浪淘沙原文及赏析 篇14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朝代:五代

  作者:李煜

  原文: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独自一人在太阳下山时在高楼上倚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注释

  ①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唐人多用七言绝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双调,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减者),平韵,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

  ②潺潺:形容雨声。

  ③阑珊:衰残。一作“将阑”。

  ④罗衾(音qīn):绸被子。

  ⑤不耐:受不了。一作“不暖”。

  ⑥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⑦一晌(音shǎng):一会儿,片刻。一作“饷”

  ⑧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⑨凭栏:靠着栏杆。

  ⑩江山:指南唐河山。

  赏析:

  作者:佚名

  此词基调低沉悲怆,透露出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上片用倒叙,先写梦醒再写梦中。起首说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帘外,是潺潺不断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残春;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过片三句自为呼应。说“独自莫凭栏”,是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当时常用的语言。《颜氏家训·风操》有“别易会难”之句,曹丕《燕歌行》中也说“别日何易会日难”。然而作者所说的“别”,并不仅仅指亲友之间,而主要是与故国“无限江山”分别;至于“见时难”,即指亡国以后,不可能见到故土的悲哀之感,这也就是他不敢凭栏的原因。在另一首《虞美人》词中,他说:“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眼前绿竹眉月,还一似当年,但故人、故土,不可复见,“凭栏”只能引起内心无限痛楚,这和“独自莫凭栏”意思相仿。

  “流水”两句,叹息春归何处。张泌《浣溪沙》有“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之句,“天上人间”,是说相隔遥远,不知其处。这是指春,也兼指人。词人长叹水流花落,春去人逝,故国一去难返,无由相见。

  这首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正如李煜后期词反映了他亡国以后囚居生涯中的危苦心情,确实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且能以白描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具有撼动读者心灵的惊人艺术魅力。此词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浪淘沙原文及赏析 篇15

  浪淘沙(其八) 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

  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寒沙始到金。 这首诗的赏析 急啊 要完整一点啊 谢谢啊 最好有写作背景 语文七情HNJL2014—11—12

  浪淘沙

  莫道谗言如浪深,

  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寒沙始到金。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注释】

  浪淘沙:唐代教坊曲名,也做词牌名。刘禹锡有《浪淘沙九首》,本篇是第八首。

  迁客:指谪降外调的官。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比喻清白正直的人虽然一时被小人陷害,历尽辛苦之后,他的价值还是会被发现的。淘、漉:过滤。

  【古诗今译】

  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凶恶的浪涛一样令人恐惧,也不要说被贬谪的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颓废沉迷。淘金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要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赏析】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惊涛骇浪一样深不可测,不可摆脱,也不要说被贬谪的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沉迷颓废。淘金还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不懈努力,总会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诗人在这两句诗中以坚定语气表明谗言“如浪深”,“迁客似沙沉”的现象未必是必然发生的。或者说,即使谗言如“浪深”,迁客却也未必就“沙沉”。遭受不公正的迁谪逆境待遇也不都会如泥沙一样沉入江底,也有努力奋争搏击不已的。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看起来是在写淘金的人要经过“千淘万漉”,滤尽泥沙,最后才能得到到金子,写的是淘金人的艰辛。但是在这首诗中,诗人是在皆以表明自己的心志,尽管谗言诽傍,小人诬陷,以至于使那些清白正直的忠贞之士蒙受不白之冤,被罢官降职,逐出朝廷,贬谪他乡,但是他们并不会因此而沉沦于现实的泥沙之中,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历经艰辛和磨难之后,终究还是要洗清冤屈,还以清白,就像淘金一样,尽管“千淘万漉”,历尽辛苦,但是终究总会“吹进狂沙”,是金子迟早是要发光的。

  我们把作品与刘禹锡的政治生涯联系起来看,谗言明显是指那些诋毁永贞党人的谰言,以及对他百般挑剔的流言。他在诗的前两句已明明白白地表露了自己的坚强意志,接着又以沙里淘金这一具体事理联系到正义之身,历尽千辛万苦终归会经受住磨难而显出英雄本色,为天下人认可。这种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豪迈信念是刘禹锡一贯思想品格的真实反映。作品通过具体的形象,概括诗人的深刻感受,也给了后人以哲理的启示。

