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全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时间:2021-08-17 18:48:49 读后感大全 我要投稿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读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1

  假期里读了郭思乐教授的着作《教育激扬生命》,我更加确信儿童的潜能无限,只要我们相信他们,给出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氛围会激励他,他们就会还给我们一个惊喜。没有任何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也就是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因而,这个最后过程不是教师完成的。就这个意义来说,人的获得最终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主动的学。

  人们习惯地把儿童看作是“一张白纸”,该书强调儿童不是“零起点”,每个生命都具有高级本能,如果我们能给学生创设和提供一个开放的、多样性的发展环境,那么我们的学生获取适合自己发展方式的机率就会大大提高。

  我深切感受到生本教育倡导的高度的尊重学生,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以学定教、小组和班级中的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的引领等,无一不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可爱的面孔和专注的表情,我们老师更会激情飞扬地融入其中——上好每一节课……

  郭思乐教授曾说:“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生会后学’的过程上,这是生本教育的重要环节。”“先学”的习惯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自学预习一两次或三四次也不能养成习惯,要持之以恒。行动的次数越多,习惯就越坚固,越能经受得住各种考验。我相信,用我们的耐心和恒心帮助孩子们养成一个好习惯,他们一辈子都会受益无穷。

  我们以教材为载体,利用教材与学生共同感情学习中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而学会生活,学会发展。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存动力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诱发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质疑,鼓励学生在阅读欣赏感情。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

  总而言之,尊重人的自然规律,发展学生的天性,发挥学习的潜能。或许能取得以前苦教未果的成绩。“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

  只要是正常人,总有开窍的一天。因此,不要急于拔苗助长,只要提供足够养分,然后静静等待,就像守候一朵花悄然开放……耐心地静候花开,更能体验到教与学共同成长的真正和谐。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2

  俗话说的好:“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因此,每读完一本书,就会多一份感想,多一份收获。这段时间有幸接触《教育激扬生命》一书。读完此书,感触颇深。

  生本教育主张“把作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动,都变成学生得以自学的辅导力量”,从教转变到促进儿童的学,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儿童的学习生活”。教师的核心能力是组织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像过去的观念那样是灌满一壶水。这就决定了教师可以成为“生命的牧者”。

  读完《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作为一名教师,重新审视自己,需要反思的地方的确很多。即使已具备了这些理念,要落实在行动中我们还是存在距离的。如在教学中如何恰当地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学生的活动中及时的、恰到好处的引导,如何使学生自由发展但同时又对我们产生信赖和依靠,从而使教学活动健康的、有效的进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会不断地思索,力争在自己的课堂上和孩子一起实现生命的飞扬。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3

  郭思乐教授着的《教育激扬生命》一书,郭思乐教授在书里说到“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教育的宗旨不应该是控制生命,而是要激扬生命,教要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我想说的是,生本教育也激扬了我,让我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让我的生命扬起了风帆。

  生本教育是近几年来,由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全力倡导、推广的一种素质教育。其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它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这些与中国的传统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常常使课堂死气沉沉。生本教育的理念却是“解放人,学习是快乐的事情,教育是激扬生命的,不是控制生命的,学习过程中真正主要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

  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但这样的作业很多时候是在课后,是在我们学习了课文之后,让学生做适当的实践和拓展,这样后置性的作业往往成为了学生对我们所传授知识的模仿,很容易限制学生们的思维,无法充分发挥其创造性。

  本学期,我们对前置性作业的模式进行了研究和实践,首先,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上,我们对于重难点把握的会更准确,而以前我们往往会跟学生一起学习我们认为的重难点,实际上是在浪费时间,实践证明,很多知识学生们能够通过自学已经提前吸收了,甚至有的时候很会有比老师更特别更透彻的理解。

  而且,小组内在讨论重难点和疑问的时候也是互相学习和升华的时候,在向同学们汇报时,就会有更好的生成展示给大家,激发另一些同学的思考。其次,在相关资料的搜集上,学生在没有学习课文之前,他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搜集、整理资料,那么我们看到的就不是一刀切的内容,而是百花齐放。最后,拓展、实践,都让学生先做吧,“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正是生本教育区别于师本教育的不同之处。

