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过吴江有感阅读答案及赏析

时间:2021-07-09 09:00:32 赏析 我要投稿

过吴江有感阅读答案及赏析

  篇一:过吴江有感阅读答案

过吴江有感阅读答案及赏析

  松陵:指吴江。

  堤:指吴江县长堤。《大清一统志》记载:长堤在吴江县东 界于江湖之间,明万历十三年重筑,长八十里。

  塔:吴江东门外方塔。

  桥:指吴江城外利往桥,又叫长桥,共有八十五孔。引:长。

  交旧:老朋友。

  把酒:拿起酒杯。

  ⑴诗歌首联的 诗眼 是哪一个词,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4分)

  ⑵全诗是如何将写景、叙事、抒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⑴ 抱。(2分)

  一个 抱 字,把长堤拟人化了,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写出了它对吴江城护拥依偎的情态。(2分)

  ⑵诗的前半部分,诗人在叙述自己渐渐走进吴江的过程中,描绘了吴江的自然景色:落日余晖中,长堤环抱着吴江城,塔盘仿佛在湖水中移动,淡淡的月痕似乎是长桥牵引而生。(2分)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叙述吴江城中的人们为逃赋税而离乡背井,剩下死寂的城池;人们为逃避战乱躲在江边的情景,表达了世人对社会的黑暗、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忧虑与不满。(2分)(意思接近即可)

  译文

  日落时在松陵道上前行,长长的江堤围绕着这座古城。

  塔影在湖水中随波浮动,长桥牵引出一弯新月出生。

  街市寂静无人皆因逃税,江宽见不到客船都在逃避官兵。

  二十年间故友旧交多离散,端起酒杯感叹这身外浮名。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康熙七年(1668)春,作者吴伟业应友人吴琦之邀请从家乡江苏太仓往浙江吴兴,途经吴江。由于当时因战乱和繁重的苛捐杂税,乡村破产、百姓逃亡的现象比较常见,故作者有感而发。

  赏析:

  《过吴江有感》是清代诗人吴伟业途径吴江时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前两联写吴江城外之景及心中的感受。后两联写吴江城内见闻及诗人的感想。抒发了作者身遇乱世的悲凉。这首诗在写景抒情中,巧妙的叙事,全诗按照时间先后依次描述,层次分明,语言生动、凝练,含蓄。

  这首诗扣住吴江的地理形势和有关的历史事件,巧妙地融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寓意深刻,感慨良多。

  此诗上半部分描写吴江自然景色,首联所说 松陵 ,为吴江旧称。吴江县城东南旧有一条长堤,界于松江与太湖之间,蜿蜒八十余里。诗人走在黄昏的吴江道路上,远远望去,这堤好像要抱住整座县城一样。一个 抱 字,把长堤拟人化了,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写出了它对吴江县城护拥偎倚的情态。首联是对吴江的远眺,颔联两句,则由远而近,进一步作具体刻画。第三句所说的 塔 ,原在吴江东门外的宁境华严讲寺内,共七层,高十三丈,形方,故名方塔。方塔在湖中各处均可看见,而其自身位置又是固定不变的,这就仿佛湖势在围绕着方塔移动。第四句所说的 桥 ,一名垂虹桥,俗呼长桥,东西百余丈,多至七十二孔,中间有垂虹亭;前临太湖,横绝松陵,湖光海气,荡漾一色,旧称 三吴绝景 。由于桥身很长,所以有一种似乎淡淡的月痕是由它牵引而生的感觉。两句抓住当时吴江最具特色的景物,做了典型的概括描写。诗中有塔有湖,有桥有月,动静相宜,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空明清旷的图画。同时,颔联这两句除了写景之外,实际上另有某种深刻的寓意蕴藏在内,与颈联相呼应。

  颈联 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 ,这两句为全诗关键,它描写了吴江在赋税重压、战乱摧残之下的萧条景象。市集沉寂,是由于百姓忍受不了重敛苛征,被迫逃亡;江面空阔,是由于行客为了躲避兵火战事,隐身遁迹。这 市 和 江 的萧条景象,一方面和前面 湖 和 月 同样开阔,另一方面却又使得原来的秀丽景色整个地为之黯然,蒙上了一层凄清惨淡的色调,从而产生了对照鲜明的艺术效果。再结合颔联 塔盘 、 桥引 两句。所谓 湖势动 ,即可以视为写自然之景,也可以看作是对颈联的 逃赋 和 避兵 的人间风波的一种形象的暗示。所谓 月痕生 ,则在写景之中隐寓清兵南下之意。月属阴象,因而在古代诗词中往往用来比喻外族。如清初著名女词人徐灿的《踏莎行》即云: 碧云犹叠旧山河,月痕休到深深处! 这里的 碧云 典据梁朝江淹《休上人怨别》诗: 日暮碧云合。 意思说当时的南明小朝廷虽然已经日薄西山,但毕竟还在坚持; 月痕 则指清兵,希望它不要消灭南明。吴伟业和徐灿是同时代人,并且还是儿女亲家。他作《过吴江有感》时,明朝政权已经彻底覆亡,所以一开头写的就是 落日 而不是 日暮 ;因此颔联中的 月痕生 ,也同样应是暗指清兵到来,而颈联的 避兵 ,由此也不显得突兀而出了。如此,全诗的结构脉络便可一目了然。首联总起,概括吴江形势,点明时代背景;接着一分为二,颔联、颈联由暗而明,既是写景,又分别暗示了清兵南下、人民离散。最后,诗又合二而一,归结为故国沦丧,交游零落,身世凄凉,唯有感叹而已的悲凉情怀。

