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校书二十六韵》作品赏析

时间:2023-07-31 14:11:03 兴亮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送李校书二十六韵》作品赏析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送李校书二十六韵》作品赏析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送李校书二十六韵

  作者:唐·杜甫

  代北有豪鹰,生子毛尽赤。

  渥洼骐骥儿,尤异是龙脊。

  李舟名父子,清峻流辈伯。

  人间好少年,不必须白晰。

  十五富文史,十八足宾客。

  十九授校书,二十声辉赫。

  众中每一见,使我潜动魄。

  自恐二男儿,辛勤养无益。

  乾元元年春,万姓始安宅。

  舟也衣彩衣,告我欲远适。

  倚门固有望,敛衽就行役。

  南登吟白华,已见楚山碧。

  蔼蔼咸阳都,冠盖日云积。

  何时太夫人,堂上会亲戚。

  汝翁草明光,天子正前席。

  归期岂烂漫,别意终感激。

  顾我蓬屋姿,谬通金闺籍。

  小来习性懒,晚节慵转剧。

  每愁悔吝作,如觉天地窄。

  羡君齿发新,行己能夕惕。

  临岐意颇切,对酒不能吃。

  回身视绿野,惨澹如荒泽。

  老雁春忍饥,哀号待枯麦。

  时哉高飞燕,绚练新羽翮。

  长云湿褒斜,汉水饶巨石。

  无令轩车迟,衰疾悲夙昔。

  译文

  代北有豪鹰,生下儿子毛通红。

  渥洼骏马儿,尤其特别是主峰山脉。

  李船名父子,清峻同辈伯。

  人间好少年,不一定要白晰。

  十五富有文化,十八满足宾客。

  十九任校书,二十一声光辉赫赫。

  军队中每一看见,让我悄悄动魄。

  害怕自己两个孩子,辛勤培养无益。

  乾元元年春,万姓开始安宅。

  船的穿彩色衣服,告诉我要远去。

  倚着门本来有希望,恭恭敬敬去旅行。

  往南登上吟白华,已在楚山碧。

  蔼蔼咸阳都,帽子盖天说积。

  什么时候太夫人,堂上会亲戚。

  你老头草明光,天子正前席。

  归期怎么浪漫,别想到最终感激。

  看着我蓬屋姿态,通过金属在登记错误。

  小来习惯性懒惰,晚年慵加重。

  经常忧愁后悔作,如果觉得天地窄。

  羡慕你的牙齿从新,走自己能恐惧。

  临岐意很严厉,对酒不能吃。

  转过身看绿色田野,凄凉如荒泽。

  老鹅春季挨饿,哀号等待枯萎小麦。

  时代高飞燕,绚丽练新羽毛。

  长说湿褒斜谷,汉水饶巨石。

  没有让轩车慢,体弱多病悲伤过去。

  注释

  1、乾元元年(758)春在谏省作。校书:官名,即校书郎,掌校雠典籍。参见《通典·职官》。李舟,《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舟字公受,虔州刺史,陇西县男。按:杜诗题中纪韵者,皆为排律,此篇为五古,不当纪韵,疑属刊误。

  2、代北:即代州,辖区相当于今山西北部的代县、繁峙、五台、原平等县。豪鹰:雄鹰。

  3、“生子”句:谓毛色上有血点,为名鹰的特征之一。

  4、儿:全诗校:“一作种。”

  ⑤虎:原作“龙”,校云:“一作虎。”据改。汉《天马歌》:“虎脊两,化若鬼。”(《汉书·礼乐志二》)

  6、名父子:名父之子。

  7、流辈:同辈,同一流。流,全诗校:“一作时。”伯:最为出众者。

  8、好:全诗校:“一作妙。”

  9、白哲:肤色洁白。汉乐府《陌上桑》:“为人洁白哲。”

  10、足宾客:交游甚广。

  11、辉:全诗校:“一作燀,一作煊,一作烨。”

  12、众中:人群之中。

  13、潜:暗中。

  14、二男儿:指杜甫之子宗文、宗武。

  15、元:全诗校:“一作二。”

