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竹里馆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1-06-23 15:03:13 赏析 我要投稿

竹里馆翻译及赏析3篇

  原文: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赏析1

  翻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吹口哨。深林中没有人与我作伴,只有天上的明月来相照。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赏析2

  《竹里馆》是诗人王维晚年时候隐居于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明净的月夜幽林,将自然景物和诗人情感融为一体。全诗字句简朴清丽,看似平淡、随意,实则是匠心独运、巧夺天工。

  一、二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拨动着琴弦,一边发出长啸。

  不论是t·弹琴’,还是‘‘长啸”,都将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句诗中,还用到了一个典故。据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载:“阮步兵啸,闻数百步。”阮步兵即是汉魏时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阮籍,他和嵇康等人为了表示对当时的封建礼教的不满·对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不满.常在竹林中咏怀言志。阮籍在竹林长啸.数百步外都能闻其声,也由此成为关谈广为流传。王维居于林中,效仿阮籍长啸.将自己比作阮籍.以此来表现自己对奸权的不满。

  后两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意思是说,自己独居竹林之中,却也并不为此感到孤寂.因为那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着自己。此处写明月相照.不仅暗示诗人坐得很久,更在表明只有天空中的`明月才是知己。

  诗人在这里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洒着清辉的明月当做与自己心有灵犀的知己.想象新颖、独到。在写作手法上.“月来照”与“人不知”对照,形成光影明暗的对比,打破暗夜.进一步渲染了孤寂的情绪和气氛。可见诗人匠心独运、妙手天成。

  这首诗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佳。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既有幽静之景、又有幽独之情,既有林月之色、又有琴啸之声,有静有动、虚实结合.对立统一,相映成趣。

  读这首诗.仿佛是在欣赏一幅静态场景,却又富于变化的人物风景画。总之,诗歌语言充满了自然、平淡的风格美.加之其独特、深刻的意境美,使其呈现出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美感。

  赏析3

  此亦古绝,亦为王维咏其辋川N_qk附近的“二十胜景”之一,而诗巾所表现的,也是隐士恬然自得,不因俗务缠身、烦心的独特趣味:与《鹿柴》不同的是.《鹿柴》以写景为主,而将主人公隐藏在清幽深邃的景致之中.此诗则以写人为主.景物同绕主人公而俘在。

  乃首句写“独坐”,与结句“来相照”相呼应j诗人独自一人坐在深幽的竹林中,感受那自然恬静之趣,他“弹琴复长啸”,显得是那么怡然自得。“深林人不知”,表面上是说冈为竹林深密,所以外人不知道他身在何处,在做些什么,实际是说这般隐者之趣,俗尘中的凡人是理解不了的。然而人虽不知。明月却知。他“独坐”无人伴、无人知,却偏偏有月光洒在身上。“来相照”一个“来”字,便出动态,并使人联想起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i人”的诗境,李白诗是人主动地去邀月,以见其孤独无伴,而要寻找一份寄托,王维诗则是月主动地来照人,以见自然与人之相契合,故此虽“独坐”却并不孤独,诗人的内心是舒适的、充实的。

  故而清人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评此诗道:“妙绝天成,不涉色相,色籁俱清,读之肺腑若洗。”

  赏析4

  本诗是王维隐居辋川时所作,是《辋川集》里的第十七首诗作。

  “独坐幽篁里”中的“篁”指竹林。 “幽篁”,出自屈原((山鬼》“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这里指幽深的竹林。竹乃是品性高雅的象征。而此时的诗人独坐于其间,要做什么呢?

  “弹琴复长啸”,诗人独坐幽篁,抚弄琴弦,一曲终了,情有不足,不禁掷琴而长啸。这样的情致颇有些魏晋名士的味道。这里取((晋书·阮籍传》

  “(阮籍)嗜酒能啸,善弹琴”之意。正巧阮籍也有一首关于弹琴的诗: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从中我们知道,阮籍的弹琴,是因为夜不能寐,要借琴来平息内心的烦躁、矛盾。而诗人的长啸,也同样是为了要发泄心中抑郁之气。

  幽深的竹林里,没有人知道诗人在干什么,只有一片明月,照映到他的身上。在这里弹琴也好,长啸也好,都是诗人独自所为,在这深山茂林之间,连声响也难以传出,自然不会有外人知晓。然而,随着时间不知不觉地推移,明月突然跃出,照亮了诗人独坐的丛篁,就仿佛一位知音,倾听着诗人的心曲。

  夜中弹琴的阮籍,感受到清风为他吹解襟怀;独坐幽篁的王维,也同样感受到了大自然对他的深情慰藉。只不过此时n0王维隐居山林,不问世俗,心境平和,比起阮诗来,这首《竹里馆》要静谧、悠然僻多。

  本诗采用反衬手法,以弹琴长啸反衬竹林的静寂,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幽暗。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静中有动,寂中有声,明暗映衬,独得其妙。自然、平淡的语言风格与此诗清幽绝俗的意境相辅相成,可谓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

【竹里馆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竹里馆的翻译赏析02-23

竹里馆翻译赏析03-30

竹里馆的翻译及赏析07-03

竹里馆原文翻译及赏析08-17

《竹里馆》赏析06-27

竹里馆_王维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4

王维竹里馆赏析06-28

《竹里馆》原文及赏析06-27

竹里馆原文及赏析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