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顾城的作品赏析

时间:2022-12-08 12:32:17 赏析 我要投稿

顾城的作品赏析

  顾城的的朦胧诗,是当时激动人心的思想、文学“解放”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顾城的作品赏析,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顾城的作品赏析1

  顾城,可以说是一位最正宗的朦胧诗人。他的诗善于通过扑朔迷离的意象创造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探求,在许多奇特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中蕴藏着深刻的思想主题。较之舒婷等诗人,顾城的诗主观化色彩更为明显,因而让人们感到更为“朦胧”,甚至晦涩和难懂。

  《一代人》这首简短的诗,高度凝练地概括了一代人的成长历程,堪称朦胧诗中的精粹之篇。短短两句诗,在黑与光的对立统一中,潇洒地跨越了维柯手制的樊篱,抽象的哲学意蕴切实地通过表象富有魅力地呈现于世。“黑”是扼杀光明的结果,黑夜便是光的坟墓,是1种令人窒息的特定时代象征。然而“黑色的眼睛”却无疑是黑夜的叛逆,它的黑色是黑夜“给”的,是黑夜阻断光明的结果。此外眼睛的黑并不象征着背弃光明,反倒是渴求光明的象征。黑色既然对光不反射也就具备了对光全盘吸收的特性,黑色的眼睛正是这种随时准备吸收光明的“一代人”的眼睛。换1个角度看,黑色的眼睛也凝聚着批判精神,它以黑对黑,对黑夜的庞大淫威报以深沉的否定。相对色彩缤纷的光明世界来说,黑色是1个终极,它与光明构成了对立。然而物极必反,从黑夜中叛逆出来的黑色眼睛,对于光明的接受力是绝对超过任何色彩的眼睛的,也就是说:由特定的黑色时代中走来的“一代人”,他们伟大的觉醒是其他“无缘”于“黑夜”的人们所难以企及的。从作者的生活历程看,诗中的黑夜似乎是“一代人”当然是指在这个特定历史阶段中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国人。

  一、“黑夜”中的觉醒

  当时间重新给历史定位,当人们开始可以正视中国现当代文学之际,这种清醒意识渐渐成为青年人对于现实怀疑和打破的动力和鼓舞,年轻的“一代人”开始对现实的“黑暗”有十分清醒的认识。顾城的这首诗,一方面对那些痛心刻骨的现实给予了强烈的批判和质疑,另一方面又对未来有某种改变的要求和期待。

  二、“个体意识”的觉醒

  顾城曾经很清晰地说:“表现世界的目地,是表现‘我’。你们那一代有时也写‘我’,但总是把‘我’写成‘铺路的石头’、‘齿轮’、‘螺丝钉’。这个‘我’是人吗?不,只是机械!”顾城他们这一代人,是从文革那个困境中走出来的,他们在精神上的依附性逐渐消失后,从精神奴役中挣脱出来,从文化蒙昧中觉醒,最真切地感到人之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自我”的变异和丧失。所以在他们的诗中,寻找“自我”、发现“自我”、重塑“自我”成为非常普遍的思想表达。在这种背景下,强调个体意识觉醒的朦胧诗无疑是契合时代的。在这首诗中,“黑夜”在这里显然对特殊年代的1种喻示,对于个体意识的“我”来说现实充斥“黑夜”,而“黑夜的眼睛”自然是指作为中国人这样1个“群体意识”来压迫“个体意识”的解放。“我”用1种“群体意识”去寻找“我”所追求的“光明”理想——“个体意识”——自然处处碰壁,这正是顾城他们那“一代人”所面临的苦恼与困惑。

  三、极强的语言形式

  朦胧诗以现代感极强的语言,给萎缩的诗歌语言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弹性生命,使诗生命获得再度站立的可能。顾城最善于运用跳跃的短句,迷离的色彩和奇特的意象组合来表现他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这首诗中,他以不和谐的语法搭配,违反逻辑的奇特修饰,以其鲜活的反传统姿态,冲决了语言的惯性平板模式,使诗情思饱满诗意盎然,增强了含蓄朦胧的审美功能。

  顾城的作品赏析2

  首先声明,没看过任何其他人的评论。这就是我心中的顾城。不要把你心中的他强加在我身上。

  在此之前,顾城给我的印象只有电视上当年蒋昌建老师舌战狮城掷出的那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将用它寻找光明。”以前一直以为这是用来励志的句子,就像闪闪红星照亮我的前程之类。后来再读的时候,又觉得这更像是一个孩子,涉世未深,在黑暗包裹下却依旧执着的想冲破黑色的幕布,即使可能只是徒劳,即使他还没意识到这只是徒劳。后来系际辩论赛前夜,凌晨从3108自习归来,在淅淅沥沥的雨中,看到写着这句话的牌子贴在光华大道两旁的树上,仿佛又看到了一双黑黢黢的孩子的眼眸,向我闪烁。

