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鸟》课后赏析

时间:2023-09-12 11:20:45 满全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珍珠鸟》课后赏析(精选5篇)

  《珍珠鸟》是著名作家冯骥才的名篇,这篇短小的散文曾经被冰心老人赞誉为比他的“长短篇的小说和散文”都“光彩照人”。那么,这篇散文究竟哪些地方在“熠熠闪光”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珍珠鸟》课后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珍珠鸟》课后赏析(精选5篇)

  《珍珠鸟》课后赏析 1

  《珍珠鸟》的确是一篇叙事抒情的好文章,“头”起得“带劲”,这“劲”中有无限的喜乐;“收”得有“味”,这“味”中有深澈的哲理。全文是短小、精练、细腻而又酣畅。冯骥才的这篇《珍珠鸟》写的是这样的光彩照人。前几天我们在青年教师沙龙时学习了,给我的感受很深,下面是我看后的一点心得体会。

  从文章本身来看,不管对我还是鸟的描写是非常细腻。对“我”的描写──“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去惊动它们”;“用手抚一抚它的细腻的绒毛”。这些描写细腻而真切,表现了“我”在营造人与鸟的信赖关系的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对“鸟”的描写──“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格外轻松自在”;“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用小红嘴“啄着我颤动的笔尖”;“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这些对鸟儿神态、动作的描写,细腻中渗透了作者的温柔之情、喜爱之情,把人的性灵赋予鸟儿,把珍珠鸟描摹得娇憨可爱。

  从文章整体来看到处洋溢着浓郁的感情。文章开篇就向读者展示了“我”是个爱鸟有情,养鸟有道的人。虽然小鸟已经有了“舒适、温暖的巢”,但“我”仍旧为它重新加工,为珍珠鸟营造具有大自然气息的绿色环境,并细致入微地呵护着,使它们轻松自在地生活着。鸟儿对“我”由疏远到亲近的感情:怕人──喜人──近人──亲人──爱人;小鸟每靠近我一步,都是以我的某种举动为前提条件的,“我”用超脱私欲的爱心为它营造了—个宽松、自由的空间,也因此赢得了它对人的信赖。

  从文章的结尾来看,又是给了我们深刻的寓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这是一幅人与鸟相依相赖的动人画面,是和谐自然的美好情境。“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点睛之笔,卒章显志,闪耀着动人的`思想光彩:是信赖创造美好,是自由、宽容培育了信赖。

  文章在开始部分用单独一段强调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怕人”是珍珠鸟的突出特点,作者把这一点放在前面说,为全文的立意找到了根基。鸟儿由“怕人”到“信赖”人,是文章的叙事线索,在线索的牵引下,文章交代了“我”对鸟儿的爱护和尊重,交代了鸟儿由胆小──渐渐胆大──开始亲近我──完全相信我的变化过程,交代了作者内心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围绕描写对象的特点立意,使文章结构紧凑,脉络清晰。文章根据珍珠鸟“怕人”这一特点巧妙地安排了珍珠鸟的出场方式,它隐居在繁茂的吊兰叶蔓的后面,其形象的展现过程实际上就表现了珍珠鸟对人害怕程度的减弱过程。用逐层点染的方法描写珍珠鸟的形象,真实再现了珍珠鸟小心试探,一步一步从隐居的环境中显现出来的过程。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使文章感情升华到新的境界。就象人鸟和谐相处,是因为“我”的超脱私欲的爱心为它们营造了宽松、自由的空间。是信赖创造美好,是自由、宽容培育了信赖。生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保护动物、珍视生命,用爱心去创造理想境界,对于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

  作者把人的性灵赋予珍珠鸟,使珍珠鸟似乎也有了人的神情和心理,几个动作“挨近”“蹦”“俯下”“喝”“偏”“瞧瞧”“跑到”“绕”“蹦来蹦来”等,活画出一个顽皮的孩子形象。作者心中充满温柔的爱意,用诗意的语言状写了人与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正是因为作者对珍珠鸟怀着超脱私欲的爱心,用人性化的眼光观照这天真的生灵,所以才能以细针密线绣出这人鸟相依相亲的清雅画卷。其实,人和人,社会和社会,国家和国家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世界和平的日子,只有从彼此信赖中才能得到!

