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

东营的节日习俗有什么

时间:2021-11-22 16:38:25 风俗习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东营的节日习俗有什么

  东营历史上不同规模的移民为黄河口带来了新的人口资源,同时也带来了不同区域的文化和民俗习惯。那么,东营的节日习俗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东营的节日习俗有什么

  东营的节日习俗---吕剧

  吕剧发源于东营区时家村,始成于1900年,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吕剧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演化而来。它是通过对山东琴书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并吸收融合了其他民间曲艺如“大鼓”、“弋阳腔”、“坠子”、“花鼓”等的艺术精华,同时又借鉴化用了“五音戏”、“柳腔”、“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中能适用于吕剧的某些腔调、艺术表演程式及其他成份,不断地丰富、发展、完善而逐步形成的。

  东营的节日习俗---虎斗牛

  虎斗牛是道具舞蹈的一种,为利津县利津镇大北街所独创,过去人们也有称之为“老虎灯”的。本节目已载入《中国民间舞蹈.山东卷》。据考证这个民间舞蹈始创于清嘉庆年间,距今有200多年历史。首创人是王继先。用竹子和毛头纸制作老虎头,用白布彩绘成老虎皮,又用竹子拧成虎尾;牛头也是用竹子扎制,糊上多层毛头纸成形。多年后,扮演虎头的王树清又对这个舞蹈不断进行改进,形成了程式化的套路,逐步成了现在的“虎斗牛”。舞蹈共有四个角色:牛、虎、猴、牧童。其中牛、虎均为两人扮演。扮虎头的人右手抓虎口中的舌头根,作出老虎张牙舞爪的动作,左手摇动虎铃发出叮铃铃的响声;扮虎尾的人左手抓住“虎头”的腰带,右手拿着竹子拧成的虎尾,弯腰从胯下向后伸出,作出虎尾扫、摇、剪等动作。牛虎相斗,表现了老虎的威武凶猛和牛的倔强勇敢,还有牧童和小猴的机智。通过多种跑场,表演,以及过桥、戏猴、虎扑牛、牛抵虎等惊险而有趣味的套路场面,展现一个较完整的故事。

  东营的节日习俗---陈官短穗花鼓

  陈官短穗花鼓起源于明清时期,清朝道光年间广为流传。起初它是穷人们乞讨的一种“家什”,由逃荒要饭的流浪艺人编练而成。经过几代艺人的创造,花鼓技能不断翻新,不断提高,日久天长便形成一种技艺独特的民间舞蹈。随着社会发展,“短穗花鼓”已不再是一种谋生手段,而成为了群众自娱自乐的一种文化活动形式。经过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不断挖掘抢救,陈官短穗花鼓这一民间技艺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表演形式日渐成熟、完善。如今,在陈官乡,短穗花鼓的第三代传人张兆海把花鼓技艺带进了校园,一批由小学生组成的花鼓队正在茁壮成长。

  东营的节日习俗---枣木杠子乱弹

  在山东省广饶县民间,流传着一种已经有着三百多年历史、被称为“枣木杠子乱弹”的小调。该小调始创于明末清初,发展于清朝康乾盛世。因其演唱者手持枣木做成的梆子边击边唱,杂之以各类民间乐器伴奏而得名。“枣木杠子乱弹”唱腔十分优美动听,广受四村乡邻欢迎。“枣木杠子乱弹”有曲调七十余种,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之称。演唱时,乐器以扬琴、柳琴、三弦为主,二胡、板胡、梆子、碟子等乐器相辅,演奏者身兼演员,唱腔十分优美动听,深受当地村民喜爱。“枣木杠子乱弹”流传下来可演唱的历史曲目有四十八个,所演唱的主要内容,一是民歌民谣,如《正对花》;二是断章于优秀传统戏曲的曲目,如《许仙游湖》;三是历代文人墨客之诗词歌赋,像民做英雄岳飞的《满江红》等等。

