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全

《塔铺》读后感

时间:2021-08-21 14:00:54 读后感大全 我要投稿

《塔铺》读后感

  当读完一本名著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塔铺》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塔铺》读后感

《塔铺》读后感1

  相信中文系的学生都知道作家刘震云,也大都读过他的小说《一地鸡毛》,这是他的代表作,而非成名作。他的成名作是《塔铺》,写得也不错,读后感受颇深。如果你是位即将面临高考的中学生,如果你是位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如果你想了解刚刚恢复高考时的情况,我强烈推荐你去读一读它。

  说实在的,《塔铺》在写作技巧上实不算高妙。小说以顺序的手法记述了“我”参加1978年高考的全过程,似乎显得平淡;在每个时间段前分别标上“冬天了”,“离高考剩两个月了”,“高考了”,“高考结束了”等话,又似乎显得幼稚。显然,小说不是以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取胜,也不是以高深莫测的叙事技巧取胜,它唯一打动人心的是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上的真实性。真实而感人,这就是它留给我的最深刻的体会。作者刘震云是在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的,他真正地为那场高考奋斗拼搏过,有着那一代人的辛酸经历,所以在小说中无论是写人还是记事,都给人以真实之感。但作者绝不是把经历原封不动照搬进作品中的,小说中的“我”,也不尽然是现实生活中的作者,否则就把文学创作简单化了,也轻估了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小说中的人和事,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所以很有典型性和艺术魅力。比如说吃苦耐劳的李爱莲,不学无术的“耗子”,脆弱的“磨桌”,宽厚的王全,爱挖苦人的老师马中,他们的形象都被刻画得非常成功,从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外,小说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刘震云把河南方言进行加工提炼,使它们很好地融进了自己的作品中,既明白晓畅,又生动形象,有时还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幽默,不过这种幽默是浸泡在辛酸之中的,很像果戈理的“含泪的笑”。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见天在一起,我们多了些相互了解。我给她讲当兵,在部队里如何喂猪;他给我讲小时候自己爬榆树,一早晨爬了八棵,采榆钱回家做饭。家里吗挺善良,爹脾气不好,爱喝酒,喝醉酒就打人。妈妈怀孕,他还一脚把她从土坡上踢下去,打了几个滚。”这是对“我”和同桌李爱莲谈话的描述,谈话中透露了各自的生活经历:一个姑娘被生活所迫去爬树,一个小伙子不得不天天喂猪,而且他们说起来是那样毫不在意,读来让人发笑。但细想起来,也许除此之外,他们的生活再没有什么好说的了,穷人家的孩子,大多老早就参加了烦琐的劳作,他们没有富家子弟娇贵,生活也没有富家子弟丰富多彩。对他们来说,学习不仅是逃避繁重劳动的最佳借口,几乎也成了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然而学习也并非易事,它需要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付出,何况又是在文革后刚刚恢复高考之时呢?

  小说的结局是,除了“我”之外,其他四人全被大学拒之门外。“耗子”是因学习目的不明确,整天一门心思谈恋爱,他缺乏学习动力,失败是预料之中的;王全虽然用功,但他脑筋本记忆力差,再加上长期失眠的折磨,家里老婆孩子的牵挂,结果没有坚持到高考就退了学;“磨桌”是最可怜的,他毛病多不受同学喜欢,性格又脆弱,结果晕倒在了考场上;李爱莲也许不能称为失败者,她为给爹治病,不得不在高考那天出嫁,可以说,她完全是被贫穷的家庭葬送了学业。然而他们大都和“我”一样为高考流过泪抛过汗,甚至比自己付出的还要多,为高考他们经受了太多精神上的折磨,为高考他们付出了太多的代价,“我”看在眼里,时时地感到辛酸。是的,辛酸!《塔铺》中直接提到辛酸二字的有两次,相似的形容词“难受”也出现两次,另外便用“哭”来代替。文中共有四次写到自己的哭或想哭:第一次是在厕所发现“磨桌”烧蝉吃;第二次是在过节时发现李爱莲没有钱改善生活;第三次是看到父亲走了一百八十里路为自己借书回来时的一只血脚,第四次是在得知李爱莲出嫁的消息。在那样的年代,对农村的孩子来说,要想上大学,真正如过独木桥般艰难。作者在结尾时说:“后来,我近了北方的一所最高学府。玉阶飞檐,湖畔桃李,莘莘学子。但我的眼前始终浮动着、闪现着塔铺的一切,一切。我不敢忘记,我是从那里来的一个农家子弟。”作者与其说不敢忘记自己是一个农家子弟,倒不如说自己不敢忘记自己是如何挣扎着从穷人堆里爬出来的。还有家人的期待,李爱莲的嘱咐,一个穷人即便走出了贫穷,身上也总是沉甸甸的。