  尾联 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 ,这里的 廿年 不一定是确指,它可以包括清兵南下至写作此诗这二十余年的时间。 散 字承上文 逃 、 避 二字而来, 人逃 客避 ,故友自然也都离散了。这句虽然说得较虚,不过,此中仍有故事可稽。明朝既亡,许多爱国文士相率结为诗社,遁迹林泉,砥砺气节,暗图匡复。顺治七年(1650)开始出现的吴江 惊隐诗社 ,在当时尤为著名。吴江的吴炎、潘柽章,昆山的顾炎武、归庄等人,都是它的主要成员。康熙二年(1663),庄廷鑨 明史案 兴,清王朝借机大搞株连,屠戮遗民志士, 惊隐诗社 亦被迫停止,吴炎、潘柽章也惨遭杀害,顾炎武曾做诗文吊之。而吴伟业同他们都有交往,因此, 廿年交旧散 云云,大概正是 有感 于这一事件。至于 把酒叹浮名 ,则是吴伟业本人的身世之感。他在明朝少年高第,前程似锦,而明亡以后,由于 浮名 太盛,被迫出仕清廷,晚年才得以回乡家居。 浮名 之累人如此,反不及故友们或死或遁;名节不堕,令诗人深为叹息,借酒浇愁。

  纵观全诗,前半首写 过吴江 ,是叙事;后半首写 有感 ,是抒情。然而,抒情之中,兼有叙事。首联 落日 ,诗人离吴江还较远;颔联 月痕生 ,渐渐接近吴江;颈联 市静 ,表明已经上岸;尾联 把酒 ,则是住下之后发现 交旧散 ,才对 酒 兴 叹 的。全诗按照时间先后依次描述,层次分明。因此,后半首既是写 有感 ,又是续写 过吴江 。同样,前半首的 落日 , 月痕生 ,暗示了明朝的覆亡、清兵的入侵,所以,它既是写 过吴江 ,又是预写 有感 。可见,在本诗中,叙事与抒情, 过吴江 与 有感 ,已经达到了相互渗透、不可截然分割的地步。

  作者简介

  吴伟业(1609~1671)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崇祯进士,官至少詹事,明亡里居,清顺治十年(1653)被迫出仕,任秘书院侍讲,迁国于监祭酒,三年后丁嗣母忧南还,居家而殁。在明朝他以会元、榜眼、宫詹学士、复社领袖,主持湖广乡试,辅贰南雍, 为海内贤士大夫领袖 ,名垂一时,但生不逢时,命途多舛,仕明而明亡,不愿仕清而违心仕清,成了 两截人 ,丧失士大夫的立身之本,遭世讥贬,深感愧疚,诗歌成了他的寄托,感慨兴亡和悲叹失节是其吟咏的主要内容。

  篇二:过吴江有感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

  过吴江有感

  吴伟业

  落日松陵道,堤长欲抱城。

  塔盘湖势动,桥引月痕生。

  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

  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

  1.诗歌首联的“诗眼”是哪一个词?请找出来加以分析。(5分)

  2.全诗是如何将写景、叙事、抒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赏析。

  1.抱。(2分)一个“抱”字,把长堤拟人化了,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写出了它对吴江城护拥依偎的情态。(2分)2.诗的前半部分,诗人在叙述自己渐渐走进吴江的过程中,描绘了吴江的自然景色:落日余晖中,长堤环抱着吴江城,塔盘仿佛在湖水中移动,淡淡的月痕似乎是长桥牵引而生。(2分)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叙述吴江城中的人们为逃赋税而离乡背井,剩下死寂的城池;人们为逃避战乱躲在江边的情景,表达了世人对社会的黑暗、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忧虑与不满。(2分)(意思接近即可)【解析】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试题分析:纵观全诗,前半首写“过吴江”,是叙事;后半首写“有感”,是抒情。然而,抒情之中,兼有叙事。首联“落日”,诗人离吴江还较远;颔联“月痕生”,渐渐接近吴江;颈联“市静”,表明已经上岸;尾联“把酒”,则是住下之后发现“交旧散”,才对“酒”兴“叹”的。全诗按照时间先后依次描述,层次分明。因此,后半首既是写“有感”,又是续写“过吴江”。同样,前半首的'“落日”,“月痕生”,暗示了明朝的覆亡、清兵的入侵,所以,它既是写“过吴江”,又是预写“有感”。可见,在本诗中,叙事与抒情,“过吴江”与“有感”,已经达到了相互渗透、不可截然分割的地步。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篇三:过吴江有感阅读答案