  生本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是焕然一新的,它不再是教师传授,学生吸收的地方,而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知识的地方。在这里,学生跟老师一起学习着、快乐着,课堂必须严谨却不呆板。课堂的改变带来了学生的改变。我们班的学生也动起来了,脑筋活起来了,课堂上高高举起的小手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4

  俗话说的好:“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因此,每读完一本书,就会多一份感想,多一份收获。这学期,我拜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激扬生命》一书,本书用丰富的实例反映了学生积极、愉快、高质的课堂学习,以及终端成绩的优异,揭示了生本教育以生命为本的实质。读完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有句话:“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这段表述生本教育的话,给予了我深深的启迪: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就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学生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学生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学生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谓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

  我们只要给了学生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习,这是一种忘我的境界。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生本课堂的讨论中,教师会遇到学生提出的许许多多的问题,可能会经常面临难以回答的情况,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学生能诘难老师,能提出别开生面的问题,乃是我们教学的成功。

  郭教授曾说:“站在太阳下面才能托起明天的太阳。”有时候我经常埋怨:“学生真笨,教了好几遍,他们还是不会!”也常常感叹:“你看人家XXX,老师一教就学会了!学生真是天壤之别!但是,仔细想想,五个手指头伸出来还不一样齐,何况孩子呢?如果都个个赛诸葛亮,还要我们学校和教师干什么。

  其实我们应该始终站在欣赏的角度去看待每一个学生,从他们身上找到一个个的闪光点,真诚的赞扬每一个学生的细微进步。我们应该认为,那些“后进生”都是暂时的,相信他们会像“丑小鸭”一样,春天一到就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了。不管太阳有多低,我们都要比它更低,我们要站在太阳下面,才能托起明天的太阳。

  读完《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作为一名教师,重新审视自己,需要反思的地方的确很多。另外即使已有了这些理念,落实在行动中却还有距离。如在教学中如何恰当地提出学习的主体与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在学生的活动中及时的、恰到好处的引导,如何使学生自由发展但同时又对我们产生信赖和依靠,从而使教学活动健康的、有效的'进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不断地思索,力争在自己的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实现生命的飞扬。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5

  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较以前的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总感觉缺少某些重要的东西,束缚自己不能大胆、很好的突破常规的教学。

  在读《教育激扬生命》一书时,让我认识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促使课堂依赖于学生、信任学生。例如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很好的让学生切实展开讨论,怕的是影响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就教学重难点放手,怕的是学生出现错误等等。这样的心理出现课堂上不能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课堂学习活动中,积极性自然不能很好的调动起来。

  《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中介绍进行生本教育关键之一就是高度相信学生,把学生当成自我教育的资源,以启发为主,从关爱入手,让调皮学生感到惭愧,从内心激发他们改正缺点,积极向上的愿望。实践中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不被考试成绩、眼前的一点功利所左右;要教师彻底放手,不被教科书、教学任务的完成牵着鼻子走;需要教师大胆取舍,整合教材,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需要教师认同学生、欣赏学生等等。

  取得好成绩,人们还有一种顽固的思维习惯:我们只想用老办法,如果老办法不行就更加变本加厉的用老办法。最常见的就是日常教学醉心于题海,而忽视基本的和人的生活与思考密切联系的部分,学生做题一旦出错,我们就不断地加题目,永远把做对的希望寄托在下一道题目上。结果,一个错误产生一串题目,这样就产生了更多的错误和更多的题目,们很少反思学生对于基础部分的理解有什么问题。相信老师们的这种心理和这样的做法还普遍存在,致使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出现类似明明做过这一题目或上课讲过学生还是出错的现象。仔细分析主要原因就是教师不能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没有做到相信学生自己能学好的原因。导致教师自己苦口婆心的讲解、辛苦的搜集题目但是学生却不领情,不能利用教师辛苦的劳动取得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

