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作文

语文课本的一些感受作文

时间:2021-05-23 18:56:01 感作文 我要投稿

语文课本的一些感受作文

  前些日子在网上看到了关于语文课本的问题。主要是在谈鲁迅的文章似乎不吃香了...成了一块“鸡肋”。人教社也会考虑更少地采用鲁迅的文章作为学生课文。

语文课本的一些感受作文

  关于这个问题,我是支持这种做法的。倒不是不欣赏鲁迅,只是鲁迅先生的文章确实有时候显得“艰涩难懂。”就比如学过的课文,当老师还没有讲解时,我觉得每个人读完就完全不知作者所思所想。等老师用了N节课讲解完毕,一再强调鲁迅是那文思革三家后。我们才会深深地佩服鲁迅先生的文章的思想之厚重,他本人爱国情之深重。现在不妨回首想想我们是怎样从鲁迅课文教育中走过来的,记得小学时我们开始学鲁迅的第一篇文章,老师会先用大半节课甚至更多的时间去介绍鲁迅,争取让鲁迅迅速取代当时我们心中周杰伦的位置。从那时起我们就深谙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还是一犇人,弃医从文,以笔为武器去与反动派斗争。去面对那惨淡的人生,淋漓的鲜血...从此以后一凡学完鲁迅的文章必会是课本面目全非,笔记总结下来可以成学术论文——《鲁迅在XX中所反映的不为人知的思想》。

  到了初中这种情况并未有所改观,反而更甚。这里我举几个例子。记得小学学过一篇鲁迅的课文《风筝》那时候中心思想记得可是特别清楚啊..。到了初中,发现情况有所不同。小学时记的中心思想不管用了,原因呢?老师亲切地教导我们,因为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的加深,或者是我们的青春期发育,生理心理开始产生一些变化.这课文的便中心思想改变了!!不再是简单幼稚的什么风筝代表着孩子的理想了,而却又在这之上加上了时代背景与社会的悲惨环境,之后又得记这暗示着什么什么。有时我很佩服那些编写教师辅导用书的人,或是一种不解...为什么他们理解大家的文章就如同把那些大作家浑身上下一丝不挂看个遍还不解馋,还要再加上自己的某些见解。难道他们真的那么了解作家的本意,真的都去访问过那些名人??!说不好听难道他们是作家肚子里的蛔虫?我时常幻想能有机会去问问那些作家你写这篇文章是要说明什么,可惜造化弄人。我没有机会一同和他们进入八宝山去泡一盏茶聊这些东西了,我还得好好活着,好好念书。再说一篇让我刻骨铭心的文章:《故乡》,我在故乡这课的批记就跟咱们伟大祖国东南沿海的人口密度差不多吧。暂且不说这个,令我特别纠结的是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我清楚地记得当时老师讲了4个!现在仔细想想,世间可一心可二用者且非常人,况鲁迅先生一心得以四用!岂为非人哉!我不相信以上我的分析,我只相信那所谓的4个中心思想是一些为我们着想的教育工作者苦思冥想出来的。对了,顺便说一句。那一课的线索也有两条,明线与暗线.....

  人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动物,总会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从而给个人,社会造成种种不便。这就体现在那些不幸成为课文的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我想再次说明我是非常佩服鲁迅先生的,如果你略读《鲁迅全集》会发现他的散文写得非常好。可不幸地我们总是会学到一些他的已经被改变质的文章,或许鲁迅先生只是想表达某些简单,质朴的感情。为什么现在就会有人去深深探究,刨根究底地挖掘他们认为些许所谓潜在的意思呢?为什么鲁迅先生的感情,总会和那个破败的封建时代联系在一起,为什么总会和中华民族的国民劣根性联系在一起。难道鲁迅先生就没有表达自己真正感情的权利了吗?!但到头再细细去想,其实是有的,比如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可是最令人可悲的`是,或者用一个鲁迅的词,悲凉。我们为考试所牢记的情感,往往并不是出自于人内内心的真情实感,而又却常是一些反映社会悲凉...

  暑假伊始,我有幸看到了上海的高中语文教材。上海的语文是很重视阅读能力的,这在教材中也有所体现。教材中选的文章多而广,涉及到很多学科,很多层面。如一篇关于爱因斯坦与他的小提琴的文章,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里面选了一篇季羡林先生的《漫谈散文》,我很喜欢季羡林的文字风格,平和舒缓且娓娓道来,有时又不失幽默。总之我觉得他是一位很有意思的老人,只怪我太俗太傻。在他生前只知道有其人,却未曾读过一篇他的文章,等季先生走了,才跟随潮流,或是追思,读了他的一本小书和几篇小文。这才如梦初醒,佩服地五体投地。唉,我感觉在我学过的课文中没有一篇是季羡林的,为什么就不能考虑选取一点他的文章呢?

【语文课本的一些感受作文】相关文章:

初三语文课本 作文10-03

初三语文课本作文10-03

中考语文课本知识09-10

读伟人的一些感受作文12-29

我的语文课本作文300字06-20

我的语文课本作文(精选6篇)04-24

语文课本燕子的教学设计12-04

《感受语文》作文01-10

我爱语文课本作文400字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