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锦江区城乡统筹考察报告

时间:2022-12-03 06:34:17 考察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有关成都市锦江区城乡统筹考察报告

  篇一:关于成都重庆统筹城乡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

有关成都市锦江区城乡统筹考察报告

  关于成渝统筹城乡发展和城市旅游的考察报告 11月16日-20日,赴成都、重庆就统筹城乡发展进行了考察学习。期间,先后实地考察了重庆市渝北区洛碛镇、两江新区北碚区块水土组团、重庆农谷、和谐天香、台湾农民创业园、成都市双流县规划展览馆、三星镇南新社区、籍田镇地平村、锦江区三圣街道“五朵金花”以及重庆“山城”夜景、成都双流县黄龙溪古镇、青羊区“宽窄巷子”和锦江区“锦里”的城市旅游。通过实地考察,交流,学习成渝,思考淳安,提高了认识,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进一步明晰了统筹城乡发展和城市旅游的思路和重点。

  一、 城乡统筹发展方面

  (一)成都、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做法

  成都、重庆是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主要做法概括起来就是“六个一体化”、“三个集中”和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

  1、推进“六个一体化”。成都市通过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市场体制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等“六个一体化”,大刀阔斧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全方位构建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出“四性”的规划建设原则:发展性,突出产业支撑和持续增收;多样性,确定多样形态避免千村一面;相融性,注重与环境和生产生活相融;共享性,让公共服务向农村辐射。通过“六个一体化”,形成了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机制,超越了社会公平的范畴。以双流为例,按照“生态田园城市”、“全域双流”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原

  则,综合考虑形态、业态、文态、生态等要素,在完善县域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统筹编制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形成了城乡一体、配套衔接的规划体系和执行监督体系,实现了城乡规划编制、实施和监管全域覆盖。双流县在西部率先实现了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室镇村全覆盖和光纤电视“十元通”,推行城乡公交“一元通”,24小时内帮助解决工作,从2009年开始免除农村高中学生学杂费,从今年起全面免除高中学生学费,群众幸福指数高。

  2、推进“三个集中”。统筹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三个集中”,以统筹“三个集中”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促进了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了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基于对人多地少、资源紧缺、生态脆弱等基本国情的深刻认识,成都双流为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农村建设的新任务,积极创新发展模式,2010年全县工业集中度达66.7%、比2002年提高46.7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达58%、比2002年提高21.6个百分点,双流全县农用地规模经营面积25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45%,农业产业化带动面提高到91%。重庆北碚区以土地流转、农民集聚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基础,以特色产业为基础,打破行政区划,规划总面积25000亩,全力打造“一线八点”项目,成为重庆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示范点三大示范区域之一。

  3、推进农村“四大基础工程”。即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四大基础工程”。统筹城乡发展,重点难点在农村,动力活力在基层。成都双流率先在全国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改革,成功实现集体建设用地挂牌出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和转让、农村房屋产权抵押融资和转让。建成一批集村落民居、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建设等生产生活要素于一体的新农村综合体的同时,新增耕地1.65万亩,节约建设用地指标2358亩。建立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确保每年每村专项资金不低于35万元。探索构建以村级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会议为最高决策监督机构,村民议事会为日常决策监督机构,村委会为执行机构,其他经济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充满生机活力的“村两委+议事会”新型基层治理机制,群众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地平村在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同时,积极推进新农村综合体示范建设。由农户推荐选举产生代建业主委员会,采取公开竞标方式确定有

  资质的单位作为代理业主,按891元/平米统一实施工程代建。整治项目涉及农户556户,1876人。整理集体建设用地629亩,净增集体建设用地477亩。重庆北碚探索出四种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即以“大地渔村”为代表的农民自主型、以“重庆农谷”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以“乡村嘉年华”为代表的业主主导型以及以“专家创业园”为代表的专家助推型。将农民由分散耕作低收入的传统农业逐步发展为从事自主经营的新型农民和产业化工人。

