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赏析李益的《塞下曲》

时间:2024-05-02 10:00:02 文圣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赏析李益的《塞下曲》

  李益的边塞诗,主要是抒发将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情绪,情调偏于感伤,但也有一些慷慨激昂之作,《塞下曲》便是这方面较著名的一首。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如何赏析李益的《塞下曲》,欢迎阅读与收藏。

  《塞下曲》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赏析

  唐代边塞诗不乏雄浑之作,然而毕竟以表现征戍生活的艰险和将士思乡的哀怨为多。即使一些著名的豪唱,也不免夹杂危苦之词或悲凉的情绪。当读者翻到李益这篇塞上之作,感觉便很不同,一下子就会被那天地空阔、人欢马叫的壮丽图景吸引住。此诗为《塞下曲四首》的第一首,它在表现将士生活的满怀豪情和反映西北风光的壮丽动人方面,是比较突出的。

  诗中蕃州乃泛指西北边地(唐时另有蕃州,治所在今广西宜山县西,与黄河不属),蕃州部落则指驻守在黄河河套(黄河曲)一带的边防部队。军中将士过着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的生活,十分艰苦,但又被磨炼得十分坚强骁勇。首句只夸他们能结束,即善于戎装打扮。作者通过对将士们英姿飒爽的外形描写,示意读者其善战已不言而喻,所以下句写驰猎,不复言能而读者自可神会了。

  军中驰猎,不比王公们佚游田乐,乃是一种常规的军事训练。健儿们乐此不疲,早晚都在操练,作好随时迎敌的准备。正是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同组诗其四)。朝暮驰猎黄河曲的行动,表现出健儿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决胜信念,句中饱含作者对他们的赞美。

  这两句着重刻画人物和人物的精神风貌,后两句则展现人物活动的辽阔背景。西北高原的景色是这样壮丽:天高云淡,大雁群飞,歌声飘荡在广袤的原野上,马群在绿草地撒欢奔跑,是一片生气蓬勃的气象。

  征人们唱的燕歌,有人说就是《燕歌行》的曲调。目送远去的飞雁,歌声里诚然有北国战士对家乡的深切怀念。然而,飞鸿望断而燕歌未断,这开怀放歌中,也未尝不包含歌唱者对边地的热爱和自豪情怀。如果说这一点在三句中表现尚不明显,那么读末句就毫无疑义了。

  牧马群嘶边草绿。在赞美西北边地景色的诗句中,它几乎可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奇句媲美。风吹草低句是写高原秋色,所以更见苍凉;而牧马群嘶句是写高原之春,所以有油然生意。绿字下得绝佳。因三、四对结,上曰塞鸿飞,下对以边草绿,可见绿字是动词化了。它不尽然是一片绿油油的草色,而且写出了离离原上草由枯转荣的变化,暗示春天不知不觉又回到草原上。这与后来脍炙人口的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都以用绿字见胜。在江南,春回大地,是啼鸟唤来的。而塞北的春天,则由马群的欢嘶来迎接。边草绿与牧马群嘶连文,意味尤长;似乎由于马嘶,边草才绿得更为可爱。诗所表现的壮美豪情是十分可贵的。

  作者介绍

  李益(746年—829年),字君虞,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后迁河南洛阳,唐代诗人。

  李益出身陇西李氏姑臧房。大历四年(769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初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后官至幽州营田副使、检校吏部员外郎,迁官检校考功郎中,加御史中丞,改右散骑常侍。太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2][9]

  李益以边塞诗作出名,擅长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其作品有《江南曲》、《从军北征》等。

  李益的《塞下曲》相关扩展

  塞下曲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注释

  ⑴伏波:指汉代的伏波将军马援。

  ⑵定远:指汉代的定远侯班超。

  ⑶遣:使,让。只轮:战的一只轮子。海窟:本指海中动物聚居的洞穴,这里借指当时敌人所居住的瀚海(沙漠)地方。

  ⑷一箭射天山:用唐代名将薛仁贵的典故。

  译文

  边塞将士为保家卫国,应像东汉的马援和班超一样,宁愿战死疆场,没去想活着回到中原。

  要全歼敌人,敌人的战车一只轮子也不能回去,而且应该留驻边疆,叫敌人不敢再来侵犯。

  创作背景

  李益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之地,因有较多的塞上之作。这首诗即为其中之一,而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考。

  作品鉴赏

  此诗头二句夸赞东汉两个名将马援和班超。“伏波惟愿裹尸还”,这句说的是马援的故事。东汉马援屡立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他曾经说:男儿当战死在边疆,以马革裹尸还葬。“定远何须生入关”,这句说的是班超的故事。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平定西域一些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的叛乱,封定远侯,居西域三十一年。后因年老,上书皇帝,请求调回,有“但愿生入玉门关”句。这两句是说:为保家卫国,边塞将士应长期驻守边疆,宁愿战死疆场,无须活着回到玉门关。

  后二句表示灭敌及长期卫边的决心。“莫遣只轮归海窟”,《春秋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晋人及姜戎败秦于肴……晋人与羌戎要之肴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返)者。”这句意思是说,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仍留一箭定天山”,“一箭定天山”,说的是唐初薛仁贵西征突厥的故事。《旧唐书·薛仁贵传》说:“唐高宗时,薛仁贵领兵在天山迎击九姓突厥十余万军队,发三矢射杀他们派来挑战的少数部队中的三人,其余都下马请降。薛仁贵率兵乘胜前进,凯旋时,军中歌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以上两句意思是说:要全歼敌人,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而且应该留驻边疆,叫敌人不敢再来侵犯。

  这首诗通过东汉马援、班超和唐初薛仁贵三个名将的故事,讴歌了将士们激昂慷慨、视死如归、坚决消灭来犯之敌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反映了当时人民要安边定远的心愿。全诗情调激昂,音节嘹亮,是一首激励人们舍身报国的豪迈诗篇。

【如何赏析李益的《塞下曲》】相关文章:

李益诗赏析04-12

《塞下曲》赏析10-01

李益《写情》全诗翻译赏析08-10

塞下曲原文及赏析12-17

塞下曲原文及赏析02-21

塞下曲原文赏析07-20

《塞下曲》原文及赏析07-15

塞下曲原文,赏析07-20

塞下曲原文,赏析07-19

【经典】塞下曲原文赏析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