  是兼思想性和文学性于一体流传至今的古典文化精粹。阅读材料网整理了 ,希望对古诗词爱好者有所帮助,下面是整理的吴伟业《过吴江有感》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古诗赏析,供大家参考!

  落日松陵道,堤长欲抱城。

  塔盘湖势动,引月痕生。

  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

  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

  注释:

  吴江:在今江苏省南部,西临太湖。

  松陵:指吴江。

  堤:指吴江县长堤。《大清一统志》记载:长堤在吴江县东 界于江湖之间,明万历十三年重筑,长八十里。

  塔:吴江东门外方塔。

  :指吴江城外利往,又叫长,共有八十五孔。引:长。

  交旧:老朋友。

  把酒:拿起酒杯。

  ⑴诗歌首联的 诗眼 是哪一个词,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4分)

  ⑵全诗是如何将写景、叙事、抒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⑴ 抱。(2分)

  一个 抱 字,把长堤拟人化了,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写出了它对吴江城护拥依偎的情态。(2分) 本文来自/gsc/

  ⑵诗的前半部分,诗人在叙述自己渐渐走进吴江的过程中,描绘了吴江的自然景色:落日余晖中,长堤环抱着吴江城,塔盘仿佛在湖水中移动,淡淡的月痕似乎是长牵引而生。(2分)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叙述吴江城中的人们为逃赋税而离乡背井,剩下死寂的城池;人们为逃避战乱躲在江边的情景,表达了世人对社会的黑暗、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忧虑与不满。(2分)(意思接近即可)

  译文

  日落时在松陵道上前行,长长的江堤围绕着这座古城。

  塔影在湖水中随波浮动,长牵引出一弯新月出生。

  街市寂静无人皆因逃税,江宽见不到客船都在逃避官兵。

  二十年间故友旧交多离散,端起酒杯感叹这身外浮名。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康熙七年(1668)春,作者吴伟业应友人吴琦之邀请从家乡江苏太仓往浙江吴兴,途经吴江。由于当时因战乱和繁重的苛捐杂税,乡村破产、百姓逃亡的现象比较常见,故作者有感而发。

  赏析:

  《过吴江有感》是诗人吴伟业途径吴江时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前两联写吴江城外之景及心中的感受。后两联写吴江城内见闻及诗人的感想。抒发了作者身遇乱世的悲凉。这首诗在写景抒情中,巧妙的叙事,全诗按照时间先后依次描述,层次分明,语言生动、凝练,含蓄。 诗词欣赏,/gsc/

  这首诗扣住吴江的地理形势和有关的历史事件,巧妙地融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寓意深刻,感慨良多。

  此诗上半部分描写吴江自然景色,首联所说 松陵 ,为吴江旧称。吴江县城东南旧有一条长堤,界于松江与太湖之间,蜿蜒八十余里。诗人走在黄昏的吴江道路上,远远望去,这堤好像要抱住整座县城一样。一个 抱 字,把长堤拟人化了,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写出了它对吴江县城护拥偎倚的情态。首联是对吴江的远眺,颔联两句,则由远而近,进一步作具体刻画。第三句所说的 塔 ,原在吴江东门外的宁境华严讲寺内,共七层,高十三丈,形方,故名方塔。方塔在湖中各处均可看见,而其自身位置又是固定不变的,这就仿佛湖势在围绕着方塔移动。第四句所说的 ,一名垂虹,俗呼长,东西百余丈,多至七十二孔,中间有垂虹亭;前临太湖,横绝松陵,湖光海气,荡漾一色,旧称 三吴绝景 。由于身很长,所以有一种似乎淡淡的月痕是由它牵引而生的感觉。两句抓住当时吴江最具特色的景物,做了典型的概括描写。诗中有塔有湖,有有月,动静相宜,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空明清旷的图画。同时,颔联这两句除了写景之外,实际上另有某种深刻的寓意蕴藏在内,与颈联相呼应。 /gsc/

