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赏析

时间:2023-12-07 11:06:00 文圣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赏析

  《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是唐代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三年(754)在铜陵时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

  李白

  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

  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

  松兰相因依,萧艾徒丰茸。

  鸡与鸡并食,鸾与鸾同枝。

  拣珠去沙砾,但有珠相随。

  远客投名贤,真堪写怀抱。

  若惜方寸心,待谁可倾倒?

  虞卿弃赵相,便与魏齐行。

  海上五百人,同日死田横。

  当时不好贤,岂传千古名。

  愿君同心人,于我少留情。

  寂寂还寂寂,出门迷所适。

  长铗归来乎,秋风思归客。

  翻译:

  下辈子啊,如果是草就要是兰花草,如果是树就要是松树。

  秋天兰花香风远飘,冬寒松树不改容,不变色。

  松树兰花互相依恋,萧艾臭草繁密茂盛也没有用。

  鸡与鸡一起进食,鸾与鸾栖息在同一枝梧桐树上。

  挑拣玉珠去除沙砾,有玉珠相随,好酒沉缸。

  我这个远客来拜访你这位有名的贤人,真值得舒展怀抱,促膝谈心。

  如果不诚心待人,坦白无私,谁会拜服你呢?

  虞卿宁可抛弃赵国宰相的职位,也要与老朋友魏齐一起自杀。

  海上有五百勇士,宁愿与田横同日而死。

  如果当时不好贤待贤,怎么能千古留名呢?

  愿与你做个同心同德人,人家却对我不留情。

  寂寞啊寂寞,出路在那里?

  长剑啊长剑啊,我们回家吧,秋风起,该回家了。

  解释:

  ⑴五松山:在今安徽铜陵西北。南陵:县名,今属安徽。

  ⑵虞卿:战国时期名士。典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⑶田横:战国时期齐国贵族。其事见《史记·田儋列传》。

  ⑷长铗归来乎:一作“长剑歌归来”。此句用冯谖事,见《战国策·齐策四》。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前夕,天宝十三年(754)李白由宣城游铜陵五松山之时。诗人在五松山盘桓期间,与常赞(时为南陵县丞)交往甚密,形成好友,希望得到常赞的同情与支持,便赠以此诗。

  鉴赏

  这是一首艺术上颇具特色的诗。

  特色一:托物寓意,松兰明志。这首诗首句就高歌“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极度赞美“兰幽香风远,松寒不改容”的高洁傲岸的节操。赞颂之情,意犹未尽,诗人又盛赞孤高的鸾风、明洁的珍珠,并以形陋质卑的萧艾、鸡、沙砾等物与之对比映衬,越发使得兰松等物的高风亮节、清操美德熠熠发光。在赞美和鄙视中,诗人托物寓意,形象地表明了自己峻洁孤高的心迹和晚节。表明了自己愤世嫉俗、不与卑劣小人同流合污的傲骨。李白虽屡遭挫折,困顿穷窘,却仍一如既往:“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古风》第十二),要作“独立自萧飚”的“南山松”(《古风》第四十七),傲然不同,不失孤直本性,不失高尚志节。

  特色二:借事抒怀,用典表情。诗人长安被黜之后,浪迹天下多年,而今流落江南,正处于“寂寂还寂寂”的无路可走的寂寞痛苦境况中。诗人欲向常赞府倾诉衷肠、一吐怀抱,以求得知己好友的同情和支持。诗中就借古事,用典故,较好地抒发了这种沉郁深擎的感情。诗人之所以向常赞府“真堪写怀抱”,是因为视其为意趣相投的“同心人”。作为“远客”的诗人是高滔的松兰,作为主人的常赞府也是惜才的“名贤”。“松兰相因浓”,“鸾与鸾同枝”,贤才俊士理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样写,既与诗前句孤高的自我形象紧相勾连,又让主人的“名贤”形象与之相映生辉,为诗人倾吐心事创造了良好的气氛,其落脚点在一个“贤”字上。而诗人向好友“倾倒”的“方寸心”,是用“虞卿弃赵相”、“壮士死田横”、“长铗归来乎”三个典故来表达的。诗人用典喻意极明,将主人“好贤”品德推崇至极点,把自己欲得同情、欲求支持之情表达得更为明白。三个典故侧重点不一,却以一个“贤”字贯通,极精当地披露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怀抱胸襟。

  总之,上述两种手法的运用,使此诗形象生动,寓意深邃。它们既囊括了原物、原典之形象和内涵,又注入了新的形象和内容,诗人处置恰当,熔铸有方,故极生动精确地塑造了诗人鲜明的自我形象,抒发了自身深沉含蕴的内在情感。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之托可马克市),李白即诞生于此。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 、“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赏析】相关文章:

宿府原文及赏析03-10

常棣原文及赏析05-01

京兆府栽莲赏析08-25

赠李白原文及赏析02-05

赠内人原文及赏析03-02

《赠程处士》赏析09-29

赠柳原文及赏析09-20

赠柳原文及赏析(精选)11-01

京兆府栽莲原文赏析09-13

京兆府栽莲原文、赏析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