  纵观中国当代文学史,不难找出与《塔铺》相似者,比如说路遥的《人生》。两部小说都很有真实性,也都很能打动人心。小说中的主人公“我”都以作者本人为原型,都是奋斗着的形象。他们有着出众的才华和崇高的理想,不甘心下层人民的悲苦命运,努力冲出农民的狭小圈子。在奋斗的过程中,虽然伴随着血泪的挥洒,但他们都不是独行者,总有个美丽善良的姑娘送来甜美的爱情和温柔的抚慰。有姑娘相伴,在艰难的行步,再痛苦的熬煎也会能加几处美丽的风景,若干年后甚至还会化为美好的回忆。《塔铺》中的李爱莲虽然算不上漂亮,但在交往中与“我”建立了很深的感情,文中有几处对她的描写是以朝霞晚霞为背景的,这说明她在我心中的形象很美好。他们彼此没有说过一个“爱”字,没有递过一封情书,但在苦难的.日子里互帮互助,相濡以沫,真正是心心相印。由于环境所限,他们的爱情显得有点苍白,但彼此却爱得刻骨铭心,难分难舍。所以在“我”高考后,得知李爱莲根本没有参加高考,而是在高考那天嫁了人时,其反应是相当可怕的。

  读了《塔铺》,我才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多么幸福的时代。我们再也不必为高考忍受那么多来自物质和精神的折磨,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竞争远远小于那个时代的学生。当我们缺乏学习动力的时候,当我们埋怨学校的设备不够先进的时候,当我们觉得父母在学习上不够关心自己的时候,想想《塔铺》中的学生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学习的吧。相比之下,自己受的那些小伤痛又算得了什么呢?

  读了《塔铺》,你同时也会发现有时人的精神会很脆弱,像那个常闹失眠后来退学的王全,还有那个平时脑仁疼最后晕倒在考场上的“磨桌”,他们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考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靠的多是一颗聪慧而坚强的心。人之一生,也许高考只有一次,但高考式的考验却有很多,我们应该把自己锻炼得足够强大,无论面临怎样的挫折,永不倒下。

《塔铺》读后感2

  都说女人为了爱情而活,我总是不太明白。读过刘震云的《塔铺》之后,我才懂得这个道理。凭感性走入爱情,又凭理性放弃爱情的李爱莲就是为了真爱,甘愿牺牲自己的幸福。

  男主人公和李爱莲都是文革之后恢复高考那一年的复习生,男主人公在生活上关心李爱莲,李爱莲在感激之余也爱上了男主人公。奈何造化弄人,在高考前夜,李爱莲的父亲因患重病无法医治。村上暴发户吕奇趁机要求李爱莲嫁给他。李爱莲为了不影响男主人公便写信告诉他,“哥,高考就要开始了。我们大半年的心血不能白费,就要看这两天考试的了。但为了照顾我爹,我不能回镇上考了。哥,亲爱的哥,我们虽不能坐在一个考场上,但我知道,我们的心是在一起的。我想我能考上,我也衷心祝愿我亲爱的哥你也能考上。”结果可想而知,男主人公考出了理想的成绩,却永远失去了他的爱情。

  两人最后的离别无疑是全文的最高潮,“哥,上了大学,别忘了你是带着咱俩上大学的。”“以后不管干什么,不管到了天涯海角,是幸福,是受罚,都不要忘了,你是带着咱们两个。”读到这里,我们怎能不为之心碎。可以想像高考前夕的李爱莲面临抉择时何等心痛。为了爱人的前途,她选择了放弃高考,嫁给自己不爱的人。当她提笔书写善意的谎言时,字字滴血,句句断肠,却又为了爱奔涌而出。当她知道她的爱人实现自己的理想时,又为之欢呼,为之雀跃。那才是真爱啊,只要自己心爱的人获得幸福,受点儿苦又算什么呢?所有的海誓山盟不都是如此吗?

  反观男主人公,他的爱就要逊色多了。李爱莲的户口没有在新乡,怎么能在新乡考试呢?正因为他的生活里除了爱情还有许多他感兴趣的东西。比如名利、朋友等。这些都迷惑了他的双眼。有了美好前程却失去了自己的挚爱,苦受煎熬的心又何言幸福呢?

  牺牲了爱情的李爱莲的心是幸福的,肉体却是痛苦的。得了前程的男主人公穷极一生也无法找到真爱。但他们毕竟相恋过、相依过。这就够了,孤单时思量一下对方,苦涩的心也会划过一丝甜蜜呢!

  还记得这样一首歌:

  打南边飞来了一群雁,

  有成双也有孤单

  成双的欢天喜地声嘹亮,

  孤单的落在后头跟不上,

  不看成双只看孤单

  细思量你的模样

  和我是一般样,

  细思量你的模样

  和我是一般样。

【《塔铺》读后感】相关文章:

人教版《铺一铺》优秀教案08-25

《解忧杂货铺》读后感04-20

解忧杂货铺读后感10-27

乌塔读后感01-05

《长生塔》读后感01-05

《乌塔》读后感04-01

乌塔的读后感02-08

乌塔读后感02-11

道士塔的读后感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