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刘禹锡《望洞庭》赏析

时间:2023-02-10 10:24:04 赏析 我要投稿

刘禹锡《望洞庭》赏析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刘禹锡《望洞庭》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元日感怀(唐)刘禹锡

  报蛰春潜至①, 湘南人未归②。

  身加一日长③,心觉去年非④

  燎火蚕虚烬⑤,儿童街彩衣⑥

  异乡无旧识, 车马到门稀。

  《元日感怀》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一说洛阳(今属洛阳)人。贞元九年(公元793年)进士。后历任监察御史。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改革失败,刘被眨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马。一度召还,因作诗讥刺权贵,再出为连、夔、和、苏、汝、同等州刺史。后裴度力荐,任捡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在洛阳时,常与白居易唱和,时称.刘白”。刘诗刚健清新,活泼明快,有(《刘宾客集》传世。

  《元日感怀》赏析注释:

  ①振蛰(zhe),冬天潜伏的昆虫开始活动。潜,悄悄地。

  ②湘南句,以屈原之遭遇喻自己被贬难归。屈原,楚顷襄王对遭谗被流放在湘、沅流域,后于五月初五投汩罗江(湘阴县境)而死。湘阴在湘水之南。

  ③一日长,指从旧年除夕到新年元旦,过了这一天,年龄便增长了一岁。

  ④去年,泛指以往,非实指。 非,缺点、错误。刘禹锡被贬后,仕途的险恶,改革之艰难都可能出乎他的预料,事后不免感到自己的天真、幼稚。故发此感慨。

  ⑤燎火,燎祭之火。古俗,除夕日要焚柴祭祀天地。委,弃置。 虚烬,木柴焚烧后的余烬。

  ④衔(xuan),夸耀。

  《元日感怀》赏析:

  刘禹锡在水贞元年(805)被贬为郎州司马,到元和十年(815)离开。此诗即作于朗州任上。春天悄悄地来了,小小的昆虫也抖擞精神活跃起来。反顾自己,却似当年屈原之被谗放逐,有家难归。随着年岁的增长,更觉察往昔自己的天真幼稚。异乡度岁,旧朋星散,门庭冷落,这已经够凄冷了。诗人刘禹锡又以儿童过年时无忧无虑的欢乐,嬉戏作衬托,更深一步显示自己的抑郁和寂寞。透过《元日感怀》表面语气的平缓、冷静,我们能感受到诗人灵魂的颤动、不平。

【刘禹锡《望洞庭》赏析】相关文章:

刘禹锡《望洞庭》教学设计05-02

《望洞庭》赏析06-30

《望洞庭》的赏析07-13

望洞庭的赏析01-28

《望洞庭》赏析范文06-29

望洞庭译文及赏析08-04

《望洞庭》意思及赏析11-11

刘禹锡的《望夫石》赏析06-29

望洞庭原文翻译及赏析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