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莫高窟》片断的赏析

时间:2021-07-02 14:18:52 赏析 我要投稿

《莫高窟》片断的赏析

  最近,笔者有幸观摩一节课改课,针对《莫高窟》一课的教学设计,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现摘录片段,评析如下:

  片段(一)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彩塑有什么特点?

  (生读书后回答)

  生:千姿百态

  师:你说的很好,彩塑的形状是千姿百态

  生:形态万千

  师:和千姿百态的意思差不多,谁能说一个更准确的词语

  生:惟妙惟肖

  (教师听后,眉头紧皱,拿起书本)

  师:大家很会动脑筋,用了这么多的词语形容彩塑,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看看书上是用哪个词形容的?

  生(豁然开朗异口同声地回答)精妙绝伦

  师:对,精妙绝伦(随机板书:精妙绝伦)

  [精妙绝伦是教材上的词语,是教师预设的答案。不论学生说多少生动准确的词语,教师都不会接受,都不会在黑板上写下来。教师的做法就是一步步把学生引到预设的标准答案上来。正如一位专家点评的那样:这种做法是传统滞后的教学理念造成的,穿新鞋,走老路,拿昨天的旧船票乘今天课改的大船。开始的设疑问难,看似激起学生的发散思维,但很快就被教师心中预设的标准答案所笼罩,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情感体验,虚华的表面下掩盖的是老师对客观标准答案的推崇,是认知主义教学模式作怪。其实,在学生回答惟妙惟肖时,教师顺势一句你说的太好了,惟妙惟肖意思就是精妙绝伦。轻轻的就把答案带了出来,根本不需要再去翻书。在这里,可以看出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还不到位,在处理课堂上生成资源时态度的僵硬。

  片段(二)

  师: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请同学们自由组合,找一组学习伙伴,讨论下列问题:1、找出书上彩塑、壁画的.句子;2、你读了,有何感受。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班里一片忙碌,学生打破原来的小组,三三两两做到一起,有的读书,有的画句子,有的讨论,还有的在玩。教师在黑板前站着。)

  [合作学习要有教师的引领,小组成员之间要有明确的分工,有组织、有领导、有记录,有主要发言的,有补充发言的,不是几个人坐在一起就是合作。而要探究的问题,往往是书上的难点重点,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拿来讨论的。问题1答案很明显,是书上的原文,根本不需要学生花时间研究。问题2是阅读理解的内容,以各自独特的感受为主,有句名言说的好:一百个读者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何必硬让大家往一块凑呢?教师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合作与探究,把无需探究的问题拿给学生,这样,不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会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庸俗化,让学生从小潜移默化地接受形式主义的教育。]

  片段(三)

  教师:同学们,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请大家拿起书,你认为哪段最美就读那一段,等一会,请你起来背诵。

  (一片诵读声,但两三分钟后,有的在讲话,有的在玩。老师及时检查,也没改变这种局面,直到下课)

  [课文有明确要求,背诵二、三、四自然段,而教师慢无目的的布置任务,很难将着一目标落实到课堂上。在这里,可以看出教师依然没有走出教教材的条条框框,你认为哪段最美就读那一段,看似尊重学生,但由于缺乏教师具体的语言指导,很难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参与,以致两分钟后教室里出现散乱的局面,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如能创设情境,师生走近敦煌,让学生以书为支点,拓宽学习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充分利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展示的图片资料和文本资料,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莫高窟的一切,那将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本节课,尽管教师花了很多心思,制图片、查资料,设计教法,努力向课改课靠拢,但依然没有走出教教材的条条框框,对课堂上一些生成资源没能及时把握,让一个个亮点擦肩而过,让一节本该优秀的课改课打个折。正如一位专家所言:当前,课改已到了拐弯和爬坡的时候,任何拐过这个弯,如何爬上这个坡,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探讨的问题。片段(一)在处理预设与生成时过于僵硬,片段(二)在处理合作与探究时的机械,片段(三)在对教材的把握与目标的落实上仍停留在表面,没有把语文课的三维目标落实到课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人。

【《莫高窟》片断的赏析】相关文章:

《莫高窟》的片断赏析06-22

关于《莫高窟》片断赏析06-22

关于《莫高窟》的片断赏析06-22

《莫高窟》教学片断赏析06-22

语文教学《莫高窟》片断赏析06-22

莫高窟教学片断赏析及教学分析07-04

《鲸》的片断赏析08-03

《荷花》片断赏析08-04

《翠鸟》片断赏析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