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过伶仃洋》赏析

时间:2022-11-17 12:20:55 赏析 我要投稿

《过伶仃洋》赏析

  是宋代大臣文天祥的诗作。此诗前二句,作者回顾平生遭际;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过伶仃洋》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律)过伶仃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吉州庐陵人 (今江西吉安),宋末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爱国诗人、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21岁高中状元,后官拜丞相。南宋末年,为抵抗元兵入侵,毁家纾难(放弃优厚的生活,将全部家产充作军费,自行组织军队抵抗入侵,母亲、妻妾、儿子均因此遭难),节节抵抗元军入侵,苦战东南。无奈兵败被俘,仍拒绝投降,以诗明志,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留芳千古的《过零丁洋》,其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成为千古名句。

  该诗首句先写诗人年轻时凭熟读经书,艰难扎起,二句中的“四周星”是指从他招兵抵抗至兵败被俘刚好是四年,“干戈寥落”是指纵然文天祥义旗高张,但愿意像他那样起兵抗元的队伍却寥寥无几,道出了他对局势的痛心疾首以及对朝廷奸佞和投降派的愤懑与谴责。

  第三四句感怀国家与个人的命运,将国家兴亡与个人际遇,紧密地联在一起。此二句显浅易懂,不藏典故,直抒国家与个人的困境,比喻恰当贴切,对仗工整。

  第五句所提到的惶恐滩,原名黄公滩,因北宋诗人苏轼被贬官至岭南的惠州,途经赣江路过黄公滩,写下了《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这首诗: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扶舟减石鳞。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后人遂将这黄公滩改为惶恐滩。这可能是苏东坡因感慨被贬之“惶恐”而改,但他素有喜欢改地名的习惯,现今惠东的巽寮湾原名鸭寮湾,因犯忌陪伴其南下的小妾乃青楼出身之故,信手大笔一挥改为巽寮(巽寮镇位于东南巽位),一直沿用至今。广州市区里的六榕寺的寺名也是由他所改。此乃题外话,就此打住。

  在江西万安的惶恐滩水流十分湍急,文天祥在此兵败退往福建,亦可算得上是“惶恐”吧。

  第六句所提到的伶仃洋,是广东珠江口的别称。文天祥最后在广东潮阳被俘,被元军押解着一路追击退往崖门一带的宋军,船过伶仃洋,元军想要让他写信劝降南宋最后的抵抗军队,被他拒绝,反而写下了这首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诗篇。

  第五六句巧妙的借用地名入诗,对仗地倾诉出诗人内心的苦闷。而这正恰恰是本人要写作本文的初衷。因为,有好些人(尤其是没到过南方的北方人)很容易就以为诗人只是在述说其“惶恐”与“伶仃”,并未明了其实诗人是在第五、六句里,巧妙地借用了地名本身的含义,来描写其当时的心情。

  无独有偶,与此话题相近的,还有如今小学课本里解释张继写的“枫桥夜泊”一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课本里对其中第二句的解释竟然这样糊里糊涂——诗人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点点渔火,惆怅而无法入眠(在课本上直抄的)。哈,只是就字面上的意思来作解,简直是误人子弟!但凡到过寒山寺的游人都可以知道,寺的边上就是贯通南北交通的京杭大运河,河中间有个冲击成的沙丘(就好比广州市的二沙岛),主航道靠外侧,靠寒山寺的内侧有两座建于唐代的古桥——枫桥和江村桥,模样相似而俊秀。这里的“江枫渔火对愁眠”,其双重含义里的一种,就是“江枫”二桥正好对着“愁眠”,而这个“愁眠”,知道的人恐怕就更加不那么多了,那是如今寒山寺大门外公共汽车总站旁边的一个小土岗(今天恐怕也推平了),与江枫二桥三点成一线。在这里诗人正是在诗里巧妙的借用该地的地形地貌来描述诗里的意境及自己的心情。据说,连“月落”和“乌啼”也是两个古地名,前者是一个村名,后者是一个小山坡,但是需要查找的范围更广,加上世事变幻,沧海桑田,至今仍未能考证出其今天所在的具体位置。若确实,那诗人在头一句就是借用地名来铺就交代了写诗的时间和季节,这个可能性极大。古人们写诗,往往喜欢使用一些一般人不太明了的典故或者地名,还以诗中藏典为上。若不明典故仍不求甚解甚至一口咬定“那只是今人的一种推想”,这绝非危言耸听,你若在百度或360问答里查询“江枫渔火对愁眠”是什么意思,得到的正是这个结果,这样的误读古诗,贬损诗人的手法和意境,还要给诗人硬栽,那今人可就真的'愧对古人,愧对诗人了。

