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的风俗习惯都有哪些

时间:2022-08-03 08:28:19 风俗习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京族的风俗习惯都有哪些

  京族沿海而居,他们主要从事沿海渔业,所以京族在渔业文化产生了很多风俗习惯。下面由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的京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喜欢!

京族的风俗习惯都有哪些

  京族的风俗习惯

  京族沿海而居,海域捕鱼自然也就成了他们主要的经济生活。在海滩、村寨给人第一印象是成堆成挂的各式渔具。拉网、刺网(定刺、流刺、旋刺)、塞网,还有专门针对特定捕捞对象的鲨鱼网、南虾网、海蜇网、鲎网、墨鱼网等,渔具之多、分工之细,形成了京族发达的渔业文化与独特的渔业风情。

  渔箔是京族渔猎生产中独特的传统设施,以渔箔捕鱼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渔箔颇象古代的八卦阵。捕鱼经验丰富的京族人,在地势倾斜、水流较急的滩地裂沟两旁,分两行插上木柱,直到最低潮水线处。木柱间用细竹条、竹蔑或山藤编结成“篱笆”栅栏,形成“篱沟”,状如漏斗。在“漏斗”里以竹片和木条编织3个由大到小的“鱼室”(也叫“鱼港”),鱼室彼此相通,各入口处安置有鱼虾能进不能出的“笼须”。

  涨潮时,潮水带着鱼虾淹没了箔地;退潮时,鱼虾被困于鱼室。渔民驾轻舟划竹筏,进入篱沟以鱼罩、阿罾尽情收获。

  在京族的渔业生活中,至今还保留有“见者有份”的“寄赖”习俗。不论是退潮后的渔箔边,还是满载归来渔船旁,只要想吃海味,你就可以捡一些拿走,主人绝不会责怪。京族也有与渔业生活有关的禁忌,如在渔家做客,千万别说饭烧焦了,因为“焦”与“礁”同音,不吉利,渔民最怕触礁。

  在船上不要说“油”,把油称为“滑水”,因为“滑”有“顺当”、“顺溜”、“顺利”之意,而“油”与“游”同音,船破后人落水才要“游”。移动器物要拿起来,不能推拖着移动,因为有“搁浅”之嫌。京族男子每次出海,老人、妇女、孩子都要到海滩上送行,并举行一些祭海活动。当一艘艘鱼船行驶在辽阔的海面时,渔民便互相对歌,或抒情婉约,或激越磅礴。长年累月,使京族人具备了大海一样的胸怀,大海一样的性格。

  普米族的传统风俗习惯

  端阳节

  每到农历四月初五,普米家便打开用新麦酿就的酒坛,咂出苏理玛,过尝新节。除自家畅饮外,还分别送给亲友尝新。

  端阳节这天,孩子们穿着盛装,到野外采来各种鲜花,插在屋里屋外,显得十分美丽。然后全家老少围坐在火塘边吃种类食品。

  雪门槛游山节

  农历五月五日,是兰坪普米族传统节日——“雪门槛游山节”。“雪门槛”是雪盘山脉第三大高山,海拔3600米,是境内唯一“一步望四乡”的地方,自古就是四乡客商和游客往来的要塞。当春寒退尽,山花烂漫时,四乡普米族群众就会身挎四弦琴,携带黄酒和蛋肉,来雪门槛山顶草地过节。

  雪门槛游山节是普米族节日中人数最多而宗教气氛较淡的一个节日。不举行宗教仪式,有病的可上山采挖草药,爱武的人射箭摔跤,比试武艺;年轻人对唱情歌,互诉衷肠;有的人是来谈生意。游山节的高潮是“跳羊皮舞”此舞属于自娱和交际舞种,人群手拉手围成圆圈,圈中一人以折迭的羊皮作“鼓”,另一人边舞边弹四弦琴,羊皮“鼓”伴着琴声,加强了节奏和气势,跳一轮共需弹奏十二个舞曲。队形变化丰富,有单圆、双圆、半圆、对跳、开门、翻身、二龙吐水和满天星等。

  转山节

  转山节,是农历七月十五进行的祭山神活动。普米男女老少以村寨为单位,成群结队,到指定的山头参加各种传统活动。

  小过年

  小过年,又称普米过年,在每年的腊月初六这天,据说这天是普米祖先的诞辰日,所以活动多是进行些祭祖先、驱病魔等的宗教活动。

  成人礼

  女孩的成年礼叫做“穿裙子礼”,由母亲主持。小女孩走到火塘右前方的“女柱”旁,双脚分别踩在粮袋和猪膘上,右手拿着耳环、串珠、手镯等装饰品,左手拿着麻纱、麻布等日常生活用品,手上的物品象征妇女将有享受的权利和承担家庭的义务。接着巫师向家祖和灶神祈祷,母亲给女孩脱去麻布长衫,换上麻布短衣,穿上百褶长裙,系上绣有图案的腰带。换上新装的女儿向灶神和亲友叩头表示感谢,亲友送给礼品表示祝福。

