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寄唐生》作品赏析

时间:2021-06-21 16:47:09 赏析 我要投稿

《寄唐生》作品赏析

  作品介绍

  《寄唐生》的作者是白居易,被选入《全唐诗》的第424卷第31首。

  原文

  寄唐生

  作者:唐·白居易

  贾谊哭时事,阮籍哭路岐。

  唐生今亦哭,异代同其悲。

  唐生者何人,五十寒且饥。

  不悲口无食,不悲身无衣。

  所悲忠与义,悲甚则哭之。

  太尉击贼日,尚书叱盗时。

  大夫死凶寇,谏议谪蛮夷。

  每见如此事,声发涕辄随。

  往往闻其风,俗士犹或非。

  怜君头半白,其志竟不衰。

  我亦君之徒,郁郁何所为。

  不能发声哭,转作乐府诗。

  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

  功高虞人箴,痛甚骚人辞。

  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未得天子知,甘受时人嗤。

  药良气味苦,琴澹音声稀。

  不惧权豪怒,亦任亲朋讥。

  人竟无奈何,呼作狂男儿。

  每逢群盗息,或遇云雾披。

  但自高声歌,庶几天听卑。

  歌哭虽异名,所感则同归。

  寄君三十章,与君为哭词。

  注释

  ①作于元和初。唐生:唐衢。

  ②贾谊《治安策》:“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

  ③《三国志·魏志·阮籍传》注引《魏氏春秋》:“籍旷达不羁,不拘礼俗……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④段太尉:段秀实,建中时为司农卿。四年(783)十月,径原兵叛,拥立朱泚为帅。秀实欲以义劝之,知不可动,乃以笏击之,破泚面。泚怒,杀秀实。兴元元年(784),诏赠太尉,溢曰忠烈。见两《唐书》本传。

  ⑤颜尚书:颜真卿。建中三年,李希烈据淮西叛逆。四年,真卿以太子太师往宣慰。希烈令左右谩骂,指斥朝廷,真卿叱之。次年,希烈称帝,缢杀真卿。

  ⑥陆大夫:陆长源,贞元十五年为沐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检校礼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汴州军乱,为乱兵所杀。见两《唐书》本传。

  ⑦阳谏议:阳城。

  ⑧虞人:古代掌田猎之官。《左传·襄公四年》:“昔周辛甲之为大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阙。于《虞人之篇》曰:‘芒芒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民有寝庙,兽有茂草。各有攸处,德用不扰。在帝夷羿,冒于原兽,忘其国恤,而思其麀牡。武不可重,用不恢于夏家。兽臣司原,敢告仆夫。’《虞箴》如是,可不惩乎?”白居易有《续虞人箴》。

  ⑨骚人辞:指战国楚屈原《离骚》、《九章》。

  ⑩《孔子家语·六本》:“孔子曰:‘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11琴:全诗校:“一作瑟。”《老子》:“大音稀声。”

  12盗:全诗校:“一作动。”

  13《史记·宋微子世家》:“天高听卑。”

  14三十章:当作五十章,指《新乐府)五十篇。

  赏析

  唐生:即唐衢,河南荥阳人。善为歌诗,意多感发,是白居易《新乐府》诗的最早知音者之一。唐衢是一位正直的志士,他与白居易的深厚友谊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此诗托寄唐生,抒写悲愤,自明其创作《新乐府》的本旨,是关于《新乐府》的创作动机、基本倾向和艺术特色的重要诗论。

  全诗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叙述友人唐衢关心国事、心怀忠义,为人正直,对当时社会上一些丑恶的现象郁愤不满,经常为之痛哭不已。首二句言“ 贾谊哭时事,阮籍哭路歧”,贾谊:汉初著名政论家。他看到当时社会潜伏的危机,上《陈政事疏》,言当时局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后为大臣所忌,贬为长沙王太傅,抑郁哭泣而死。阮籍:三国魏著名诗人。因不满司马氏的黑暗统治,所以常借酒浇愁,或独自驾车出游,每至途穷,无法前进,便恸哭而回。贾谊、阮籍都身怀绝技而生不逢时,是无法施展自己抱负的悲剧人物。