  又扯远了,呵呵。言归正传。最末两句历来解说此对的人不少,我就简而言之,诗人以磅礴的气势,带着一股凛然正气,表达了他宁死不屈的大无畏精神,亦要为后世人留下一个好榜样。

  押解燕京后文天祥仍然数次拒绝了元祖忽必烈的劝降,英勇就义,终年47岁。

  当然,南宋最终还是灭亡了,最后,宋、元双方在崖门的海面上展开惊心动魄的海上决战,由张世杰率领的宋军因寡不敌众而大败,陆秀夫见大势已去,遂身着朝服,背着八岁的小皇帝一起蹈海而亡,南宋至此彻底灭亡,中华大地被异族统治的历史从此开始(之后又有清灭明)。

  后来,又有一个丞相(清末张之洞)写了一首七绝,感怀此事:

  南人不相宋家传,自诩津桥惊杜鹃。

  辛苦文虞李陆辈,追随寒日到虞渊。

  宋朝开国伊始,宰相皆沿用北人,据传宋太祖赵匡胤曾手书“南人不相”四个大字,有好事之人刻之于碑上(但已失传)。既有太祖明训,一旦以南人为相,自然引起不少议论。据史载:宋代的易学大师、哲学家邵雍晚年,北宋王朝已由盛转衰,此时正藉王安石变法,朝野形成了革新与守旧两派,党争不已。邵与同时代的苏轼、欧阳修、包拯不同,终生隐居不仕,皇帝多次下诏要举用都被他拒绝了,潜心研究易经,造诣颇深,连理学大师朱熹也推崇他的学问。在王安石变法之前,邵与几个登门求教的客人散步走到洛阳城南的天津桥,忽闻几声杜鹃惊鸣,邵雍惨然不乐,客问其故,邵曰:昔洛阳从无杜鹃,今竟闻杜鹃啼,必由南方迁徙而至,乃寓国政有变。不出三五年,上(皇帝)用南仕为相,多引南人,专务变革,天下从此多事矣,恐非社稷之福。果不其然三年后王安石(江西人)奉特旨越级入朝,旋即起用为宰相,亦起用大批南方人参政变革,同时又罢免了司马光、苏轼等一大批守旧派元老,一场雷厉风行的大变革在全国推行。很无奈,宋朝早已是积贫积弱,再加上一大帮的守旧派元老和特权阶层等既得利益集团,以儒家正统代表的面目出现,来进行阻挠和破坏(抑或是王树敌过多而贾祸),从意识形态方面入手,对王安石进行全面围剿,最终还是把这场大变革打了下去,王安石本人也成为一个被群起而攻之的悲剧式人物,逐渐失去皇帝的信任,归隐田园郁郁而终,这就是北宋败亡的前奏。

  张之洞乃慈禧太后早年亲点的“探花”(殿试的第三名),其诗笔功力果然卓尔不凡,该诗只用了十四个字所写出的典故,即可以把我一再压缩的一大段历史描出个头绪来了,还表示了他对邵雍的学问不以为然。以上,就是第一、第二句的出处。

