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化验单及其临床意义

时间:2022-11-12 10:40:09 梓薇 意义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血液化验单及其临床意义

  血常规化验包括很多项目,但主要有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小板计数等3项。今天小编带大家来了解下有关血液化验单及其临床意义,下面一起来看看。

  血液化验单及其临床意义 篇1

  1、红细胞计数(RBC)

  红细胞人们通常叫红血球,化验单上常用英文缩写字母简写成RBC。红细胞生于红骨髓,主要以蛋白质和铁为原料,其次还需要微量的铜、维生素B6、维生素B12和叶酸。此外,肾脏分泌的EPO,有促进骨髓红细胞生成的作用。红细胞的发育、成熟约需3。5~7天,一般能生存120天。衰老的红细胞主要在肝、脾等器官中被吞噬和分解。在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下,红细胞不断地新生、衰老、死亡,在血液中保持相对恒定的数目。红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血红蛋白(其中包括蛋白质和铁)。血红蛋白是人体内运输氧(O2)和二氧化碳(CO2)的工具,把从肺部吸入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个细胞,又把细胞内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装载上,随血液循环运到肺呼出体外,往返于肺与各细胞之间,一刻不停地工作着,红细胞数量的变化影响到氧和二氧化碳的运输,使人体发生病理生理变化。

  [临床意义]

  减少:见于各种类型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感染、肾病、胃切除术后、出血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白血病以及接触苯、胺等化学物质引起职业性中毒等所引起的贫血。

  增多:

  ①严重的先天及后天性心、肺疾病和血管畸形,如法鲁氏四联症、肺心病、肺气肿、肺动静脉瘘等,由于慢性缺氧刺激骨髓增

  生。

  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③大面积烧伤、严重呕吐、腹泻、多汗、多尿,以及晚期消化道肿瘤长期不能进食等所引起的大量失水和血液浓缩。

  ④慢性一氧化碳中毒。

  ⑤长期在高原生活的人,剧烈的体力活动者可出现生理性红细胞增多。

  2、血红蛋白测定(HGB或Hb)

  血红蛋白是由珠蛋白和血红素结合而成的,人们通常称其为血色素。合成血红素的原料是甘氨酸、琥珀酰辅酶A和铁。当铁缺乏时,血红素形成减少,引起血红蛋白降低,造成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叶酸和维生素B12是合成脱氧核糖核酸必需原料,也是红细胞生长、成熟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可造成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此外,维生素B2、维生素B6均参与血红蛋白的形成。当红细胞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以后,血红蛋白分解,其中铁质和蛋白质部分重新被利用制造红细胞,其余部分则变成胆红素从肝脏排入毛细胆管,成为胆汁的组成部分,最后从粪和尿中排出。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的测定主要用于贫血的诊断并判断其程度: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3、红细胞比积(HCT或PCV)

  [临床意义]

  增高:初生狗可有生理性增高。病理性增高见于大面积烧伤、反复呕吐、腹泻、多汗、多尿等导致的血液浓缩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减低:见于各种贫血、白血病、血液稀释等。

  4、红细胞沉降率(ESR)或动态红细胞沉降率(A-ESR)

  红细胞沉降率就是通常所说的'血沉。当血浆中带正电荷的球蛋白及纤维蛋白原增加时,红细胞失去负电荷,不互相排斥而易形成缗线状时,血沉就增快;反之血浆中带负电荷的白蛋白增加时或红细胞增多时,血沉就变慢。

  〔临床意义〕

  一般来说,凡体内有感染或组织坏死的情况,血沉就加快,所以,血沉增快提示有病变存在。

  (1)生理性增快:血沉随年龄的增长而加快。孕狗由于血浆容量增加,从第3个月起血沉就加快,分娩后三周才恢复正常。

  (2)病理性增快:显著增快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白血病、肉瘤、癌症、华氏巨球蛋白血症、重度贫血、严重的急性细菌感染、胶原病、门脉性及胆汁性肚硬化、溃疡性结肠炎、严重的肾脏病等。血沉中等度加快见于急、慢性炎症,急性局部感染、慢性感染活动期,如风湿热活动期、结核病、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病毒性肝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低,以及大手术、创伤、心肌梗塞引起的组织损伤及坏死或高胆固醇血症者。

  (3)减慢:见于红细胞数显著增多及纤维蛋白原含量严重减低时,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DIC晚期。

  5、白细胞

  升高: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

  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6、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白细胞就是人们常说的白血球,英文缩写为WBC。它是人体内的“卫兵”,执行着防御功能,对外来的病原物有吞噬消灭的作用。

  白细胞是一个“大家族”,根据其结构性质分为:哮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白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白细胞、淋巴白细胞。粒细胞因胞浆内含有颗粒而得名,中性粒细胞又分为杆状核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两种。淋巴细胞又分为T细胞、B细胞。各种白细胞的寿命长短不一,平均约为13天,淋巴细胞的寿命差距较大,短的仅3~4天,有的T细胞寿命可超过百日,甚至长达20天。

  (1)中性粒细胞百分率或绝对值表示

  [临床意义]

  ①生理性增高:新生儿、妊娠、分娩和产伤、剧烈运动、严寒暴热刺激可使中性粒细胞增高。

  ②病理性增高:反应性增高见于急性化浓菌感染,如化脓性扁桃体炎、大叶性肺炎等,严重时可在镜下见到病理状态的中性粒细胞。另外,严重的组织损伤、严重烧伤、心肌梗塞、大手术后、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也可使中性粒细胞增加。肿瘤性增多见于粒细胞性白血症病。