  (二)成都、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启示

  成都、重庆开展统筹城乡发展的成功经验,给予我们许多宝贵的启示。

  1、科学编制规划是前提。成都、重庆都把科学规划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推动科学发展的引领,科学编制城乡规划、刚性执行城乡规划。成都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按照“全域成都”整体考虑城镇体系、城市功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空间布局,形成了城乡一体、衔接配套的规划体系。重庆每个区县都建有城市规划馆,立体展示城市规划。

  2、盘活土地资源是基础。成都、重庆在灵活运用土地政策、盘活土地资源上大胆探索创新,通过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复垦治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地票”交易,既有效解决了城镇发展的用地问题,又使农民获得了可观的土地收益。完善土地流转办法,积极推进土地向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合作经济组织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既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又促进了农民分工分业、多元化增收。灵活的土地政策,集约化使用土地,有效地突破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瓶颈,激发出了巨大潜能。

  3、推进“三个集中”是核心。成都、重庆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推进“三个集中”、实施“三化”联动。通过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走集群、集约发展道路,把工业化作为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推动力量,带动城镇和二三产业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了条件;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聚集人气和创造商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为土地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进一步转变生产方式,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撑。

  4、确保农民增收是根本。成都、重庆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中,始终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在支柱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上、充分考虑产业对农民就业的承载能力;在土地流转上,把促进规模经营与农民就业创业相结合,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在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上,注重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加强就业创业培训和扶持,给农民群众预留生产经营用房。

  5、创新政策体制是关键。成都、重庆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在建立城乡一体的行政管理体制、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农村产权制度、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投融资体制、户籍管理制度、基层治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制定了四十多个相互衔接配套的政策、制度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统筹城乡发展政策体系和充分激发社会投资活力的体制机制。

  6、加大政府投入是推力。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特别是在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园区配套设施上,注重加大前期投入,着力改善设施,优化发展环境,聚集人气,培育市场,吸引资本。充分发挥政府投入“以小撬大”的杠杆作用,吸引大量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发展,为城乡统筹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二、城市旅游发展方面

  篇二:关于苏州市统筹城乡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

  20xx年9月7日,局统征办主任王尚勇带领综合科、人教科、周陵所、渭阳所、测量队负责人,赴苏州市就统筹城乡发展中土地管理工作进行了学习考察。期间,先后与苏州市、昆山市国土资源局进行了座谈,就土地管理工作交换了意见。通过考察,学习苏州,思考渭城,提高了认识,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进一步明晰了统筹城乡发展中土地管理工作的思路。

  一、基本情况

  苏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50平方公里),下辖5个县级市、7个区,全市户籍人口616万,登记外来人口498万。

  昆山市是苏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东靠上海,是江苏省的东大门,市域面积92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9万人,辖1个国家开发区、3个省级开发区和9个镇。

  苏州市、昆山市的城镇化之路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上世纪80年代,以乡镇企业带动小城镇发展阶段,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形成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景象,为苏州工业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上世纪90年代,苏州从乡镇企业向外向型经济转变,并占据经济主导地位,以开发区建设快速推动城市扩容增量,各乡镇都为开发区配套建设工业小区,城镇化模式由城镇单向扩张向城市双向互动转变。三是进入21世纪,苏州市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村级经济和新型合作经济,

  形成三者并举、协同发展,进入工业

  化、城镇化、农业化互相促进,共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新时期。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7400亿元,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45.2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67.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46.3亿元,工业生产总产值达到2.37万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16.7%,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社区服务等行业均实现较快发展。

  二、主要做法

  苏州市是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配套试点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做法,概括起来就是“三集中、三置换、三合作和六项机制”。

  (一)推行“三个集中”。一是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在工业开发园区及工业集中区之外,一律不再新上工业项目,对按布局规划要求逐步撤并的工业集中区,工业企业一律只出不进,并结合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按规划加快整合到位。同时,建立项目必须进集中发展区的激励约束机制,全力打造产业集群,推动开发区“二次创业”,以实现国家级、省级开发区逐步从产业集聚向功能提升转变,从政策优惠向体制优化转变,并通过向政策要地、集约节约用地、盘活存量土地、置换收储土地、清理闲置土地等多种途径,最大限度满足园区用地需求,形成了以苏州工业园区为龙头,其他园区共同发展的集中园区建设新格局。二是农业用地向规模集中。坚持以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推进土地向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集中。2009年,苏州市已建成78个千亩以上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区,其中万亩以上的达到14个,新增高效农业15.5千公顷、设施

