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作文

高考标杆及优秀作文

时间:2021-07-13 11:40:43 优作文 我要投稿

高考标杆及优秀作文

  拒绝教育“懒政”

高考标杆及优秀作文

  前段时间闹得轰轰烈烈的“虎妈”、“鹰爸”事件想必仍记忆犹新。他们培养出的孩子各个品学兼优,才华横溢,教育方式引来一批人追捧。但冷静思考之,才发现这不过是教育的“懒政”。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无可厚非,但虎妈鹰爸们却把孩子们当成了他们达到某种目标的工具;制定各种高强度的学习方案,规定凌晨5点起床、晚上12点才睡觉的严苛作息,成绩必须得到全优……但试问,这些孩子了一摞高过自己的证书,他们的童年还剩什么呢?

  漫画向我们展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一种是分分必争纯粹以分数至上为目标,另一种却是注重于孩子的点滴进步。我为后者击节叫好!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成长。故父母要担当起人生导师的责任,在孩子的人生各方面为他们点亮明灯。而不是为了成为别人眼中羡慕的成绩优异生,成为自己口中骄傲的谈资。这种父母无疑是自私的,无疑是最懒怠、最没有用心关注孩子成长的。

  千年的儒家文化为何能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我想那便是孔老夫子的那一句“因材施教”化为春风沐阳,化为每个人心田里的一丝希望。孔子弟子三千,情形各异的人不胜枚举,但他却能以谆谆教诲培育出无数优秀的后辈。反观某些家长,抱怨自己孩子难管,将孩子的失误责任推向学校、老师,不免过于失职。三千弟子都能成长有素,何况一个孩子呢?

  再者,教育绝不能粗暴行事。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才是教育应有的生态。家长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拒绝往规则、制度里框住孩子,要灵活变通,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讲求“精准教育”,也不要在语言上抱怨责备孩子,恶语伤人三分寒,暖语人间四月天。多给予他们鼓励、支持,不但要善于做一个“批判者”,也要善于做一个“建设者”。

  成长的塑造不单是由学识堆砌而成的。无知肤浅如“北大炫证女”,凭自己聪慧头脑与努力在大学内考过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证件,但目的却是将证件铺在床上显示自己很有本事的照片,来哗众取宠,夺人眼球。你能说这是教育的成功范例吗?过多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已使他们迷失方向,让原本纯洁的求学心染上了“利欲色彩”。所以,父母更多的应该让孩子学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因为那些公序良俗远比冷冰冰的知识重要。

  莫让孩子成为机器,让他们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深入社会的人。莫让“懒政”使孩子走向深渊!

  差一点的只是鼓励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行走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遭遇一些挫折与痛苦。心智尚未成熟的我们内心充斥着迷茫与不安,我们不知道明日是否天寒地冻、路远马亡。而父母的鼓励往往是拨开乌去的阳光,带我们迎接远方。

  图中的两个孩子截然不同,一个常常冲击满分,而另一个则游走在及格边缘。但两人却有相同的遭遇:达到父母标准,“糖果”奖励,若是未能达到,“棍棒”伺候。

  数分之间,天差地别。当父母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孩子时,当父母因其未达到标准而责骂时,却不知,孩子的成长,差的只是父母的一身点鼓励。

  毕淑敏说过:“变化使我们成熟,但它同时也使我们痛苦。”对孩子来说,分数的得失或许正是一种变化。面对失败我们固然痛苦,但能从中吸取经验。眼前的荆棘也许使我们遍体鳞伤,但那记忆却如同荆棘里的花枝萦绕成最美的花冠。失败的经历本是弥足珍贵,但家长却常常难以容忍。

  若是成功,那么你是优秀的;如果失败,应理应惩罚。长此以往,孩子很有可能对失败产生一种惧怕心理,对成功产生一种病态的功利追求。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很有可能难以度过挫折,因为他是脆弱的,他害怕父母的失望与苛责。他将成败作为判定自身价值的标准。