  他们的出场预示着诗中的主人公唐生也是个不幸的人物,因此紧接着说“唐生今亦哭,异代同其悲”。贾、阮、唐三人虽所处时代不同,而经常痛哭的原因则是相同的。这就造成一种悬念,唐生何许人也?他为什么要象贾谊、阮籍那样痛哭呢?但诗人并不急于说出唐生悲哭的原因,而仅说他“五十寒且饥”,那么他是为衣食所迫而悲伤吗?不是,悬念进一步加深。此时,诗歌才揭出“所悲忠与义,悲甚则哭之”。至此,我们才明白唐生是一个为饥寒所迫但又极关心国计民生,心怀忠义的正直之士。为了让读者进一步了解这位志士的忠义之举,接着列举他在段秀实、颜真卿、陆长源、阳城诸仁人志士惨遭不幸时,“ 声发涕辄随”的行为,那是不哭则已,哭必流涕,可见悲痛之深。太尉句:作者自注说,段太尉以笏击朱泚。按段太尉指段秀实,德宗时为司农卿。太尉朱泚阴谋叛唐,秀实唾面大骂,以笏板痛击朱泚,因而遇害。死后追赠太尉。尚书句:作者自注说,颜尚书叱李希烈。按颜尚书指颜真卿,为吏部尚书。德宗时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唐,颜被派去规劝,持节不屈,结果被缢死。大夫句:作者自注说,陆大夫为乱兵所害。按陆大夫指陆长源,宣武军节度使董晋死后,为该镇留后,因与将士发生争执,被害。谏议句:作者自注说,阳谏议左迁道州。按阳谏议指阳城,德宗时为谏议大夫,陆贽为奸臣裴延龄所谗,阳率拾遗王仲舒等力辩延龄奸佞,陆贽无罪,德宗又让裴为宰相,阳又极力反对。因此被贬为道州刺史。对于这种动辄哭泣的行为,诗人先不急于评价,而说“俗士犹或非”,凡夫俗子不理解这种行为,因此免不了招来他们的'非议。而唐生年已半百,白发已生,然其志不衰,不顾俗人的闲言碎语,依然我行我素。这就愈发显示出唐生孤标傲世,不随从流俗的傲岸精神。一个关心国事,疾恶如仇的忠贞之士形象极丰满地印在读者脑中。

  诗的后半部则是诗人自述其创作《新乐府》的思想动机、基本倾向和艺术特色。它与诗人《与元九书》中所阐述的内容同样重要,是关于《新乐府》的纲领性文件。

  白居易《新乐府》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于,诗歌必须如实地针砭时弊,为人民的疾苦而呼吁,以达到讽谕的目的。所以诗中说“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虽然他把改革弊政的希望寄托在天子身上并不足取,但作诗强调形式为内容服务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所谓“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就是要求乐府诗的语言质朴无华,直截了当,不追求音节的新奇和辞藻的华丽,达到通俗化、平易化。只有这样,才能“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从而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与元九书》),改善人民生活,改良朝廷政治的目的。

  创作《新乐府》和唐衢因忧愤而悲哭一样,自然会触动某些人的既得利益,揭露出他们欺压百姓,巧取豪夺的丑恶行为,理所当然地会招致权豪、甚至亲友的讥笑,终致被呼为“狂男儿”。然而诗人顾不了这许多,他只希望有朝一日,藩镇之乱平定,天子不受蒙蔽的时候,皇帝能听到他的呼声,从而改革弊政,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这首诗虽分前后两部分,但形散而神不散。下半部分在叙述了关于《新乐府》的理论后,结尾又归到好友身上,前后照应。正所谓“歌哭虽异名,所感则同归”。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是唐代的杰出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对白居易称“诗魔”、“诗王”、“诗豪”、“诗史”等,日本学界则称白居易为“诗神” 。其实,在唐代对白居易的称呼是“诗仙”之称,请看唐宣宗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在此期间,他关心朝政,屡屡上书言事,并写了不少讽谕诗,要求革除弊政,因而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后他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官终刑部尚书。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旨在揭露时弊的“新乐府运动”,写了《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了深刻批判。在艺术上,白居易诗以平易晓畅著称,在当时就流布很广。有《白氏长庆集》,存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为唐人之冠。

  繁体对照

  卷424_31寄唐生白居易

  賈誼哭時事,阮籍哭路岐。

  唐生今亦哭,異代同其悲。

  唐生者何人,五十寒且饑。

  不悲口無食,不悲身無衣。

  所悲忠與義,悲甚則哭之。

  太尉擊偃眨?袝?潮I時。

  大夫死凶寇,谏議谪蠻夷。

  每見如此事,聲發涕辄隨。

  往往聞其風,俗士猶或非。

  憐君頭半白,其志竟不衰。

  我亦君之徒,郁郁何所爲。

  不能發聲哭,轉作樂府詩。

  篇篇無空文,句句必盡規。

  功高虞人箴,痛甚騷人辭。

  非求宮律高,不務文字奇。

  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

  未得天子知,甘受時人嗤。

  藥良氣味苦,琴澹音聲稀。

  不懼權豪怒,亦任親朋譏。

  人竟無奈何,呼作狂男兒。

  每逢群盜息,或遇雲霧披。

  但自高聲歌,庶幾天聽卑。

  歌哭雖異名,所感則同歸。

  寄君三十章,與君爲哭詞。

【《寄唐生》作品赏析】相关文章:

[唐]李商隐《寄令狐郎中》原文、注释、赏析10-19

《寄李起居四韵》作品赏析03-17

诗经唐风葛生赏析06-28

寄令狐郎中(唐 李商隐)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07-23

《寄题甘露寺北轩》作品赏析03-18

《生查子》作品介绍及赏析07-10

李白作品《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的赏析06-25

《秋登兰山寄张五》原文注释作品赏析06-22

唐儿歌原文及赏析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