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性阅读指南》的读书笔记

时间:2021-07-20 18:47:54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有关《实用性阅读指南》的读书笔记

  当你拿到一本书的时候,你以为是你选择了它——根据你自己的需求与目的;其实,在作者开始构思这本书的时候,它就已经选定了它的读者。

有关《实用性阅读指南》的读书笔记

  就比如这本《实用性阅读指南》,副标题是:把读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它的定位就是教你怎么活用书中的知识。它首先存在了,你才会怀着一个自己的目的而选择它。无怪乎作者会在开篇第一章的第一节就是:确定读书目的。

  带着我自己的目的读完之后,我把读这本书的所知,所感,所思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也算为选择阅读这本书的朋友做个引子。

  01,这本书的整体观。

  只有走完整个流程,才得以窥得全貌,才能看清作者写作的框架和思维逻辑。

  这本书的写作思路很清晰明确,引领着阅读者跟着作者一步步往前走,直到目的地。把读书目的作为起点,到教大家如何读书,又到如何在读书中做笔记,再到如何记住书中的内容,直到最终的目的地——如何把书中内容用付诸行动。

  每个章节中的一个个小标题里,内容既包含着作者的思考、经验,又可以当做随拿随用的实用方法。个个独立,又步步为营地串联下去直到读者思维的灯泡亮起。

  清晰,简洁,有力,不黏腻,不模糊。

  02,内容概略。

  此小书分五大块:一,有效率地读书;二,边读边做笔记;三,牢记读到的内容;四,将书中内容付诸行动;五,读书对人产生影响的实例。

  书的后封上写着,陈列建议:畅销书,阅读。这算是一本关于阅读方法论的书。既然是畅销,也既然是有关阅读,那么书中八成的内容,这类书的读者群应该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有些模糊有些清晰而已。比如,只摘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不试图全部理解;思维导图,二八定律,爱宾斯曲线;如何设定目标,明确现在的位置......而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及需求不同,仍能从中挖掘出新鲜的、于己有益的东西。

  于我现阶段而言,第四章的实践步骤,特别是目标制定系列,让我受益匪浅。

  相同的书,对于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所处的不同阶段来读,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就好比相同的.水,放入不同的容器,形状就不同。用不同的方式处理,结果自然也不同:用来煲汤,就成了汤;用来泡茶,就成了茶;用来灌溉,就成了养分;升腾成云雨,就丰富了江海河川。

  03,我的意外收获。

  所谓意外,就是超出常规。这本是一本关于阅读的书,却被我拾到很多闪亮的小珍珠,忍不住拣出来欣喜一番。

  001,情绪,原来还可以这样用。

  我们一提起情绪,就说要控制情绪,因为它容易“坏”事。影视明星杨幂就曾说过,自己戒掉了情绪,改而走自嘲自黑路线,人生才从此得以开挂。

  在书中的“带着感情阅读”这一节,作者对情绪有这样一番描述:人在情绪波动时,大脑会记得特别牢。因为“人类大脑的正中位置附近有一块叫做海马体的区域,主要负责接收记忆。海马体旁边是扁桃体,负责处理情绪...当你的情绪发生变化,将会给予扁桃体一定的刺激,而扁桃体一旦受到刺激,它的邻居海马体就会认为:这是个重要信息。于是将它作为记忆储存起来。”

  我们完全可以据此正向的利用情绪了。边读书,边调动感情,以加深记忆。不只是读书,还可以是其他方方面面。

  这些我们生来自带的东西,其实并无好坏之分,要看你怎么用它,用不好是坑,用好了就是加速器。

  002,并列读书法。

  一直以来,我都不太喜欢一次只读一类书。即使是进行主题阅读,只读某一领悟的书,也会让人有阅读疲劳。我喜欢读在一个时间段读不同种类的书,两类,三类,甚至更多。但是,我并不敢自我肯定,所以一直是怀揣着并不敢示于人前。

  而今却在这本书的“争取多读”这一节中读到作者相同的观点。作者说“希望大家丢弃一次只读一本书的习惯,而是采用这样的并列读书法,同时阅读几本书。...在不同的地方读不同的书是最理想的...”