  ③减低:某些细菌(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及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肿瘤化疗后、脾功能亢进,长期接触有毒理化物质所致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

  (2)淋巴细胞

  [临床意义]

  ①生理性增高:

  ②病理性增高: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可见相对性增高;某些传染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见绝对性增高;某些慢性感染,结核病恢复期,淋巴细胞白血病,某些类型的淋巴瘤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前期等。

  ③减少: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淋巴细胞减少症、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器官移植后某些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放射病或急性化脓性感染时因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淋巴细胞呈相对性减少。

  (3)嗜酸粒细胞

  [临床意义]

  ①反应性增高:见于过敏性疾病、某些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银屑病、剥脱性皮炎、天疱疮,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

  ②肿瘤性增高: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氏病,肺癌等。慢性溶血性贫血

  减少: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4)嗜碱粒细胞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罕见的嗜碱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和某些转移癌,黏液性水肿,变态反应,甲状腺机能减退、溃疡性结肠炎。

  减少:速发型变态反应,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糖皮质激素过量,甲状腺机能亢进、柯兴氏征。

  (5)单核细胞

  [临床意义]

  ①生理性增多:

  ②病理性增多:某些感染,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伤寒、疟疾、黑热病、活动性结核、急性感染的恢复期;某些血液病,如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的细胞病。

  ③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7、血小板(PLT或BP)计数

  血小板的机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前者是指血管破损而出时,血小板具有制止作用;后者是指血液加速凝固成块。因此,测定血小板数有助于出血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临床意义]

  (1)增多:见于外伤、手术、急性大失血和溶血后一过性增多;脾切除后脾静脉血栓形成。持续性增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及某些恶性肿瘤早期。缺铁性贫血

  (2)减少:

  ①血小板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某些药物中毒或过敏;

  ②血小板破坏,消耗过多,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和体外循环、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结缔组织病。

  8、网织红细胞计数

  增高: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

  降低: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血液化验单及其临床意义 篇2

  一.血红蛋白(Hb)

  血红蛋白是血细胞内参与氧气运输的一种蛋白质,铁、叶酸、维生素B12是其合成的重要原料。正常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

  血红蛋白低于正常水平称之为贫血,可见于①造血原料不足引起的贫血;②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③各种急性、慢性失血所致红C丢失过多;④红细胞破坏过多引起的各种溶血性贫血;⑤恶性肿瘤细胞所致的贫血。

  血红蛋白增高常见于:真性红C增多症、呕吐、腹泻等严重脱水,严重烧伤,大量长期吸烟,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某些肾脏疾病,高山地区的居民等。如发现血红蛋白结果异常,应注意查看是否伴有白细胞数、血小板及红细胞数目异常,必要时应做骨髓穿刺检查,因为这些数据对于进一步明确贫血的病因非常重要。

  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血液中的白细胞俗称为“白血球”,包括中性粒C、淋巴C、单核C、嗜酸性粒C和嗜碱性C。化验单中白细胞计数是指测定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分类是指计算上述各类白细胞的百分比。在不同的疾病状况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变化。医生会根据白细胞的数量及百分比的变化来判断病因。正常成人WBC总数为(4-10)×109/L.分类百分比:中性粒C占50%-70%,淋巴C占20%-40%,单核C占3%-8%,嗜酸性粒C占0.5%-5%,嗜碱性粒C占0-1%.

  白细胞减少常见于:①病毒感染;②某些细菌、原虫性感染;③血液病;④某些药物及化学试剂及放射线的影响。

  白细胞增高常见于:①全身或局部感染;②明显的白细胞升高应警惕白血病的可能;③某些肿瘤可致白细胞升高;④外伤或组织坏死,如大面积烧伤等。

  中性粒细胞主要是针对细菌的,当孩子的身体受到细菌感染的时候,中性粒细胞就会增加,来杀死细菌。

  如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淋巴细胞百分比相应地就要升高,说明孩子可能是病毒感染。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越低,说明病毒感染越严重,如果高于正常值,说明是细菌感染。有些孩子,他们体内的白细胞总数不太高,这预示着孩子的发热会越来越厉害。

  淋巴细胞主要是通过分泌抗体来对抗病毒的。如果淋巴细胞百分比和淋巴细胞绝对值高出正常值,就说明孩子肯定是病毒感染。

  单核细胞是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对病毒和细菌都有作用,不管是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还是支原体感染吞噬细胞就会第一个出现,单核细胞越高,说明孩子这次发热的程度越严重,持续的时间也越长。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正常范围不超过10,如果孩子的单核细胞百分比超过18他一定会高烧3天以上才能好转,不管用什么药。嗜酸嗜碱细胞是判断孩子是否过敏的指标之一。

  三.血小板的数值越高,说明孩子感染的次数越多。

  大多数孩子的血小板都是正常的,很多反复感染的孩子,大多数血小板数值都是在400万-500万左右。

【血液化验单及其临床意义】相关文章:

视野检查有何临床意义12-15

血清氯的临床意义及注意事项09-30

翻转上睑方法临床意义及注意事项10-09

甲功五项的临床意义是什么03-19

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是什么11-01

乙肝两对半的临床意义有哪些12-15

血液内科实习心得09-29

血液组实习小结12-03

血液透析室出科小结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