  顾城就是一个孩子,他写花,写鸟,写云,写风,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的,好像整个世界都在向他笑。他感受鸟儿们对自己排山倒海的热情,用树枝戳破天空,将月亮装在盆里。他是这么的快乐。但他也是这么的不快乐。因为一旦现实让他认识到他必须长大了,他的童话摔碎了,他的整个世界也必然崩塌了。关于他的结局我只知道他杀了妻子,然后自杀,其中缘由一无所知。所以还是那句话,你不能对别人妄加评论,没有谁比谁更苦逼,没有谁比谁更不应该。碰巧,我曾经说过的这些话,顾城也说过。

  所以,我好像终于遇到了一个懂我的人。顾城很孩子气;我也很孩子般的理想主义,最难过的一阵在人人上发过一条状态:太孩子气或者太理想主义的人大概都不会开心吧。心中堆积的美好愿景只是一块彩色玻璃,被现实击成碎片,也会变成锋利的刀尖。顾城说,他最喜欢的是虚无缥缈,佛家说“就是这样”;我也反抗过那些你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条条框框,留下一句“就这样吧”。

  我终于遇到了一个懂我的人,可惜他已经死了。

  在那段最难过的时间,我读他的诗,看到了自己,但是又真的从黑暗中寻到了光明。

  最喜欢的一首是《你笑了》。你笑着,使黑夜奔逃。

  “就这样吧。”这是顾城最终没有做到的。

  顾城的作品赏析3

  读顾城的诗歌总是让人感到一种挑战想象力的快意,因为他笔下的世界是与我们所在的世界完全不同的童话世界,是一泓透明的心之湖泊倒映出的天上的虹影,让你在五彩斑斓之间忘记了现实。他的诗里,所有的令人欲解不得又欲罢不能的奇幻活泼的想象,并非诗人刻意为之的技巧,事实上,真正的诗人是拒绝技巧的,诗人所描述的是用眼睛触摸本真的感觉,他只是在记录,而不是在创造。换句话说,诗不是他灵感的产品,诗是对面飞来的精灵,她可能来自丛林,可能来自溪水,可能来自蝴蝶轻轻舞动的翅膀,可能来自神秘的时间深处。

  《许多时间,像烟》这一首诗,也会就会唤醒我们的这种奇妙的感觉。时间,以及与时间相关的往事,当我们站在某一个地方蓦然回首的时候,常常能有烟波浩渺之感。秦观的《满庭芳》中有“多少蓬莱往事,回首处,烟霭纷纷。斜阳外,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之句,不知令多少时间里的浪子为之唏嘘不已。西沉的落日,万点的归鸦,无语东流的水,藏在大山里的小村,一切都被朦胧的烟霭中轻轻地裹着,仿佛是一幅以追忆逝水年华为主题的水墨,让人想来就有无涯的落寞。

  而与这种落寞紧紧地绾结在一起的,就是时间。时间是永恒的,但是与往事相关的时间又是飘忽不定的。而我们生活的每一分钟又都在变成往事,这就是我们的命运,每一刻都生活在烟云笼罩之中。

  “许多烟从花草中出发,小红眼睛们胜利地亮着”这一句就让我们见到一幅诗人独对火堆的剪影。夜色降临,一堆火轻轻地燃起,那些温和的火苗里,袅袅的白烟静静地升腾。在诗人的眼中,那闪闪烁烁的火苗,就是烟的眼睛。诗人反复地叹惋“有些晚了”,因为那些美丽的火苗,都要变成“美丽的图案,烛光中精致的水瓶”,火将要熄灭了,我们也应该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火将熄未熄的时候,那柴草上闪烁的火星有着另外的一种摄人心魄的美感。

  这种美不是静止的镜像,但诗人却用“精致的水瓶”这一个比喻将其传神地描绘了出来。那将而那袅袅地升腾的白色的烟雾,如花一样覆盖下来,随之而来的是第二天的黎明。而昨天所发生的一切,已经成了为与烟有关的记忆。昨天是什么?有着“子弹击中铜盘”的响亮的声音,有明亮的火光,也有着与甜蜜有关的狂欢。

  这些,在今天都只是留下了一些必将沉入港口的碎片。“有点晚了”,我们又一次听到了诗人的叹息,因为在时间里,很多的东西都已经成为无法拯救的旧事,那曾经如此真实的一切,包括爱情与理想,包括成功与失败,都已经变成时间里的'尘埃。今天,悬浮在梦想之上的今天,必将是另外的情形。

  与昨夜相关的时间,已经像随风漂走的烟的花朵一样消失了,带走的还有诗人无法挽留旧梦的叹息。可是,对于生命来说,光是一条永远流淌的溪流,已经走了千年之久,而且还将永远的行走下去。既然如此,拥有光的人们,还有必要为昨夜的逝去而叹息吗?青葱的岁月,金色的年华。

