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

区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1-07-25 18:22:23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关于区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的调研报告范文

  在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作为我国养老的主要方式――家庭养老受到了强大的冲击,许多家庭的养老服务功能逐渐弱化。同时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养老机构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养老需求。因此,养老问题成为目前社会最为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建立健全可靠的养老保障体系,大力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于区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的调研报告范文

  一、区社区养老服务的基本现状

  2007年,XX区下发了《XX区为老服务工作方案》,将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作为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全区大力推行。到目前为止,XX区的养老服务工作从无到有,服务队伍从小到大,服务内容从易到难,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一是建立了专兼结合的养老服务队伍。区政府十分重视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将全区社区服务员、“4050”基地人员纳入社区养老服务专职队伍。建立起一支拥有598人的社区养老服务专职队伍,其中社区服务人员140人,社区“4050”基地人员458人。这为XX区实行政府购买补贴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广泛发动,吸纳了一大批社区居民,驻社区单位和大中专院校学生加入志愿服务行列,全区养老服务志愿者达到6323人,补充了社区养老服务力量的不足。

  二是确立了两种包保服务模式。以往我区养老服务工作一直由社区社团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志愿者在承担,服务时间和服务内容不固定,服务管理比较松散。从去年十月开始,我区对老人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并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将服务确定为“三个坚持”(即:与重点服务对象每天坚持联系一次;每周坚持探望一次;每月坚持进行一次综合服务)、“六个必访”(即:生病住院时必访;生活发生困难时必访;家庭发生意外时必访;家庭发生矛盾时必访;邻里之间发生纠纷时必访;房子乔迁时必访)两种模式,社区养老服务专兼职服务人员通过签订服务承诺、召开服务对接会等形式,与全区2594名老人建立了包保服务关系,其中结成“三个坚持”包保对子 1292个,结成“六个必访”包保对子1302个,2008年共为全区“三无”、特困、优抚、空巢、高龄、残疾老人提供服务43000余小时。

  三是构建起养老服务基本框架。通过一年的实践初步建立起我区养老服务社会化运行框架。区民政局牵头,负责全区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总体协调和调度;各街道社会事务科具体负责各社区养老服务的业务指导,服务监督;在各社区建立起社区养老服务站,负责服务对接、服务回访和日常服务工作的管理。形成我区养老服务社会化三级服务运行框架。

  四是形成了一批品牌工作。各街道、社区在积极落实《社区为老服务工作方案》要求的同时,充分发挥各种资源优势,调动各方面力量,不断探索社区养老服务新途径,形成了如清和街道爱心门铃、“三心服务”,永昌街道“五乐协会”、“流动敬老院”,桂林街道网上养老服务等一批养老服务的品牌工作,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专职养老服务员和志愿服务队伍。

  二、目前养老服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老人养老,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社会机构养老,由于各种原因,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很值得关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家庭养老功能有“弱化”趋势。由于家庭的小型化,子女与父母分开居住,从而形成许多“空巢”家庭或独居家庭,给照顾老年人带来不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条件不断改善,老年人的寿命延长,高龄老人越来越多,从而出现低、中龄老人照顾高龄父母现象,老人照顾老人困难很多。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只生一个孩子,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逐步进入老年,出现一对夫妇要照顾四位老人现象,而且这种情况将逐年增多,要照料好四位老人,无论是精力还是经济能力已不大可能。随着生产和生活的节奏加快,岗位竞争加剧,生活压力大,青年人在照顾老年人方面,已显得力不从心。由于上述的几种原因,显而易见,家庭养老功能有 “弱化”趋势。

  二是机构养老存在“难化”状况。众所周知,投资兴办一所养老机构,需要大量的资金,养老机构在环境营造、设施配置、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医疗保健等方面都有比较高的要求,这就使得养老机构的运营成本较高,使得一些社会力量或个人望而却步。其次,老年人的收入主要靠退休金、养老金或子女及亲属供养,相当部分老人经济上不很宽裕,即使老人想住养老机构却又住不起,形成了养老机构入住率低。再次,因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部分老人及子女在思想上还不能接受“离开子女住养老院”的思想。综上所述养老机构是高投入、低产出,部分养老机构存在“难化”状况。