  差一点的只是鼓励,相反,多一点鼓励,春暖花开。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中一位卖花的小姑娘不擅长地扎着花,旁人对此表示不满与责怪,小姑娘因此愈发着急也愈发笨拙。而龙应台只是鼓励道:没事,孩子你慢慢来。我愿意花一辈子的时间等你完成。鼓励的话语像一泓清泉,沁人心脾,如沐春风。

  孩子成长的每个片段都离不开父母。父母的鼓励能化为宝剑,带我们披荆斩棘;能化为路灯,点亮漫漫前路。当我们囿于失败的牢笼时,惟有父母的鼓励能让我们重燃信心。

  很多时候,差一点只是鼓励。对孩子多几句表扬,多竖几次大拇指,孩子得到的就是肯定与自信。这份鼓励化为力量,让我们前进的脚步更夯实!

  让教育如春风拂面

  在中国这片广博的土地上,匍匐着亿万持笔静心、渴望登上象牙塔的学生,与他们同样摩拳擦掌的,还有他们的父母。台湾“虎爸”的风头未过,“狼妈”的热潮又起。令人啧舌的“棍棒教育”过后,我们逐渐反思,究竟该用怎样的教育方式,培养祖国的花朵?

  满分则收获鲜花和热吻,低了几分便是拳头和巴掌。另一边,截然相异的态度唯一的决定原因也只是一根“及格线”。看似夸张的漫画背后,折射出的是现代某些家庭中教育思想的僵化和病态。“嗜分如命”的教育现状强烈呼唤“如春风拂面”的新式教育。

  “让教育如春风拂面”,是近年来一位女教育家提出的教育理念。“春风化雨”的温柔教育褪去了“棍棒教育”的凶恶外表,让孩子们看见“天下父母心”、“殷殷师长情”。美国著名的“N+1”教育也近似如此。比如对漫画中拿了98分满脸沮丧的孩子说“你已经很棒了,再多2分就十分完美。”这样的教育效果定远胜于的“巴掌言情”。

  就连言辞犀利、冷酷如霜雪的鲁迅先生和木心老人,遇到虔诚的学子,也一改往日严肃面容,掏出一片赤诚之心来。鲁迅的文学,温暖了多少“在灯下扑火”的“花心精致的英雄雄们”。木心的关切之语,也让学子真正感受“春风化雨”的温暖细腻。教育,不是靠一时的恐吓暴力,而是长期的温暖陪伴、轻柔抚摸,让人真正感到教化的力量。

  宋词研究领域的泰斗,叶嘉莹女士,也同样是一个温和的教育者。她的学生们回忆:“叶生生字迹隽秀工整,谈吐温和,气度不凡。和她争论问题,她也是总是不急不徐,慢慢回答。让人虚而往,满而归。”“春风”一如叶先生本人,给人莫大的心灵鼓励,予人莫大的思想启迪。

  当今社会,看上去波澜不惊,内部却杂草纷芜。教育这块净土,难免良莠不齐,而让每个孩子生活在春风之下,享受“风乎舞雩”的温暖教育,是太重要的话题。但若要施行,也并非难事。父母在家中,不是紧盯着卷面分数、学校排名,而是睁大眼睛找找孩子的优缺点,共同帮助孩子进步、进步有奖励,犯错有劝诫。如此,便是“尽父母之德,行仁义之事。”克尔凯郭尔般的教育,也会在家中徐行。

  三毛有诗言:“种桃种李种春风”。愿父母种下的种子,在春风之下,破土而出,抽枝发条,茁壮成树。

  不完美的美丽

亲爱的孩子:

  写下封信给另一个时空的你,同时也是写给多年后的我自己。

  不知道你会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小男孩还会是一个惹人怜爱的小公主,但不管怎样,我知道你会成为我生命中最耀眼灿烂的星星。哪怕你将来只是一个坐在路边为英雄鼓掌的平凡人。