  如烟的往事,清晰的今日。生命中有太多的色彩令我们不忍割舍。正如我们在童年的夏天里,赤脚行走在水里的清凉,或者在狂暴的风雨里骑着自行车疯狂地奔驰和放歌。正如年轻时候和心爱的姑娘所牵手走过的绿荫,共同拥有的月色,以及无数次的误会与眼泪,还有无言相对的身影。

  这都是我们在昨夜燃起的火光,然而其实即使在火苗最美丽最温暖的时候,让人忘记时间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奢望过,它能一直伴我们走过如此富有诗意的长夜,我们只是看着空中绽放的烟的花朵,祈祷着,能在黎明后的某一个时候,拥有一个有你的梦。

  我们已经成熟了。有时候想来,成熟真是一个让人感到苍凉的词语,当你说自己成熟的时候,就意味着你把自己完全交给了现实。我们可以用各种各样的美丽而又庄重的词语包装它,比如善良、责任、忠诚等,我们一任自己被现实的水磨平自己的棱角,一任自己逐渐地适应各式的面具,自如地扮演各样的角色。生活里不再有看星星的心情,我们只是在有的时候,看着镜子里不再年轻的面容,看着渐已萧疏的头发,心里悄悄地掠过一丝的凄凉。

  因为,那我们不曾在意的风,已经把我们送进了秋季。面对这个我们不喜欢的世界,逃离的冲动似乎也不复存在。我们曾经是那只小蝌蚪,想着终生都能够生活在水中,想着会像一条鱼那样活泼泼地活着,可是时间却让我们变成了青蛙,这个世界不是给蝌蚪准备的,它存在的唯一的命运就是,长大,就是,失去自己,变成另外的一副丑陋的身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活下去。直到最后。在稻香里歌唱的时候,还会想起那个梦吗?

  也许真的,有点晚了。但是,当整个世界的阳光都照在我的身上,我依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那天晚上,烟的形状。

  顾城的作品赏析4

  顾城是现当代著名的诗人、作家,其曲折延宕的人生经历让人扼腕不已,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凄凉,敲打着我冷寂的心灵。

  我了解顾城的诗作还是那首《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首短小精悍的诗句,鼓舞着无数有志之士的心灵深处。而顾城仅以这首1979年4月深夜的这首诗,便足以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我还喜欢他的诗作《摄》、《远和近》,"暴雨冲刷着,我灵魂的底片……”,“你看我时很远,看云时很近”。这些洗炼清新的诗句,把我们的思绪带向那沉醉的诗境,以及如梦似幻的艺术境界……

  而最打动我的诗句是“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顾城用他那纯净无瑕的诗韵,揭示了人世间最可贵的真理——用心灵去感触生命,用良知去诠释人生!顾城先生用他的诗歌展示了他心目中的良知和道义,这才是我辈最值得钦仰的诗歌。向往着自由的天空,虽然顾城先生的诗有朦胧、稚嫩的倾向,但我们仍可以从中看出他那澎湃炙热的情感和火一样燃烧的激情,这才是一位真正的诗人所必备的气质。

  我们无意回忆顾城先生杀妻后自裁的悲剧背后隐藏的秘密,那都随着诗人生命的逝去而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理性和感性的世界如何来均衡……当然,诗歌在当代的逐渐淡化和坠落,并不是诗歌本身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趋于浮躁,人们的心灵愈来愈干枯、乏味,人们更趋于功利,而对于人性、艺术等更有价值的精神追求,愈来愈不看重和漠视,才是现代中国诗歌沦落的根本原因所在。

  我们所熟悉的诗人如顾城、北岛、舒婷、席慕蓉等人,都曾用诗歌的声音激发过我们年轻的生命,而80年代的朦胧诗热,更是说明了诗歌在我们这个国度里有着不可抗拒的生命力。而现在,诗歌在沦亡、坠落,无病呻吟、缠绵悱恻似乎就是当代诗歌的所有主旨。这恰恰不是诗歌的本来面目,真正愿意把生命谱写诗歌的人是不会仅仅把诗歌作为爱情的添加剂和调料,诗歌本应焕发更恢宏的光炫,而我们不应把诗歌只作为一种望月伤怀、咏叹春闺、怀才不遇的一种体裁,而应该是用诗歌表现更自然呈現的美感和对人文的关怀,这才是真正对待诗歌艺术应有的态度。

  顾城的作品赏析5

  读着顾城的诗,那“黑色的眼睛”仿佛是洞穿世界的一首优美的乐章,在我耳畔轻轻回荡,似乎来自西域戈壁悠扬的春风,那么逼真又充满希望。

  哦!春雨不再久远。读着顾城的诗“心中的蓝天”宛如凝固的微笑掷地有声,是最小的孩子在感受入迷的新奇。读着诗人顾城, 方才把一个老人的眼光浓缩在孩子的心里,那样天真烂漫,那般活泼可爱!

