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文化苦旅文章赏析

时间:2022-10-18 10:18:38 赏析 我要投稿

文化苦旅文章赏析

  《文化苦旅》是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下面是文化苦旅文章赏析,请参考!

  文化苦旅文章赏析 篇1

  《文化苦旅》是一本著名的文学作品,相信我们很多人都阅读过,它是余秋雨老先生的第一部散文合集,其中包含了历史、文化散文,还有的就是一部分回忆性散文。“文化苦旅”,就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其中一个“苦”字,抒发了余老对中华文化的无限热爱之情,传神逼真地透露出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写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细细品来,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是一部“苦涩的”文化史。

  余老先生,1946年出生于浙江,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史学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对于作者余秋雨先生,我们就不多作介绍。余老先生《文化苦旅》一书,是一部游记类的散文,与他的《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比起来,其中的经历并不是那么的惊险,也并不像《千年一叹》、《行者无疆》里的亲身涉险,用平和的心和舒缓的游历,缓缓道出了中华文化的悠远和深意,作者鲜明地写出了文化的深刻内涵,用细腻的笔触把文化刻录的淋漓尽致。

  《文化苦旅》上下共有37篇,书中《道士塔》、《阳关雪》、《柳侯祠》、《莫高窟》、《白发苏州》、《江南小镇》、《风雨天一阁》、《上海人》、《庙宇》、《都江堰》、《牌坊》、《笔墨祭》、《信客》等多篇散文充满了灵性、悟性和责任,尤其是开篇的《道士塔》,但凡每一位中国人,读完之后,我们都会有一种愤怒——一种对王道士无比的愤怒和对当时中国官员的憎恨;我们都会萌生出一种伤痛—— 一种对中华文物损失的伤痛和落入外国人之手的辛酸。如今,我们还要到外国的博物馆才能看到古老的中国文物,就像英法联军掠夺焚烧圆明园一样,给我们无法弥补的伤痛。而这些,也许就是余老“文化苦旅”四字中文化之“苦”的深刻表露吧,体现了“苦”的缘由,“苦”的所在,“苦”的境遇。

  《文化苦旅》,开创了“文化散文”的先河,引领散文走向了新的高度,给读者带来了心灵的震撼。赏读《文化苦旅》这一文学名著,我们能够看出余老突出的写作艺术和技巧,还有整齐的语言和精心的对比参照;散句、对偶、反复、顶真、回环、排比、比喻等和心理、环境、动作、肖像描写等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法,使文章伸缩有度,进退自如,语音感染力强烈,概括完整大气。

  《文化苦旅》的思想精魂就在于一个“苦”字,在内容上鲜明地表现为对于我们五千年的古老文明的深刻反思和中国古代文人文化人格生动的体现。在我们对古中国文化拥有一种“苦涩”的感受之外,我们还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深感自豪、敬重和无限的热爱之情。

  《文化苦旅》的思想核心在于一个“苦”字,那么“苦”之所在呢?有笔者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我觉得具体而深刻。“文化苦旅”之“苦”表现为:第一,中国文化历史命运之苦;第二,中国文人的艰辛之苦;第三,进行文化探索的历程之苦。以上几方面的“苦”,深刻地体现出中国文人和中国文化的精神所在,可能这些就是余老先生《文化苦旅》标题构思的用意所在吧。

  余秋雨老先生有渊博的文化知识和深层次的文化底蕴,他用简洁的文字,把中国文人、中国文化,缓缓地向我们到来,我们不仅能够学到余老独特的写作技巧和广阔的构思空间,我们还能了解到古老的中国文化,更深一步的体悟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

  看完《文化苦旅》一书之后,你会感叹道,原来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身后竟会有深层的含义。文中的风景名胜给我们的不仅是心灵上的向往,还有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底蕴。

  分析了《文化苦旅》的鲜明特色和优点之后,可能在我们品读余老先生著作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对文中的一些地理、历史、文化知识产生一定的模糊性,可能是我们缺乏那一方面相应的知识,也可能是余老先生表述方面的纰漏和不明确。赏读完这本文学作品,我体会到了,我们中国很多人缺乏的是一种忏悔意识,对所犯下的错,没有抱太大的遗憾,仿佛是理所当然的,不仅仅只是诸如王道士之类的一类人,也不只是余老先生时期的没有忏悔意识的人,还包括我们现在大多的中国人缺乏一种精神上的东西,对文学作品的赏读只是过后就完了,没有做深刻的反思,也没有具体的行动。

  深埋了千年文化的故土,我们就在上面行走,也许我们应该背起对中国文化满满的疑虑,伴着文学名卷悠远的气息,亲自去这辽阔的土地,品味这深厚的文化,探寻文化灵魂,探寻这“苦”之缘由,“苦”之所在,“苦”之境遇。

  文化苦旅文章赏析 篇2

  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我不禁想问什么是文化?我百度一下文化,各种各样的解释在网上流传,各种关于文化的词条相继排列。编辑词条的不是一个人,这导致了问题:各家观点杂糅组成一个定义,各种各样的定义解释着同一个名词,这些都是网上词条共有的问题。对于文化的解释,我更倾向文化是历史的沉淀。无论是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艺科学在内的意识形态,还是文化的物态、制度、行为、心态四层次,都是历史积累沉淀的结果。