  《珍珠鸟》课后赏析 2

  《珍珠鸟》是初一下学期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和动物有关,从单元设置和珍珠鸟的教学情感目标来看,教师应着力引发学生对人和动物关系的思考,基于此在正式进入本单元之前,我在阅读课的时候让学生读了自读课本中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也让他们扩大了阅读量。

  我的导入就从回忆《小狗包弟》开始,让他们从小狗对艺术家的单纯情感和巴金对小狗的歉意中看人和动物之间的单纯情感引发到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得思考,进而转移到本课冯骥才和珍珠鸟的亲密关系的建立。

  早读的时候学生已经初读了珍珠鸟,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切的体味作者营造的这种温馨和谐的氛围,我选了一段轻灵、舒缓的音乐配合他们朗读,在朗读的时候特意设置了男生读作者部分女生读小鸟的动作部分的“分角色”朗读,也在这种别有用心的设置中初悟人鸟的和谐共处是一个相互的过程。

  从教学的整体思路和教学目标来看,在阅读中体悟作者融喜爱于文字表述中

  写法是我的教学重点和能力目标,所以在设置情景阅读的情境之后我还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发挥阅读主体体验的环节,经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找出他们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说理由,并读出自己理解到的情感。在他们的分析中我看出了学生读作者对珍珠鸟的情感是理解的较好的,他们找到了描写珍珠鸟的动词和描写神态的词语,而且他们在每段的描写后都给珍珠鸟下了带形容性的性格评价。不过在读的技巧上还有欠缺,所以我就鼓励更多的人起来读,在读的过程中体味文字之中的情感,并提示他们应该重读一些副词,比如在第11自然段写小珍珠鸟和我一起玩的时候,指出那些表示亲近过程的副词:先是、一点点、然后、再。作者在写到小鸟在自己的肩上睡着的时候说“居然”,告诉他们这些词语的运用也包含着作者的情感。

  我的教学设置还有一个难点,也是本课要完成的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这个情感目标的实现也是探究文章的主旨有直接关系,所以我在领悟主旨的部分选择了用梳理文章内容的方式逐步让学生明确信赖的产生是作者别有用心的安排之下产生的,而这个信赖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于是我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最后形成的“美好境界”的过程中“我”的举动和珍珠鸟的反映。在和学生的配合中最后生成了板书:

  怕人鸟+爱心巢=轻松自在

  伸小嘴+很少瞧=彼此熟悉

  生雏鸟+不惊动=钻出笼子信赖(美好境界)

  出来玩+不管它=胆子大了

  和我玩+不伤害=友好啄我

  陪伴我+停下笔=安然入梦

  还有在课堂上生成的一个想法,我觉得教师应该在解读文本的角度上给学生一个高度,也正把单元目标往更深层次去挖掘和提升,作者写动物和人的关系也应该让我们引发到人和人关系的思考,信赖的.美好境界正是作者尊重珍珠鸟生长环境、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所以在黑板上列出了6个“公式”之后我由此导出“爱心+尊重=信赖”的结论。并也借尊重的话题分析了和学生一起看的《与法同行》中的《望女成凤》,从反面看到了不尊重严重后果。

  后记:

  在拓展延伸部分,本想用法国小女孩tippi在非洲和野生动物的亲切交往延伸学生的思考,不过时间的关系,这个想法没有实现,不过现在想想,既然已经由动物和人延伸到了生命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应该已经足够了。

  在评课的时候,大家给了我很多的中肯的评价和建议,我很开心,在语文教学的这个殿堂里我已经开始大胆的观赏身边的风景了,并且我已经发现我也开始真正有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了。身在其中的感觉很好。我想我如果再讲《珍珠鸟》,一定会把探究主旨和欣赏语言的位置调整,而且给学生更多的学法指导。

  感谢初一语文备课这次对我的研究课的诸多指导,唐主任精彩的“分角色朗读”的创意让我的课增色不少,游老师的读的保底要求让我明晰了这堂课的方向,彭老师的肯定和与共同上课的丁老师的一起研究教案,都是我能把这堂课成功展现出来的幕后力量。还有那些在这段时间在我发烧生病时给我哪怕是一句问候的领导战友同仁们,那些带着温度的关怀也是让我最终如期上课并从容完成任务的保证。