  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到相信学生的潜力和智慧,真正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生本教育的课堂,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突出学生的学为中心,不再过于强调教师的教。在日常听课、课堂评价中,教师们不再特别关注授课教师分析是否到位、清晰,而是更加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学的情况。只有学生真正投入学习、不断产生种种思维碰撞的课堂才真正吸引我们,才能看到学生兴奋的脸庞。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还是存在“教喝水”的现象。“教喝水”的故事是这样的:本来你想喝水,那么拿起矿泉水,不假思索就可以把它喝下去,因为你对喝水有生命的需要,有生命的本能。现在将定你邻座的老师对于喝水没有生命的需要,也没有生命的本能,都需要你教。于是你把它变成教材,进行讲解,最后考查。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想必是“顺时针和逆时针”,而第n章则想必是水瓶应该举到什么样的高度………然而,邻座听得十分疲惫,考查起来他可能仅仅是60分,而且,可怜的他想用你教的办法喝水的时候,竟然不会喝了。当看到这一点时,我不禁笑起来,但慢慢的又进入静静的思考中。我们总以为学生懒、学生不好教、学生不会学、学生学不好等等,而以教为本的课堂出现了学生上课走神、开小差甚至睡觉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我们把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了,我们把学生当成了一无所知的人。而生本教育实验学校的实践证明:学比教快、学比教直接、学比教到位,长期以来我们没有去关注过,我们习惯了教,因为我们教师对于自己的掌握知识是胸有成竹的,总想将自己的这些让学生知道,这样才能更好发挥教师的作用。

  《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中这样给教学进行定义: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支持下,激扬、强化、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就这一点我们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依靠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调动学生这一重要资源,达到提高学识的目的。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6

  最近读了郭思乐教授的着作《教育激扬生命》,我更加确信儿童的潜能无限,只要我们相信他们,给出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氛围会激励他,他们就会还给我们一个惊喜。没有任何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也就是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因而,这个最后过程不是教师完成的。就这个意义来说,人的获得最终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主动的学。

  人们习惯地把儿童看作是“一张白纸”,该书强调儿童不是“零起点”,每个生命都具有高级本能,如果我们能给学生创设和提供一个开放的、多样性的发展环境,那么我们的学生获取适合自己发展方式的机率就会大大提高。

  以前,在我的意识中孩子们只有在老师讲明白了之后,学生才能真正会做题。读了《教育激扬生命》后,我才深深体会到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哪怕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他们平时通过电视、电脑等接触的内容很广,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吧,一个字他可以说出好几个词语来,有的词语甚至令老师吃惊。所以,孩子的潜能是无穷的,我们老师一定要少讲,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脑亲自完成。

  走近生本教育,走进生本课堂,我深切感受到生本教育倡导的高度的尊重学生,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以学定教、小组和班级中的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的引领等,无一不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生本教育主张“把作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动,都变成学生得以自学的辅导力量”,从教转变到促进儿童的学,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儿童的学习生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老师在学生的解放中得到了解放。引领学生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生本课堂更使我领悟到了教育要依靠学生的真谛,感悟到了儿童生命的灿烂,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又如现在的每一节课课前学生总能做好下节课学习准备工作,预备铃一响他们马上会喊出自己班响亮的口号,然后大家一起分享两分钟(经典诵读或背诵等),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可爱的面孔和专注的表情,我们老师更会激情飞扬地融入其中——上好每一节课。

  郭思乐教授曾说:“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生会后学’的过程上,这是生本教育的重要环节。”“先学”的习惯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自学预习一两次或三四次也不能养成习惯,要持之以恒。行动的次数越多,习惯就越坚固,越能经受得住各种考验。我相信,用我们的耐心和恒心帮助孩子们养成一个好习惯,他们一辈子都会受益无穷。

  以前我布置的预习作业就是读课文,在我眼里预习的作用并不大,可是读了《教育激扬生命》后,我也开始尝试让学生准备预习本,每天系统的布置预习任务,时间一长预习成了一种习惯,有时候学生会在课间提前问我今天的预习任务是什么。

  我们以教材为载体,利用教材与学生共同感情学习中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而学会生活,学会发展。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存动力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诱发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质疑,鼓励学生在阅读欣赏感情。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

