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行我行山南已三日》赏析

时间:2024-01-05 09:06:46 飞宇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山南行我行山南已三日》赏析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做过古诗词鉴赏吧?古诗词鉴赏,就是对古诗词进行分析,从单纯的字、词到句子的翻译解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其中内涵。古诗词鉴赏怎么做会更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山南行我行山南已三日》赏析古诗词,欢迎阅读与收藏。

  《山南行·我行山南已三日》作者为宋朝诗人陆游。其古诗全文如下:

  我行山南已三日,如绳大略东西出。

  平川沃野望不尽,麦陇青青桑郁郁。

  地近函秦气俗豪,秋千蹴鞠分朋曹。

  苜蓿连云马蹄健,杨柳夹道车声高。

  古来历历兴亡处,举目山川尚如故。

  将军坛上冷云低,丞相祠前春日暮。

  国家四纪失中原,师出江淮未易吞。

  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

  【前言】

  《山南行》是南宋时期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客居陕西南郑时所作的诗作。该诗描写了南郑县的风土人情、自然景物以及地理位置,从而暗示出了南郑县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表达了诗人对当时南宋王朝的时政、军事的看法,体现了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

  【注释】

  ①山南:即终南山之南,今陕西南郑一带。

  ②函秦:指陕西、甘肃等地,古代属于秦国,那里有函谷关等军事险要。

  ③秋千蹴鞠:秋千和蹴鞠是两种起源很古、流传很广的体育项目,这两种竞赛都于军事和武术有关。

  ④苜蓿:又名草头,俗名金花菜,是一中马爱吃的植物。

  ⑤历历:分明的意思。

  ⑥将军坛:指汉高祖刘邦拜大将韩信的坛,遗址在今陕西南郑一带。

  ⑦丞相祠:指蜀汉后主刘禅为纪念丞相诸葛亮而建的祠堂,遗址在今陕西南郑一带。

  ⑧四纪:中国古代以十二年为一纪,四纪就是四十八年。从诗人作该诗时上溯靖康之耻,金兵侵犯中原,已有四十六年。

  ⑨金鼓:古代战争中使用的锣鼓,这里代指军队。

  ⑩本跟:根据地、基地。

  【赏析】

  该诗历来受到重视。究其原因,除了该诗形式上的特点之外,更主要的是因为它充分地表达了陆游对时事,对政局的看法,标志着诗人整个人生历程和创作生涯的转折点。

  高宗绍兴初年,南郑曾入于金人之手。收复后,经多年休养生息,陆游到达南郑县时,已是麦陇青青,桑林郁郁,平川沃野,大路如绳。陆游历来就极力主张:“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按:陇山以西,约相当于今天的甘肃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始。”(见《宋史·陆游传》)如今,当他亲眼看到南郑一带是如此的桑麻遍野,气俗雄豪,当他亲身体会到由此恢复故土大有希望,他怎能不精神振奋,壮心萌动正是从这个时候起,陆游的生活和创作展开了新的一页。他直至暮年,仍念念不忘这一段“匹马戍梁州”的军旅生活。自此以后,他的诗作也更为飞扬踔桌厉。

  诗中“函秦”,指陕西、甘肃一带秦国故地,因其东有函谷关之险,故称“函秦”。“蹴鞠”,近似今天的踢球;“分朋曹”,指分组分队进行比赛。在南郑期间,诗人很留意风俗民情。秦俗尚武,民气豪健。秋千蹴鞠大风甚盛。陆游诗中曾多次言及。“苜蓿”,俗名金花菜,又名草头,为养马的上等饲料。“历历”,分明貌。将军坛,即拜将台,相传为汉高祖拜韩信为大将时所筑,故址在今陕西汉中的城南。丞相祠,蜀汉后主所立武侯庙,故址在今陕西勉县境定军山下,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曾多次屯兵于此,死后也葬于此地。“四纪”,即四十八年,十二年为一纪;中原自公元1127年(高宗建炎元年)入金人之手,到陆游写该诗时(1172年),已经四十六年,此言四纪,是举其成数。“师出江淮”句,是说长江、淮河一带,非形势利便之地,从那里出兵,收功不易。吞者,吞金之谓也。着一“吞”字,诗人气吞山河之慨如见。“会”,应当,将该。“金鼓”,古代行军交战时用,此处代指王师。关中,指战国末期秦国故地,应包括秦岭以南的汉中,与现今关中即陕西,亦即函谷关与陇关之间的概念有所不同。

  诗篇除了后四句是有关军国大事的议论外,其他部分好象都是对山南风土人情和自然景物的描写,貌似一篇旅途游记。其实,只要明白了当时的形势、陆游的主张,以及山南的地理位置,便能明白诗人的用意所在。这些描绘里面处处贯穿着诗人的愿望和主张。他之所以写乎川沃野,麦陇青青,苜蓿连云,杨柳夹道,是因为他觉得此地财力可用;他之所以写地近函秦,气俗豪雄,是因为他觉得此地民心可用;而他引今据古,历数陈迹,也都是为了用来证明地利可用。由于全诗花了这么多笔墨对沿途风土人情作详细的描写,由于有了这么多有力的根据,所以,后四句的议论便水到渠成,令人读来无生硬和突兀之感;也正由于诗人在描写自然景物时带着很强的主观感情,所以,和单纯的模山范水之作相比,该诗就显得更有价值;并且诗人的感情所注不是一己的穷通,而是国家的兴衰,因此,和那些寄情山水、吟风弄月之作相比,该诗的格调就显得更高。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1172年(宋孝宗乾道八年)春。这年三月陆游到达南郑县,在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大约不久后在南郑附近终南山以南地区出行,因有此诗。南郑一带为南宋抗金前线,王炎又是一位很有恢复之志的将领,陆游初到前线,亲眼看到关中沃野千里的形势和豪爽刚健的民风,内心非常振奋,不禁对收复中原充满信心和期待,并从而改变了自己以前所持有的军事策略,认识到从江淮出师并不易于完全消灭金兵。以关中为根据地,向东收复中原更为可行。这首诗是陆游到南郑前线后的第一首作品。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汉族。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作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存诗9000多首,是中国现有存诗最多的古代诗人。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的著作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他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一直被人民广为传诵。

【《山南行我行山南已三日》赏析】相关文章:

已凉原文及赏析03-02

已凉原文、赏析08-06

《已亥杂诗》赏析10-13

已酉端午原文赏析10-03

已凉原文及赏析【合集】08-06

古诗已凉韩偓带赏析07-21

山家原文及赏析09-29

《山行》译文及赏析09-13

山亭夏日赏析02-09

鲁山山行赏析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