  农业3.7千公顷、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新添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总数达到1402个,农业规模经营面积占到56%。三是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苏州市把农民公寓建设纳入城镇建设规划,倡导集中连片建设农民新社区,在农村新型社区之外,一律不再安排新的住宅建设。并以政府投资为主,各方筹资为辅,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取消中心村改为居民区安置,推动农民变市民。目前,全市2.1万个自然村规划调整为2517个农村居民点,33%的农户迁入集中居住点。

  (二)实行“三项置换”。为了切实保障农民利益,使广大农民充分分享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成果,苏州市创造性地开展了“三个置换”,探索农民变市民途径,鼓励农民将集体资产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住房置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城镇保障和住房,实行换股、换保、换房进城、进镇。2009年,苏州市有5万多户、17万农民通过“三置换”实现了身份转变。

  (三)发展“三大合作”。一是发展社区股份合作社。为解决传统集体经济组织产权不明、干部群众在经济利益上互相对立,农民对集体经济发展积极性不高的矛盾,苏州市按照“量化存量,按股分红,谋求增量,促进发展”的思路,将村级集体经营性净资产,折股量化到户(人),通过村村合作、村户合作,以地生财,发展合作经济,富民强村。二是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为解决农民承包土地分散、自然田块分割、经营规模过小、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权入股,将土地集中起来对内对外招标出租或部分土地统一经营、部分土地出租,年终分红,并探索出浮

  动分配型、固定分配型、混合分配型三种分配形式,农民流转1亩土地能获得600—1000元的租金收入。三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某个生产要素或生产环节上建立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多种合作经济组织,提高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昆山市还创造性地发展出“富民股份合作社”,即是以行政村或组为单位,将农民相关资源均衡集中入股(为体现公平,入股农民每户最高3股、最低1股,且股份不能转让),通过多种形式的市场运作,在工业园区建设或购置标准厂房、集宿楼、服务业设施、农贸市场等进行物业出租,继而开展绿化保洁、物业管理等服务,取得租金收入后按股分红。

  (四)建立“六项机制”。一是建立三产协调发展机制。苏州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始终把农业放在重要位置,注重把发展现代农业与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加强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和新型农民培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二是建立城乡统筹就业机制。昆山市实施的“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物业”的“三有工程”,就是一个成功的实践,该市紧紧抓住“技能”、“工作”的核心,大力强化培训、就业指导,使广大求职人员得以通过培训获技能、提高技能有工作,进而直接促进了工资性、经营性和资产性等各项收入的提高。三是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苏州市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三大保障体系,对各种农村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也逐步加大,实现农村“三大保障”全覆盖,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

  建立城乡改革协同推进机制。苏州市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农村“三大合作”形成气候,农民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同时,注重培育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积极探索政策性保险金融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了“三农”,农村金融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五是建立县域经济、小城镇和新农村协调发展机制。苏州市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注重发展壮大县级城市,县级统筹已成为苏州城乡统筹的主要形式和主体力量,在全市地方财政收入总额中,镇级财政占有半壁江山,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统筹功能也日益增大。六是建立城乡规划统筹机制。苏州市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把城市各项专业规划向农村延伸,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城乡空间网络结构,使全市呈现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新农村为基础的城乡新格局。

  三、几个问题

  (一)关于增减挂钩用地平衡问题。苏州市在建设用地指标平衡方面认真研究国家政策,主动加强协调联系,在农村住宅置换商品房过程中保证耕地(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平衡。该市积极开展前期调研,科学预算农村住宅置换规模,在本区域范围内若干个拟置换的农村住宅等用地地块(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安置城镇建设的地块(建新地块)组成一个用地面积平衡项目,认真调查和测算项目区内人口和户数及宅基地面积、非宅基地建设用地面积、拟新增耕地面积和拟新增建设用地面积,拟使用增减挂钩指标的置换商品房用地面积和工业或及经营性项目用地面积等。严格控制新建规划范围的核定规模,严格落实建新面积和复垦新