  三是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有“淡化”倾向。尽管通过多年来广泛的宣传教育,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有所好转,但在某些方面仍有淡化倾向,如从西方传来的“情人节”和“圣诞节”,节日气氛十分热烈,而年年的“老人节”则是涛声依旧。“情人节”和“圣诞节”用不着政府组织,商家、厂家会自行上阵,各种促销手段“百花齐放”,青年人奢侈消费,报纸、电台有关“情人节”和圣诞节的报导“繁花似锦”。而到老人节,就是政府组织活动,节日的气氛也远不如上述“两节”,厂家、商家并不十分积极,极少给老年人消费实惠,要想青年人自掏腰包孝敬年老的父母也是三思而行。以上现象说明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在某些方面、在某些地方有“淡化”倾向。

  四是为老人提供的无偿服务有“虚化”现象。为了照料较困难老人的日常生活,各相关部门和社区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无偿服务活动,如青年志愿者的志愿服务、“一对一”结对帮扶服务、安装门铃的呼叫服务、呼叫系统信息服务等。这些服务为老人特别是空巢、独居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提供了方便。但目前存在一些“虚化”行为,如学生组织的.志愿服务,随着学生的毕业这项服务有的自行消亡,后继无人;又如一些政府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与社区老人的结对服务,一年就一、二次,不能持之以恒,甚至结对服务也徒有虚名;门铃呼叫,老人按之无人应答,如同虚设,呼叫系统经常信息不畅、需求服务的中介组织不落实等,这都说明有些义务服务流于形式。这些问题如不能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养老服务社会化就不能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三、推进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的建议

  养老问题涉及千家万户,解决不好将影响社会的稳定,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不断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区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全面推进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

  (一)建立健全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展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家庭养老为基础、邻里照应为帮手、社区服务为依托、社会力量扶助为补充、政府政策扶持为导向”,以“家庭自助、邻里帮助、社区互助、社会援助、政府资助、市场介助”为主要服务特征,集“生活照料服务、医疗康复服务、文体娱乐服务、安全保障服务、精神慰籍服务、法律援助服务”六位一体的全方位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体系。确立家庭在居家养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在推进社区社会化养老服务过程中,要特别明确子女的赡养权利与义务,必要时可采取签订赡养责任书形式促使子女和老年夫妻之间履行赡养与扶养的法定义务,充分发挥家庭养老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积极作用。

  居家养老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做好做实居家养老服务保障工作,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相关部门要建立居家养老社会化工作领导小组,研究探索居家养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制定配套的政策、制度和规定,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构建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建立监督机制,适时评估中介机构服务效能,督促养老工作落实。街道、社区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发展和培养中介组织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建立和健全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体系,必须实施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在制度建设方面,要明确各级和各种服务组织的责任,建立健全社区为老服务的各种制度,如对高龄独居老人探望制度、志愿者服务制度、服务监督制度、服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服务人员奖惩制度等。在标准化管理方面要制定生活服务标准、养老护理标准、卫生医疗服务标准、服务效果评价标准等。在规范化管理方面,制定各种服务的项目和内容、服务价格。服务人员资格认证,坚持持证上岗,并实行签约制,服务人员信守服务公约。

  建立和健全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多样化服务方式、多元化服务主体、公众化服务对象、专业化服务队伍。形成生活、养护、医疗服务并重;生理、心理服务并存;有偿、低偿、无偿服务并举。根据老人不同的身体状况、不同的服务需求给予不同的服务内容,如生活服务、养老护理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等。在为老人开展生活服务同时也要重视老人的心理健康服务。要根据老人的经济条件决定其服务实现方式。经济收入高的按正常收费给予服务;经济收入一般的可给予微利服务,按优惠价格给予低偿服务;对重病、低收入老人、高龄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及需要帮助的其他特困老人,政府给予资助,由政府购买服务;对有需求的老人都可以享受由社会帮助的无偿服务,如结对帮扶、志愿者志愿服务等。在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中,必须建立一支具有居家养老护理知识的专业队伍,这也是确保老人满意的重要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要专门设立特困老人最低养老保障线,确保一部分老人不因生活困难所迫、生病无钱医治所逼而非正常死亡。