  16、万姓:犹百姓。

  17、彩衣:老莱子孝养双亲,行年七十,常穿五色彩衣,作婴儿状,以博父母一笑。事见《太平御览》卷四一三引师觉授《孝子传》。后用作孝亲的典故。

  18、倚门:形容慈母盼望儿女归来的殷切心情。《战国策·齐策六》:“王孙贾年十五,事闵王。王出走,失王之处。其母曰:‘女(汝)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汝)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

  19、敛衽:整理衣服。行役:行旅之事。

  20南登:南行。白华:《诗·小雅》逸诗篇名。《诗序》:“《白华》,孝子之洁白也。”

  21、楚山:楚地的山。舟母所在之处。

  22、蔼蔼:盛大貌。咸阳都:西京长安。

  23、冠盖:冠,礼帽;盖,车盖。官吏的服饰和车驾。曰云:全诗校:“一作已如。”

  24、太夫人:尊称舟母。

  25、汝翁:尊称舟父。草:起草。明光:汉代宫殿名。此借指唐宫。勿前席:移坐而前。汉文帝坐宣室,召贾谊问鬼神事。至夜半,文帝前席。事见《汉书·贾谊传》。此句言得皇帝器重。

  26、烂漫:遥远貌。漫,全诗校:“一作熳。”

  27、顾:念。

  28、金闺:即金马门,本汉宫门名,代指朝廷。闺:全诗校:“一作门。”谢眺栅出尚书省》:“既通金闺籍。”

  29、节:全诗校:“一作岁。”墉:懒。

  30、悔吝:犹悔恨。《易·系辞上》:“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31、齿发新:指年青。

  32、夕惕:形容戒慎恐俱,不敢怠慢。

  33、临岐:分道惜别。

  34、荒泽:战乱后的原野景象。

  35、春忍:全诗校:“一作忍春。”

  36、绚练:疾速。

  37、褒斜:古道名,.也称褒斜道,因褒水、斜水流经而得名。南口称褒谷,在今陕西勉县褒城镇北十里;北口称斜谷,在今陕西眉县西南三十里。通道山势险要,自古为川陕交通要道。

  38、夙昔:昔时,往日。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杜甫的诗全集栏目。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因为在杜甫所作的诗多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乱、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

  文学特点

  诗文表述

  语言

  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

  杜甫

  意象

  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

  吴沆《环溪诗话》评杜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阴合”又云:“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吴沆又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

  风格

  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的,元稹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众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例如杜甫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豪气。

  主流观点认为,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创作风格。就杜诗特有的叙事风格和议论风格而言,有学者认为是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近。

  也有学者认为,杜诗具有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司马迁的实录精神。还有观点认为杜甫诗作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曾把杜甫与李白并论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王安石表彰杜诗“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的成就。陈善《扪虱新语》卷七:“老杜诗当是诗中《六经》,他人诗乃诸子之流也”。蒋士铨《忠雅堂文集》卷一《杜诗详注集成序》亦称“杜诗者,诗中之《四子书》也。”

  格律

  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另外,在体裁上杜甫有许多创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创造性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独到之处。

  内容

  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晚唐,“杜逢禄山之难,流雍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到宋时成定论,但诗史之义各有各说。人有以史事注杜诗,认为杜诗为纪实的诗,可以补史证史,所以称为诗史。这种说法只重史事之虚实真假,而轻视诗的情感特性。

  有人认为杜甫具史识史见,其笔法之森严,可媲美汉朝历史学家司马迁。而诗有评人评事者,皆可“不虚美,不隐恶”,故号诗史。此说可取。

  另一说是,杜甫之诗之所以号诗史,因其悲天悯人,感时伤事,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取的。但也有不喜欢杜甫诗者,杨亿就不喜欢杜甫,刘攽《中山诗话》云:“杨大年不喜杜工部诗,谓为村夫子。”

【《送李校书二十六韵》作品赏析】相关文章:

《李端公 / 送李端》原文及赏析11-23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赏析及翻译08-22

送李侍郎赴常州原文及赏析11-19

李颀《送陈章甫》翻译及赏析08-17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原文及赏析02-15

赋得暮雨送李胄 / 赋得暮雨送李曹原文、赏析10-21

送李侍御赴安西原文、赏析08-14

《送李侍御赴安西》原文及赏析08-19

赋得暮雨送李曹原文、赏析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