  篇三:坚持科学发展,做活生态旅游文章

  为借鉴新农村建设先进地区的成熟经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龙车生态观光旅游业发展,探索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途径, 2010年9月18日—20日,由镇人大、政协联络组牵头,组织区、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各村支部书记赴成都锦江区“三圣花乡”考察学习。

  成都市锦江区按照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的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以发展乡村旅游为载体,积极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发展集体经济,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打造了花香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走出了一条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观光农业发展之路。其发展模式被收入中央党校教材,列为“城乡一体化”的成功样板,是全国两个城乡统筹试验区之一,这对我镇坚持科学发展,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生态观光旅游业发展,推进生态卫星城镇建设具有较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一、基本情况

  三圣花乡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公认的“农家乐发源地”。主要包括花乡农居—红砂村、幸福梅林—幸福村、江家菜地—江家堰村、东篱菊园—驸马村、荷塘月色—万福村这“五朵金花”。2003年,锦江区面对三圣乡“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土地不多人人种,丰产不丰收”的农村状况,因地制宜,围绕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思路,以提升农业产业和带动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创造性地打造了“五朵金花”。经过5年的努力,这里变为一座充满田园风光的开放式

  公园,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购物、美食、消费为一体,呈现出一派“产业兴、经济旺、环境美、农民富”的特有魅力,走出了一条农村土地不征用、不拆迁,农民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权,农民变市民、农村变新貌的发展道路。

  ——区位优。“五朵金花”位于成都东南市郊,是城市的通风口、规划上的城市绿地,距市区仅7公里,快速通道车程仅需10分钟左右。成都市总人口1003万,其中市区人口310万,每天流动人口近150万,其居民历来就有休闲生活习惯,对回归田园的雅趣生活方式始终热情高涨,这让三圣花乡拥有了发展观光农业的庞大旅游客源市场。

  ——规模大。“五朵金花”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花乡农居面积3532亩,幸福梅林面积2155亩,花香农居面积5000余亩,东篱菊园面积3000余亩,荷塘月色面积1074亩。2008年,三圣花乡从事多种开发经营的农民达3000多户,总计1.15万人,农家乐经营户达320多家,年均接待游客1220万人次左右,旅游收入达3亿元;拥有年销售收入超过3亿元和1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1家,超5000万元的企业3家,花卉销售收入达5.6亿元。

  ——特色多。锦江区从2003年初开始,深度挖掘农业文化内涵,以文化润色农业、以文化营造环境,以文化提升经营,充分利用花卉产业优势,大力发展花卉观光休闲产业,变单一的鲜花生产为吸引市民赏花休闲的旅游活动,创造性地打造出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这“五朵金花”招牌,形成了春游花乡农居、夏观荷塘月色、秋赏东篱菊园、冬看幸福梅林、江家菜地四季皆宜的四季休闲旅游景观。

  ——统筹好。该区成立了11家公司化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各村土地权属和流转经营的主体,由其负责经营管理集体资产和土地流转经营的收益。此外,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各出资10万元注册成立农锦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土地整理开发的实施主体,统一负责辖区内的土地整理、流转经营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农民每年享有“四金”,主要包括土地承包权流转每年1800元以上的租金,农民住房每年3-10万元的租金;到龙头企业务工月600以上的薪金;引导农户以宅基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乡村酒店、农家乐,以“保底+分红”的模式分享的股金;达到社会保障条件后,每月364元的养老金和报销住院费保障金。几年来,锦江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8%,增幅首次超过了城镇居民,在实现城乡统筹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政策活。在耕地征用和流转方面。对征地农转非的群众安置按“人头”一次性补偿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1.8-2万元;对企业搬迁涉及的搬迁损失、搬迁运费及水、电设施迁改费用等,按该企业建筑物补偿总额的10-15%给予补偿。该区对大部分的耕地、山林地以长期租赁的形式进行流转,大部分租期为20年,在租赁的当年一次性付给青苗补偿费每亩8000元,第二年至第五年每年付给租金每亩1800元,租金每五年递增10%。在拆迁安置方面。该区按“人头”进行安置,农户按每人35平方米的标准以宅基地房屋置换新型社区住房,房前屋后的附着物按3万元/人均的标准进行补偿,住房面积少于人均安置面积的无需补差价,住房面积多于人均安置面积的,按300元/平方米给予补偿。其安置住房超出人均35平方米的部分,按商品房价购买;以继承、增予方式(家庭成员死亡、户主不在)取得房屋产权的,