  (二) 建立健全养老机构社会化服务体系。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除政府有控制地建设或保留少量示范性、窗口式的老年社会福利机构外,机构养老要呈现多元化的运作机制,“公办公营、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由市场做出优胜劣汰的选择。无论是“公办民营”还是“民办公助”,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的最终目的是发展老年社会福利事业,满足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因此,机构养老的发展方向是向老年人提供服务为主。一是机构养老服务不能仅仅停留在住养、康复、护理、日间照料等内容上,还要满足老人的医疗、教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二是政府要积极鼓励不同所有制性质的单位和个人投资兴办养老机构。在政策上给予扶持。按建立的床位数给予定期或一次性补助,对承担“三无”、“五保”对象养老的民办养老机构,政府按一定比例和供养人数予以扶持和资助。或在给政策的同时,政府在养老机构按比例购买床位,为需要入住的困难老人买单。三是机构养老不可一味贪大求“洋”,要能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发挥机构养老的优势延伸服务,发展家庭养老院,可以用独居老人多余的居室为居家养老室。

  (三)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推进养老事业向纵深发展。社区养老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光荣的事业,也是造福人类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健全养老社会化工作长效管理机制。一是建立监督评估机制。社会化养老服务实行市场运作,对经费使用、服务质量、老人的满意率都要有一套完善的监督评估体系,有懂技术、会管理的专家,有一支专门的评估师、评估员队伍。在区县层面建立养老社会化评估中心,对养老服务中介组织、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工作实施评估与监督。二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经费、政府购买服务经费要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与审计;鼓励社会力量及个人兴办养老机构,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用于社会化养老工作。三是加强社会化养老服务工作的宣传。要通过各种媒体宣传老龄工作、宣传老龄事业,营造“敬老、爱老、助老”氛围,树立孝亲助老典型,经常做到“电视里有图像、电台里有声音、报纸上有文章”,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和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

  四、下一步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具体措施

  按照“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总体要求,下一步,我区将根据“统一安排、分步实施、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以“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生活困难老人、有突出贡献老人、不能自理或部分不能自理的高龄(80周岁以上)和患病 “空巢”老人为服务重点,兼顾各层面老人,逐步建立机制完善、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我区和谐社区建设的整体发展。全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的目标是:为辖区所有年满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的老年人建立档案;组织开展老年文体活动,每个社区参加活动的老年人不少于社区老年人口总数的40%;全区所有社区设立养老服务站,服务对象涵盖辖区所有老人。30%的社区建立日间照料室,根据老人需求采取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照料、邻里互助、专业化服务、志愿者服务、购买服务等多种养老服务形式,为老人提供个性化服务,做到重点对象有包保、居家老人有档案、低龄老人参与社区活动,实现养老服务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

  (一)完善各社区养老服务站建设。各社区养老服务站要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站内所有工作人员要按照07年《XX区为老服务工作方案》要求,各司其职,搞好配合,充分发挥社区养老服务站,信息汇集、服务对接、服务拓展的核心作用。各社区养老服务站要依托城市社区服务信息平台,在社区普遍建立起为老服务热线,有条件的社区要建立为老服务紧急救援系统、数字网络系统。

  (二)加强养老服务专、兼职队伍管理。各社区通过服务记录、服务回访等办法,加大对养老服务专业队伍的管理力度,“4050”基地人员每周入户服务时间不少于7小时,社区服务员每周入户服务时间不少于14小时,服务人员入户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达不到规定的,社区可上报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建议辞退。在完成入户服务工作的同时,“4050”基地人员、社区服务员还要积极参与社区各项为老服务工作,不断提高我区养老服务工作的整体水平。扩大对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的宣传,积极引导居(村)民、民间组织参与养老服务,吸纳驻社区大中专院校中的青年志愿者加入社区为老服务队伍,鼓励社区低龄老人参与养老服务,补充专职服务力量的不足。