  我知道你无法完美,也愿意你的不完美。因为我也是一个不完美的女儿,但我的父母,也就是你的外公外婆,他们始终将我宠爱。当别人家孩子考了满分而我却不及格时,他们总会温柔地安慰我,鼓励我,充满爱意地对我说:别急,孩子你慢慢来。当别人家的孩子得了九十八分却换来一顿大骂,而我凭一张及格的试卷得到一个香吻时,我知道他们并不是对我要求太低,期望太少。只是他们清楚地明白他的女儿不是完美的,但是他们不能因此失去耐心和爱,他们需要和伟大无私的爱和鼓励来帮助她一点一优秀起来,哪怕她长大后没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那也值得,因为在爱和温暖中成长的她会一个幸福的平凡人。

  亲爱的孩子,我尊重你以一个独立人的身份存在,也不会将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强加于你。读过龙应台与她儿子安德烈的对话。安德烈说:“你和父亲都那么优秀,功成名就,而我注定无论法超越你们,我日后会做普通的工作,过着普通劳动者生活。”龙应台告诉儿子:你的人生由自己选择,无需用父母的期盼困住了自己,只要你热爱你的工作,再普通的工作也会充满意义。

  也许对于你,我寄予了无尽的期盼,但我明白你只是借我之身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你的遗传物质中虽有我的基因,而你的思想却是属于你自己,它需要你用泪水和汗水、用成功与失败、用喜悦与痛苦去勾勒着色。

  而我,作为世界上最爱你的女人,只希望尽己所能给你一个纯净美好的成长环境,远远地远远地目送着你的背影消失在泪水模糊了的视线里。

  亲爱的孩子,我愿牵着你小小的手,漫步在惬意宜人的海滩上;我愿意与你共建沙滩城堡,里面住着纯洁天真的你和深受着你的我。

  亲爱的孩子,我愿意你是一个不完美的美丽,也会深受这份无与伦比的美丽。

  深爱你的母亲

  2016年6月7日

  从“掌印”和“唇印”说开去……

  丰子恺曾言:“孩子的心,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林徽因也曾这样形容自己的孩子:“你是风,你是暖,你是窗边燕子的呢喃,你是人间四月天。”可见,“孩子”是一个多么让人感觉欣喜的名词。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孩子们的处境也大不相同。

  材料中两个孩子脸上鲜明的唇印和掌印刺激着我的心,他们因为分数不同而得到不同回应令我唏嘘,98分受掌掴尤其让我印象深刻。我的态度是:不要过分苛求孩子!

  在2012年一部名为《虎妈猫爸》的电视剧获得了如潮好评,剧中赵薇饰演的虎妈形象深入人心,在观众对她的演技大加赞赏的同时,剧中孩子的处境也让我们陷入了沉思:无休无止的假期补习班、考试成绩不如意便被母亲呵斥……这一系列现象让许多父母也大受震动,是不是我们对孩子的要求确实太高了些?

  无独有偶,近日一则关于“北大虎妈”的新闻报道也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北大一位高材生母亲给自己年仅8岁的儿子制定了一份满当当的学习计划,每天的学习时间加起来高达18小时!面对众网友的不解和指责,这位母亲的回应是:我只想让我的孩子变得更好!

  其实说到底,还是归根于父母对孩子们的爱。因为爱,父母给孩子报了各种兴趣特长班;因为爱,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因为爱,孩子的脸上出现了鲜明的唇印和掌印……这些,都是父母对孩子们的爱。

  可是,当爱掺杂了太多世俗的标准,也会变成伤害孩子的利刃。我想问,亲爱的爸爸妈妈们,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孩子的身体正一天天被沉重的书包压垮?有没有发现孩子的日记里日渐充斥着对生活的抱怨?有没有看到孩子坐在补习室时在,抬头看着窗外的笑容越来越少?

