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赏析

时间:2021-09-11 12:23:44 赏析 我要投稿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赏析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注释》

  京口:今江苏镇江。

  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吴国开国之君。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年号。

  草草:仓促。

  封狼居胥: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狼居胥山,在今内蒙。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击队南宋“隆兴北伐。”

  四十三年:自作者南归至作此词时,已四十三年。

  扬州路:指淮南东路,治所在扬州。

  可堪:岂堪。

  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字佛狸。

  “廉颇”二句: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晚年奔魏,后赵王复思廉颇,派使者探望。使者受廉颇仇人贿,还报赵王曰:“廉将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不复召用。

  3、《翻译》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却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宋文帝听信大将军王玄谟的鼓动,草草出兵,讨伐北魏,想得挺好,计划北伐中原后,就像那个西汉名将霍去病,远征匈奴归来,在狼居胥山封坛祭天,作为全胜的纪念,但事与愿违,由于准备得不充分,加之轻敌冒进,以致最后滑台一战,赢得仓惶北顾。四十三年过去了,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4、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善用典故。

  五个典故

  孙仲谋——怀念英雄,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

  寄奴——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佛狸祠——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批归纳全诗。

  廉颇——自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5、南宋时,主战派势力总居下风,因此,有很长一段时间,辛弃疾都在江西乡下赋闲,不得重用。后来,宰相韩?胄用事,重新起用辛弃疾。但这位裙带宰相是有目的的,就是急于北伐,起用主战派,以期通过打败金兵而捞取政治资本,巩固在朝势力。精通兵法的辛弃疾深知战争决非儿戏,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他派人去北方侦察后,认为战机未成熟,主张暂时不要草率行事。哪知,韩?胄却猜疑他,贬之为镇江知府。北固亭是京口(镇江)名楼,登楼可望已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可以想像,辛弃疾在京口期间,肯定不止一次登楼,登楼之时,定有几多感慨存诸心中,蓄积起来,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吐之为是词。

  6、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在京口任镇江知府时年六十五岁,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开篇即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接下来讽刺今日用事者(韩?胄),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我有的感慨,最为沉痛。

  7、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坐镇东南,击退强敌;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气吞万里。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就是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8、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传说中他的故居遗迹,还能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在这里,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是多么鲜明的对照!

  9、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冒险北伐,却招致大败,反而被北魏拓跋焘的.军队反攻到了长江北岸。用历史事实,忠告朝郯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10、这首词的下片共十二句,有三层意思。峰回路转,愈转愈深。被组织在词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血脉动荡,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给作品造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深宏博大的意境。

  11、“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这是第一层。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辛弃疾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哀愁。

  12、想到这里,稼轩不禁抚今追昔,感慨万端。随着作者思绪的剧烈波动,词意不断深化,而转入了第二层。四十三年后,重新经营恢复中原的事业,民心士气,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当然要困难得多。“烽火扬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对照所展示的历史图景,正唱出了稼轩四顾苍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忆当年的感慨心声。佛狸祠在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四十三年过去了,当年扬州一带烽火漫天,瓜步山也留下了南侵者的足迹,这一切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安宁祥和景象,全无战斗气氛。辛弃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放弃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恢复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在这里,深沉的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

  13、对于这次北伐,他是赞成的,但认为必须做好准备工作;而准备是否充分,关键在于举措是否得宜,在于任用什么样的人主持其事。他曾向朝廷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暗示以此自任,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词意转入了最后一层。最后用廉颇事作结,表达了作者至老爱国之心不衰的抱负。作者在词末以廉颇自比,也正表达了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决心要重振“烽火扬州路”的威势,改变“佛俚祠下”“可堪回首”的境地,迎接北伐的胜利。这一句含蓄地道出了“好男儿,到死心如铁”的坚定信念。

  14、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评价是中肯的。词题为怀古,实际是借古讽今,对当时政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和见解。作者通过一连串典故的运用,将英雄人物与自己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造成全词深宏博大的竟境,纵横排宕的气势,体现出沉雄豪壮的“稼轩风”。整个格调沉郁顿挫,比兴深入而具体,结构大开大阖,铸史熔经,无斧凿之痕,成为千古绝唱。

  1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豪爽刚烈的气节,矢志报国的热情,壮志难酬的悲愤,英雄迟暮的凄凉。辛弃疾,文人中的异数,梦想与现实冲撞出的传奇。他胸怀大志,一生追逐英雄梦,但报国无门。他一路走来,时而仰天长啸,时而抚剑哀鸣。他将一腔忠愤,化作长歌短赋。那一行行激昂的文字,是他的兵勇;那一曲曲雄壮的悲歌,是他奋斗不屈的精神记录。他的词气势磅礴,慷慨悲壮。读稼轩词,热血沸腾,荡气回肠。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赏析04-01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赏析07-1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06-1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赏析08-22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07-1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8-15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赏析03-1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04-0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