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管桂玲陶瓷作品赏析

时间:2021-07-06 16:34:46 赏析 我要投稿

有关管桂玲陶瓷作品赏析

  管桂玲陶瓷作品赏析

  釉上装饰 《春之歌》

  釉上装饰 《瑞雪兆丰年》

  管桂玲擅长花鸟,兼攻山水,对色釉综合装饰技艺独辟蹊径,自出机杼。综观她的陶瓷艺术作品,大致可分四类:一是用线精巧、设色雅丽的釉上新彩装饰作品;二是新颖别致、雅致柔和的亚光彩作品;三是色彩斑斓、虚实相生的色釉综合装饰作品;四是用笔洒脱自如、层次分明的青花装饰作品。她的这四类作品,都力求达到造型、材质、装饰上的完美统一。

  而每件作品在美学旨趣和表现题材上都有一个共同特征:讴歌大自然。无论是大雁翱翔的原野,还是幽雅静谧的湖泊;无论是鲜花盛开、绿树掩映的村庄,还是安详自在的鱼鸟,都表现出艺术家眷恋乡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让人们在欣赏作品中感爱着心灵的净化。远离尘嚣、荣辱皆忘、达到回归自然的境界,这就是管桂玲陶瓷美术作品的审美意义。

  陶艺作品《冬栖》,可说是管桂玲的得意之作。这件作品器型似“草帽”状,以亚光釉为材质,运用雕刻结合釉上装饰制作而成。作品边沿造型蜿蜒起伏,极具韵律,画面基调清新淡雅,材质肌理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达到了视觉与触觉的和谐统一。波涛汹涌中的小岛银装素裹,洁白的雪地上栖着群群雪鸥,它们相互依偎、窃窃私语,讴歌大自然赐予它们的优美生存家园。这件作品在展评后即被日本思巴博物馆购藏。

  她的200件釉上装饰作品《森林之歌》,用线精巧、设色雅丽。作品中绿树敝日,绿草如茵,生命的原色顶天立地。树林后的村庄白墙黑瓦错落有致,村庄的天空笼罩在一片火红的晚霞之中,牧童骑牛吹笛悠然自得,雀燕循笛翩翩而随。整个作品意趣天成,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她的300件釉上装饰瓶作品《鹭》,展现给观者的则是闲雅、淡泊和宁静。溶溶的月,淡淡的风,几只白鹭顾盼多情,芦苇杂而不乱,虚实相生。作者大胆运用色彩效果,用黄色装饰天空夜色和江面,与白鹭皓月相互映衬,展现出一种闲和逸静的淡雅之心。

  管桂玲在2001年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荣获银奖的作品《波湖秋色》,是从传统文化中挖掘素材、提炼主题、运用现代陶艺装饰手法制作的一件佳作。该作品器型为钵状,采用亚光彩装饰形式,构图极为简练。秋水长天、泊舟飞鸟、远帆点点、芦苇随风摇曳,将远山及天空抽象变形为上灰下紫二条色带,将江南湖泊水乡,那种朦胧、幽雅、宁静、和谐的景色充分地表现在观赏者面前。

  “艺术家是大自然的情人,同时,又是大自然的仆人”。管桂玲的成功就在于她深深扎根于生活这个肥沃的土壤中。近20年来,她坚持写生,实地观察生活,其足迹近至瑶里、金竹山、婺源,远涉西双版纳、敦煌、张家界、三清山、黄山等地。她在自家院中栽培几十种各类花卉盆景,从中掌握各类花草、盆景的形态、色彩,同时还圈养着数十只鸡、鸭、鹅等家禽,观察它们的优美体态及羽毛的色泽。正是有着这种师法自然的意识,她的技艺日益精进、成熟。(景文)

  八月桂花遍地黄 素朵玲珑分外香

  釉上装饰 《东西》

  如果把当今瓷坛比作百花园,那她虽不是“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牡丹,却是每年八月遍地开放的桂花,素朵玲珑、香气浓郁;如果把当今瓷坛比作连绵不绝的群山,那她虽不是一览众山小的五岳,却是挺拔俊秀的奇峰,异石飞瀑、意蕴深厚;如果把当今瓷坛比作灿烂的星空,那她虽不是璀璨的北斗星,却是一颗冉冉升起的启明星,灼灼生辉、引人注目……她的名字叫管桂玲,全国五一巾帼标兵,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景德镇首届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协会会员。