  我很欣赏台湾漫画家蔡志忠教育女儿的理念:无论你做什么,家里都会无条件支持你,前提是所有的后果你得自己承担。这看似是一种放纵的爱,实则不然,它让蔡志忠的女儿学会了理性分析和判断,学会了勇敢地直面生活。蔡志忠是成功的,正如他自己所言:“我这一生最大的成就便是成就了我的女儿。”

  如果可以,我希望所有的孩子们都能像漫画中的第二个孩子那样:承担着父母对自己的爱,取得一点儿进步也会被父母视作珍宝。我相信,这样的父母是明智的,因为他们看到了孩子的进步;而这样的孩子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正被自己的父母肯定着。

  让我们少一点苛求,多一点宽容,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走进那最接近天堂的地方。

  向功利性教育说“不”

  教育事关国计民生。有人曾说:“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由这个国家的国民受教育程度决定。”是啊,教育对个人的成长、国家的兴旺如此重要,我们必须重视教育,科学地进行教育。

  漫画中,图1里得了100分的孩子被亲吻,而55分的孩子却挨了巴掌;图2里退步的孩子挨了巴掌,而进步的孩子被奖励亲吻。毫无疑问,这就是一种唯分数唯成绩的功利性教育思想作怪。

  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可塑性极强,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如若成长在图中功利性教育环境下,极易成为一个功利主义者。这样,不仅误了孩子个人的一生,而且也败坏了社会风气,影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

  功利性教育往往以“求进步”“效益至上”的面目出现,大到社会上各种不符合实际的形象工程,小到学校、个人制定的各种假、大、空的规定都是功利性教育的恶果。它浪费了社会资源,在企业、学校等各种经济单位、事业单位形成恶性竞争,与科学发展的目标完全背道而驰。

  向功利性主义教育说不,我们要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孩子取得成绩,当然我们要鼓励、要表扬,孩子成绩不佳,身为教育者的我们不能严厉斥责,更不能拳脚相向!我们应该冷静,与孩子理智地分析原因,找明办法,帮助孩子成长进步。有哲人说过“能宽容失败的民族一定是伟大的民族”。再大的错误,都可以被原谅,更何况是孩子一次考试的失误或退步?

  向功利性主义教育说不,我们要摒弃浮躁的心态,理性对待得失。人生是一声漫长的马拉松,它不仅需要短跑的激情,还需要长路的坚韧。一时的失利与落后并不能说明什么,重要的是重拾信心,重新奋斗,多少伟大人物都是在几起几落中冲决而出。如果家长、学校和社会都能保持这种理性的态度。我想,假以时日,功利性教育在我们生活中就不会有一席之地。作为孩子的长辈,我们要重视的不是孩子在赛道上的成绩,而是孩子在奔跑时的状态,奔跑时的笑容。“尽吾志也而不至者,可以无悔矣。”教育需要这种豁达的心态。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教育是将孩子塑造成国之栋梁的必要手段。功利性教育影响未来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

  向功利性教育说不,选取科学、宽容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成长在和谐、理性的环境中,让和谐、理性的环境孕育大批国之英才!

  唯分赏罚,教育之殇

  漫画中,一个孩子考了100分,脸上赏了一个吻;另一个孩子考了55分,脸上罚了一个掌印。而当第一个孩子只考了98分之后,便由“吻”变“掌”;第二个孩子考上61分,由“掌”变“吻”。这一简单粗暴的赏罚举动的背后,或许正是我们长久以来唯分论英雄的人才培育制度的体现。可叹,教育之殇!

  唯分赏罚,反映出社会中急功近利教育思想正“深入人心”,毒害着许多跟风的家长们。此风不止,将直接影响每个孩子的教育成长。第一个基础稍好的孩子由100分变为98分,其中原因是什么?是考试难度大了,还是孩子考试时身体不舒服,抑或是上课时不专心所致?第二个基础薄弱的孩子由55分考到61分,是正常发挥,还是方法上的改进,抑或只是猜测蒙对?家长们不由分说,直接玩“变脸”---晴转过云或多云转晴,孩子呢?或愁眉苦脸或盲目高兴。而家长们就做了孩子人生舞台上的“幕后导演”,简单粗暴地左右了他们的人生。急功近利,不明就里的赏罚,带来的后果必然是造就了一批同样“不明就里”的家长和孩子!

