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感遇·其四》的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1-08-07 13:59:54 赏析 我要投稿

《感遇十二首·其四》的原文及赏析

《感遇十二首·其四》的原文及赏析1

  【诗句】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出处】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四》。

  【意思】

  翠鸟傲立珍贵的三珠树巅,

  莫非就没有金丸让你恐惧?

  身著华服应担心他人指责,

  窃据高位会遭鬼神的厌恶。

  我这孤鸿今在高空中翱翔,

  射猎者想猎取只望天叹慕!

  【全诗】

  《感遇十二首·其四》

  [唐] 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全诗赏析】

  “得无金丸惧”的反问句,入木三分地揭示了双翠鸟害怕“金丸”击中的恐惧心理。这正是李林甫之流虚弱本质的形象描写。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两句,是诗人借孤鸿之嘴警告李林甫之流:翠鸟高筑巢儿在树头,要当心毙于“金丸”;你们气焰如此之盛, 当心成为众矢之的! 诗人心里虽燃了一团冤火,却不让喷吐出来,读之,竟无怒火中烧之感,警告中有劝告,这是儒家所谓温柔憨厚的诗教传统。

  诗的结句,意境高远,耐人寻味。诗人这只“孤鸿”面对大海、翠鸟、珠树、珍木,终于采取了超脱的态度:既不重返大海,也不恋于池潢,更不愿意去涉足于珠树和珍木的枝头,而是翱翔于广阔万里的苍穹之中,那些弋者——猎取者将无法猎取!彼时彼地,诗人采取“走为上策”之计,也是一种处世之术!

《感遇十二首·其四》的原文及赏析2

  【诗句】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出处】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四》。

  【意思】孤鸿自波涛滚滚海上飞来,连窄小的护城河也不敢顾。侧目盛气凌人的一对翠鸟,营巢在高高耸立的三珠树。

  【赏析】

  一只孤雁 从大海上飞来,只因饱受浪涛汹涌之苦,就连地面一个小小的积水池都不 敢望一眼。环顾两岸,见一对翡翠鸟,正在三株树上垒巢营窝。诗人以“孤 鸿”自喻,以不敢下积水池作比,写出了仕宦的艰难和身居高位之人的危 惧心情。又以企羡双翠鸟巢树而居,反映诗人追求普通人的生活的愿望。

  注:潢,积水池。双翠鸟,亦称鱼郎,头大,体小,嘴长而直,额、 枕和肩背等部羽毛,以苍翠、暗绿为主。常栖息水边树枝或岩石上,伺 鱼虾游近水面,突然啄取,为我国东部、南部常见的留鸟。三株树,古 代传说中的树名,《山海经·海外南经》: “三株树在厌火北,生赤水 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

  【全诗】

  《感遇十二首·其四》

  [唐] 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全诗赏析】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二句以孤鸿与大海相对比,突出了两种不同的.物象。沧海是那样的浩瀚广阔,无边无际,而孤鸿是这样渺小,无依无靠。这两种物象的并举对比,已经衬托出了人生于天地之间,是何等的渺小了。次句突然一折,为下文开出局面,这只孤鸿惊历了大海的惊涛骇浪,以至于都不敢多看区区城墙外的护城河水。此句反映了诗人屡经政治波涛而格外警惕的心态。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二句写政敌的气焰。他们窃据高位,就像一对身披翠色羽毛的翠鸟,高高营巢在神话中所说的三珠树上。“侧见”二字写这只孤鸿连双翠鸟也不敢正面去看一眼,只能偷偷地“侧”视他们。形象地衬托出了李林甫、牛仙客的嚣张气焰,不可一世。

《感遇十二首·其四》的原文及赏析3

  感遇(其四) 陈子昂

  乐羊为魏将,

  食子殉军功。

  骨肉且相薄,

  他人安得忠?

  吾闻中山相,

  乃属放翁。

  孤兽犹不忍,

  况以奉君终。

  陈子昂诗鉴赏

  这是《感遇诗》的第四首。诗人借两则对比鲜明的历史故事,夹叙夹议,借古讽今,抒发自己对时事的深沉感慨。全诗质朴刚健,寄寓遥深。诗中写了两个历史人物:乐羊和秦西巴。乐羊是战国时魏国的将军,魏文侯命他率兵攻打中山国。乐羊的儿子在中山国,中山国君把其子杀死,煮成肉羹,派人送给乐羊。乐羊为了表示自己忠于魏国,就吃了一杯儿子的肉羹。魏文侯重赏了他的军功,但是觉得他心地残忍,因而并不重用他。秦西巴是中山国君的侍卫。中山君孟孙到野外去打猎,猎到一只小鹿,就交给秦西巴带回去。老母鹿一路跟着,悲鸣不止。秦西巴心中不忍,就把小鹿放走了。中山君认为秦西巴是个忠厚慈善的人,就任用他做太傅,教育王子。

  一个为了贪立军功,忍心吃儿子的肉羹。骨肉之情疏到如此,这样的人,对别人岂能有忠心呢?一个怜悯孤兽,私自将国君的猎物放生,却意外地提拔做王子的太傅。这样的人,对一只孤兽尚且有恻隐之心,他对国君肯定是能忠心到底的。

  陈子昂作这两首诗是有感而发的,当时武则天为了夺取政权,杀了许多唐朝的宗室,甚至杀了太子李宏、李贤、皇孙李重润。上行下效,满朝文武大臣为了效忠于武则天,作了许多自以为“大义灭亲”的残忍事。大臣崔宣礼犯了罪,武后想赦免他,而崔宣礼的外甥霍献可却坚决要求判处崔宣礼以死刑,头触殿阶流血,以表示他不私其亲。陈子昂对这种残忍奸伪的政治风气十分厌恶。但是又不能正面谴责,因而写了这首诗。这首诗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首咏史诗,实质上是一首针砭当时政治风气的讽谕诗。清代陈沆《诗比兴笺》说它“刺武后宠用酷吏淫刑以逞也”,是道出了诗人旨意的。

【《感遇·其四》的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陈子昂《感遇》(其四)原文及赏析07-12

《感遇十二首·其四》原文赏析02-16

感遇十二首·其四原文及赏析08-28

感遇十二首·其四的原文及赏析12-17

《感遇十二首其四》的原文及赏析11-11

感遇十二首·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09-10

饮酒·其四原文及赏析08-19

南乡子·其四原文及赏析07-17

感遇十二首原文赏析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