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桥边的老人小说赏析

时间:2022-12-17 09:04:28 赏析 我要投稿

桥边的老人小说赏析

  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桥边的老人小说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桥边的老人小说赏析

  桥边的老人小说赏析 篇1

  读罢海明威小说《桥边的老人》,眼前浮现一幅图画:茫茫雪地,逆风凛冽,白中红一点,炉火正旺也……冷与热对峙如此强烈!

  除了小说中老人、“我”、士兵和农夫们外,还得关注作品外的一个人——作者。透过小说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冷峻的目光与热切的心肠。对战争的审视,对战争中难民心态的表露,显得冷峻、深刻、细致;对和平的渴望,对善良的呼唤,是如此热切、强烈、持久。这些与海明威的人生是分不开的。

  海明威(1899—1961),小说家,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1954年因《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有着极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一生都在历险:当过战地记者,打过仗,负过伤;斗牛、狩猎、捕鱼、驾驶巡逻艇和飞机,直至最后以一杆枪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少年因痴迷拳击而导致一只眼睛永久失明;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获过十字军功章、银质奖章、勇敢奖状,擅长钓鱼……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海明威不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的正义战争,还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创作了《丧钟为谁而鸣》。

  作者以小见大,在选材上目光冷峻独特,没有刀光剑影,没有炮声硝烟,没有曲折的情节,只是一个短暂的画面:桥边慌乱逃离的士兵与民众渐行渐远,渐远渐少,最后只剩下孤独的老人,期间“我”与老人的对话,如流动演出队的短暂演出。“我”是小说的叙述者,又是事件的见证人,使小说的叙述显得真实可信,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作者热切关注的不是战争的宏大场面,不是谁胜谁败,而是战争对生命的蹂躏、对生命尊严的践踏以及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小说从一个小侧面,反映了一个重大主题。

  小说的“冷”与“热”,还体现在两个关键词上:反复、点面。

  反复的运用主要有两处。一是动作的反复:“坐”字,老人逃亡到浮桥边,“太累,走不动了”,到最后“我”劝他走,可他又坐下了。“坐”的背后是心力交瘁,是战争的冷酷,这如冰的现实把老人生存的信念彻底浇灭了!一是语言的反复:老人反复说“可是在炮火下它们(羊、猫、鸽子)怎么办呢?”这热切的话语饱含着主人公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这里“冷”“热”互衬,相得益彰,使小说主题显得更深刻!

  点与面在小说中运用得很巧妙。“桥”是一个点,又是“实”,是故事上演的最佳地方,士兵、女人、孩子们慌乱的逃奔与老人静坐不动两相对照,这是一个冰冷的现实;而“桥”连接的却是一个个“面”,也是“虚”,广袤的家园与陌生的巴塞罗那,美丽的昨天与迷茫的明日。美丽的家园、温馨的家庭、和善的朋友、袅袅的炊烟、洁白的羊群、金灿灿的稻穗,都被残酷的战争摧毁了!小说“桥”,连接着点与面、虚与实、大与小、冷与热。

  然而,温暖艳丽的画面什么时候可以取代凄冷阴沉的图景呢?

  桥边的老人小说赏析 篇2

  该篇作品的主题是揭示战争的残忍、罪恶。然而作者在构思取材上,却非常巧妙和独特,它不是以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来表现该主题,而是以在战争即将到来前,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一个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

  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上作者十分讲究。

  本片作者主要描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主人公——桥边的老人;一个是线索人物——我。

  作品开篇通过“戴钢丝边眼睛”、“尘土”、“浮桥”已经忙着逃命的车辆、人群的各种动作以简单的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极赋写实效果的画面,又佐以后文对于“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边的尘土中坐了下去”等动作的描写,剔透地写出生活现实,烘托出了在人们竞相逃命之际,一个朴实憨厚善良的老人形象。通过其好似不断在重复着同样内容的质朴语言,表现出一个既不懂政治又不懂战争,一个简简单单的饲养员,一个最普通的人在战争是的心态,这与包括“我”在内的其他人面对战争的那种一心想着撤离的恐慌,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时的老人就好像一名即将坐化的老僧,表现不出一丝对死亡的畏惧,然而并非他不恐惧死亡,而是他根本不知道战争的来临,死亡的即将到来,将主题表现的淋漓尽致。

