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意义课后反思

时间:2022-12-07 12:35:11 意义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比的意义课后反思

  高区二小韩杰

比的意义课后反思

  周三,于老师来听了我的《比的认识》这节课,一节效果不是很理想的课,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收获了很多。

  一、设计的初衷

  在暑假教师培训上,于老师领我们观看了俞正强老师的《比》这节课,当时,给我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是俞老师通过让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抽象出相差关系的比、倍数关系的比,学生能够很好的区分这两种比的意义。

  我也想进行一次尝试,看看采用这样的方法来教比的意义,学生是否会理解的更透彻一些。对于比,内容比较“散”,即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多,有比的意义、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比的类别)、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比与分数、除法的关联等等。所以,和俞正强老师不同的是,俞老师花了一节课的时间来让学生抽象出比的概念,我把这部分缩短为20分钟,剩余的20分钟用来学习比的其他知识。

  二、课堂上的思考

  1.“比”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吗?

  在课堂上,学生举生活中几比几的例子的时候,都能举出来比赛中的比,比如足球比赛3:2。但是,对于倍数关系的比,学生很难举出诸如“水和洗剂剂的比、头长和身高的比、模型和实物的比”,这些让我对于比重新进行思考,或许,这些对于孩子确实很难。

  2.比的意义在哪里出现比较合适。

  本节课,我在学生区分了相差关系和倍数关系的比之后,说明了倍数关系的比是数学要学习的比,然后借助“男生有29人,女生有21人。你能用比来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吗?”这一情境,揭示出比的概念。这样的话衔接的并不好,于老师建议在“区分了相差关系和倍数关系的比”之后,直接给出比的意义的概念,这样更利于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3.为什么比是除法,还要学习比?

  有人说,比可以表示3个量之间的关系,而除法不能。这方面,还需要我们继续研究。王永教授认为,“比源于度量,度量解决了物体可度量的属性(长度、面积、体积、质量)的可比性,比却能够解决物体不可度量的属性(颜色、形状、质地等)的可比性。这就是比的本质。”(王永:《比是什么》,刊《小学教学》(数学版)2009年第6期)也就是说,比更多是为了表征隐含于数量之中的、不可度量的事物属性。

  三、课后的再思考

  “比的认识”属于概念教学课,本课和其他数学概念教学课有很多的相似性,比如,都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用鲜活的生活事实(事件)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都注意儿童数学学习的情趣,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都强调概念的系统建构,将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然而,我们要说明的是本课是如何体现教学之简约?

  既然比在生活中应用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困难,那我们像俞正强老师这样来上课,是否合适?

  喜欢数学这样充满探究的味道,因为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在挫折与迷茫中思索成长。

【比的意义课后反思】相关文章:

比的意义课后反思10-10

比例的意义课后反思09-22

比例的意义课后反思10-17

比例的意义课后反思[集锦]10-04

比的意义课后反思(精选21篇)02-11

比的意义课后反思(12篇)02-11

比的意义课后反思12篇02-10

比例的意义课后反思(精选5篇)06-12

【精华】比例的意义课后反思[集锦]12-16

比例的意义课后反思5篇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