  相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该是一个“牧者”。教师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灌满一壶水”。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而是教师点燃激情,让课堂成为学生燃烧学习热情的舞台。

  “生本教育”最著名的例子中,其中有一个就是“抛秧启示”,什么是“抛秧启示”呢?插秧是种水稻的大农活。一直以来,农民把秧苗插得密密层层,以为付出得劳动越多,收获就会越多。年复一年,人们照此方法办理,但禾苗产量依旧。不知谁发明了抛秧的方法,农民把插秧改为抛秧,却能带来丰收。初看起来,勤劳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回报,悠闲的却能带来丰收,完全有悖常理。其实,插秧贯注了我们的丰收的意愿,但破坏了秧苗的自由生长的自然规律。类比到教育上来,老师就好像插秧的农民,主观意愿很想丰收,但没想到当我们强行对秧苗进行密植时已经破坏了自然规律。学生也一样,他们是我们的秧苗,当我们将知识和行为变成一些细密的目标以后,就会对学生提出细密的要求。殊不知,学生对这种“保姆式”“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并不领情。因为,学生一般不愿意直接接纳外力所规定的规范。因为这些不是他们思想的一部分,而在于这些规范是否合乎儿童天性和如何使学生认同。总而言之,尊重人的自然规律,发展学生的天性,发挥学习的潜能。或许能取得以前苦教未果的成绩。“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

  是花,总有盛开的时候,即使花季已过,也会在合适的时机绽放一生最明艳的美丽。同样的道理,只要是正常人,总有开窍的一天。因此,不要急于拔苗助长,只要提供足够养分,然后静静等待,就像守候一朵花悄然开放……耐心地静候花开,更能体验到教与学共同成长的真正和谐,也不能真实地感受生本理念下简单的“牧者”的幸福。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7

  读罢《教育激昂生命》,感慨万千。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深知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我理想中的课堂教学是怎样的呢!

  我的课堂是一间故事屋

  曾经读过常丽华老师的文章,一直记忆犹新,大体内容是:不管多忙,每天都要给孩子讲一个好故事。是啊,听着故事长大的孩子是何等幸福。我一定会把故事巧妙的引进课堂,把一个个故事妈妈请进课堂,借助最适合孩子阅读的书让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伴随孩子成长。

  我的课堂是一个阅览室

  一堂好课应做到:书生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课堂即学堂,书房,是学生可以自由读书的地方。提到读,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一定要给足时间培养孩子的语感。没有语感,语文成什么了?枯燥的知识的琐碎,无聊的陶分的黄沙,语感是高贵优雅的精神之花,必须从小着手培植。盼望着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可以在放松状态中读出收获;可以在充满激情的朗读中读出情趣;可以在自由阅读中读出个性。书读好了,什么都会迎刃而解。

  我的课堂是一个游戏场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啊!而游戏是孩子最感兴趣的活动。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这么说过:对于孩子来说,游戏是学习,游戏是动力,游戏是劳动,游戏是重要的教育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本身是一种认真、严肃的游戏。因此,我要把游戏引进课堂,把知识融合在游戏中,使孩子在游戏中掌握知识,开发智力。通过游戏的开展,让学生沉浸在语文的乐园里,自觉地接受语文的熏陶,进而到达引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我的课堂是一个聊天室

  语文学习是师生与作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追求的是心与心的呼唤、情与情的相牵,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我会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无论我的言辞怎样精彩,都只是起引导作用。担任主持人的角色,尽服务者的职责。任何时候都不能喧宾夺主。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会形成默契,才有愉快的氛围。同时,我还要提出富有挑战性的话题,激活学生的话题,激起学生想说的欲望,使课堂成为“百生争鸣”的“大会堂”。

  我的课堂是一个助推器

  课堂上教师及时的评价、点拨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激发学生信心的手段——一个信任的点头,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会意的微笑,一次热情的握手,一次亲切的抚摸,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滋润学生的心田,都会成为学生发展的助推器。盼望着在我的课堂上孩子的心灵能够得到舒展,使他们在“我是好孩子?”“我能行”的心态中找到自信。