  东营的节日习俗---盐垛斗虎

  盐垛斗虎在舞狮动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借用老虎的抓、扑、咬、剪、冲、跃、拍等动作编排了一整套打虎套路。表演时先由教师爷用钓鱼鞭(一种独门兵器:2米长的腊杆上部用铁环连接1.8米的绳索,上系长25公分、重3公斤的铁制鞭头)在锣鼓声中表演,打出一个直径约50米的圆场,名曰“开场子”。接着由多名打虎英雄上台进行武术表演,随后由两名武术水平较高的队员充当打虎英雄,4人扮演两只老虎(每只虎由2人组成,1人戴虎头,1人披虎衣带虎尾)上场表演与虎戏斗。两只老虎跑跳翻滚,摇头摆尾,千姿百态;两名打虎英雄或挥舞刀、棒,或赤手空拳,引逗老虎,在锣鼓声中,做出各种武打情节。中间穿插滑稽高跷、旱船表演等,场面蔚为壮观。

  东营的节日习俗---中国齐笔

  广饶的齐笔和浙江湖笔、安徽宣笔、河北衡笔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笔。齐笔的发明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据中国古代的《博物志》和《古今注》记载,相传秦国大将蒙恬在外作战时,急需向朝廷奏折求援。情急之下,他割下一捋马尾捆在木棒上沾着锅灰写了一份奏折,于是就有了毛笔。因为蒙恬祖居齐国,后人就将他发明的毛笔称为“齐笔”。齐笔的选料非常广泛,兔毛、猪毛、羊毛、狼毛、鸡毛、鼠毛,甚至连人的胡须也可以制笔。齐笔选料严谨,工艺精湛。从选料到成笔,要经过浸、拔、梳、并、连、剔等一百五十多道工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中国书画界视齐笔锋颖尖锐、丰硕圆满、修削整齐、健劲有力为特点,齐笔也因其刚柔相济、得心应手而享誉古今。

  东营的节日习俗---佛头黑陶

  黄河口黑陶是黄河流域生活文化的精华,因为黑陶起源地是垦利县胜坨镇佛头寺村,所以也叫“佛头黑陶”。佛头寺村拥有黄河最下游独特的天然红淤泥,是烧制陶器的上乘原料。佛头黑陶已有200多年历史,采用的原料是地下十多米深层黄河自然落下的红淤泥,是由当地艺人结合传统泥陶工艺开发生产,是“火”与“土”的'结晶。黑陶原始的制作工艺相当简单。在地上固定一根木桩,木桩顶端有一尖顶铁柱。铁柱托着一个锅盖大小的圆盘。为防止圆盘倾斜,取一废旧木车轮轴头固定于圆盘中央,然后套在木桩上。制作时,一人用脚猛蹬木盘的边缘,使其飞速旋转起来。工匠将调制好的泥料垛在木盘上,随旋转的力量,用手将泥料捋制成各种形态的器皿。脱制成形的生坯置于阴凉处风干后装窑烧制,熏蒸数日,泥坯即成瓦性,也就是人们常用的盆盆罐罐。这些自治的泥陶价格低廉,又结实耐用。用泥罐盛放汤粥,送到田间晒上几个时辰不会变馊。因为这些特点,所以佛头寺的泥陶远销当时的滨县、蒲台(今博兴县)、海丰(今无棣县)、沾化、阳信、利津一带,很受人们的欢迎。当时流传的歇后语:“佛头寺的黄盆——一套一套的”,可见佛头寺泥陶在黄河口一带的影响。这项工艺历经诸代民间老艺人的精心研究、改进,产品以其造型古朴典雅、雕功精湛细腻、造型及图案大方而深受工艺品爱好者的喜爱,具有“色如墨,声如钟,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特征,掂之飘忽若无,敲击铮铮有声,有“齐鲁黑陶之花”的美誉。

  东营的节日习俗---棒槌花边

【东营的节日习俗有什么】相关文章:

东营结婚习俗有什么07-29

彝族的的节日习俗有什么07-28

苗族的节日习俗有什么07-28

畲族有什么节日习俗07-28

瑶族的节日习俗有什么07-28

壮族的节日习俗有什么07-27

莆田节日习俗有什么精选04-18

景颇族的节日习俗有什么09-01

鄂温克族的节日习俗有什么07-28