  实行终结安置,按600元/平方米予以一次性补偿;搬迁安置过渡费支付两年,第一年400元/人月,第二年600元/人月;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搬迁的给予每户搬迁费1000元,并予以奖励2000—3000元。同时,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还为每个村民配套建设了10.5平方米的商业用房,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出租,收益按股分配。在景区旧房改造方面。该区按照景区的统一规划布局进行集中改造,政府对房屋改建和室内室外的改造、装修,以每平方米200元的基数予以相应的补助,第一期由政府补助80%,第二期出60%,第三期出20%,至群众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后,政府便退出了对旧房改造的补助。此外,该区对经营农家乐的农户所购置的桌椅、床铺、遮阳伞等经营用具实行50%直补,同时政府还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给予贴息支持。

  ——见效快。 仅2008年,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208元,是2003年的2.3倍,全乡地价由每亩50万元升到220多万元,景区每年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近1000万元。“五朵金花”的成功运作实现了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就地享有城市文明成果,减少了对城市扩张的压力,消除了新的“城中村”形成,实现了农民就地市民化,有效推动了城乡统筹发展。

  二、成功经验

  “五朵金花”是锦江区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晶,通过以旅游润色农业,以景观改造农村,以经营保障农民,以市场托举发展,坚定不移地发展农业产业化和乡村旅游,用自己的智慧、力量和汗水,浇灌出了“五朵金花”,探索出了一条发展乡村旅游的路子,总结归纳“五朵金花”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突出市场导向,发挥优势。根据成都市居住注重休闲的生活习惯和

  旺盛的休闲消费需求,“五朵金花”紧扣市场,推动城市文明与农村文化相互渗透、融合,提升休闲层次,将成都“休闲”文化发挥至极致,打造出国内外富有盛名的“农字号”休闲娱乐品牌。因此,按照市场导向,细分市场,发挥区位优势,确定城乡结合的发展方向,进而策划项目,是取得成功的第一步。

  2、突出高起点规划,强力推进。在规划“五朵金花”建设规模时,成都市和锦江区政府在广泛深入论证,确定高起点、细致的规划方案后,坚持抓规划蓝图不动摇、抓国家级名牌的标准不降低,从规划编制、建设方案确定和实施,始终体现了政府的强势推动。该区原有的6个行政村合并为5个景区,通过打造“一村一品一业”特色产业,加强村庄改造,进一步突出了巴蜀文化民居风格,形成了如今5A级风景区风貌的“五朵金花”,建成了郊区这一道靓丽风景线。

  3、突出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在“五朵金花”建设前期,政府完善了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筑巢引凤。成都市各级政府先后投入1.8亿元用于修建道路、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厂和补助农户改造房屋。仅锦江区政府和下属街道办就先后投资9745万元用于水、电、路、气和污水排放等公共设施建设,降低了企业和农户后期经营成本,创造了农村休闲娱乐产业有利可图的市场空间。在市场基本培育成熟、企业主动进入后,进行市场化运作,政府投资溢价退出,既让出了市场空间,又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4、突出农民主体,促进和谐。按照藏富于民的思路,政府把农民摆在创业和受益的主体位置,从规划设计、建设发展到经营管理等重要环节,各级政府都坚持让农民受益,尊重农民意愿,利用农民传统产业优势。

【成都市锦江区城乡统筹考察报告】相关文章:

实施城乡共创统筹推进城乡基层组织的建设02-27

赴成都市农业发展投资公司考察报告08-03

社区上半年统筹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总结03-14

社区上半年统筹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总结6篇03-14

锦江区防汛抢险应急预案(精选8篇)11-07

关于统筹的英语怎么说04-21

成都市私立小学排名11-07

考察报告范文08-03

专业考察报告10-02

小学考察报告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