  年少成器,30年艰辛从艺之路

  1960年8月,管桂玲出生于陶瓷艺术之家。她的父亲是景德镇传统瓷像画艺人,母亲的粉彩花鸟绘画功底深厚。生长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管桂玲从小就在绘画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1972年,12岁的管桂玲经历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飞跃。因为天资聪慧,管桂玲作为特批艺徒,随母亲来到了景德镇新华瓷厂美研室学徒。很多人或许不了解,这批艺徒,非一般人所能当。在他们中间,不乏现在享誉瓷坛的大师级人物。管桂玲十分珍惜这个“天赐良机”,凭借着勤学苦练、好学多思,深得师傅们的喜爱,大家纷纷倾囊相授。“小管人聪明、悟性高,我们一直看好她!”每每谈起管桂玲,曾经在新华瓷厂当过党委书记的金细根总是赞不绝口。

  1979年,管桂玲开始在美研室从事陶瓷美术设计工作,但没过多久,她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个压力,来自于理论功底的欠缺,和眼界的狭隘。她深刻体会到,解决自己创作上的短板,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充电,才能“拨开云雾见青天”。1981年,管桂玲没有做任何思考,更没有犹豫,进入被人们称为“大师工厂”的景德镇市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学习深造。

  俗话说,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1984年,管桂玲以优异的成绩从学校毕业,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科班出身的陶瓷工作者之一。1988年,她再次成为幸运儿,正式调入江西省陶瓷研究所工作,并拜在瓷坛泰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秦锡麟教授的门下,成为秦大师收下的少数女弟子之一。而这一拜,成就了当今瓷坛又一位女性陶艺大师。

  天人合一,艺术源于斯却高于斯

  30多年的创作之路给了管桂玲太多感悟。她将这些感悟归结为一条,那就是: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每一次创作都来自于大自然,而最终又都回归于人的心灵。”这是管桂玲最喜欢的一句话。她的作品构思新颖、用线精巧、设色雅丽,总是透出一缕带着泥土味道的野花芳香,让欣赏者跳出世俗的情感纠葛和忙碌,完全放松自己的身心,全神贯注地沉浸到作品的意境之中。而且,越是仔细欣赏,越发会感到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心灵交流和沟通,进入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管桂玲擅长花鸟、山水瓷画,对色釉综合装饰这门古老的陶瓷装饰技艺独辟蹊径。她的代表作《冬栖》,器型似变型的碗,又似“草帽”状,以祖国大好河山为具象,运用综合装饰技法创作而成。作品造型简约而又富有动感,色彩搭配均匀,有浓有淡,笔浓之处深邃无比,将山的雄伟和植被的枝繁叶茂全部凝结成了观者的无限遐想;笔淡之处,给足留白,把天的净与水的清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运用雕刻技法,在底部刻上变体书法“江山多娇”4个大字,一股大气磅礴之感油然而生。许多行家欣赏后,称赞道:写意画达到如此“绚丽多彩而不失其写意精神”的境界,怎一个“妙”字了得!这件作品获得了第四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再看综合装饰镶器《海之魂》,运用高温窑变的材质,创造性地把新彩的细腻、粉彩的圆润与窑变的粗犷相结合。以新彩、粉彩工艺来描绘海的具象,以窑变展示自然的意象。色彩的肌理与随意性恰切地反映了自然海景壮丽、雄浑的气势,特别是作品中,那突兀在波涛汹涌中的岛礁栖息着群群海鸟,这群“小精灵”们任凭惊涛拍岸,我自岿然不动。它们有的互相依偎,有的梳理着羽毛,有的引吭高歌,各具形态、栩栩如生。让人无不感到,拥有了大海的海鸟,是如此的惬意,如此的悠然自得。这件作品,是作者用心灵去感悟大自然的独特范例。

  与此同时,管桂玲广泛涉猎各种陶艺创作技法,并辅以创新,在釉下青花、青花釉里红、釉上新彩、日用瓷设计等许多方面有着不俗的成就,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德艺双馨,用行动践行人生价值

  “真”和“静”,是人们对管桂玲共有的感觉。她的“真”,在于她朴实的外表和真诚的为人,不论是谁,只要与其初次相见,交谈几句,一股亲切真实之感扑面而来。她的“静”,在于她做事的认真和对艺术的执着,特别是在创作时,那股专注令人动容,仿佛世界只有自己、画笔和瓷坯。