  第三、第四句,文即文天祥,虞乃虞允文,李为李纲,陆就是陆秀夫,均南人,全都是宋朝鼎鼎大名的执政者和抵抗元军入侵者,大都随着宋朝的覆灭而为之殉国。

  张文襄(此乃张之洞死后所追封的谥号)自“庚子国变”之后,他早就看透了大清皇朝已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摇摇欲坠,那接踵而来的割地赔款(甲午战败和八国联军入侵),早已将国家的财力抽干,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革命党不断鼓噪,而清廷内政不修,无知亲贵意气用事(摄政王载沣竟然还说出了噎得张之洞当场吐血的亡国之言“不用怕,我们有枪”),秉政之人贪墨无度(如庆亲王奕诓),名臣耆宿日渐凋零,其势堪比宋末遭元军入侵之时甚至是还要不堪,可见已离“寒日薄虞渊”(张之洞语)不远,他深知这大清江山社稷命不久矣,方有此明看似怀古,实则在暗叹当今的诗句,他仅用了短短的四句诗,就道尽了宋朝三百余年历史,还暗喻了满清那危如累卵的国势,并通过“南人不相”来暗讽清廷的满汉畛域日深。

  张之洞比命如游丝的大清皇朝还早两年就一命呜呼,得以善终。而由他所一手创办并且培育的“湖北新军”,却成为了敲响大清皇朝丧钟的先锋队,在武昌首义中一举推翻了中国的最后一个皇朝,不知道这支由张之洞一手筹建的湖北新军,是否就是张之洞早前有意留下来要“恢复中华”的伏笔。此真乃“今人的臆测了”,呵呵。

  本人不懂作诗赋词,只是喜欢历史和诗词,感叹每当朝代更替时那可歌可泣的故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拓展我们的视野,是我辈孜孜以求的目标和境界。因此文仓促草就,加上本人的水平还十分有限,谬误之处必定不少,虽属在所难免,还请各位看官多多提出指正,多多包涵见谅。

  注: 晚清名臣张之洞,贵州人,16岁中解元(乡试第二名),同治二年27岁中进士且得殿试第三名(探花),即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内阁学士、山西巡抚(省长)、湖广总督、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等。早年是清流派首领之一(另两人是陈宝琛和张佩纶—张爱玲的爷爷),后为洋务派主要人物。他主政湖北时一手创办汉阳铁厂和汉阳兵工厂、马鞍山煤矿、湖北织布厂等一系列轻重工业,还筹办芦汉铁路(北京卢沟桥至汉口),为武汉近代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创办了两湖(湖南湖北)书院,京师图书馆,广州市现今的名校广雅中学,其前身就是他主政广州时创办的广雅书院。他不像那些食古不化的满清官僚,而比较开明,接受新生事物,早前也曾支持变法维新的主张,后因反感康有为的异端邪说而及早抽身,著作【劝学篇】,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安然躲过了“戊戌政变”这场风暴。八国联军入侵时,会同刘坤一等人实行东南互保,保住了半壁江山,在李鸿章死后入值中枢,慈禧死后被委为顾命重臣,太子太保。著作有【广雅堂集】,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注

  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汀(tīng):沙滩。

  纤尘:微细的灰尘。

  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像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穷已:穷尽。

  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但见:只见、仅见。

  悠悠:渺茫、深远。

  青枫浦上: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边。

  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离人:此处指思妇。

  妆镜台:梳妆台。

  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捣衣砧(zhēn):捣衣石、捶布石。

  相闻:互通音信。

  逐:追随。

  月华:月光。

  文:同“纹”。

  闲潭:幽静的水潭。

  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洛阳方言是当时的标准国语,斜在洛阳方言中就读作xiá)。

  潇湘:湘江与潇水。

  碣(jié)石、潇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

  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乘月:趁着月光。

  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过伶仃洋》赏析】相关文章:

《过洞庭》赏析08-18

过杨村原文及赏析10-15

过碛原文及赏析09-01

过湖的诗意及赏析07-18

舟过安仁的赏析01-28

过湖的原文及赏析03-30

过吴江有感原文及赏析08-22

初过汉江原文及赏析08-22

过山农家原文及赏析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