  《珍珠鸟》课后赏析 3

  主题思想

  此文是一首人与自然之间爱的颂歌。文中通过人鸟相亲的细腻描写和浓郁的诗意、深刻的哲理,不仅显示出作者对自然、人生的挚爱之情,而且似乎令人感悟到大至宇宙、小至人间,一切美之所在的真谛。正如文章中所写,由于有爱,作者格外认真地观察着小鸟的一举一动;另一方面,由于细心的观察,进一步加深了作者对这天真的生灵的喜爱。文章中这种满溢着爱意的描写非常多,作者用轻盈活泼、疏密有致的笔触给人们精心勾勒了珍珠鸟的形象,谱写了一曲人与动物之间的爱的颂歌。作者将人的性灵赋予无知的小鸟。用轻盈活泼、疏密有致的笔触给人们精心勾勒了珍珠鸟的形象,谱写了一曲人与动物之间的爱的颂歌。结尾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闪耀着动人的思想光彩。不仅是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尊重对方的生存空间、思想空间,真正做到不以强凌弱、不以大欺小。有了信赖,无疑会使世界多一抹温柔的色彩。同时,作者说的是人鸟之间的关系,但文章的立意也并不局限于此。此文着意描摹了生活,作者在所描写的现实生活中又附丽了深刻的哲理,因此这篇生动隽永的散文便蕴含了很强的寓意。文章丝毫也没有触及现实生活,但谁读了这样的故事,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信赖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准则。此文的真实立意在此,作品的高超巧妙也在此。

  写作思路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一开篇,作者便用欣喜的语气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并以此奠定了全文的轻松基调。通读全篇,读者始终被作者的笔牵引着,被人对动物的关爱之情笼罩着,与作者一起悉心体察着这可爱又怕人的鸟的一举一动。在关爱之情的驱使下,“我”主要为小鸟儿做了两件事:第一,虽然小鸟儿已经有了“舒适又温暖的巢”,但“我”仍旧精心为它重新加工、布置了一个幽静、安全的居室,并按时给它们添食加水;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中开始新生活的小鸟“轻松自在”的叫声,也许就是它对主人的感谢。第二,“我”按捺自己的好奇心,决不因为所谓的喜爱而轻易打扰小鸟儿的生活;在以后的日子里小鸟对“我”的逐渐亲近就是对这份爱的最好回报。“怕人”是珍珠鸟的突出特点,作者把这一点放在前面说,为全文的立意找到了根基。鸟儿由“怕人”到“信赖”人,是文章的叙事线索,在这条线索的牵引下,文章交代了“我”对鸟儿的爱护和尊重,交代了鸟儿由“胆小──渐渐胆大──开始亲近我──完全相信我”的变化过程,交代了作者内心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围绕描写对象的特点立意,使文章结构紧凑,脉络清晰。最后,作者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结束全文,可说是水到渠成。是信赖创造美好,是自由、宽容培育了信赖,这便是人们读此文后的结论。另外,从文章结构上看,此文以雏儿降生为限,可把全文分为两部分。之前,作者充分记述了以吊兰垂蔓为装饰的温暖的鸟巢,描绘很细,为后文奠基,然相比之下,仍是写意。之后,作者以工笔拟人的笔触写了雏儿,写了小鸟与“我”的情感交融,描绘微妙细腻,其声在耳,其形在目,其情在心。雏儿那天真的神态,愉快的跳跃,……十分像一个可爱的孩子,“我”已经对“小家伙”已是舐犊情深了。两个部分,思路分明。

  艺术特色

  读着《珍珠鸟》,不由想起了古代一些诗人的诗篇。南朝江总对自家梁上的小燕爱如子女,曾以他芳艳之笔,细细勾画出小燕的活泼之态:“二月春晖晖,双燕理毛衣。衔花弄藿蘼,拂叶隐芳菲。或在堂间戏,多从幕上飞……”(《燕燕于飞》)小燕衔泥弄草,拂叶啄花,出入厅堂,扯动帘帷,活像自家顽皮的儿童,人鸟之间非常和谐、信任。人的存在,使鸟儿有了依托,鸟的存在,给人的生活平添了许多情味。南宋诗人陆游有一首著名的《咏燕》诗,与江总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初见梁间牖户新,衔泥已复哺雏频。只愁去远归来晚,不怕飞低打着人。”小燕那么喜爱家园、依恋巢穴,同主人的善意与亲爱不无关系吧。与鸟儿建立起深厚情谊的莫过于唐代大诗人杜甫了:“门外鸬鹚去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自今以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三绝句》)诗人与鸬鹚初次相遇,便很快取得谅解与信任,进而成为须臾不离的朋友。秦韬玉笔下的燕子,与主人不仅相互信赖,而且相互体贴:“不知大厦许栖无?频已衔泥到座隅。曾与佳人并头语,几回抛却绣工夫。”(《燕子》)燕子并没征得主人的同意便衔泥筑巢了,因为它清楚地记得,昔年它与佳人在此并头相偎,软语呢喃,多少回惹得她目注神移,抛却绣工,燕与人灵犀相通,融为一体。大凡真正的文学家,大都热爱世界,热爱人生,热爱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一草一石,乃至一花一木、一鸟一虫。冯骥才对珍珠鸟的喜爱,与杜甫、陆游等大抵是一脉相通的。《珍珠鸟》虽是散文,但其盎然诗意并不亚于诗篇。那细腻的笔触、绰约的文姿、委婉的风格、清雅的格调,处处洋溢着浓郁的诗意,直若一首动人的抒情诗。且看作者对人鸟相亲的一段描写:“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接下来,见主人如此友善,便“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最后,“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这亲昵之情,友爱的善意,来自作者崇高的情感和理想。而作者的理想,卒章显其志,这就是篇末那句意义深邃的话:“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文章轻柔婉约,却也波澜跌宕。开篇说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于是竹笼高悬,吊兰遮掩,添水加食都不敢睁大眼睛惊动它们,结果,小鸟由怕人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最后简直与人融为一体。其间暗呈跌宕之姿。篇首写朋友送来一对珍珠鸟,自己倍加珍爱、精心照料,似乎是写这一对,然而寥寥几笔过后,一只小珍珠鸟诞生了,重彩浓墨便落到雏鸟身上,它的父母不过起了铺垫作用。这小雏的无赖、天真远胜过它的父母,对它的描绘,笔触益发轻盈活脱,这不仅使文章疏密有致、浓淡相宜,而且色彩斑斓,呈现跌宕变幻的景象,使人读来兴味益浓。