  从艺30多年来,管桂玲获奖无数。先后获得国家、省、市各类奖项40多项。除代表作《江山多娇》获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之外,青花《立思5头文具》、陶艺《古风》、300件釉上彩瓶《鹭》、陶艺《冬栖》分获第一、二、四、五届“瓷都景德镇杯国际陶瓷精品大赛”一等奖。作品《鱼乐图》获第三届中华(天津)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并在中国收藏家协会、中国收藏家喜爱的工艺美术大师和精英评选活动中多次荣获金奖。有多件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国内馆藏机构收藏。2012年,在第六届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评选中,管桂玲不负众望,以高票当选……面对这些,管桂玲无比淡然。她常说,“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陶艺工作者,而并非什么大师,比我强的人有很多,我只是在做着我喜欢的工作,把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发扬光大。”

  她始终认为,一个好的陶瓷艺术工作者,不仅要创作出好的作品,更要植根人民、融入社会,把艺术的价值升华到社会价值,这才是艺术的真谛。她的作品备受客商青睐,客户遍布北美、欧洲和东南亚,其中不乏直接上门订货的客户。即使在订单应接不暇时,她也恪守“诚信”二字,从不签字作伪,更不敷衍胡弄。因此,她的作品件件都是凝聚了心血之作。她积极参加各种陶瓷艺术交流活动,耐心向他人传授陶瓷技艺,传授为人从艺的道理,深得青年陶瓷工作者的爱戴。她还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在国家大灾大难之时总是出现在奉献的第一线,捐款捐物、义卖义画;对于贫困学习和社会弱势群体,她慷慨解囊,毫不吝啬,多次为贫困学子点燃希望之光,为困难家庭送去温暖。多年来,管桂玲在公益事业上投入了数十万元,仅景德镇陶瓷馆组织的义卖表演作品价值就在20万元之上……

  因为紧跟时代,所以奇峰突起;因为博采众长,所以别样风光。管桂玲的艺术创作之路,将会越走越宽。(刘定远)

  陶瓷的制瓷原料

  高岭土——是一种主要由高岭石组成的粘土。因首先发现于江西省景德镇东北的高岭村而得名。它的化学实验式为:Al203·2Si02·2H20,重量的百分比依次为:39.50%、46.54%、13.96%。纯净高岭土为致密或松疏的块状,外观呈白色、浅灰色。被其他杂质污染时,可呈黑褐、粉红、米黄色等,具有滑腻感,易用手捏成粉末,煅烧后颜色洁白,耐火度高,是一种优良的制瓷原料。

  粘土——是一种含水铝硅酸盐矿物,由长石类岩石经过长期风化与地质作用而生成。它是多种微细矿物的混合体,主要化学组成为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和结晶水,同时含有少量碱金属、碱土金属氧化物和着色氧化物等。粘土具有独特的可塑性和结合性,其加水膨润后可捏练成泥团,塑造所需要的形状,经焙烧后变得坚硬致密。这种性能,构成了陶瓷制作的工艺基础。粘土是陶瓷生产的基础原料,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蕴藏量大,种类繁多,是一种宝贵的天然资源。

  瓷石——是一种由石英、绢云母组成,并有若干长石,高岭土等的岩石状矿物。呈致密块状,外观为白色、灰白色、黄白色、和灰绿色,有的呈玻璃光泽,有的呈土状光泽,断面常呈贝壳状,无明显纹理。瓷石本身含有构成瓷的多种成分,并具有制瓷工艺与烧成所需要的性能。我国很早就利用瓷石来制作瓷器,尢其是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的传统细瓷生产中,均以瓷石作为主要原料。

  瓷土——由高岭土、长石、石英等组成,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并含有少量氧化铁、氧化钛、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和氧化钠等。它的可塑性能和结合性能均较高,耐火度高,是被普遍使用的制瓷原料。

  着色剂——存在于陶瓷器的'胎、釉之中,起呈色作用。陶瓷中常见的着色剂有计三氧化二铁、氧化铜、氧化钴、氧化锰、二氧化钛等,分别呈现红、绿、蓝、紫、黄等色。

  青花料——是绘制青花瓷纹饰的原料,即钴土矿物。我国青花料蕴藏较为丰富,江西的乐平、上高、上饶、丰城、赣州,浙江的江山,云南的宜良,会泽、榕峰、宣威、嵩明以及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均有钴土矿蕴藏。我国古代青花瓷使用的青花料一部分来自国外,大部分属国产。进口料中有苏麻离青、回青;常用的国产料有石子青、平等青,浙料、珠明料等。

  石灰釉——主要物质是氧化钙(Cao),起助熔作用,特点是高温粘度小,易于流釉,釉的玻璃质感强,透明度高,一般釉层较薄,釉面光泽较强,能清晰地刻划纹饰,南宋以前瓷器大多使用石灰釉。