  有名著的引领,我会带着真诚,热情,平和走进课堂,用理解、尊重、信任、欣赏、期待的钥匙开起多彩而生动的明天!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8

  现在的教育虽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事实上,每个孩子还在分数中奔波着,在个学校和各种学习班中奔走着,在德育方面就有所缺失了。我们的德育教育就是要以儿童的美好学习生活为真正基础,在《教育激扬生命》这本书中很好的进行阐述。

  学习生活作为儿童生活的基本的、核心的部分,是儿童天性得以启动和发展,形成没好本性的摇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自在的德性及其未来走向,并借以迎接社会对儿童道德成长的进一步要求。所谓教育的生命机制,是指教育最终和基本上依靠教育对象的生命自身。而人大德性的形成,高度依托人以本能为内核的生命自然,但如果让他们在学习中自主地进行大量的客服无知的个体或合作的活动,就会在和谐的、创造的、愉悦的本能下潜移默化,把仁爱、友善、合群融为本性。

  儿童在良好的教学生态中汇自动形成德性,它和主要依托外部教化所形成的德性,在形成过程,主体,原理机制,以及基本形态,所处地位上,都有所不同,依据它的性态,我们称之为素朴的德性。认识素朴的德性的存在,特性和生成机制,是认识良好教学生态在德育中的地位的关键,同时也是德育从脱离儿童核心生活的“小德育”向带素朴生活基础的“大德育”回归的关键。1。价值取向的简朴性。2。以人格养成和精神涵育为本体。3。在儿童的美好生活中发展。4。生产主体是生命自身。5。具有基本性和广泛深刻的支配性。

  在习惯的德育和教学的关系中,教学居于次要的地位,认识教学——学习在整个儿童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是认识良好教学生态在德育中的真正基础地位的前提。1。教学生态的核心地位基于人类发展需求。2。教学生态的核心性基于主流社会意志与儿童天性的一致性。3。教学生态的核心性在于筒儿童的未来紧密联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不断地思索,力争在自己的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实现生命的飞扬。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9

  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眼界开拓。细品郭思乐教授的《教育激扬生命》,呼唤教育回归生本!

  《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是《教育走向生本》的姊妹篇。五年前《教育走向生本》着重从理论上阐述了具有突破性的生本理论,之后郭思乐和课题组的教师,开始了更加深入、艰苦的探索,通过实践,不仅验证了理论,还初步发展了理论,才有了新著《教育激扬生命》。

  郭思乐教授在书中说:“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是啊,一直以来,在教育者的心中,学生仅仅是我们教育的对象,很少人能够认识到学生还是丰富的、鲜活的教学资源。郭思乐这一全新教育主张的提出,使我们重新认识了学生,也重新思考了教与学的关系。

  书中讲了这样一件事:香港的一位专家在讲演中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堂课,老师病了没来上课,来的是代课老师,同学们很高兴,因为代课老师是不上课的,只要关注学生不吵闹就行,学生玩什么都行。学生开始很安静,渐渐地声浪起来了,这时代课老师敲敲桌子:喂喂,你们这样吵,我就讲课了。”这样一来,学生被镇住了,班里立刻安静下来。郭思乐教授谈到的这个故事启发我们,玩是儿童的天性,而教和儿童的玩是对立的。教能不能转化为“玩”呢,很难,而学是可以转化为玩的,因为它有三个有利的条件:一是学和玩有同样的主体,都是儿童自己。二是学就是要学习真善美。三是儿童的喜爱活动的天性,其本质上又是学习的天性。教必须转化为学。一位老师说得好,学校就是学校,而不是“教堂”。

  在生本教育实验中,我们会感到,在基础教育的范围内,且不说许多东西不能教,就算是能教,学往往要比教来得顺利和容易得多。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而推演到我们,则是“事得一以顺”,找到了事情的真正本体,事情就会变得顺利。我们找到了学是教学的本体,教原本就是用来帮助学的。