  浪淘沙原文及赏析 篇16

  有个人人。飞燕精神。急锵环佩上华裀。促拍尽随红袖举,风柳腰身。

  簌簌轻裙。妙尽尖新。曲终独立敛香尘。应是西施娇困也,眉黛双颦。

  「前言」

  《浪淘沙·有个人人》是北宋词人柳永描写舞女的一首词。这首词对舞女及舞姿的描绘,如同几幅速写画,寥寥几笔便勾勒出舞者优美的姿态,线条简练,充满动感。

  「注释」

  ⑴浪淘沙:又名《浪淘沙令》、《过龙门》、《卖花声》等,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乐章集》注明为“歇指调”,双调五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平韵。

  ⑵人人:那人。常指所爱者。此处指歌女。

  ⑶飞燕:指赵飞燕,汉成帝皇后,能歌善舞,以体态轻盈著称,其事见《汉书·孝成皇后传》。

  ⑷急锵环佩:环佩发出急促的铿锵响声,形容步履轻盈敏捷。

  ⑸裀:《说文解字》谓“重衣也”,此处指供歌舞用的地毯。

  ⑹促拍:节奏急促的乐曲。

  ⑺簌簌:象声词,此处形容衣裙飘动之声。

  ⑻尖新:新颖别致。晏殊《山亭柳·赠歌者》:“家住西秦,艺随身。花柳上,斗尖新。”

  ⑼香尘:女子舞步带起的尘土。

  ⑽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美女。

  ⑾眉黛:黛,青黑色颜料。古代妇女以黛画眉,因此以眉黛指眉。

  ⑿颦:皱眉。

  「翻译」

  有一位心爱的女子,舞蹈时的风采神韵有如飞燕。伴着急促悦耳的玉饰声,她翩翩起舞于华丽的地毯上;佐酒之乐伴随着她红袖的飘动而响起,她的腰身轻柔,犹如风吹拂下的柳枝。飘舞的衣裙发出的簌簌声,美妙最新奇。音乐结束了,她收敛了步履亭亭玉立。像西施一样皱着双眉,料想是她的身心已然困倦了吧。

  「赏析」

  此词写了一位舞女的美貌和她轻盈的舞姿,而以描写舞姿为主。

  上片起首二句“有个人人,飞燕精神”,人人”二字传达出了词人对她的喜爱之情,然后词人将舞女比作赵飞燕,简练而直接,说明她既有美丽的容貌,又善于舞蹈。接下来,词人对舞女及舞姿进行了具体的描绘:“急锵环佩上华裀。促拍尽随红袖举,风柳腰身”三句写舞女的舞姿,在叮叮当当的环佩撞击声中,她疾步踏上华丽的地毯,伴随着音乐的节奏尽情地甩动红袖,那舞动的身躯如同轻盈的柳枝在风中摇曳。

  下片紧接上片,继续描绘舞女,“簌簌轻裙,妙尽尖新”二句写舞女的装束,她美丽的衣裙飘动起来,发出簌簌的声响。“曲终独立敛香尘”一句,舞女停止了舞步,词人没有直接描写舞女亭亭玉立的静态美,而是从旁着笔,写她舞步惹起的香尘的凝结。香尘似是随着她的静立而凝住,这本是观赏者的一种错觉。词人的词笔将错就错,用来衬托舞者独立之时雕塑般美丽的造型。“应是西施娇困也,眉黛双颦”二句显示了柳永对她的爱怜之意,并且词人将舞女皱眉的样子比做西施,用来回应开头,首尾呼应。另外词人并没有解释舞女为何“眉黛双颦”,这又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此词如同几幅速写画,短小而精致,简单而传神。词人抓住了舞女神韵和体态,用了“飞燕”、“急锵环佩”、“促拍”、“红袖”、“风柳腰身”、“簌簌轻裙”、“独立”、“香尘”、“眉黛双颦”等字词,既有神态的表露,又有音响地描绘;既有体态的描写,又有内心的刻画。将一位风尘舞女的形象准确而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浪淘沙原文及赏析 篇17

