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上秋居》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3-03-28 15:05:07 炜玲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灞上秋居》原文及赏析

  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灞上秋居》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诗句】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出处】唐·马戴《灞上秋居》。

  【意思】灞原上空萧瑟清冷的秋风秋雨,飘飘洒洒,一直下到傍晚才停下来。黄昏已尽,夜幕降临之际,一群又一群 的雁儿自北向南接连不断地匆匆飞过。一个“频”字,把眼前的景象转 移到无限的、撩人愁思的情绪中。诗句写景气氛清远,婉而不露,很有 艺术感染之力。

  注: 灞原,又作霸原,长安东。

  【全诗】

  《灞上秋居》

  [唐]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释】

  ①灞上:即霸上,在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

  ②灞原:灞上之地,平坦广阔,故 称灞原。

  【鉴赏】

  这是一首抒写士之不遇、人生寂寥的诗,是诗人羁留京城、晋身不得之 作。全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首联写灞原之上,风雨凄凄;暮色天际,雁飞频见。一 个“频”字,不仅写出雁群之多,也写出了它们寻觅投宿的惶急之状。此联写秋之可 悲,又以雁回而透露出思乡之意。颔联写落叶飘零,心生羁留异地之感;独对寒灯, 觉己是孤寂之人。“独”“寒”二字,突出了诗人凄凉孤独、清寒难挨的境况,与“乱山 残雪夜、孤独异乡人”之情境极为相似。此用两层夹写法,气厚而力透也。颈联进一 步描写客居环境:夜阑人静,滴露微响,更见园中空寂;仅有野僧,隔壁为邻,更觉孤 居寂寞。此联以动衬静,更加寂静;以孤衬独,更见孤独。这里以环境的寂寥烘托心 境的不宁,尤见其妙也。尾联生发感慨,点出诗旨。寄身寺内,何年能遇识才之知 音,得以晋身呢? 此怀才不遇、仕途渺茫之叹,能不令人暗洒悲泪耶?诗写眼前之 景,不假雕饰,细腻传神;抒发感情,孤苦凄凉,真实感人;两层夹写,烘托映衬,运用 自如,见技法之高妙也。

  创作背景

  灞上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作者进身无门,困居于此,有感于秋节变换,身世落寞,作此诗慰藉愁情。

  名家点评

  许学夷《诗源辨体》:语出贾岛。

  范大士《历代诗发》:秀洁。

  李怀民《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意兴孤僻,纯是贾想。极写荒僻(“空园”二句下)。结应在此(末二句下)。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二句十层(“落叶”二句下)。

  俞陛云《诗境浅说》:此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首句即言灞原风雨,秋气可悲。迨雨过而见雁行不断,唯其无聊,久望长天,故雁飞频见,明人诗所谓“不是关山万里客,那识此声能断肠”也。三四言落叶而在他乡,寒灯而在独夜,愈见凄寂之况,与“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之句相似;凡用两层夹写法,则气厚而力透,不仅用之写客感也。五句言露滴似闻微响,以见其园之空寂;六句言为邻仅有野僧,以见其壁之孤峙。末句言士不遇本意,叹期望之虚悬,岂诗人例合穷耶!

  作者简介

  马戴,唐代诗人。字虞臣,曲阳(今江苏东海西南)人。会昌(唐武宗年号,841—846年)进士。在太原李司空幕府中任掌书记,以直言获罪,贬为龙阳尉。得赦回京,终太学博士。与贾岛、姚合为诗友。擅长五律。《全唐诗》录其诗二卷。

【《灞上秋居》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灞上秋居原文及赏析07-03

《灞上秋居》原文赏析02-16

灞上秋居原文翻译及赏析09-09

《灞上秋居》赏析03-09

马戴《灞上秋居》原文及赏析12-29

马戴《灞上秋居》原文译文赏析12-30

《灞上秋居》马戴赏析07-12

灞上秋居翻译和赏析03-24

马戴《灞上秋居》译文及赏析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