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圆明园的毁灭片断赏析

时间:2021-07-03 14:08:45 赏析 我要投稿

圆明园的毁灭片断赏析

  【案例】

圆明园的毁灭片断赏析

  之一:(五年级上册第21课《圆明园的毁灭》)

  大概是为了显示亲和力,课堂上,教师始终甜蜜地微笑着,甚至在引导学生学习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的部分时也是甜蜜地微笑着。教师微笑着请学生谈感受,微笑着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表达感受。结果,学生读得要么平平淡淡,要么激昂却不见悲愤。教师只好微笑着引导再引导,直到脸上的微笑僵硬起来……

  之二:(六年级上册第23课《最后一头战象》)

  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之后,教师用大段大段的抒情性语言极力激起学生对最后一头战象的崇敬之情;然后在学生每读出一段“让人感动”的文字后,又是整段酣畅淋漓的情感渲染,恨不得把所有学生的眼泪都赚出来;学完课文后,教师再来个一唱三叹,誓要把情感“体验”推向高潮。

  【读解】

  选编《圆明园的毁灭》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潜心会文,通过读书、感悟、想象,再现圆明园的辉煌壮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课文最后一个部分描写了侵略者野蛮而残暴地毁灭了“万园之园”,表现了痛惜和仇恨之情,应该在学生心中激起历史的悲愤。教师心中可能懂得这一点,可是,教师不是主动地去创设、营造文本所传达的氛围,以情激情,而是理性地解说文本之情,试图向学生索取一个情感的课堂,当然只能是缘木求鱼了。而教学《最后一头战象》的教师为了追求情感的课堂,在营造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上大下功夫,大做文章。课堂上,教师自己的确被感动得一塌糊涂,学生却是被感动得不知所措。静下心来梳理,课堂上,除了感悟这是一头怎样的战象之外,几乎没有实现其他的学习目标,就连文本都被浓浓的情感遮蔽了,读的活动只是作为渲染情感的陪衬,文本语言和表达形式自然退居二线,变得可有可无。这种因情损文的做法,带来的.结果就是,课堂教学活动结束了,留给学生的是“此情早已成追忆,欲寻文本已枉然”。

  【对策】

  教师科学合理的课堂组织与引导是文本意图有效达成的有力保证。人们常说语文教师应该是“感性”的,因为语文是情感性十分突出的学科。但我们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作为阅读对话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语文教师,不能只是感性的,也不能只是理性的,否则,就会像上述案例中的教师一样“情理失度”。教师过于理性,就容易成为“局外人”,学生就不可能成为“当事人”;教师过于感性,就容易成为纯粹的表演者,学生只能充当观众的角色。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既能“导”,也能“演”,角色拿捏要科学合理。该“导”时突出理性的一面,该“演”时突出感性的一面,把理性巧妙地藏于感性的背后,而不是将理性完全丢开。如此,才能发挥文本的应有价值,才能让学生和教师一起拥有一个有效的阅读课堂。

【圆明园的毁灭片断赏析】相关文章:

《圆明园的毁灭》片断赏析精选06-30

圆明园的毁灭的片断赏析06-30

《圆明园的毁灭》精彩片断赏析07-01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精彩片断赏析06-30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的精彩片断赏析07-01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精彩片断赏析06-30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经典精彩片断赏析范文07-15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03-13

《圆明园的毁灭》经典教案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