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黄鹤楼》崔颢赏析

时间:2023-10-31 13:05:09 赛赛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古诗《黄鹤楼》崔颢赏析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黄鹤楼》崔颢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黄鹤楼》崔颢赏析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1。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2。

  晴川3历历4汉阳树,芳草萋萋5鹦鹉洲6。

  日暮乡关7何处是?烟波8江上使人愁。

  词语注释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龟山。

  2.悠悠:飘荡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晴明江面。川,平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江面。

  白话译文

  昔日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文学赏析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黄鹤楼》名气就更大。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意境美。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即从楼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那个时代登黄鹤楼人们常有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这个高妙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传说中,描绘黄鹤楼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抒情中,描绘黄鹤楼远景,表现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晚景。诗篇所展现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有黄鹤楼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画意,富于绘画美。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是在写“前有浮声,后切响”、字字皆有定声七律。试看:联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全是古体诗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规范七律早就有,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律诗有意自创别调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若是果有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原则去进行实践,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高唱入云诗句。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中间只不过是换一口气罢。这种似断实续连接,从律诗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给人以渺不可知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意思。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绝唱,就是可以理解。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作品相关

  唐代诸多诗选,七律部分《黄鹤楼》开篇或压卷,是因为这首诗被后世称为“唐人七律第一”,这和李白的一个典故有关。

  在众多的唐代诗人中,和江汉地区结下了不解之缘的首推唐代号称“诗仙”的李白。李白青少年时代在江汉地区漫游十多年,因而自称“少长江汉”。又说:“我本楚狂人。”这些并非诗人逢场做戏的谑语,实是他出自肺腑的由衷之言。楚山楚水曾造就过战国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李白成长也离不开壮丽的楚地山水对他的哺育和陶冶。李白的诗集中共收诗歌千余首,其中有关黄鹤楼和江夏、汉阳的诗共有五十多首,武昌蛇山留下了许多李白的传说和遗址,有搁笔亭、太白亭、李白读书处等。由于崔颢的《黄鹤楼》诗,还引出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而搁笔的千古佳话。

  历代诗人对李白在黄鹤楼上是否因崔颢诗而“搁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认为李白并未搁笔。有的对搁笔表示疑问。有的对李白搁笔表示遗憾和惋惜。有的对崔诗不服气,叫喊“不准崔诗在上头”,似是意气用事。清代湖北学者陈诗则冷静进行考证,指出李白搁笔云云,实无其事。陈诗指陈了这一传闻的来历:“李白过武昌,见崔颢黄鹤诗,叹服不复作。去而赋金陵凤凰台。其后禅僧用此事,作一偈:‘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原是借此一事设词,非太白诗也。流传之久,信以为真。”后世赞颂李白的谦虚和才华特建搁笔亭,清江夏县令曾衍东为此撰联“楼未起时先有鹤,笔从搁后更无诗”,而崔颢的《黄鹤楼》也凭借这一典故而成为“唐人七律第一”。

  作者简介

  崔颢(704年—754年),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开元十一年(723年)登进士第。唐玄宗开元(713年—741年)后期,曾在代州都督杜希望(杜佑父)门下任职。唐玄宗天宝(742年—756年)初年,入朝为太仆寺丞,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其前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名著当时。《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轶事典故

  《黄鹤楼》名扬天下。凭借这一首诗,崔颢本可以知名度很高,但为什么会出现本文开头所说的那样,历代对他的记述不多呢?有些材料甚至连他的生年都存有疑问,而写成(704—754年)。笔者查了一下旧版《辞源》,关于崔颢的注释,除了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外,仅有“唐诗人,有文无行。终司勋员外郎……”句。怎么个无行?并无记载。崔颢跌宕一生,一辈子只混了个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 一个不起眼的官,越发使人想探问个究竟。后来终于从一些典籍中找到了一些说法:一曰崔颢早期作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再曰“娶妻唯择美者,俄又弃之,凡四五娶”。作诗流于浮艳,固然都不好,甚至很恶劣。但我们不能只看他的早期作品,还应该看发展、看后期、看他有没有转变。至于娶妻唯择美者,不应视作恶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谁又不爱美呢?“俄又弃之”呢?可称为其恶迹昭彰之体现,虽有多人为其辩解,可结合前后文,非美不娶,娶而弃之,乐此不疲,实乃始乱终弃之衣冠禽兽也!但崔颢的恶行和它的文章、诗歌,是两码事,不能因此而否定他的一切。依笔者看,造成对他印象不好的主要原因,倒很可能是崔颢“少年狂傲,纵情迷性,歧视女人”害了他,相传李邕(唐北海太守,故人称李北海。道德文章、名重一时)闻崔颢诗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曰“十五嫁王昌”,邕曰:“小儿无礼,不予接而去。”我们还是来看看崔颢这首献诗是怎样写的吧!《王家少妇》(有人题作《古意》)如下:“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自矜年正少,复倚婿为郎。舞爱前溪绿,歌怜子夜长。闲时斗百草,度日不成妆。”就是这样一首写闺房乐的诗,惹恼了方正君子的李邕,不予接而去。真正让人为崔颢的缺乏忠贞人性而感到惋惜。正是因为得不到有力人士的推介,崔颢在得中进士以后,也只好远离京城长安而浪迹江湖。20年中他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自淮楚而至武昌、而河东,最后还到了东北。估计他这20年是放了外官,或者跟随外官作幕僚,最后才回到长安,做了京官,结束了风尘之苦。可是崔颢这20年的漫游,特别是他的东北边塞之行,虽然品行未改,依然风流成性,狎侮女人,薄情寡义,但也可以说是件大好事,从此他的诗风大为转变,变得雄浑奔放。其边塞诗,歌颂戍边将士的勇猛,抒发他们报国赴难的豪情壮志,热情洋溢,风骨凛然,让人刮目相看。试举一例《古游侠呈军中诸将》:“少年负胆气,好勇复知机。仗剑出门去,孤城逢合围。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错落金锁甲,蒙茸貂鼠衣。还家且行猎,弓矢速如飞。地回鹰犬疾,草深狐兔肥。腰间带两绶,转眄生光辉。顾谓今日战,何如随建威。”

  再如《辽西作》: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寒衣著已尽,春服与谁成。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

  《河岳英灵集》的编者殷幡说崔颢“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可是有些人还是只看他的早期作品,并结合他一生的恶行,对其文笔一锤定音,再无改变,这实在是很不恰当的。

【古诗《黄鹤楼》崔颢赏析】相关文章:

黄鹤楼唐崔颢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09-21

《黄鹤楼》古诗赏析05-05

崔颢《行经华阴》赏析11-12

崔颢的《长干行》赏析05-18

黄鹤楼译文及赏析04-02

古诗及赏析02-06

黄鹤楼古诗词12-05

《黄鹤楼》全诗赏析10-10

黄鹤楼原文及翻译赏析04-08

黄鹤楼记原文及赏析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