  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释

  1.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2.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天涯:天边。

  3.银河: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

  4.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他和织女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古诗赏析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 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古诗的大体内容,在准备考试时,可以做复习材料看看,有助于语文考试诗词类题。

  浪淘沙原文及赏析 篇18

  [唐]白居易

  借问江潮与海水,

  何似君情与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

  相思始觉海非深。

  作品赏析:

  这首词形式与七言绝句相同,本来是白居易的自度曲,“相恨不如潮有信”句诗人化用了李益《江南曲》诗意:“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在中唐当时,官府重商弃农,盐商和珠宝大贾成为一个特殊阶层,“姓名不在县籍中”,“不属州县属天子”,他们牟取暴利,生活豪奢,“商人重利轻离别”、“日日逐利西复东”,故商人妇便更要常受“来去江口守空船”之苦。这首词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来写闺情。词人通过对一位复杂微妙的闺中女子内心矛盾的刻画,真实地表现出她对爱情的忠贞和被人抛弃的悲惨境遇。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首二句劈空发问,以水喻情。“江潮”常汹涌而来,倏忽而去,与薄幸人起初热烈却又转瞬即逝的爱情极为相似。大海既深且广,有如思妇对情人的思念。但词中思妇却并不这么看,她认为江和海水不能与自己的情意相比。“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上二句设问,这两句予以回答。“江潮”纵然倏忽而逝,但它有日日夜夜有来有往,而那负心郎呢?他走后却再没有音信。海水纵然很深,却不及自己对“君”的情意深厚。真是“君心不如潮,妾心深过海”。词以“君心”比“江潮”,以“妾心”比“海水”,十分贴切自然,读之叫人拍手称妙。这首词虽写闺情,却是以欢情来显现,形式清新活泼。

  浪淘沙原文及赏析 篇19

  浪淘沙

  邓剡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赏析

  邓剡被俘虏,和文天祥一同被押解北上。在途经建康,邓剡作了此词。这首词寓含有怀古感今的浓浓深情,语言极为明快,堪称邓剡现存的词中的一篇佳作。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暑退寒来之节气替代,说出盛极而衰的人生哲理。古话说得好: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宋室覆亡,故国不在,如瑟瑟寒秋,令人心灰神懒。疏雨洗天清,然而天清世不清,能奈其何。室内枕席生凉,是实写秋天到来天气生凉,气候更替,室外井桐落叶,既是报秋,又勾起词人对自己身世的感叹。此词一开篇,便给全词的气氛作了烘托,深含怀古的幽幽情感。

  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跟《唐多令》词里写的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意绪相通。叶随风飘,说明个人命运的不可把握,也表明作者对邦国沦亡悲哀之情。千里是概括在广东被俘到建康的旅程。李后主亡国后所作《浪淘沙》的梦里不知身是客,和此词中所讲的客身皆指亡国之虏沦落于异域的生活。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东晋台城在今南京玄武湖畔。无限哀思难以排解。邓剡把它带到梦乡,醒来却发觉古台城上梦凄凉。词中借己情感之转折,演绎出作词的生活。词人的心境本来就很哀伤,但醒来见月色暗淡,海潮泛起,禁不住自己也心潮澎湃,心里更加凄怆。

  梦醒之后,到哪里去呢,只能去便须携酒访新亭。据《世说新语言语篇》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在今南京市南),藉卉饮宴。周侯(岂页)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王导在当年的新亭会上,还主张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但自己和文天祥都做了俘虏,宋王朝已彻底亡矣。

  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它跟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所表达的意思相符。李白慨叹历史之已成陈迹,而邓剡却多了一层亡国的实感。从情感之深切,邓剡实多一层。作为结句,它能融情入景,从而引读者于审美活动中直接领悟人生哲理。