  不过,接着作者也说了“这样就要求我们要认真选择一些有意思的,适合自己的书籍”,而且由于不同领域的切换,更要求我们读书时集中注意力,更多的思考和前后之间的连接。

  这种阅读者和写作者不谋而合的感觉,让我感觉自己被理解,被肯定,对读者是一种极大的激励。

  读书其实就是一场无声的交流,一场跨时空的对话,它静静地等待着一次次的相遇相知。

  再多说几句自己的理解:个人觉得,这种并列读书法,并不太适合初读书者,而是更适合一些已经有了一定的读书经验,有读书计划,或者读书的周期比较长的读者,如此以来,并列读的不同领域才可能贯通互补,相互验证,相得益彰。而对于主题阅读者,还是以主题阅读的领域为主,其他领域为辅,才不至于丢了主题。

  003,VAK模式。

  “人类都是通过“五感”来识别外界信息的。“五感”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在NLP(神经语言系统)中,把这五感分为Visual(视觉),Auditory(听觉),Kinesthetic(体感)三部分,叫做“VAK模式”。

  每个人对于自己的VAK,似乎都有各自的优先顺序(敏感部分),分明为视觉优先(V型人),听觉优先(A型人),体感优先(K型人)。”

  ——以上部分摘录于“想象自己达成目标时的样子”一节。

  这就解释了,为何有的人非要亲眼所见才记得清楚,有的人学习时听音频效果比较好,有的人要去摸到感触到才会印象深刻。

  你可以自我尝试,自我挖掘,看自己是属于哪一类的或者哪些类的组合体,从而调整策略,让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更加高效和美好。

  最小阻力之路,永远是最快的。在你挑战自我之前,先踏踏实实利用自己的长板走稳再说。

  004,SMART法则。

  按照SMART法则,设定自己的目标。

  Specific (具体的)清楚详细的,能想象出来的

  Measurable (可预见的)用数据等方式预测可达成的程度

  Achievable(可达到的)不会不切实际,有实现的可能性

  Realistic(实际的)具有一定现实性

  Time-bound(有期限的) 定下具体时限,何时达成目标。

  背下来,甚至打印出来,贴在书桌,墙上,计划本等各个醒目的地方都不为过。

  因为这五个首字母,几乎涵盖了制定目标时的所有问题。自我逐一对照,看有没有入坑。

  所有不切实际的目标,到最后都会变成自我消耗和折磨。

  ......

  还有很多,等读者们自己慢慢品味和收获吧!

  04,我的实践之路。

  读这本书之前,之后和过程中,我做了哪些事?

  一,在仔细阅读之前,我先明晰了我对这本书的目的:学习怎么读书和做笔记的方法+写书评。

  二,在读的过程中,我一面用便签法标记出有收获的地方,比如需要记忆或者写作要用到的材料,清晰明了,查找方便,节省时间和精力;一方面我随手记下读书过程中的延伸思考,一来加深理解,二来可以作为写书评的参考。

  三,读完之后,我自己尝试着画了简略的思维导图,整理整本书自己自己的思路,写出了这篇书评。

  初尝试,有待改进。

  做完以上这些,我只想说:行动不容易,实践更不容易,在开始阶段尤其不容易。

  看完这本书只用几个小时;看完之后的整理,写书评,我却用了一天多时间;而修改书评和发布,则是在几天之后了。

  看起来挺简单的:东西都是现成的,摆在那里,只需要你只需要把它拣起来串起来就好了啊。

  事实上呢?

  面对这一堆东西,我的第一感觉是发懵,从哪下手?越是想面面俱到,铺的摊子就越大,能力还不够时,就会顾此失彼,进而挫败感剧增。

  后来,就只能抽丝剥茧般的慢慢的先把大框架整出来,然后一个点一个点的切进去,最后再整理细节,往里面填充内容。

  看起来简简单单,说出来轻轻松松,真正去做时,才知道其中水有多深。不过,那些你自以为已经学到的东西,只有经过你大脑的思维体系的搅拌锤炼,才能输出打着你独有烙印的东西,你也才能借这个过程把知识内化。

  只有真正去做了的人,才不会说大话,因为他懂。不过,你也不要怕,可能会没有结果,但,每件事情,必有一个开始。去做,才有改变的可能。

  那么,这篇书评对你意味着什么,看完之后你会去读这本书吗?你是会做一个过客还是实践者呢?

【《性阅读指南》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实用性阅读指南》的读书笔记10-22

《实用性阅读指南》初中读书笔记10-22

雅思阅读技巧指南03-29

托福阅读考试指南10-16

英语阅读的重要性06-27

考研英语阅读做题的指南攻略12-08

考研英语阅读复习的指南攻略12-13

商务英语阅读应试指南10-17

阅读指南:《论语》读后感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