  石灰碱釉——主要成分为助熔物质氧化钙以及氧化钾(K2o)、氧化钠(Na20)等碱性金属氧化物。特点是高温粘度大,不易流釉,可以施厚釉。在高温焙烧过程中,釉中的空气不能浮出釉面而在釉中形成许多小气泡,使釉中残存一定数量的未溶石英颗粒,并形成大量的钙长石析晶。这些小气泡、石英颗粒和钙长石析晶使进入釉层的光线发生散射,因而使釉层变得乳浊而不透明,产生一种温润如玉的视觉效果。石灰碱釉的发明与运用,是传统青瓷工艺的巨大进步。石灰碱釉出现于北宋汝窑青瓷中。南宋龙泉窑瓷器大量采用石灰碱釉,使釉色呈现出如青玉般的质感,如粉青、梅子青。可以说南宋龙泉青瓷已达到中国陶瓷史上单色釉器的顶峰。

  陶瓷的烧成工艺

  仰烧——瓷器烧成的一种方法。匣钵内放置垫饼或耐高温的细砂,器物正装焙烧,称为仰烧。

  叠烧——瓷器装烧的一种方法。即将多件器坯叠在一起装烧,器物间隔以垫烧物。可分为:(1)支钉叠烧,古代多用此法。(2)支圈叠烧,如定窑。(3)重合叠烧或刮釉叠烧,即在器物内心(以盘碗为多)刮去一圈釉,然后将叠烧器物底足(无釉)放置其上,一般10件左右逐层重叠,金代产品盛行此法。它的优点是产量高,成本低;缺点是器物内量一圈无釉。

  覆烧——瓷器装烧的一种方法。即将瓷器覆过来装在有支圈或筒形梯状支具匣钵内焙烧,始于北宋定窑,景德镇及东南地区青白瓷窑系也多用此法。优点是产量高,变形小;缺点是器物口沿无釉,使用不方便。

  素烧——指需二次烧成的陶瓷器,即先入窑以低温(750~950℃左右)将器坯烧一次,称素烧,然后,施釉再次入窑烧成。可增加坯体强度,提高正品率。

  涩圈——瓷坯叠烧前,将器物内心刮去一圈釉,无釉处即称“涩圈”,流行于金代和元代。

  垫饼——一种垫烧工具。多用粗耐火粘土或高岭土制作,因其状似饼,故名。使用时,器坯底足置于扩建饼之上,可防止器物与匣钵粘结。

  支钉——一种支烧工具。古代常用的支钉,形状有圆环形、圆饼形、三叉形、四叉形、直简形等多种,上面都有齿状凸起,其数不等。用支钉支烧的器物,烧成后底部留有支钉痕迹。宋代汝窑、官窑等器物的支钉痕迹很小,形似芝麻。

  支圈——一种适应覆烧法的特殊工具。创始于宋代定窑。使用支圈烧一窑瓷器,用同样的燃料、同样的时间,比使用其它类型匣钵产量增加数倍,定窑支圈先后为其它瓷窑仿效。

  齿形支具——早期制瓷主要的支烧窑具。其形状为圆形,下有一周齿形凸起。使用时齿口向下,上面再叠装其它器坯。这种支具流行于晋代至唐代的浙江地区越窑系瓷窑。

  火照——又称“火标”,烧窑时用以检验窑内温度和坯件成熟情况的一种试片。火照一般利用碗坯改做,上平下尖,中间挖一圆孔。置于窑膛,当要检验窑温时,用长钩勾出火照观察。每烧一窑要验火照多次,每个火照只能使用一次。

  匣钵——置放瓷坯的窑具。始于隋唐。匣钵的使用,使制品受热均匀,避免烟尘直接熏染釉面,并使制品互相隔离,不致粘结在一起,提高了瓷器的质量,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窑室高度,提高装窑密度,增加产量。

  龙窑——我国传统窑炉的一种形式。战国已普遍采用,东汉时有所改进,以后南方各瓷窑广泛采用。龙窑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建筑,窑长在30—80米之间,形状似长龙,故称龙窑。因其本身有一定的高度差,故具有自然抽力。龙窑的特点是升温快,降温也快,生产周期短,产量大,烧成成本低,对我国古代瓷器的发展起很大作用。

  阶级窑——我国传统窑炉的一种形式。在坡地10度—20度倾斜度砌筑而成,窑长在15—30米之间,一般分5—10间窑室,以墙隔开,一室高于一室,有如阶级,故称阶级窑。室与室之间的墙下部有通火孔,火焰可依次通过各室,既可节省燃料,又可烧还原焰。阶级窑始于宋代的分室龙窑,完善于明代,最早出现于福建地区,对日本窑的设计有很大影响。