  唯分赏罚论英雄,也许是我们整个教育界都应该警惕反省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如果都只停留在一个维度上思考实践教育的真谛,那将是教育的一场灾难。教育之殇,源于单一单薄的教育评价体制。两个孩子的综合素质的高低评价,除了分数这一个结果,还应该与其学习过程的表现,与同学协作的情况,表达交际能力的强弱,特长的发挥等因素结合起来,才能给学生正确而全面的“吻”与“掌”,否则教育将走向死胡同,会逼疯多少个“范进”,庸常多少个“方仲永”,埋没多少个“韩寒、马云、钱钟书”?而那些虎妈狼爸们,巴掌下又教训毁灭了多少“优秀有潜力”的孩子们?可叹,教育之殇!

  猜想,这幅漫画给小学生们目睹,怕也会会心一笑,更何况历经了大大小小考试的我们。不管学生或是各行各业的人士,都能深切体味这分数背后给自己一生带来的影响。它犹如当头棒喝,敲醒了“陶醉”于唯分是举的家长们、老师们、教育专家们?图中两个小孩的人生不是简单的“98”和“61”能决定的。我们能给予孩子更好的,或许只是更宽松包容的教育环境,更多维深厚的文化熏陶,更理性明晰的人生规划,更正确适当的一个“吻”和一个关键犯错时候的“掌印”。明晰赏罚,不唯分论英雄,教育之殇才有可能变为教育之幸!

  遥想千年前大教育家孔子面对个性化的学生,给予的评价各不相同,有默许的“吾与点也”,有大赞的“贤哉,回也”,也有委婉否定的“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没有简单粗暴,只有循循善诱。想要我们的教育不再停留于分数的表面,便要明白爱因斯坦那句教育箴言的真谛:“学校的目标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图画小儿赏与罚,应由社会明眼察。不囿分数殇教育,喜怒哀乐皆人生”。希望一幅轻松幽默的漫画,能敲醒更多沉醉不知归路的“大家”,还教育一个包容博大的天地,给孩子一个快乐完满的明天!

  教育就是“拼爹”

  王姝懿

  漫画中的两个孩子分数相差甚远,而态度也是截然不同,但他们两者却也有一个相同点,即皆分数波动而受到了奖惩,只是一个仅退步2分便受巴掌,一个恰巧及格就有奖励。

  分数真就那样重要吗?更为重要的,难道不应该是家庭教育吗?从出生到成人,父母一直与我们紧密相随。在我们的人生中,父母往往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在校园中学习知识,在家中却是学做人。

  古语有云:子不教父之过。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点石成金的技巧,更不是只看重分数,而是一段春风化雨的过程,先教会孩子应当如何为人,如何处世。

  长者如何,晚辈也会如何。这便是所谓“拼爹”。真正的拼爹,是比拼父母的观念、思想、生活方式、处世方式、教育方式等,而非比拼王思聪的老爸是王健林,李天一的父亲是李双这类。

  之前在书中看到过一个很棒的总结:其实,除了硬实力(资源)的分配不均,更关键的是,是软实力(观念)的高低不一。精英传给下一代的多为自由、野心、从容、自律,而失败者常为自卑、暴戾、散漫、轻易放弃等。

  CCTV法制频道的“法制在线”栏目有一期便是采访少年犯,他们中绝大部分都是因为父母忙,没时间管,所以就结识了一些狐朋狗友,从而染上了不良习惯。那些少年犯在解释自己为何会犯罪时,也多是说因为父母有一些陋习,如父亲喝酒、吸烟成性,故自己久而久之也会了。

  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从“优生”身上更可见一斑。魏永康,十七岁进入中科院,二十岁因缺乏自理能力被开除,这正是因为平常家庭教育只注重成绩,而连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都没教。这样的教育观念下产生的也只能是一个学习机器而非人才;林森浩,上海复旦研究生,这样一个高材生却因嫉妒向自己的舍友下毒,这更是家庭教育中对孩子品格教育的缺失的结果。