  世间万物都是那样简单,没有复杂的脉络,没有冗长的寄托,没有险恶的争夺,一切都是简单的存在,就像种子终归要发芽,开花直到结果。但存在告诫着生长和湮灭在交替和转换中相互支撑依靠,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对人生价值的实现充满激情,同样会滋生磨难和艰辛,要人们随时准备迎接一段段简单而坎坷的人生历程。

  “总有一天,阳光都变成叶子,我的路成为宫殿”在诗人眼里,在孩子心里,阳光最终会变成真真切切的叶子,用天底下最淳朴的涵义妆点和营养着生活的每一天, 仅有阳光如果没有一片片繁茂的绿叶,眼前便是一望无际的沙漠,到处会弥漫凄凉和萧索以及死亡和冷漠。眼前便无路可走,四海迷茫,漫无目标,不知所措。但诗人感受到脚下的路总会成为宫殿,所经历的每一步每一个脚印 ,哪怕是残缺不齐但都是人生的每一次耀眼的光环,都是步入殿堂的必经之路,绝不允许有半点迟疑和萎缩。“总有一天”,这是诗人发自内心的呐喊和固有的坚强,不容任何人予以否定和回避,让人们尽情的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用诗化的语言描述着自己的未来。但是诗人又写道:

  总有那么一天,

  叶子都变成阳光,

  我的木台升到天上。

  诗人笔锋一转,突然感觉到人生又是那么短暂,于是对一段人生历程的总结,用寥寥数语便廊括了虚无的光华是摧毁一个健康人内心世界的唯一标尺,缥缈的精彩是短暂而美丽的日落。所以,诗人又说:“每个小钉都会讲故事,那里的新奇,最小的孩子都入迷”。生活中优秀的和错误的点点滴滴,都是每一个孩子成长的雨露,“那样的新奇”,在纠错中长大,在执着中前行,在经验中汲取营养,在坚韧中循序渐进……

  《花是这样落的》时候,我便感受到诗人另一种博大的胸怀和企望。“花是这样落的/裁剪新衣服累憔悴了/ 花是这样落的/ 写了一夜诗泪流尽了/ 花是这样落的/ 看见露水的孩子心蕊化了/ 花是这样落的/ 对月亮发脾气把头发拔了/ 花是这样落的/ 最后想起抓住蜗牛的小房子// 藏于花中间/ 蜗牛它不冷吗?// 有些无关的蘑菇成了传说/ ”。

  是的,“有些无关的蘑菇成了传说”,甚至是那些“憔悴”和“泪”,那些“露水”和“脾气”,那些“蜗牛”和“小房子”都是“传说”。诗人的胸怀是包容,诗人的企望是“抓住”一丝的“不冷”。但又开始怀疑,怀疑人间万物都与他们“无关”。一种“花是这样落的”落得这般凄婉,这般无声无息。但在哀叹中,诗人看到了希望就在自己手里,最后还是想起抓住了小房子,“藏于花中间”。而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小房子”在奔波,那就是一个叫人向往的“家”。

  “家”在诗人的心灵深处,是那样富有,那样醉人。花落下来的样子,依旧是曾经开放时争奇斗艳的妩媚,那样温馨,那样恋恋不舍。

  一个孩子从生下来学会吃饭穿衣,到茁壮成才,都在家的呵护下,继续在月夜里前行以及不断地探索和风餐露宿中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是要有何等坚定地信念何等坚韧不拔的意志啊!

  诗人在轻轻地问那些孩子一般的“蜗牛不冷吗?”,但愿孩子们面对困境时坚强的擦干泪水,毅然决然的面“对月亮发脾气”,孩子们就像是早晨的“露水”一样迎接美丽的朝阳冉冉升起!蜗牛不会再冷,小房子里有孩子们“藏在花中间”花的“心蕊化了”!

  看着这位头戴半截裤管的诗人照片,读着他的诗歌,那充满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怀,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 读着诗人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却感受到一丝充溢着成年人的忧伤。这忧伤虽淡淡的,但又象铅一样沉重。

  因为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忧伤,而是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是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如此现实如此拜金而产生的忧伤。然而,忧伤的背后却屹立着一位划时代的有着一颗童心看遍世界的“童话诗人”。

  不由我深深地向他鞠躬致意!

【顾城的作品赏析】相关文章:

小巷顾城赏析06-28

顾城名句赏析06-22

顾城《别》赏析06-22

顾城的诗的赏析06-22

顾城的结束赏析06-28

顾城的诗感觉赏析04-27

顾城部分诗赏析06-22

顾城诗集赏析及评论06-22

顾城的远与近赏析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