  另外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如尘土、浮桥等,不仅交待清战争的气氛,而且更凸现出老人的那种独自无知却快乐的孤胆,使得形象更加典型化。

  在小说的情节安排上,作者通过将撤离人群的逐渐稀少、远去,战争越来越近的紧张感与老人从始至终的缓慢平和的语调,与战争毫不相干的谈话内容冲突着,把小说一步步推向高潮。然人不禁为老人的安慰担忧,也更深刻的感受到主题。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采用了小说特有的典型生动的选材构思,然而在语言表达上却采用了新闻专长的短小精悍的描写叙述,将小说与新闻的特点完美融合在一起,这篇小说给人的整体感觉是简洁、朴实、明快,同时又不乏深度,海明威不愧为著名小说家和记者.1961年7月2日,蜚声世界文坛的海明威用自己的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整个世界都为此震惊,人们纷纷叹息这位巨人的悲剧。美国人民更是悲悼这位美国重要作家的陨落。

  桥边的老人小说赏析 篇3

  老人经历了这一生的风风雨雨,可却从未经历过战火的硝烟了。老人是迷茫的,可以在清净温暖的家庭中度过最后的晚年。而那种清净,而那种舒适也是老人所向往又是必须的,因为只有在那种环境下老人才能寻得它内心的那种快乐了。人生来就是孤独的,但可以通过孤独这一频道来寻找快乐,何况是老人呢?养养鸟,种种花,老人也能找到那份快乐,那份愉快的心情。可无情的战争也许让它仅有的.二字已在战火中流血牺牲,也许让它美丽的家园已成为废墟,也许让他的老伴已埋在那冰冷的深土里了。老人也是绝望的,因为战争让他仅剩的能够交谈的朋友(指那些动物)也要说声再见,何况这一声再见是永久性的。

  也许飞机大炮不会落在那些动物的身上,可是那危耸的大楼却会将它们深埋,在数年后成为孤零零的骨架被人类清扫了。而此刻老人也一定想到了这些,可他却没有想到自己也会是这种结果,也许他的心仍在那些动物的生命上。他不舍那些他唯一的朋友,那些可以唯一能够倾诉的朋友。可是无情的战争却将他们永远的隔开了。老人也许是拯救的,无论是他那虚弱的身骨,还是他那颗绝望的心,都是需要有人来拯救他的。而文中的“我”就充当了这样的角色。

  桥边的老人小说赏析 篇4

  第一次读桥边的老人只是看到了战争,却不知道它是怎样去描绘战争的场面。

  第二次读桥边的老人,看到的是一个受到战争残害的老人,年近花甲,却要因为战争奔波,他能去哪儿呢?同情之心油然而生。

  如果仅仅是这样这样的文章会不会有所欠缺。在这里不得不赞扬海明威冰山一角的写作手法,不需要战争激烈的萧杀声,不需要漫天的硝烟,不需要只要一点衣服上尽是尘土,只要一点灰蒙蒙的天气。

  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对战争的的抨击,不仅仅是对老人的同情,还有战争对人性的侵害。

  故土,人精神寄托的地方,如今却受到战争的侵略,曾经的一片净土啊!如今又该到哪里去找寻呢?

  对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说故土是人间的天堂。对故土的留恋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之一。思乡也是最常见,人心最脆弱的一部分,而如今,却因为战争。说来,战争是没有对错的,看看那些出征的士兵背井离乡,拿到他们就没有对故土的依恋吗?拿到他们一生出来就会杀杀杀吗?

  从而升华到了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

  生命是不朽的主题,是最崇高,只有从一个个生命开始,才会有今天的家园。

【桥边的老人小说赏析】相关文章:

桥边的老人优秀读后感范文07-21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原文赏析10-29

老人与海小说07-08

伤逝小说赏析06-20

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原文及赏析08-18

幸福诺言小说赏析07-03

小说赏析:鬼行长07-04

如何赏析小说美07-05

怎么解读赏析小说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