  有篇文章中这样形容教育:天才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循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凌冽的北风看似威风无穷,却让行人将衣服裹得更紧;温暖的南风徐徐吹动,却让人身心愉悦。如同无知的父母以控制、奴役的方式对待孩子,看似成功实质是以愚钝的方式传递愚蠢;而开明的父母则会给孩子尊重、自由。这样的教育出的孩子纵然不成才,也必成人,纵然不成名,也必成气候。

  中国式“变脸”

  吴芯宇

  “变脸”是我对中国式教育的一种笑称,大意是你的作为让父母满意了,他们给你一颗甜枣;让他们失望了,二话不说一个生脆的巴掌就呼上来了。这变脸的速度比翻书还快。几乎很多中国小孩都尝过这滋味,除非你是“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能赋相如”的李白那样天才式的存在,才可免遭,但几率很少。

  之所以,有中国式变脸这种教育模式的存在,无非源于社会环境和思想观念的影响。在这个人员爆棚的世界,不单单是成人的'赛场,每一个孩子都是竞争者,他们不仅仅是与一个市一个省的孩子竞争,更是与全世界的孩子比赛,所以家长顾及到这一点,无论是出于自己对孩子的未来或是对自己晚年的考虑,都会采取十分严格的教育方式。就是在这种社会压力下,家长给予孩子的要不是不满意的“巴掌”就是欣慰的“甜枣”。

  可是,我们要明白这样的教育即使是有了成效,但副作用不会少。在这种模式成长下的孩子,学习往往会失去积极性,他们看着父母的脸色根据父母的要求和标准做事,久而久之,就对某些事麻木了,做事前会思前想后、畏手畏脚,害怕结果。

  所以,我认为“变脸”这种模式需要改变,不要用父母带来的压力使孩子长大,孩子的成长应该像马歇尔的鸡蛋原理“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如果你等待别人从外打破你,那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能让自己从内打破,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父母的教育模式需要变脸,但不是孩子失败时面对的阴沉脸和成功时面的愉快脸,而是孩子开始行动时的鼓励脸和事后无论成功与否的平常脸。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被称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毕加索,从小学习差,1加1都不清楚,几乎所有人包括他的母亲都认为他是个傻瓜。但毕加索的父亲以平常的态度去看他糟糕的成绩单,更是坚定不移的相信和鼓励他去绘画,于是造就了这般奇迹的人物。

  希望不久以后,中国的孩子们在成长路上收获的不是巴掌和甜枣,而是加油的话语,鼓励的眼神,不再受父母的要求而行动,不因父母的脸色而摆动。成绩单等等的不是父母变脸的开关,而父母更不是你生活的遥控器。

  在分数中浅斟低唱

  彭琦鸣

  又是一年高考季,不同往日的紧张。看向今年的作文题,竟多了几分惆怅。一则漫画,上图两小孩,一喜一忧,一人手执满分卷,一人手中55分。可一转到下图同样的人儿,面容却彼此交换,原本满分的仅有98分,巴掌印下的小嘴不甘地撅起,而反观另一人55分变成61分,脸上有着清晰的唇印和掩不住的笑意。

  一时间,几乎觉是自己不在考场,如置画中。

  成长的路上,这样的图景少吗?中国家长向来提倡莫骄傲,中国人的为人处事中总少不了谦虚二字,在教育孩子中亦然。以贱自称以贵称外。从小学到初中,成绩升升降降,可记忆中少的却是父母的微笑。纵使成绩优异,满心欢喜地敲开家门,雀跃地迎上去将试卷悄悄放在父母身旁,期待着,期待着,最终回应的却是一句不紧不慢的“哦,继续努力!”