  男孩的成年礼叫做“穿裤子礼”,由舅舅主持。普米族保留许多母系社会遗俗,舅舅在家中地位最高。小男孩走到火塘左前方的“男柱”边,双脚踩在猪膘和粮袋上,右手握尖刀,象征勇敢;左手拿银圆,象征财富。巫师向灶神和家祖祈祷,舅舅把男孩的`麻布长衫脱下来,给他穿上麻布短褂、麻布长裤,系上腰带。换上新装的男孩也要向女孩一样给灶神和亲友一一叩头,用牛角酒杯向亲友敬酒。亲友们往往送他一只羊,祝贺他日后平安吉利,牛羊成群。

  举行“穿裙子礼”、“穿裤子礼”时,女孩或男孩的父母要举行盛大宴会,招待参加的亲友客人。他们端给客人每人一碗骨头汤,一块肉和一些猪心猪肝,表示大家是至亲骨肉,心肝相连。宴会后,仪式才算结束。举行了“穿裙子礼”和“穿裤子礼”,小女孩和小男孩算是成人了,成了小姑娘和小伙子,可以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交活动,成为家族的正式成员。

  纳西族的风俗习惯

  一、居住

  纳西族民间住房,在明清时还普遍是井干式“木楞房”,用圆木纵横相架,层面高至七八尺,即加缘行,覆之以板,石压其上。在木楞房的正房(祖房)中,有一个高出地面的灶台称为“格古鲁”,中间为火唐塘,安上大型铁制三角架,用来烧水,烤火和安锅做饭,会客、用餐和老人就寝均在这个灶台上。火塘两边铺木板,右是主位,左是客位,不能相混。

  丽江坝区,尤其是大研古城内,纳西民居则普遍是土木结构的瓦屋楼房。建筑平面结构大多是“三房一照壁”,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布局。纳西族的“三房一照壁”正房较高,主要供老人居住,两侧厢房略低,由下辈居住,再加上正房对面一堵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协调。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多被辟为铺面,主人自己经营,或转租他人经营。屋基采用石头砌成,墙用土坯砌起,有的四角用砖修饰,上段则用木板围封,屋架强化穿斗功能,增强了搞震能力,使房房具有“墙倒屋不塌”的特点。屋面都用筒板瓦覆盖,前后出檐,人字面坡交接处装饰“垂鱼”。

  二、服饰

  纳西族男子的服饰大体与汉族相同,各地妇女服饰则有差异。中甸县白地一带妇女,身穿对襟长衫,再系百褶长裙,腰束毛织彩带,脚穿云头黑靴,背披白毛山养皮,编发盘辫,保有古风,宁蒗县永宁一带摩梭妇女,头戴布料大包头,身穿大襟小褂,系长可及地百褶裙,腰系彩带,美观大方。丽江县大研一带纳西族妇女,从清初改土归流以膈衣着便有很大改变,上空大襟宽袖布袍,袖口捋至肘部,外加紫色或藏青色截肩;下着长裤,腰系用黑、白、蓝色棉布缝制的围裙,上打百褶,下镶天兰色宽边;背披“七星羊皮”,羊皮上端缝有两根白色长带,披时从肩搭过,在胸前交错又系在腰后,既可保暖,又可垫背负重。近年,一种既保持纳西古装特色,又有现代服饰特点的新型青年妇女服饰问世,其产要特点是改大襟的坎肩为对开或半边开收腰坎肩,改围腰为长裙,在礼仪活动中颇受欢迎。

  羊皮披肩是丽江纳西妇女服饰的重要樗。它一般是整块纯黑色羊皮制成,剪裁为上方下圆,上部疑着6厘米宽的.黑边,下面再钉上一字横排的七个彩绣的圆形布盘,圆心各垂两根白色的羊皮飘带,代表北斗七星,俗称“披星戴月”,以示勤劳之意。另有一种看法认为,上方下圆的羊皮是摹仿青蛙的形状剪裁,而缀在背面的圆盘纳西人称为“巴妙”,意为“青蛙的眼晴”,这是崇拜蛙的丽江土著农耕居民与崇拜羊的南迁古羌人相融合形成纳西族后的产物。

【京族的风俗习惯都有哪些】相关文章:

正月初一的风俗习惯都有哪些02-11

世界各国元旦节的风俗习惯都有哪些03-15

冬泳都有哪些禁忌10-27

职称考试都有哪些04-02

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10-14

满族风俗习惯有哪些04-21

浙江的风俗习惯有哪些02-25

彝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08-15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09-06

汉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