  (三)建立社区养老服务档案。一是建立老年人信息档案和数据库,对全区60周岁以上老人的家庭情况、健康情况、服务需求进行登记;二是建立服务资源档案,对社区“4050”基地人员、社区服务员、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进行登记;三是建立服务情况档案,对社区内重点服务对象实行包保服务,服务对象与服务人员之间签订服务协议,对服务情况进行跟踪记录。

  (四)设立社区日间照料室。社区公共服务用房要按照基本功能齐全、项目搭配合理、服务方便快捷的原则调整房间功能设置。利用图书阅览室、活动室、书画室、日间照料室等服务设施开展“朝至夕归”的社区照料服务。日间照料室可根据情况设置床位、康复器材、轮椅、达标卫生间、体育活动器材、常见病备用药箱等服务设施。按照每10名老人配备一个服务人员的标准,选拔优秀社区服务员负责老人的日间照料。日间照料室的日常管理和服务质量监督由社区养老服务站负责。

  (五)创新“兑时券”服务的新模式,针对重点服务对象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在原有“三个坚持”、“六个必访”包保服务基础上,在全区养老服务工作中逐步推行“兑时券”补贴服务模式。各社区养老服务站依据社区调查和老人申请,对老人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对身体不能自理或部分不能自理的“三无”老人每天补贴服务4小时,对能够自理的“三无”老人每天补贴服务1小时,对“空巢”老人中有突出贡献老人(主要包括老红军、建国前参加工作老革命、省级以上老劳模、国家级老专家)、生活困难优抚对象、低保老人、70周岁以上低保边缘老人给予补贴服务,身体能够自理的每周补贴服务2小时,身体不能或部分不能自理的每天补贴服务1小时。对空巢老人中不能自理或部分不能自理的患病、高龄(80周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周补贴服务1小时。

  我区把每年用于居家养老服务建设的现金印制成等额养老服务“兑时券”,按照就近服务、属地管理的原则,将“兑时券”按标准发放给老人,由“4050”基地人员、社区服务员对符合居家养老补贴服务条件的老人进行包保服务,老人根据服务员的服务质量和满意程度返回给服务员一定数额的“兑时券”,服务时间按照每满1小时为1次进行计算,按正常标准服务人员每服务一次从被服务对象手中获取一张“兑时券”,每月持“兑时券”到社区养老服务站兑换现金报酬。这种以“兑时卷”确定服务报酬的服务模式,有效解决了公益性岗位服务员与居(村)委会之间“看得见管不着”的管理和服务相脱节,服务员与老人间的供求不符,服务质量偏低,服务员与岗位间的有人无岗和有岗无人等诸多问题。

  (六)开展多种形式的为老服务。整合利用各种社区服务资源,采取无偿、低偿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爱老助老活动。结合社区实际,开展文体娱乐、老年教育、会友聊天、法律咨询、老年课堂、心理咨询及疏导等各具特色的精神慰藉服务。根据老人需求,借助社会力量,开展家政服务、代买代办、配餐、家电维修、管道疏通、送医送药等低偿生活服务。

  (七)开展民办公助试点工作。按照《XX市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要求,结合年检工作,对区内的养老服务机构进行调查摸底和审核,进一步规范管理。选择服务条件好、人员素质高、公益愿望强、服务诚信度高的养老机构开展民办公助试点工作。对指定的负责接纳重点为老服务对象的养老机构给予适当补贴,探索制定养老机构民办公助的补贴办法。

【区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的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研报告06-30

我区推进技术产业的发展的调研报告12-15

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调研报告范文07-22

全市社区服务调研报告范文09-03

有害生物防治社会化服务的调研报告03-22

社会化服务体系监测调研报告范文05-31

推进产业扶贫调研报告01-29

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实习报告(精选12篇)07-15

推进干部交流工作调研报告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