  不说失望,一心的欢喜与期待是没了。

  小时候,不懂什么叫为自己学习,心中所思所想的,有时只是个赞赏的微笑。

  渐渐地,我长大了,进入了初中。突增的压力让我对学习也上心了不少,有了属于自己的学科骄傲。可一次滑坡让我几乎失去了所有的信心,沮丧回家面对的是平日严肃的脸颊。“继续加油”如出一辙的话语让我心中多少有一些安慰与奋斗前行的动力。动力之下成绩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接下来却是一次出乎意料的失利让我回到入学时的状态。我记不清爸妈是怎样对我的,但我不忘的是当时一个荒诞的念头:我为什么要努力?为什么要考那么好?为了退步吗?幸好当时只是想想罢了,可今日,见此图,往日的阴影又一次笼上心头。

  倘若每个人都明白功败是非非它论,曲直在心中,那也无妨。可这简单的几字又有几人真正放在心上?外在的又有几人可以抛弃?只不过是受影响程度不一罢了。凡事不都应该由表入里,由外入内吗?那又怎能要求一个孩子做到不以外物喜,不以己得失悲的呢?若最明显的外在都无法打动他那他又真的能明白自身吗?

  错,要改;对,可奖。进步如此,退步亦然。可在一个孩子未长大前,不妨更爱他,更多鼓励他。或许你们流露一个笑颜,其实就是他的最大渴望。会有一天他会明白,不再对分高而狂喜,亦不因分低而哀痛。他会一个人,一个人在得失中,一个人浅斟低唱。

  是奖还是罚

  刘力嘉

  孩子的成长问题总是家长以至社会所聚焦的热点头条之一。从一开始呀呀学语就开始培养各种特长,再到大学毕业求学的异地奔波,家长们可谓耗尽了心血,也投资了不少财力。随着独生子女群体的广泛,这种趋势也愈演愈烈。但,可曾想过,这种“中国式“教育下子孩子究竟在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记得曾经在《青年文摘》上看到一篇用大笔墨来议论“狼爸”的文章。当时一阵子在媒体中“狼爸”的事件成了热点,对这种教育方式众说纷纭,而报刊上这篇文章的观点却格外与众不同,它是从“奖”与“罚”这两个方面来看。“奖”是指鼓励,而放到“中国教育”中却总是更多的与“溺爱”这样的词语相关联。“罚”指的是惩罚,更多是“棍棒出虎子”的代表。奖与罚的为代表的教育方式长期以来争论不休,但我认为这里面无论哪一种都不能被奉为教育的圭臬,因为这其中无论哪一种都没有把“孩子”这个群体公平、合理地对待过。

  一百分的孩子,得了九十八分,就足够受到一个巴掌所带来的无情的冷意亦是讽刺。而五十五分的孩子,某一日突然得了个六十一分就仿佛突然翻了身,可以得到一个吻的奖励。这巨大的反差中似乎隐隐可以透露一些对待方式上的粗浅。过度地重视分数,以分数给孩子的脸上贴上标签或是三六九等看待是否已经成为一些家长的常态?很多孩子从小就接受父母所制定的奖惩制度,把分数的高低完全与利益的好处绑定一起,与自己所受到的嘲骂及冷眼相关联。久而久之,在孩子稚嫩的思想中,无论是学习还是成绩都逐渐沦为功利化的产物。究竟为谁学习?父母?分数?反正已经不是自己,这个时候,学习就已经失去了其本质的意义,只能浮在表面的分数上,而孩子也就沦为分数与教育下的巨型机器。

  不言而喻,这种教育方式给孩子精神上和身体上带来沉重的压力与负担。我们时常提到素质教育恐怕很难让孩子有真正的“素质”了。因为家庭教育固有思维模式,对孩子的影响实在太大。

  总而言之,分数不是给孩子定性的标准,而家庭教育也需要多给孩子一些自己的空间。无论是奖是罚,是打是骂,请给孩子一个更为健康、快乐的生长环境!

【高考标杆及优秀作文】相关文章:

美在心灵深处高考标杆作文07-30

快乐标杆作文12-24

回到原点标杆作文02-22

标杆学结05-31

标杆企业学结05-31

当好标杆承诺书01-09

标杆工程承诺书02-21

高考优秀作文01-03

关于高考的优秀作文:高考·印象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