  颈联 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 ,这两句为全诗关键,它描写了吴江在赋税重压、战乱摧残之下的萧条景象。市集沉寂,是由于百姓忍受不了重敛苛征,被迫逃亡;江面空阔,是由于行客为了躲避兵火战事,隐身遁迹。这 市 和 江 的萧条景象,一方面和前面 湖 和 月 同样开阔,另一方面却又使得原来的秀丽景色整个地为之黯然,蒙上了一层凄清惨淡的色调,从而产生了对照鲜明的艺术效果。再结合颔联 塔盘 、 引 两句。所谓 湖势动 ,即可以视为写自然之景,也可以看作是对颈联的 逃赋 和 避兵 的人间风波的一种形象的暗示。所谓 月痕生 ,则在写景之中隐寓清兵南下之意。月属阴象,因而在古代诗词中往往用来比喻外族。如清初著名女词人徐灿的《踏莎行》即云: 碧云犹叠旧山河,月痕休到深深处! 这里的 碧云 典据梁朝《休上人怨别》诗: 日暮碧云合。 意思说当时的南明小朝廷虽然已经日薄西山,但毕竟还在坚持; 月痕 则指清兵,希望它不要消灭南明。吴伟业和徐灿是同时代人,并且还是儿女亲家。他作《过吴江有感》时,政权已经彻底覆亡,所以一开头写的就是 落日 而不是 日暮 ;因此颔联中的 月痕生 ,也同样应是暗指清兵到来,而颈联的 避兵 ,由此也不显得突兀而出了。如此,全诗的结构脉络便可一目了然。首联总起,概括吴江形势,点明时代背景;接着一分为二,颔联、颈联由暗而明,既是写景,又分别暗示了清兵南下、人民离散。最后,诗又合二而一,归结为故国沦丧,交游零落,身世凄凉,唯有感叹而已的悲凉情怀。 诗词欣赏,/gsc/

  尾联 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 ,这里的 廿年 不一定是确指,它可以包括清兵南下至写作此诗这二十余年的时间。 散 字承上文 逃 、 避 二字而来, 人逃 客避 ,故友自然也都离散了。这句虽然说得较虚,不过,此中仍有故事可稽。既亡,许多爱国文士相率结为诗社,遁迹林泉,砥砺气节,暗图匡复。顺治七年(1650)开始出现的吴江 惊隐诗社 ,在当时尤为著名。吴江的吴炎、潘柽章,昆山的、归庄等人,都是它的主要成员。康熙二年(1663),庄廷鑨 明史案 兴,清王朝借机大搞株连,屠戮遗民志士, 惊隐诗社 亦被迫停止,吴炎、潘柽章也惨遭杀害,曾做诗文吊之。而吴伟业同他们都有交往,因此, 廿年交旧散 云云,大概正是 有感 于这一事件。至于 把酒叹浮名 ,则是吴伟业本人的身世之感。他在少年高第,前程似锦,而明亡以后,由于 浮名 太盛,被迫出仕清廷,晚年才得以回乡家居。 浮名 之累人如此,反不及故友们或死或遁;名节不堕,令诗人深为叹息,借酒浇愁。 本文来自/gsc/

  纵观全诗,前半首写 过吴江 ,是叙事;后半首写 有感 ,是抒情。然而,抒情之中,兼有叙事。首联 落日 ,诗人离吴江还较远;颔联 月痕生 ,渐渐接近吴江;颈联 市静 ,表明已经上岸;尾联 把酒 ,则是住下之后发现 交旧散 ,才对 酒 兴 叹 的。全诗按照时间先后依次描述,层次分明。因此,后半首既是写 有感 ,又是续写 过吴江 。同样,前半首的 落日 , 月痕生 ,暗示了的覆亡、清兵的入侵,所以,它既是写 过吴江 ,又是预写 有感 。可见,在本诗中,叙事与抒情, 过吴江 与 有感 ,已经达到了相互渗透、不可截然分割的地步。

  作者简介

  吴伟业(1609~1671)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崇祯进士,官至少詹事,明亡里居,清顺治十年(1653)被迫出仕,任秘书院侍讲,迁国于监祭酒,三年后丁嗣母忧南还,居家而殁。在他以会元、榜眼、宫詹学士、复社领袖,主持湖广乡试,辅贰南雍, 为海内贤士大夫领袖 ,名垂一时,但生不逢时,命途多舛,仕明而明亡,不愿仕清而违心仕清,成了 两截人 ,丧失士大夫的立身之本,遭世讥贬,深感愧疚,诗歌成了他的寄托,感慨兴亡和悲叹失节是其吟咏的主要内容。

【过吴江有感阅读答案及赏析】相关文章:

过吴江有感原文及赏析08-22

《过华清宫》对比赏析及阅读答案08-15

过陈琳墓阅读答案附赏析09-12

《金陵三千有感》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08-10

一剪梅·舟过吴江原文及赏析08-20

《一剪梅·舟过吴江》原文及赏析10-17

《中秋对月》《江楼有感》阅读答案及赏析08-10

周莘《野泊对月有感》的阅读答案及赏析08-10

《塞上》阅读答案及赏析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