  书中,做了一个类似于思想实验的想象。如果你想喝水,那么拿起矿泉水,不假思索就可以把它喝下去,因为你对喝水有生命的需要,有生命的本能。现在假定你邻座的老师对于喝水没有生命的需要,也没有生命的本能,都需要你教,于是你把它编成教材,进行讲授,最后考查。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想必是“顺时针和逆时针”(拧盖子必备的知识),而第N章想必是水瓶应该举到什么样的高度……,然后,邻座听得十分疲劳,考查起来他可能仅仅是60分,并且,可怜的他想用你教的办法去喝水的时候,竟然不会喝了。

  这个故事对于当下繁杂的基础教育问题具有一针见血的见解作用,它比喻我们教育中大量存在这种不用教的东西,尤其是本能可以实现的东西,我们许多时候在教本能!

  联想我们实际的教学,长期以来,我们对于本能可以实现的事情,却教得十分认真,做着许多无用功或者有害功。比如我们物理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使小灯泡发亮的连接方法。之前我们会教学生把灯泡一端用导线连电池的正极,另一端连电池的负极,一步步,学生近乎毫无自我发挥的空间。

  而在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老师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借助学生自己,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和实践,学生会发现可以一次同时让2个小灯泡发亮;可以同时连接2节电池,可以增加小灯泡的亮度……

  你给学生学的机会,而不要认为他不能学,不肯学,他会兴致勃勃地学,比教要直接的多,方便得多。为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解放儿童,我们的工作必须是靠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完成,这样简单、自然的思考,长期以来我们却没有去关注,我们作为教师常常太主观主义了,因此也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

  我们的传统教学中,事实上诸多方面是严重压抑儿童原应激扬的生命本性,这也导致了相当多的尖锐的教育教学矛盾问题出现,以至于到今天很多传统教学问题已经基本上到了难以突破的地步,现在反思起来,教育教学问题死局的本质依然是未把主体回归到“学生”这一个最关键的对象之上。

  而“以生为本,激扬生命”的生本教育,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倡导并始终明确坚定彻底地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教育教学宗旨及目标,真正把教育回归到“学生”“孩子”“儿童”这个教育主体之上。

  生本教育,无疑是当下破局基础教育教学难题的一条光明改革之路。我想就让我们通过生本教育,还给我们的孩子一个真实生动精彩的课堂。当下我们的教育需要生本,请让我们的教育回归生本!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10

  课堂交给学生,相信学生,才会创造精彩。——《教育激扬生命》

  前段时间我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了解到一些生本教学的理念与形式,可谓受益匪浅。在学习这一理念的过程中,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有效实现这样一种激扬生命的教育,获得“教”与“学”的双赢。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相信学生,才会创造精彩。

  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总是在无形中强调着榜样示范作用,要求按规矩办事,由此制定了许多条条框框,将孩子们束缚住。单纯灌输知识,知识永远是“死”的,定量的。而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发散,主动汲取知识,发现新问题。于是,只有放手课堂,相信学生,才能激发智慧火花的碰撞,展现出精彩。

  如我执教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有的学生抓住了前文对居里夫人外貌的语句(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与后文中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的态度(将奖金捐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联系在了一起,看出了居里夫人视名利如粪土,和淡泊名利的态度。还有的同学抓住了可能一词来谈,从中看出实验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败,但居里夫人仍然忘我工作,可见居里夫人的为科学献身的科学精神。学生们在深度阅读中,抓住了关键词句,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居里夫人伟大的科学精神,吐露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在课堂上如此的能说,是我始料未及的。

  总之,返璞归真,以人为本,是我们学习的根本出发点。相信学生,给他们一个舞台,他们的精彩,是成人无法演绎的。这个信念也将伴随我在今后的教学之路上前行。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相关文章:

生命教育的教案11-30

生命安全教育教案08-17

生命教育教学设计(通用13篇)06-30

生命安全教育教学总结03-16

珍爱生命安全教育教案08-11

《珍爱生命,防溺水》安全教育教案11-13

小学生命安全教育教案12-01

珍爱生命,防溺水安全教育教案12-01

《生命生命》教案08-07

《谈生命》读后感教案设计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