  《珍珠鸟》课后赏析 4

  这真是一篇叙事抒情的好散文,“头”起得“带劲”,这“劲”中有无限的喜乐;“收”得有“味”,这“味”中有深澈的哲理。全文是短小、精炼、细腻而又酣畅。冯骥才的作品我读的多了,长短篇的小说和散文……但都不像这篇 《珍珠鸟》 这样的光彩照人。

  他开头一句就是“真好!” 因为朋友送他一对珍珠鸟。他没有把这一对“怕人的鸟”挂在空荡荡的屋子当中,而是把笼子挂在窗前的“串生着小绿叶的” “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的浓阴里,使它们感到清幽、安全而轻松自在。

  窗外的阳光,通过吊兰的密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只见有“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他没有扒开叶蔓去看它们,但他们就这样地渐渐熟悉了。

  美丽的故事,还在后头。“三个月后,那一团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一只雏儿出生了,他更不去惊动它们了,只如常地添食加水……

  不久,一只“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的小珍珠鸟,从鸟笼的疏格里钻出来了,它欢畅自由地在他屋子里飞来飞去,随意地落在柜顶上、书架上、画框上……因为“我不管它”,它最后就落到他的书桌上,越来越近了。

  他“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它用嘴啄着他的笔尖,他用手抚着它细腻的绒毛,他们就这样“无猜”地友好着。

  终于有一天,它竟然落在他的肩头上睡着了,“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于是美感涌上了他的心头。

  他“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其实,人和人,社会和社会,国家和国家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世界和平的日子,只有从彼此信赖中才能得到!

  《珍珠鸟》课后赏析 5

  一、写意:疏处跑马,感受默默关爱

  我们发现,周老师处理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时,只抓住一个主问题: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喜欢珍珠鸟?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找出关键语句在小组内交流,体会作者在“一卷干草”和“幽深藤蔓”中寄托的默默关爱。这样的处理,简洁明了,不蔓不枝,直抵文本的核心。我们同样注意到,周老师的课堂,情感一脉如汩汩清流,绵绵相续。为了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周老师在课前谈话中加了一处“闲笔”:你喜欢什么鸟,为什么?闲笔不闲,深具匠心。这样一个问题巧妙利用了学生的前认知,勾连起生活和文本,激荡起学生心中对鸟儿的喜爱之情。紧接着,周老师紧扣“真好”一句的特殊语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那种迫不及待要和读者分享的喜悦之情,感受冰心老人所赞赏的“带劲儿”的开头,使学生自主的感悟和教师的引导、名家的赏鉴交相辉映,形成欣赏的“复调”。学生的自读自悟是在这样的情感牵引下进行的,那么他们的发现和交流便不是停留于文字符号的表面,而是深入到文本肌理之中去了。

  二、工笔:密不插针,体会脉脉注视

  依循课文第一部分体会到的作者对珍珠鸟的关爱之情,周老师巧妙地创设了情境:一个小笼,几株藤蔓,数声鸟鸣,让学生对鸟笼里的世界无比好奇。当学生轻手轻脚地靠近鸟笼,拨开绿蔓时,那种既惊喜又小心的微妙心理又岂是单纯地阅读文本所能获得的体验?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欣赏是情感的操练,可以增加情感的广度、深度,也可以增加高度。欣赏……直接的影响是在情感上。”情感在情境中延续。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教学,周老师分为几步走:

  (1)默读第四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圈出并交流描写活动地点的词;

  (2)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简要说说小家伙在屋里的活动过程;

  (3)一边演示一边说;

  (4)思考:看了演示,你有什么发现?