  浪淘沙原文及赏析 篇20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

  [译文] 伊尹和姜太公遇到了商汤和周武王,就能发挥他们的作用,在笑谈之间建立起伟大的功绩。

  [出自] 王安石 《浪淘沙令》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亡只笑谈中。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注释:

  浪淘沙令:唐教坊曲。 “令”字的意义,不甚可考。大概唐代人宴乐时,以唱歌劝客饮酒,歌一曲为一令,于是就以令字代曲字。宋人书中引述到各种词调,往往省略了令字或慢字,不必因为有此一字之差而断定其不是同一个曲调。

  伊吕:指伊尹与吕尚。伊尹名挚,尹是后来所任的官职。他是伊水旁的弃婴,后在有莘(今河南开封)农耕。商汤娶莘氏之女,他作为奴隶陪嫁给商汤。后来,汤王擢用他灭了夏。伊尹成为了商的开国功臣。吕尚姓姜,名尚,字子牙,世称姜子牙。他晚年在渭水河滨垂钓,遇周文王受到重用,辅武王灭商,封侯齐。

  衰翁:衰老之人,即指伊尹与吕尚大器晚成,很老了才被重用。

  穷通:穷困潦倒,吕尚在50岁前做什么生意赔什么,老被夫人责骂,伊尹则沦为奴隶。

  钓叟:指吕尚在磅溪空钓,以等待周文王;太公望吕尚,字子牙,号飞熊,生于东海(今山东省郯城县)。文王西伯出猎,路经渭水之滨,果然遇见吕尚于钓鱼池垂钓。两人一见如故,交谈后周文王大悦,说:“自从我的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果真是你啊?我的太公望之久矣。”所以,吕尚从此又号称:“太公望”。

  耕佣:耕田的佣工,奴隶。伊尹名挚,尹是官号。生卒年不详。商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相传他生于伊水,故名伊尹,甲骨卜辞单称“伊”。伊尹是商汤妻有莘(今山东曹县西北)氏陪嫁的奴隶,初为“小臣”,后执国政,协助商汤伐夏桀,被尊为阿衡、保衡,是夏末商初重要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商灭夏的主要筹谋者。

  老了英雄:使英雄白白老死。指伊吕二人若不遇汤文二王,也就终老山野,无所作为。

  风虎云龙:虎下山如风,云雾从龙,指人得际遇,堪大用,立大功。易经中有“云从龙,风从虎”,此句将云风喻贤君,龙虎喻贤臣,意为明君与贤臣合作有如云从龙、风从虎,建邦兴国。

  译文1:

  伊尹和吕尚两人曾是农夫和渔翁,他们曾经历所有的穷困而发达。如果不是汤王、文王发现并重用,他俩也就老死山野了。汤武二帝虽然是偶遇贤臣,使得如云生龙、风随虎一般,谈笑中建起了王业。可是直到千载之后的今天,伊、吕两人的功劳又有谁敢与其争比!

  译文2:

  伊尹和吕尚这两位老头儿,困窘和顺利在一生中都经历了。初始之时,一个当渔夫,垂钓于蹯溪(指伊尹);一个做农夫,耕耘于田野(指吕尚)。如果这两人当时都碰不到好机会的话,那么,即使有经天纬地之才,英雄也只能被埋没掉了。后来两老翁时来运转,偶然遇到明君成汤和周武,从此君王得到贤臣辅佐,贤臣得以报效君王,君王和贤臣相得益彰,在谈笑之中,轻松愉快地成就了商周两朝的霸业。从那时到现在,直到几千年以后,又有谁的功勋可以和他们两人相比高低呢?