  既然是苦旅,旅途当然不能是欢乐的。文化的传承远比文化形成要艰难。比如四大文明中的埃及尼罗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都在传承过程中遭到毁灭,唯独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绵延千年而不绝。即便如此,中华文明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文化事物遭到破坏甚至是毁灭,这最好的例证是莫高窟了。当王圆箓一次次“整理”他的庭院的时,当外国“学者”一次次运走用低价购得的古籍时,当中国官吏一次次以资金不足拒绝保护石窟时,我想莫高窟肯定在西北凛冽的风中哭泣。落日染红了天,血色一般的晚霞犹如中国文化伤口正滴着血呢……

  相对于文化遭到破坏感受到的这种痛苦,在旅途中所受到的舟车劳顿之苦更像是一种历练,一种在文化面前的虔诚仪式,余秋雨拜访过众多名山大川,不止一次谈到路途之苦,同时也引述了其他古人的路途之苦。相对于古人来说,现代人受的苦要少得多了,缆车汽车和沿途的旅馆酒店为游人打点好了吃住行的一切,而古人则是自备干粮,露宿山野,历经劳顿之苦才能看到期盼已久的山川景色。正是有了这样的旅行,山川变得不再是山川,而是在一次次迎接游客中不断沉淀下来文化。名山本只是山,有了文化积淀名气在大了起来。

  《文化苦旅》尽管写出了文化传承的不易,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文化也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当它鲜活地呈现在你面前时,你不会觉得那是文化,你会觉得那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分割的。

  文化苦旅文章赏析 篇3

  世间万物,代代更迭,人们常将历史比作长河,是在映射那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变化”二字,宛如奔腾不息的流水。而在这浩浩长河中,人类渺小得比不上一朵浪花,贯穿着整个历史的也永远不会是脆弱的人类生命,而是山、河、树、石,以它们坚韧的生命,默默地伫立在河水边,冷眼旁观着时代变化。

  很难想象,也许在未来不知多少个年头之后,我们如今生活的城市是否还存在,是否也像如今我们眼中的“历史”一样,只剩下几方石料、一口废井。

  读《废井冷眼》,我似乎能感受到作者见到那一口废井时的心情,仿佛有时间的细流从指间流走,又仿佛时间在废井的冷眼中缓缓凝固。那时候眼前似乎燃起大火,灼烧着几百年前的这口老井,烧沸了,又烧干了,最后只剩下一副把一切都看倦了的千年冷眼。

  作者说,“历史很漠然,在多数情况下不讲曲直,不讲感情。”但我想,正是历史的'漠然使我们对自己也漠然了,可以以整个历史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又怎会在意那微尘般的跌宕呢?

  历史中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甚至像渤海国这样繁荣的大都市也不过在历史中存在了几百年,还不如一个传承几代的文明。一切活着的都将死去,在历史上,只有文化是永恒的。有人为自己一时的起伏长吁短叹,可倘若更加达观地来看,也许依旧没办法解决当下的问题,但至少可以在人生的悲欢离合中保持一个淡然的心态。而当我们真的放下了、看透了,无论到哪里都能随遇而安。

  这是冷眼教给我们的,也是历史教给我们的。

  再回头看那颤巍巍伫立在土地上的废井,尽管破败却显得坚韧。那副冷眼已经见惯了朝代更迭、家族盛衰,想必再不会为什么所动了。历史是漠然的,但它使我们宠辱不惊,使我们看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我想,这已是历史最大的慈悲。

  文化苦旅文章赏析 篇4

  《道士塔》,抒发的是中国文人的切肤之痛,“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着……”然而更多的是一种反思,“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当欧美的学者纷纷赶赴敦煌,风餐露宿,在沙漠里燃起阵阵炊烟时,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这是何等的讽刺!然而一切都已零落成泥化为历史,再去谴责谁也是苍白无力,这场文化浩劫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惋惜、愤怒,更多的应该是反思。

  还记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吗?这是阳关,《阳关雪》里大雪苍茫凄迷,千年之前渭城窗外柳色青青,千年之后苇草飘荡,层层叠叠的群山积雪,全是冰海冻浪。天地苍凉一枝骨,曾经的文人骚客,在这千年之中,历经沉浮,消逝。阳关的兴衰,阳关的历史的深邃苍凉可想而知。游历了西北大漠,还有温婉的江南情调。《江南小镇》里的清雅镇邑与雕刻精致的石桥,《西湖梦》里绝美的西湖,风情绰约的苏小小,传奇色彩的白娘娘,《白发苏州》里的红颜薄命的西施,风流落拓的唐伯虎,都是文人心底的思念与企盼,是人生苦旅的起点和终点。

  《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则直接将笔触触向文人的良知,展现出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从西北大沙漠到江南小镇,从万里长城到洞庭一湖,我们看到了有“天府之国”之称的李白的故乡,见证了都江堰的价值,重温了白帝托孤的典故。“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

  《文化苦旅》用一个个跳动的字符,追寻着文化灵魂与生命的真谛。品一杯茗茶,读一本好书,感喟作者的多情,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文化苦旅文章赏析】相关文章:

文化苦旅的赏析05-10

文化苦旅经典语录05-08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10-01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10-01

读《文化苦旅》有感08-03

文章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的赏析05-04

《文化苦旅》中的经典语录04-21

《文化苦旅》读后感04-29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