  这一部分教学,对文本内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借助关键词,理清珍珠鸟的活动顺序,通过在情境中的演示,发现珍珠鸟和“我”的空间距离越来越近,进而感受和“我”的心理距离也是越来越近。以往的许多教学就止步于此,想来也是没错的,文本的思想情感学生不是也体会到了吗?但是,这样就够了吗?学生的发现是不是太理性了呢?朱光潜先生曾说:“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诗。”这样的品悟借鉴到这篇文章之中,在“故事之外”才有诗性在,在顺序之外才有意蕴在。周老师的教学设计再一次显示出高出他人一筹之处。既然作者冯骥才将人的性灵赋予珍珠鸟,那么,“小珍珠鸟在离‘我’越来越近的过程中,它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你们就是可爱的小珍珠鸟……起先,你只在笼子四周活动,有没有到其他地方去?这个时候你心里在想什么呢?”“随后,你飞到了哪里?你的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角色的转换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察视角,学生尝试深潜珍珠鸟的内心,体验它对作者的试探、观察、亲近直至亲昵、信赖的心路历程,最后通过同桌两人“一人扮演作家,一人扮演小珍珠鸟”的情境表演达到情感的高峰体验。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秘密。”这里的形式就体现在珍珠鸟活动地点的转换,体现在一系列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中,单纯地从内容上去理解终究只能得到肤浅的印象,追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才能真正透过“形式”领会文本的意蕴。其实,在小珍珠鸟一步步与“我”亲近的过程中,还隐藏着作者自始至终关注的目光。当小珍珠鸟刚刚出生,作者就开始关注,然而仅仅是目光的关注,并没有去打扰;当小珍珠鸟进到屋里,立在书柜顶上,撞到灯绳上,落到桌上,作者都只是用脉脉的目光注视着,小鸟仍然拥有属于它的自由天地。唯有这样超越功利的爱护,才能换得小鸟对“我”的一步步信赖,而这“一步步”,正是通过那些富有节奏感的表示顺序的词语折射出来的。

  三、余韵:我的一点设想

  周老师执教的是《珍珠鸟》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涵盖了第一至四自然段,不禁让人疑惑:她的第二课时将会怎样安排呢?周老师在课尾是这样预告的:“一只本性十分胆小的珍珠鸟,竟然能这样一步步地亲近我,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和‘我’的表现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又给我们怎样的启迪呢?”可以猜想第二课时她将重点放在文末哲理的感悟上:“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经过第一课时的阅读感悟,文本的哲理意蕴已经呼之欲出,第二课时如果仅仅作如上安排,显然不够充实。那么,我们的第二课时还有哪些可能呢?我尝试提出几点设想。第一,引进原文,对比阅读。阅读冯骥才的原文,我们发现文中许多语段被删去。比如第二自然段单独成段的“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又如“阳光从窗外射入,透过这里,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的.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茏。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这些语段,有的和后文前后对比呼应,达成文脉的完整;有的诗意盎然,充分体现冯骥才散文的语言魅力。这些语段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不存在理解上的难度,提供原文以供欣赏,更能促进学生文学情趣的培养。第二,同题材文本,同中存异。许多大作家都曾经写过自然界的生物,写得打动人心的篇章都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赋予它们人的性灵。杨绛先生笔下的花花,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母鸡……往往会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这哪里是动物,分明是孩子,是伙伴,是亲人啊!难怪杨绛先生在文章最后说起花花的离去,不由发出沉重的叹息:从此不再养猫。唯有注入深深的情感,才能打动自己,打动读者。对同题材文本进行群文阅读,感受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花花儿》一文在平静、克制的语言下暗涌的深情,《猫》的并列语段,《母鸡》的欲扬先抑……通过互文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作家表达情感的方式,以及思考为何用这种方式,一定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思维挑战和审美愉悦。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读写结合,进行迁移训练,那就又涉及写作课的范畴了。

【《珍珠鸟》课后赏析】相关文章:

珍珠鸟课文赏析09-11

《珍珠鸟》教案05-10

《珍珠鸟》教学设计03-19

珍珠鸟教案优秀06-14

比的意义课后反思10-10

【推荐】珍珠鸟教案人教版12-01

小学课后服务方案09-25

比例的意义课后反思09-22

听课后的评语及记录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