  赏析:

  这首词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遭际和名垂千载的功业,以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它不同于一般古代诗人词客种笼统空泛的咏史作品,而是一个政治家鉴古论今的真实思想感情的流露。全词通篇叙史论史,实则以史托今,蕴含作者称赞明君之情,这正是本篇的巧妙之处。

  起句“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从穷、通两个方面落笔,写伊尹、吕尚前后遭际的变化。伊尹,原名挚;尹,是他后来所担任的官职。传说他是伊水旁的一个弃婴,以“伊为氏,曾佣耕于莘(《孟子。万章》):”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莘,古国名,其地今河南开封附近(,商汤娶有莘氏之女,他作为陪嫁而随着归属于商,后来得到汤王的重用,才有了作为。吕尚,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太公望“。传说他直到晚年还是因顿不堪,只得垂钓于渭水之滨,一次,恰值周文王出猎,君臣才得遇合,他先辅文王,继佐武王,终于成就了灭商兴周之大业。伊、吕二人的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都是先穷而后通,度过了困窘之后才遇到施展抱负的机会的,所以说他们”历遍穷通“;吕尚显达的时候,年岁已老了,所以称作”衰翁“。封建时代的士人由穷到通,总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侥幸成分,也就是说,能够由穷到通的毕竟是少数,此并言”伊吕两衰翁“,伊尹佐汤时年老下否,书无明文,此是连类而及。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若使当时身不遇。“作者颇有自许之意。”若使“即假如。当伊、吕为耕佣、钓叟之时,假如不遇商汤、周文,则英雄终将老死岩壑。伊、吕是值得庆幸的,但更多的士人的命运却是大可惋惜的,因为那些人没有被发现、被赏识、被任用机会,他们是”老了“的英雄,亦即被埋没了的英雄。

  下片,“汤武偶相逢”中的“偶”已经点明了“君臣遇合”的偶然性,可是,一旦能够遇合,那就会出现“风虎云龙”的局面。《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对人作而万物睹。”意思是说,云跟随着龙出现,风跟随着虎出出,人世间如果出现了圣明的君主,那末,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伊、吕有真实的本领,果然能够做出一番事业来,这样,才真正称得起是人才。因这这是问题的实质之所,所以“兴王”一句全词中是很有分量的。结尾,也是对这一句的引申,说伊、吕不仅功盖当世,至今超越千载,也没有人能够与之匹敌。歌颂伊、吕的不朽功业的背后,伊、吕的遭适明主和建立功业对于王安石来说,无疑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他从中受到了鼓舞,增强了推行变法的决心和勇气。

  赏析二:

  王安石作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学才能。同时他又是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他的诗文深刻刚健,见识高超,擅以文托志。《浪淘沙令》即以词令充分表达了其政治家的胸襟气魄。

  表面上看,全词写的是伊尹、吕尚(姜尚、姜子牙)的故事,实际上是在用典寄志,委婉地抒写个人的理想和抱负。

  上阕写伊尹和吕尚两位老者,一生经历了困窘不得志和通达显扬两种截然不同的处境。当年吕尚是江边的钓鱼翁,伊尹是别人家中耕田的奴隶,如果没有得遇明主,英雄老死也无人知晓。

  下阕写商汤偶然得到了伊尹,周武王偶然与吕尚相逢,二人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后,在谈笑之间就帮助商汤、周武王成就了统一天下的伟业。那差一点老死世间无人识的衰翁,从此名扬天下,虽历千年,可谁又能与他们比较功劳的大小?

  诗言志。诗人多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意绪,而在诗词中用典来抒写自己的感情,托物言志,与直抒胸臆相比,则更显得隐晦、含蓄,可说是“借人家杯酒,浇自己块垒”。此种写作手法在古诗词中并不鲜见。中学课本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一个长于用典的典型例子,其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借廉颇遭遇抒发了作者想要为国出力却又报国无门的愤慨。同样,此词也是借曾经不得志的伊尹、吕尚遇到明主后轻而易举兴复工业的故事,寄托自己要直追先贤甚至超越先贤,建立千秋功业的远大政治抱负。此等胸襟,何等豪迈!真乃用典寄志,顾盼自雄!

【浪淘沙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浪淘沙原文赏析06-28

浪淘沙·探春原文及赏析07-17

《浪淘沙漫》原文、翻译及赏析04-08

浪淘沙·望海原文及赏析08-29

浪淘沙·望海原文及赏析08-23

浪淘沙·把酒祝东风原文及赏析08-25

浪淘沙·夜雨做成秋原文及赏析10-24

浪淘沙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8-16

《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原文赏析02-19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原文及赏析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