  馒头窑——我国传统窑炉的一种形式。这种窑的特点是火膛和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形的空间,故称馒头窑。它利用夹墙竖烟道产生的抽力来控制一定的空气进窑,温度可达1300℃。北方的耀州窑、钧窑等都采用馒头窑。

  蛋形窑——我国传统窑炉的一种形式。像一个平卧在地的半个鸭蛋,前大后小,故称为蛋形窑。全长约18—20米,高近6米。这种窑有一个与窑长相等的烟囱,抽力大,烧成时间短,产量高,热耗低,适宜烧还原焰,对于白瓷、青花瓷、颜色釉瓷等釉面呈色良好。景德镇即采用蛋形窑烧瓷,这种窑对欧洲有很大的影响,英国的纽卡斯特尔窑,德国的卡塞勒窑都是仿照景德镇蛋形窑设计的。

  红炉——烘烤釉上彩的低温炉。景德镇创用。红炉亦称暗炉,炉径、高各1米左右。周围夹层贮炭火,下留风眼,烘烤时将绘彩的瓷件装入炉膛内,炉顶用匣钵土制的薄片覆盖,中留小孔,以便察看火色,然后点燃木炭,炉温约在800℃左右。红炉内烘彩属第二次烧成。

  氧化焰——又称“氧化气氛”,即在烧窑时窑内空气供给充分,在完全燃烧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火焰气氛。我国北方各瓷区烧窑一般都采用氧化焰烧成。

  还原焰——又称“还原气氛”即在烧窑时窑内空气供给不充分,燃烧不完全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火焰气氛。我国南方各瓷区烧窑一般都采用还原焰烧成。

  陶瓷的成型工艺

  泥条盘筑——陶器成型的一种原始方法。制作时先把泥料搓成长条,然后按器型的要求从下向上盘筑成型,再用手或简单的工具将里外修饰抹平,使之成器。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陶器,内壁往往留有泥条盘筑的痕迹。

  轮制——用轮车制作陶瓷器的方法,主要构件是一个木制圆轮,轮下有立轴,立轴下端埋于土内,上有枢纽,便于圆轮旋转。操作时,拨动圆轮使之平稳地施转,利用轮车旋转力,用双手将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轮制法始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盛行于山东龙山文化,制作的器物器形规整,厚薄一致。

  拉坯——把坯泥置于辘轳(即轮上),借辘轳旋转之力,用双手把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这是我国陶瓷器生产的传统方法,这一工艺过程称为拉坯。盘、碗等圆器都用拉坯方法成型。

  利坯——拉成的坯半干时,置于辘轳上,用刀修整,使器表光洁,厚薄均匀,这道工序称为利坯。

  甘肃省博物馆与日本东洋陶瓷美术馆结友好合作

  甘肃省博物馆20日发布消息称,当日,甘肃省博物馆与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在北京签订建立了国际友好馆协议。两馆的友好缔结不仅会进一步促进双方在馆际文化、馆藏文物保护、双方人员互动等方面的交流,更会让甘肃乃至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更好地走出去与世界交流。

  今年3月,甘肃省博物馆联合国内六家博物馆与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共同举办了《清瓷雅韵——日本江户伊万里名瓷展》,在甘肃首展期间,社会反响良好。甘肃省博物馆馆长俄军20日表示,在此展览合作的基础上,两馆共同建立国际友好馆,将使甘肃乃至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共同推动两省、市及两国文化事业发展。

  俄军介绍,中日文化交流涉及面广,无论是从哲学、文学、史学、科学、宗教、美术、音乐、书法、民俗等领域,还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诸层面,无处不有中日文化交流的表现。

  俄军表示,甘肃省博物馆以馆藏彩陶独具特色,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同样也以保护和展示中、日、韩陶瓷为主,相似的收藏和同样致力于恢复与发展陶瓷艺术魅力的目标,使得两馆能够顺利建立起友好关系,把陶瓷这一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不断传承下去。

  俄军说,此次缔结标志着两馆的友好合作翻开了新的一页,合作前景更为广阔,合作领域更为广泛,合作的平台也更加广大。同时,也彰显了中日陶瓷艺术相互交融、锐意进取的精神,充分展示出东方艺术的灿烂与繁荣。

【管桂玲陶瓷作品赏析】相关文章:

经典散文赏析:电玲05-16

浣溪沙·桂原文及赏析08-28

咏桂原文及赏析10-15

《浣溪沙·桂》原文及赏析10-18

《初秋》作品赏析03-10

《月》作品赏析03-13

《时间》作品赏析07-16

辛弃疾作品赏析07-13

《苏幕遮》作品赏析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