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

布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时间:2021-11-24 12:48:13 风俗习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布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布朗族为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地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布朗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喜欢!

布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布朗族的习俗

  布朗族有从妻而居的习惯,布朗族的男孩与女孩到了十四五岁时要举行“漆齿”的成年礼仪式。届时男女少年相聚在一起,用铁锅片烧取红毛树黑烟,彼此为异性染齿。染齿意味着步入成年,可以公开参加村寨中的社交活动。

  “串姑娘”是布朗族传统的恋爱方式。布朗族青年的恋爱和婚姻十分自由,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每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小伙子们换上新装,怀抱三弦,结伴来到姑娘的竹楼下面,争相用恢谐的语言和热情的歌声去打动意中姑娘的心灵。梳妆打扮的姑娘们也早早燃起火塘,打开房门,请小伙子们进来,用对歌、递烟、敬茶等巧妙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心上人的爱慕。布朗山区串姑娘可以群访、也可以单独夜访。是青年男女进行思想、文化、情感交流的普遍形式。

  男女双方恋爱感情笃深,男子就会向女子提出求婚。布朗山区许多地方求婚时以花为媒。小伙子把从山上采回的鲜花献给姑娘,当姑娘确认这个小伙子是真心地爱她时,就在花束中挑选最美丽的一朵戴在头上,借此表示同意婚事。

  布朗人的婚礼也不寻常,一对情侣的婚典要重复举行2至3次。第一次在定亲之后,姑娘被接到男方家行拴线礼仪式。此后新郎、新娘各回各家,尽管新郎每夜必宿老丈人家,但白天仍然回到自己家中劳动生活。直到举行了第二次婚礼,新娘才正式嫁到夫家去当儿媳妇。第三次的婚典往往办在婴儿出生之后,这次一定要杀猪宰牛喝喜酒,招待全村寨的亲朋好友。

  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小麦、黄豆、豌豆等杂粮。喜用锣锅或土锅把稻米焖成米饭。尤擅煮竹筒饭,煮时选一段鲜竹,装好米和适量的水,用火烧熟,剖开竹筒一人端一半以竹筒当碗用。米饭沾有竹瓤,食之有新竹清香和经炭火烘烤的香味,很可口。

  肉类以牛、羊、猪、鸡肉最为常见,也常捕食野味和昆虫。菜肴的烹制技法以清煮、凉拌居多。对许多野味、鱼、虾、蟹、蝉、虫等食物一般还用舂、炸、蒸等方法烹制。如:舂螃蟹、油炸花蜘蛛、蝉酱等。还常腌制酸味食品,如酸笋、酸肉、酸鱼等,制作方法同当地其他民族如傣族大体相同,但布朗族常在腌酸菜时最上面放一层米饭。

  喜欢饮酒,且大都自家酿制。其中以翡翠酒最为著名。这种酒在出酒时用一种叫“悬钩子”的植物的叶子过滤后呈绿色,很像翡翠的颜色,因此而得名,布朗族人性格豪爽,朋友间有“有酒必饮,饮酒必醉”之习俗。

  喝茶是布朗族的另一个嗜好,并且善作茶。竹筒茶和酸茶是布朗族所特有的。民间还常把酸茶做馈赠亲友的礼品。居住在西双版纳布朗山的布朗族妇女,尤其是怀孕妇女嗜食当地红土,据说此红土有止吐、除腥、提神之效。

  布朗族音乐文化习俗

  布朗族民歌,内容丰富,曲调繁多。每逢结婚、迁新居、过年节或劳动之余,年轻人都爱对歌。布朗族民歌十分丰富,按其音调大体可分为“索”、“胜”、“宰”、“拽”、“脱麻”等几种。,些曲调也因地区差异而各具特色。除劳动歌、风俗歌、迁徙歌、恨歌、颂歌、情歌、儿歌等短歌外,还有长篇抒情诗和长篇叙事诗,如《苦情调》、《新年调》、《艾□》、《砍柴的依拉》等。

  《道高朗》流行于西双版纳景洪县,是一部唱述布朗小伙子与傣族小姐恋爱悲剧的长篇叙事诗,哀婉动人。布朗族故事包括山川风物传说、迁徙与建寨传说、爱情故事、动植物故事等,在近代还产生过反剥削压迫和反侵略的故事。关于布朗族首领“四眼四耳王”的种种传说(《广景》等);一日三变的美女朗三飘的故事;机智人物艾掌来的一系列笑话、讽刺故事,也极富于民族特色。

  云南省景洪市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保护条例》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的要求,加大对傣族章哈、布朗族弹唱、基诺族大鼓舞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保护西双版纳独具代表性的贝叶文化、节庆文化、水文化、农耕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使西双版纳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得到更好传承和保护。

  布朗族种茶饮茶的传统习俗

  据民间口碑传说,在双江这块土地上,布朗族是居住时间最早最长的.土着民族,约有3-4千年的历史。其中公弄、大邦协、赛罕、邦丙、大南植、大忙蚌、胖品、忙冒、忙戛等布朗族村寨农户超过百家。布朗族是最先发现茶树和茶叶可以食用且能治多种疾病的民族,勐库大雪山万亩上千年古茶树被发现,就证明居住在古茶树山中的公弄布朗族的祖先们把野生古茶树籽捡回来繁育种植和饮用,然后逐步推广开来,再形成树龄四、五百年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林。

  布朗族对茶叶情有独衷,居住在中高海拔地区的布朗族部落村寨周围都栽有零星的茶树,远古时期多为自栽自用。近代以来,随着茶叶被人们广泛应用,社会需求量扩大,商品交换形式的出现,各民族互通有无,布朗族开始慢慢地扩大茶叶种植,至新中国成立前,在勐库公弄、五家村,沙河邦协一带的布朗族种植茶叶已成相当规模,最多的一户人家就有四、五十亩茶园。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布朗族群众紧紧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抓住国家大力扶持茶叶生产的机遇,积极引进勐库大叶茶良种,进行育苗栽种。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绝大部分的布朗族村寨、农户都种上了茶叶,少的一户半亩一亩,最多的一户达到七、八十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